02.14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中秋过后的第二天,一家三口经过长途跋涉,沿黄河滩朔北而上三十里,探访了一处黄河边上的地主庄园,便是清代的杜氏宅院。

早上六点钟便出发,天空十分暗淡,些许飘着一些小雨,车到侯马,雨势变大;过新绛,到稷山口上高速,直达河津东口下,这时的雨已然很小,几乎要停了。鉴于老婆还没见过黄河,我提议到禹门口下车看看。

李白诗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从壶口顺流南下,一路悬崖峭壁,万马奔腾,到达禹门口的时候,地势忽然平坦,河面也突然变宽,而在这紧凑的瓶颈处,两岸山体矗立,形似两扇大门,即是古人所说的“龙门”。据说鲤鱼到此逆流跳跃,如能成功便幻化为龙了。旧社会河津和韩城的两边,皆建造有气势宏伟的东、西大禹庙,引以为一方名胜,抗战期间遭受破坏,建国以后全部予以拆除,被一座钢筋大桥所取代。如今的禹庙,只能从一张新绛绛垣中学师生郊游的照片中一窥端倪。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新绛县绛垣中学师生抗战前郊游所拍摄东、西大禹庙

由于下雨的原因,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壮美景色:黄河两岸的山峦连嶂,云雾连连,若隐若现,有如仙境。禹门口的黄河咆哮着从山谷中间窜出来,雷声阵阵,在桥墩处打出巨大的一个个漩涡,让人心惊胆战。清风徐来,在秋日的早晨打在脸上,裹在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旷神怡。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黄河禹门口激流浪卷

在禹门口作短暂的停留后,我们即沿着黄河边的山路,开始了河滩之旅。车里石占明的山西民歌在耳畔环绕,高亢的嗓音就着黄河的涛声,犹如看见了河对岸陕北圪梁上的羊群和窑洞里的花棉袄。两岸山体云雾缠绕,有时候竟近在眼前,让人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黄河水时而平缓,时而激荡,其声如雷,贯彻耳边。前几年去克难坡,在望河亭上看到一幅对联,其引经据典,揉和时局,豪情奔放,气势雄迈,用来描写黄河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

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河山。

阎锡山题,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此时正是1942年,山西抗战如火如荼的阶段。阎锡山当时仿效延安,在吉县的偏远山村南村坡建造了数千孔窑洞、可容数万人居住的山中之城—克难坡,将其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部所在,提倡自力更生,以应付时艰。这副对联切入黄河为题,确曾起到过激励人心的作用。黄河边上,的确演绎过数千年的历史故事,淘沥过几许千古人物!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第二战区司令部-克难坡旧影,歇山顶建筑为阎锡山之洪炉台(图片来自“只言片语”博客)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黄河峡谷气势磅礴

自古以来秦晋联系密切,在黄河边上留下了无数个渡口。一路上,经过的船窝、干泽坡、石鼻、师家滩等等,都是曾经繁荣一时的渡口。尤其以师家滩最为出名。这个渡口原名尸家滩,意寓其河流之险,事故频发,后有师家迁来,变成了现在的名字。黄河上千帆竞发,商旅往来,全年不息,日复一年,这些渡口在繁荣了商业经济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富商豪贾。这次去的杜家庄园,其主人杜家便是在数百年的渡口商业中,脱颖而出的一支家族势力。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师家滩附近的摆渡船,远处群山连绵,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景

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府大地震后,杜家的先祖就从洪洞大槐树迁到黄河边居住。石鼻和师家滩是有名的大码头,靠山吃山(煤矿)、靠水吃水(黄河水运),到了清道光年间,杜家的先祖杜明清在附近开了一座小煤窑,靠着黄河的船运下行到韩城,而经骡马的驮运,送到西安的煤栈卖出,发了大财。在几代的经营中,杜家的财力愈发雄厚,在黄河滩边连续盖了四座精美的宅院,大量收买乡宁县城以西的土地,成了乡宁县有名的大财主。除了经营土地之外,杜家还在黄河西边的关中一带有很多的店铺和生意。杜家在黄河运输上也有很大的实力,杜家曾造一艘大船,因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上没有超过它的,便自号“盖河湾”,悬匾于其船上,沿途畅通无阻,无人敢惹。

“煤老板”这个称号对山西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也可以这么说,杜家在清代,已是人所共知的“煤老板”了,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道光年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传了五代。第五代传人名字叫做杜炳,1896年生,一直到1967年才死,活了71岁。村中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见过、记得杜炳,所以他的故事也最多。由于从小生活在富豪之家,养成了其浪荡不羁的性格。据说有一次其到陕西华山脚下催账,突然对一家凉粉担子产生了兴趣,红红的辣椒、黄黄的芥末、白生生的粉皮,引起了杜炳的食欲,三下两下接连扒拉了三碗,身上有说不出的舒服。回来后,有一天想起华山脚下的凉粉,不由垂涎三尺,请来了专门的厨师进行制作,却怎么也尝不出当时的感觉,杜炳灵机一动,花钱叫人装扮成一个小贩,担着凉粉担子沿街叫卖,他自己坐在凉粉担子面前,一面吃,一面体会在华山脚下吃凉粉的感觉,这才心满意足。

除此之外,杜炳由于常年吸食鸦片洋烟,身体变得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据说杜炳刚生下来的时候啼哭不止,算命先生经过卜算后对孩子父亲说:“这孩子哭声不同常人,定是个败家子,你家光景日后怕是要败在他手里了!”杜家在杜炳经营期间,曾经和乡宁县绅士王宣等人,合资在附近不远的井子滩开办了矿务公司,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挖掘黄河东岸的煤炭,但由于经营不善,最后也都赔掉了。由于身上的这些恶习,几十年中,他卖掉了杜家大片土地和店铺,到解放前夕,杜炳只剩下一座自己的院子,别无其他了。杜家的衰败,和社会动荡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旧社会战乱频仍、土匪横行,打家劫舍的事情经常发生,再加上1936年红军东征打击土豪,1937年日寇侵华,抗战期间二战区“兵农合一”政策,都使得杜家的产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文化大革命中,杜炳作为旧社会的大地主,在批斗游街的过程中,一脚闪失,从丈余高的黄河畔跌入了黄河滩中,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杜家的四座宅院,全部分给了贫下中农,经过几十年的破坏,已经残缺不全了。

秋日的一天中午,我们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顺着坡道下到了这片有着崎岖小道、大约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山村。传说中的杜家庄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细雨中,由于年代久远,宅院的墙体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土黄色,高大防火山墙、精致的圆形、六边形花窗,装饰着漂亮几何图案的一溜子花墙,以及门楣、照壁上的精致砖雕,无一不显示出这个家族曾经拥有的巨大经济实力,以及嘉、道年间晋南地区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这些宅院,静静地矗立在高低落落的黄河滩上,随意地听着不远处喧闹的涛声。残破的建筑历经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见证了几许的商业传奇。她也曾经骄傲地在黄河岸边,昂首挺姿,检阅着黄河中流经的船只,接受着商人们“啧啧”的称赞声。而如今,洗尽铅华,这些宅院更显示出一种油然而生的沧桑感来,让人不自觉地陷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不禁想起看过的一篇赵城人、辛亥元老张瑞玑写的一篇《谁园记》中的几句来:“……昔李记洛阳名园一十九,周记吴兴园林三十五,当时已半易其姓,今则并遗址没矣……今年四十有二,再十八年则六十,再十年则七十矣,野人(作者自称)必死……再传而及吾子孙,又及吾子孙之子,安可保也?……况至于子孙,子孙已非我矣,子孙之贤否不可知……不待百年,则地必荒,墙必圯,亭台花木必倾折枯死,野人亦魂魄游荡不复从而护之,将并园而无矣……故名之曰谁园”。张先生讲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道理,故把园子命名为“谁园”。此诚真言。如今再看杜家庄园,真如张先生所言之“地必荒,墙必圯,亭可花木必倾折枯死”了,而今日居住者,也已经虽然还姓杜,却并非原来的杜家矣。

杜家第一宅院,建造于道光年间。雕刻十分精美。一门边放置石雕拴马桩一个,残破不堪,门楣上砖雕拐子龙、博古图案,砖雕匾额内楷书“山明水秀”四字;二门前面照壁原花板上雕刻“松鼠吃葡萄”,晋南土语“鼠”念“FU”,寓意福,葡萄多子,因此寓意“多子多福”,可惜前几年为窃贼所撬绺;照壁前摆放巨型旗杆底座两个,旧社会应该是插了木制的旗杆的,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据说祖上当了官,考取了举人的才有资格竖旗杆的,杜家为豪富之家,应该有过捐官之类的举动,否则在等级严重的封建社会,是不会被允许的。二门硕大,屋顶门楼已经被破坏。惟门楼两壁两幅砖雕影壁,壁心图案分别为“东、西禹门图”,间以梅、竹图案,破坏严重,所以才没有入了盗贼的法眼。杜家以煤炭水运发家,其先祖常年来往于黄河中,对其商业水运安全的巨大渴望使其加深了对黄河之神--大禹的信仰,这也是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的图案的原因。外立面墙体上有一个巨大的炮弹坑,据老乡介绍,是1939年日寇沿禹门口朔河北上与阎锡山的晋军打了一仗,河对面中央军的炮弹穿越黄河击打所致。一院的院落东西狭长,南北为窑洞式建筑,北部5孔,顶部花墙繁复精美,南部3孔。东西曾有坡顶式的厢房,均遭到了损坏。院子内杂草丛生,花开正妍。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匆忙绘制的石鼻村杜家庄园的地形图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一院外景,这个院建设于道光年间,气势最好,地势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院子里杂草丛生,不甘寂寞的树木,透过了花窗,急于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院子里的花墙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杜家的旗杆石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二门的屋顶已经破败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两边的禹门图影壁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二门内照壁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北部窑洞房屋的花墙

二院在紧挨在一院之西,门楼损坏,东西南厢房拆除,惟剩下北部有窑洞3孔。应比一院建造稍迟。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从高处看二院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从西面看二院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从四院处看一院和二院

三院在一院之南侧,亦是窑洞式建筑,不过有二层,二层应该是屋顶式样的建筑,可以顺楼梯向上,已经损坏。大门朝南,已经破坏。三院的地基用石头垒的极高,远远望去仿佛空中楼阁,极为壮观。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地基十分高,有空中楼阁的感觉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门开在南方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三院的主人,也姓杜,杜炳是其叔父辈

四院在一院的西北方,亦是窑洞式的建筑,需要下一段坡道,大门朝向西边,面向黄河,实际上距离也就是20米左右,有一条小石道可以通向河滩。这座宅院的地理位置极佳,出门即可遥望河滩,实在是心旷神怡的了。宅院的一门大部分为砖雕,图案精巧繁复,可与一院媲美。圆形门上方花板为“松树吃葡萄”,上部砖雕仿垂花门楼花板卷草纹间狮子、鹿等吉祥图案,匾额为“凝瑞气”三字,门侧石雕对联一副:

河水南流荣光润屋;秦山西望爽气宜人。

当真是极贴切的。

二门已经遭到破坏,院内东西南厢房俱毁,北方5孔窑洞尚存。

这座宅院便是杜炳的宅院了。可以想见当年,茶余饭后,顺石板路而下,遥望黄河,千里商船万里帆影,一路向南直下长安,该是何等的一副景象。杜炳浪荡一世,生在黄河近畔,葬于黄河之中,也算死得其所了。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杜家庄园所处位置极好,出门即是黄河美景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外景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的一门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二门及内部景色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四院和黄河滩上的石板路,十分湿滑

晋南民居之乡宁石鼻—黄河渡口的那些往事

大河东去,淘不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