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白崇禧是個悲劇人物嗎?

雪中風車


白崇禧是國民黨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副總長、國防部長、“華中剿總”司令官等要職,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在民國曆史上威名赫赫。1949年4月22日,解放軍橫渡長江,佔領國民黨首都南京。此時國民黨主力部隊有退守西南地區的胡宗南部、東南地區的陳誠部和華中一帶的白崇禧部。

白崇禧當時手裡有15個軍25萬人馬、40多艘軍艦和幾十架飛機,部隊建制完整,戰鬥力強,控制著長江中游及中南一帶的廣大地區。1949年夏,白崇禧根據形勢,決定放棄武漢,退守長沙,準備在湖南一帶進行防禦。不料負責湖南防務的陳明仁突然宣佈起義,解放軍四野和二野一部在陳明仁策應下進入江西、湖南一帶,在湖南衡陽、寶慶地區對白崇禧部發動進攻,白崇禧率部退入其老巢廣西。

1949年10月15日,已經起義的白崇禧舊部給白崇禧來電,稱“北京對廣西尚留有餘地,請審時度勢,進行妥協。”白回電稱:“餘已決心與黨國共存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除了準備對歷史有所交代外,不作其他任何考慮。”

11月初,解放軍進軍貴州、廣東,對廣西形成包抄之勢;11月底,廣西全境已基本解放,桂系精銳幾乎遭全殲。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白崇禧撤退到海南島,12月底,應蔣介石之邀來到臺灣——當年手握重兵的“小諸葛”已成光桿司令。

據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回憶,廣西子弟兵是白崇禧親手帶出來的,如今全軍覆沒,白異常傷感。加上歷史上白與蔣介石矛盾重重,在許多人看來,白崇禧去臺灣前途未卜。

白崇禧去臺後退出了權力核心,只擔任了名譽性的“總統府”戰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雖然在一些公開活動中,他都會被安排在蔣介石身邊入座,但他也知道,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貌,在臺灣軍政界已沒有他的位置。

白崇禧晚年很寂寞,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嘆和失落。因為這些原因,有人說白崇禧是個悲劇人物,但今天看來,他的這種失落和感嘆只是大歷史背景下單個個體的命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誰也無法改變。














民國年間那些事


白崇禧算是個悲劇人物吧,因為1949年國民黨敗局已定時,在香港躊躇的白崇禧在選擇去美國還是撤臺時,選擇了去臺灣,至此踏上了一條艱難的不歸路。

圖為晚年的白崇禧和女兒白先智。

白崇禧是個軍事奇才,這個在他不到30歲就和李宗仁在1922年統一廣西就能看出來,人稱軍事上的“小諸葛”,但他又是個沒有政治遠見的人,他曾3次參與了逼迫蔣介石下野,而蔣介石對他恨得刻骨銘心時,他還追隨老蔣去臺灣。在解放戰爭後期,蔣是非常生氣白崇禧的,指揮淮海戰役又不去,又要逼蔣下臺,也擋不住解放軍,所以白到臺灣後,日子過得非常不如意。

圖為右起白崇禧,蔣介石,何應欽。

據白崇禧兒子白先勇講,白有幾條退路,但他為了給歷史一個交代,而賠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那就是去臺灣。之後的白失去了兵權,幾近軟禁,連生存都不能自主。1963年,剛60歲的白崇禧在花蓮打獵時,就曾遭到內部的暗殺,因為副官的眼疾手快,死了當時的陪同人員而白逃過了一劫。而白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被人跟蹤記錄,然後每隔一個禮拜給老蔣彙報一次。

圖為1946年,白崇禧家人在南京留影。

白在臺灣居住的房子他起名叫“退思園”,其實就是幾間漏雨不止的破爛房子,比起在上海無人不知的“白公館”更是天差地別。白一家人在家附近養雞種菜,其實到了臺灣的白對蔣一點威脅都沒有,但是最後連個養老的“評議委員”都沒有給,直接掃地出門的意思,最後弄了個伊斯蘭教的會長混日子,在他任內有中東地區伊斯蘭教元首到臺灣訪問,別人指明回訪時讓白崇禧參加,可是連這個都被蔣介石拒絕了。

圖為白崇禧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1962年,白的夫人馬氏因高血壓病逝,晚年喪妻的白悲痛欲絕,1966年12月,白崇禧被發現死在臥房多日,身上已長了白毛,床頭還有半瓶沒喝完的酒。而作為李白之稱的最佳搭檔李宗仁就很有智慧了,李當代總統後出走美國,後於1965年回中國,受到隆重歡迎,結果令人滿意。


圖文繪歷史


我認為白崇禧不是個悲劇人物。

白崇禧和李宗仁簡稱“李白”,是新桂系軍閥的代表,自1925年統一廣西起,到國民黨敗退大陸,新桂系軍閥統治廣西24年。桂系既反共也反蔣,湘江之戰中央紅軍損失巨大就是桂系造成的,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12萬多人千里躍進大別山,從大別山出來時就只剩5萬多人,損失不可謂不大,同樣是桂系。蔣介石一生中三次下野,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桂系給逼下臺的。淮海戰役時,蔣介石向調華中的部隊增援徐州方面,但是白崇禧就是不放人。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桂系首腦李宗仁去了美國,桂系的二號人物白崇禧還有蔣介石利用的價值,白崇禧還是最終去了臺灣。白崇禧、閻錫山等人都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政敵,但是國民黨對自己人還是比較仁慈。白崇禧在臺灣只是失去了政治權力而已,但是生活依舊過得很好,衣食無憂、還能出去打獵。

1966年白崇禧離奇死亡,說法最多的是晚年白崇禧老牛吃嫩草,喜歡上了照顧自己的女護士,而那個女護士是蔣介石派來的間諜,下毒毒死了白崇禧。不過據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說,白崇禧是死於心臟病突發,屬於家族遺傳,享年73歲。


歷史軍魂


白崇禧背後的桂系集團,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發揮了巨大影響,甚至超過了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身為桂系的二號人物,白崇禧身價自然不低,達到了呼風喚雨的地步。如果說白崇禧的結局是悽慘悲涼的,只能說是白崇禧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別人。


究其原因,只能說是白崇禧前半生的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握軍政大權,位高權重,在軍事上膨脹、自負,在政治上短視,造成了白崇禧晚年就像一個風箏一樣,被蔣介石牽著。

其實白崇禧去臺灣之前,是有三次機會能改變自己悲劇的下場的,可一次又一次被白崇禧浪費掉,也導致了白崇禧晚年的悲劇。


一、談判破裂,“劃江而治”破碎,第一次機會白白溜走。

1949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決定無數人命運的一年,包括白崇禧自己。

其實,當時的處境對於蔣介石集團來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可對於桂系而言,實力還沒受損,軍隊建制還在,戰火離廣西還遠,桂系的選擇還是有很多的,例如和中共展開和平談判到底,而不受蔣介石限制。


蔣介石在1949年元月底下野後,由桂系的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也就是“代總統”。似乎桂系集團奮鬥20多年的目標終於完成了,做到了南京政府總統的寶座。此刻的白崇禧居然做起了“劃江而治”的美夢,可經過艱苦卓絕的幾輪國共和談,解放軍的底線是不論和平協定籤不籤,都要過江,這就擊碎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的美夢。


而中共方面早就通過秘密渠道告知李宗仁等桂系核心人物:即便蔣介石反對和平協定,但只要李宗仁代表國府簽字,我們就不會為難桂系,也算是你們的大功一件,利國利民利己,你們桂系的地盤和軍隊都可以給予優厚的條件。


李宗仁猶豫了,他深知他這個代總統其實只是傀儡,根本沒權。但白崇禧的態度倒是堅決,既然“劃江而治”搞不成,和平協定必然不能籤,只有一條路,就是“打”。可見白崇禧還在妄自逞能,政治眼光極其幼稚。


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就這樣被白崇禧浪費了,而白崇禧之所以敢這樣叫囂,憑藉地還是手中的30萬桂軍。在三大戰役之後的國軍裡,成建制的完整兵團除了胡宗南兵團和湯恩伯兵團外,也就是桂軍了,這也是白崇禧有底氣的原因。所以桂系和解放軍之間的較量不可避免了。殊不知,由於白崇禧一條道走到黑,跟在蔣介石後面和解放軍對抗到底,最後輸的連底褲都只剩一條了。


二、提前開溜海南島,第二次機會還是得不到白崇禧重視。

渡江戰役發起後,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防線一夜之間就被突破。當時桂軍主力還在武漢一線,看到解放軍勢頭正猛,白崇禧當即率軍南撤,一直撤到了湖南境內,想守株待兔,以逸待勞。此時的桂軍主力部隊還在,儼然成為了國民黨內部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白崇禧面對的解放軍,是經歷過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第四野戰軍,什麼大戰惡戰,四野軍隊沒有經歷過,況且此時的四野不管是人數、戰鬥力還是裝備都不遜於桂軍。白崇禧居然還埋伏起來想圍殲四野,簡直是痴人做夢。其實這個時候的白崇禧,如果稍微有一點政治眼光的話,就應該把軍隊全部撤到海南島去,而不是在湖南等待戰機。


青樹坪戰役後,林彪的四野有一個師受到重創,但也讓桂軍主力位置暴露,從而被四野主力死死咬住,至此白崇禧“小諸葛”的頭銜失色暗淡。一直從湖南退到廣西,曾經是“剛軍”的桂軍此時再也無力和解放軍對抗,直到逐漸被消滅。


當白崇禧意識到要把軍隊撤到海南島時,機會已經消失,去往海南島的退路已經被全部中斷,當白崇禧在海南島望眼欲穿時,得到的卻是桂軍被全殲的消息。戎馬生涯30年,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白崇禧無疑是悔恨的,早知道就不應該和解放軍硬碰硬,而是及早撤到海南島來。


如果桂軍主力提前四個月撤到海南島來,那樣白崇禧還有資本和蔣介石叫板,去了臺灣蔣介石也不敢怠慢白崇禧,畢竟有30萬桂軍主力在,白崇禧在島內的地位估計是僅次於蔣介石的。可往往付出慘重代價才明白,可又有什麼用呢?




三、聽老蔣鬼話,第三次機會卻成為了催命符。

現在獨自一人的白崇禧孤單望著大海,他此刻在想以後的路怎麼走。其實在之前,白崇禧和李宗仁已經就未來做過討論。李宗仁說過,優先去美國,其次去香港,再不然也可以去其他國家,只有臺灣不能去。而白崇禧對於李宗仁的回答有些錯愕,他想不到李宗仁居然都不考慮去臺灣,畢竟當時國民黨的軍政要員都去了臺灣。


是啊,桂系和蔣介石鬥了22年,從蔣介石剛剛上臺鬥到國民黨退到臺灣。期間關係有所緩和,但絕沒有到握手言和的地步。而且蔣介石度量狹小,更是對李宗仁和白崇禧咬牙切齒,如果去了蔣介石控制的臺灣,還不等於是羊入虎口嗎?


李宗仁做到了,他沒去臺灣,而是去了美國,並且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但白崇禧呢?他還在猶豫、觀望,在他內心深處其實對老蔣還是有幻想的。即便現在白崇禧是光桿司令,蔣介石還是一天一封電報請白崇禧去臺灣就職。


這是什麼感情?患難見真情。白崇禧自以為現在是老蔣最煎熬的時刻,斷不會打擊白崇禧,況且現在也是十分需要像自己這樣的軍事人才,去了臺灣後必定會受到重用。蔣介石也是這樣答覆的,甚至“行政院長”你都可以做。


滿懷這樣的期待,白崇禧也沒有再“矜持”,坐上了蔣介石再一次派過來的專機去了臺灣。沒想到一下飛機,根本沒有白崇禧期待的盛大的歡迎人群,而是在冷清的機場裡來了幾個工作人員。

就這樣,白崇禧徹底淪為了蔣介石的“玩物”,也象徵性的當了一個有職無權的參議,僅此而已。


不管白崇禧走到哪裡,都有人跟蹤他;也有人每天向蔣經國彙報白崇禧的行蹤。白崇禧即便再天真,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從此過上了“閒雲野鶴”的生活,無非就是打打獵、釣釣魚、會會友,回到家還要被對面的派出所24小時監視。



四、離奇去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白崇禧在1966年家中去世,死前屍體發綠,病因可疑。其實白崇禧一直有健身的習慣,身體一直很好,怎麼會突然去世了呢?有人懷疑是蔣介石下的毒手,可是又苦於沒有證據,只是猜測。


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就是白崇禧在臺灣還能活這麼久,完全是因為要牽制在美國的李宗仁。可李宗仁在1965年回國後不久,白崇禧就在次年無故去世,不免引發大家遐想。或許李宗仁回國後,白崇禧才徹底失去價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替白崇禧惋惜的同時,也覺得這注定是白崇禧的宿命。白崇禧只要抓住三次機會中一次,我想也不至於會落得個離奇死亡的下場。有很多選擇放在白崇禧面前,可偏偏白崇禧做了一個最壞的決定,這隻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晚年的李宗仁和毛主席)


看到這裡,你覺得白崇禧是一個悲劇人物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白崇禧可以算是個悲劇人物。1949年國共之戰勝敗已定,逃亡海南的白崇禧對自己的命運感到躊躇。到底是避居香港,還是飛去美國,還是撤往臺灣?結果白崇禧選擇了最難走的一條路,跟著蔣介石撤往臺灣。可以說,一生精明的“小諸葛”選了一條不歸路。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蔣介石自1927年入主南京以來,桂系李、白兩人與蔣介石發生多次衝突,積怨頗深,尤以二人曾3次對蔣氏「逼宮」,迫蔣下野為最。蔣介石一直對李、白耿耿於懷。李宗仁深知蔣的為人,自知不能見諒於蔣氏,在蔣家王朝敗落時,不肯赴臺灣。他還這樣勸白:「健生,如果大陸實在待不下了,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去臺灣。切記!切記!

然而,白崇禧卻沒有李宗仁那麼明智,他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去了臺灣。白崇禧到臺灣後其實只是一個“光桿司令”了。對蔣介石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但是蔣介石一直將大陸的慘敗歸咎於桂系的“逼宮”,所以對白崇禧是百般刁難。當然,由於國民黨兵敗後,桂系的另一實權人物李宗仁一直留美不歸,所以蔣介石也想利用白崇禧制衡李宗仁。但是當1965年李宗仁迴歸祖國後,白崇禧的利用價值也就沒有了。

果然,在1966年12月2號的一天,白崇禧莫名其妙地死在裡自家的寓所內,死因至今撲朔迷離……


盲客


眾所周知,白崇禧擅長戰略,素有小諸葛之稱。在他的韜略下,運籌帷幄於中樞,指揮決勝於一線,取得了統一廣西,北伐及抗戰的三場戰爭的勝利。他無所畏懼,忠誠於三民主義為復興中國奮鬥終身,仰不愧天!在國共內戰的陣營裡,國民黨以絕對的優勢實力最終卻輸掉了這場戰爭,令人唏噓不已!本文,以白崇禧的戰略為脈絡,解讀國民黨為何失去了這場毫無疑問的勝利。

一,國共內戰初期,白崇禧的謀略:

1,日軍無條件投降後,白氏向最高統帥有個極有卓見的建議,內容概要為:

(1),日本既宣佈投降,我統帥部應立即命令各地的日軍和偽軍就地待命,維持當地的治安和交通,以等待我接收部隊的到達。

(2),關於我軍向收復地區的前進,須用【後浪推前浪】的方式,以求快捷。因為長江流域,大軍雲集,地方治安大致如常,中共滲透的力量也不大。但黃河流域便不同了,因北方淪陷的時日較長,日軍後方的兵力單薄,只能維持主要的交通線,至於廣大平原和山嶽地區,大都為中共所佔領並建立根據地。所以現在應令我們的大軍用波浪式一浪接一浪向北方推進:原駐河南,安徽和蘇北的國軍,即向河北,山東前進;原駐山西,綏遠和寧夏的國軍,應向察哈爾前進;這些部隊所遺的防地,立刻由後方部隊回補。這樣,不出一個月,華北所有重鎮和平漢,津浦兩大交通都將為我大軍所指控,然後再令日軍集結,就地解除武裝。至於各地的受降和接收,應責成專人負責,有條有理地進行,庶可免生意外,恢復常態。

但這個戰略,最高統帥蔣氏並未採納。他命令投降日軍集結於若干城市點線,以致華北和東北的廣大地區被中共迅速搶佔,組織民眾,阻礙交通,對於偽軍的投降處理方式和游擊隊的駐地,與日軍一樣,又被中共乘虛而入。當局未採納白氏的意見,且反其道而行之,本來是可以曲突徒新的,卻弄得後來焦頭爛額,無法收拾了!

2,禁止裁軍及遣散偽軍:

日軍雖已投降,但和平尚未實現。白副總長鑑於時局國共鬥爭的嚴重,為防止北伐勝利後小湯山裁軍之惡果再現,極力主張禁止裁軍和遣散偽軍,更不能一面打仗一面裁兵。但中央卻在民卅四年十一月中旬和次年二月中旬兩次召開【整軍會議】,一面整編國軍,一面又遣散偽軍,結果偽軍多被中共吸收,更增強其力量,而我變成了為淵驅魚。

3,東北二次四平戰役後,鑑於林彪的潰敗,白崇禧提出乘勝追擊,並組建三百萬民團保衛和建設地方,完成面的控制,肅清共軍並切斷其與蘇聯的聯繫。當時孫立人率軍追擊至松花江,與林彪隔江對峙,時共軍已做好打游擊的準備。如此關頭,蔣氏卻迫於馬歇爾的壓力,單方面宣佈停戰,並對白氏之主張,再無執行,令白崇禧垂頭頓足,千古遺憾。東北為國家之戰略制高點,為國之門戶。兵多糧足,背靠蘇聯有無窮盡之彈藥兵工廠補給,只需稍加時日整頓訓練,即可捲土重來,此後的東北戰事,全被白氏料中。

4,公告國民黨各界,上書蔣中正,一定要遵守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分步驟建國,從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落實三民主義,避免1929年北伐勝利後的重大錯誤及禍國。然而白氏之苦諫,主張,絲毫得不到採納。而白崇禧本人亦被高升為國防部長,有名無實。

二,國共內戰的中期,白崇禧的謀略:

國軍剿共,到處失利,其癥結所在,白總司令是很清楚的,下面引述的一封信,是他就職一個月到京開會後給我的,讀了便可明白。

【旭初吾兄勳鑑:弟奉召到京商剿匪軍事,因日前在確山視察陣地,天雨路滑失足,以致左足舊傷復發,刻正診治,日漸收效,不日可望痊可。

匪勢披猖,國軍失利,時局嚴重,不可諱言。吾人應有勇氣坦白承認剿匪軍事之失敗,吾人更應有信心挽救剿匪軍事之失敗。時至今日,不能再作自欺欺人之諱敗為勝,應虛心檢討其缺點,自上而下,徹底改正,剿匪前途,庶其有豸!此次在京召開軍事會議,禧曾提出幾項重要建議:

(1),後方安全各省應一致實行總體戰。及以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執行總體戰之法令,不必設綏靖區,使後方各省之壯丁,糧食確實掌握於政府手中,庶可足食足兵。同時肅清地方散匪,健全地方情報,匪軍即失所憑依,不敢南渡長江。

(2),國軍戰術思想應改變。即注重面的攻守,不專注重點線之得失。面能控制,則壯丁、糧食、情報均可控制,匪軍因糧於民之計劃可以打破,國軍可以愈戰愈強矣。今日國軍兵員不足,糧源不足,是皆忽略面的戰術有以致之。禧於廿九年曾在陸大有【全面戰爭與全面戰術】之演講,經對剿匪尤為重要。

(3),於南京,武漢,西安,北平,瀋陽抽調十個能戰之師分置於上列各該空軍基地,配以輕裝武器,隨時可以空運到各重要企圖決戰之戰場,會戰勝利後,即仍分區集結。因現在東西南北各戰場,有分離者,有孤立者,非此辦法,難以轉用兵力,果能如此,則十個師可作三十個師之用也。

(4),增編十個騎兵師,增強國軍速力。現代戰爭之特性是以火力壓倒火力,速度致勝速度,國軍陸空火力已可壓倒匪軍,惟速力則因裝備與攜帶糧彈關係,不能與匪競爭,匪行一夜至少一百至一百二十里,國軍則每日只行六十至七十里耳,倘有騎兵,則可以致勝匪軍之行軍速度也。

(五),尊重各級指揮系統只權限,上級不應越級指揮,下級不應越級報告與請示。

(六),官兵及戰馬生活應予維持其最低限量,使士飽馬騰充實戰力。

以上不過略舉大端······弟白崇禧敬啟。八月三日】

如第一條得以執行,則中共斷不敢越過長江,南方無論如何得以確保;

如第二條得以執行,小的諸多戰役就不會被共軍常常以集中優勢兵力圍城阻援,以面打點;

如第三條得以執行,國共決戰之遼瀋會戰及徐蚌會戰等,斷不會敗北,甚至不能發生;

如第四條得以執行,以國軍的騎兵優勢,毛澤東等中共首腦機關在西北勢必難以為繼,甚至會有被俘虜之可能。然白崇禧的戰略,行並不多,越級指揮如故,無補危局。

三,國共內戰後期,白崇禧的戰略:

1,政治主和,請蔣氏引退。時美援絕望,金融混亂,生活困苦,民心離散,軍隊飢寒,士無鬥志,白氏鑑於此危機存亡關頭,於民卅七年十二月廿四日發亥敬電及卅日發亥全電,敦促蔣總統引退,迅速開啟國共和談,爭取時間部署,強調整個團結,萬不可被敵分化,以蹈各個擊破之慘境。

但蔣氏誤認為白氏逼宮,因此決裂,絲毫不顧國家安危。

2,輔佐李宗仁上位主政,改革弊病,政治上謀和,軍事上備戰,實行總體戰。在國共和談上實行九條腹案以針對中共之八項主張,以期談判實現政治民主化,軍事國家化,經濟社會化,最低要求中共軍隊不過江。在軍事上,部署西路,中路和東路大軍,配合海空步炮兵種,防守長江天塹,在共軍渡江搶灘後,火力不足之際,給予立體的火力覆蓋致命打擊。以爭取時間,完成空間的總體戰部署,從而實現以總體戰打總體戰,以組織打組織。

然蔣氏不甘讓出權力,實行幕後控制,公開違反憲法,對李白何執政下的中華民國政府,作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破壞,毛氏有見於此,國軍三軍不能統帥,便不顧一切的阻止,揮軍南下。

3,調理蔣李矛盾,孤軍奮戰盡忠。事已至此,蔣中正下而不野,李宗仁上而無權,白崇禧顧全大局,一面節節抵抗共軍的軍事攻勢與政治和平攻勢;一面調和蔣李矛盾,挽救政權軍權財權統一禦敵。最終在毛氏之攻擊下及蔣氏的破壞下,白氏之時間與空間戰略無法施展,歷經8月有餘,20餘萬大軍,近乎全軍覆滅。白氏僅能在廣西發動總體戰,游擊戰,戰至1952年,與共軍打了另外一場三年戰爭,為中華民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作了最後的盡忠。





常山趙子龍IlI


白健生的悲劇,源於他軍事上的自負和政治上的短視,金一南將軍在訪談中提到,當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裡的白,就有指白崇禧的意思,我深以為然,因為彼時上海地區的北伐軍歸白崇禧統一指揮,事變爆發時蔣介石在南京。



既然欠下共產黨如此的血債,不到半年的1927年底,當白崇禧率軍北伐取得重大勝利時,又感覺自己和桂系已經天下無敵,聯手李宗仁何應欽逼蔣下野。八個月時間裡,接連反對兩個曾經的合作方,這是政治上的極不成熟,謂之反覆無常,無人敢信。

近年來白先勇先生不斷為父洗白,不敢苟同。



以桂系的10幾萬兵和舊中國廣西的貧瘠,在國家急需統一共同抗日的大時代下,白崇禧分別在1929、1930和1936年三次起兵反蔣,均告失敗,卻嚴重破壞了國內日漸趨於聯合抗日的政治生態。尤以1936年的“兩廣事變”最為搞笑,白崇禧、李宗仁和陳濟棠以“北上抗日”的旗號準備武力推翻蔣介石,卻在背地裡接受日本人的資助與軍援,東北淪陷,華北危急,白崇禧還在同室操戈。

最後連粵軍中餘漢謀等一批將領都看不下去了,通電支持國府中央,陳濟棠下野,白崇禧又縮回廣西。



年內西安事變爆發,桂系第一個通電支持張楊,白崇禧甚至提出殺掉蔣介石以謝國人,在日寇虎視眈眈的局勢下,殺蔣極有可能使國家陷入更大的內亂,這種置民族利益於不顧的提案,與我黨能暫時放下前怨和平解決的態度,高下立判。

終白崇禧在大陸掌桂系兵權的22年,還曾經三次逼蔣下野,一次是1927年;一次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1931年,張學良放棄錦州也與此有莫大關係,因蔣下野,東北軍得不到國府任何實質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擔心東北軍單獨犧牲而放棄抵抗;一次是三大戰役後蔣軍精銳盡失,1949年初白崇禧終於扶植李宗仁當上了中華民國“代總統”。



當人民解放軍進抵長江北岸時,國共北平和談方案達成,又是白崇禧慫恿和逼迫李宗仁拒絕簽字。歷史曾經給白崇禧的政治生命最後一個機會,四十萬的帶兵權,熟悉民國史的答友盡知,不懂大勢的白崇禧再次錯過。

當桂系軍隊的老本被林彪的四野消滅殆盡時,白崇禧已經一無所有了,惟有亡命。

比他政治清醒些的李宗仁警告白崇禧別去臺灣,他還是去了,自作孽,不可活也。


度度狼gg


白崇禧的人生並不可悲,縱觀白崇禧的一生,他有得有失、有成有敗,雖然他最後丟掉了自己手中所指揮的桂系軍隊,和蔣介石一同敗退前往了臺灣,但是那都是正常意義中的失敗,因為白崇禧晚年的生活過的還算不錯的原因,所以他的人生是談不上悲劇一詞的。


白崇禧的身份我們都很熟悉,他是李宗仁的軍師、智囊,也是李宗仁的合作者。

在新桂系軍閥勢力還沒有統治廣西前,就是在他和黃紹竑的幫助下,李宗仁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功,從廣西舊軍閥陸榮廷手中奪取了廣西大權的。

抗戰中改變作戰態度的白崇禧

在抗戰爆發後,李宗仁因為赴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職位的原因,把桂系軍隊的主導大權交給了白崇禧掌管。



當時的白崇禧既在國民政府中擔任了參謀高官的職位,也全權掌握起了廣西軍隊的指揮權,這個時候的他是最意氣風發的。

不過在抗戰早期的時候,因為廣西軍隊在淞滬會戰的血肉磨盤中損失過大的原因,所以原本對抗戰有著雄勃之心的白崇禧開始改變了自己內心的態度。

淞滬會戰既是我國和日本爆發的第一場大會戰,也是改變了蔣介石、白崇禧等人物對日本人看法的觀念之戰。



在這一場戰爭中,日本武器、訓練精良帶來的強大戰鬥力讓他們對日本軍隊有了直觀的感受,於是在自己的軍隊遭受巨大的損失後,他們在接下來的抗戰中都紛紛選擇了對日本人能避就避。

白崇禧在得知桂系軍隊傷亡損失的時候,他很是悲傷地為死去的桂系軍人大哭了一場,從這件事情之後,他就將這些桂系軍隊調到了後方的遊擊場中,與日本人打起了游擊戰。

關於白崇禧傳聞的大部分虛假

白崇禧接下來的種種人生,我們就不一一詳細去說明了,我們就說一下白崇禧在去了臺灣後的遭遇吧。

我覺得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認為白崇禧的人生是悲劇的,很有可能就是錯誤地認知到了白崇禧在臺灣的遭遇,然後才產生出的感覺。

在我們現在流行的很多傳言中,關於白崇禧晚年結局最有市場的說法是白崇禧在臺灣遭受到了蔣介石的針對、排斥、暗殺,在臺灣生活得非常痛苦、飽受了許多的無妄之災。

但是當我們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傳言有99%是假的。

而之所以說是99%,那是因為還有1%的不確定性,因為關於白崇禧的死因到至今都還一直爭論不休,沒有一個完全能說服所有人的答案出來,所以才會說這些傳聞中有99%是假的。

白崇禧的晚年生活

那白崇禧在臺灣的生活到底究竟是如何的呢?

首先白崇禧在臺灣並沒有受到蔣介石刻意的刁難,其實白崇禧在對待很多從內地前往臺灣的將領時都採用了一種比較溫和的冷待。



除了少部分實在氣不過就槍斃的將領以及被軟禁的將領之外,大多數人和白崇禧的晚年生活是差不多的。

那就是在派士兵對他們進行監視的同時也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在不給他們權力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定名聲上的虛銜。

白崇禧晚年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而其他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軍閥的去臺高官也同樣是如此。


蔣介石在臺灣對很多人的權利剝奪

在臺灣時期的蔣介石雖然失去了他那根本就沒有一統過的江山,但是他的權力卻鞏固了很多。

在內地的時候,蔣介石的統治範圍固然是要比臺灣廣泛,但是在他的統治過程中卻是受到各種各樣制衡的。

首先在他自己的國民政府陣營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太聽他的號令,與他離心離德、隨時有背叛他的可能。

而在其他省份中,則有著其他軍閥各自掌控著自己的地盤,蔣介石很難將自己的勢力觸及到這些地方去。

正是在那種情況下,蔣介石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是要跨越很多障礙的,因此即便面對很多他所討厭的人,他也不得不委以他們相應的權力、壓抑住自己的怒火對他們笑言相向。

這就是內地時期的蔣介石,而在去了臺灣之後,在被他的嫡系力量完全控制住的臺灣他就不需要顧慮那麼多問題了。

所以他就撤走了很多人的權力,讓他們開始坐起了冷板凳,這樣的人在當時臺灣有著非常龐大的數量,白崇禧只是其中一員。

如果這樣說的話,那白崇禧在臺灣的遭遇就說不上是多麼悲催了,因為他的遭遇並不是偶然,而是很多人都經歷到的必然。

關於監視問題以及白崇禧的死因

還有關於蔣介石專門派人監視白崇禧的問題,這也並不能說明白崇禧的晚年有多麼不好。

如同上面所說到的問題一樣,其實不僅只有白崇禧,其他很多曾經被蔣介石忌憚過並被蔣介石認為如果他們背叛自己會在名聲上對自己造成一定影響的人,都享受到了這個被蔣介石監視的待遇。


而當時白崇禧等人雖然受到蔣介石的監視,但是從他們仍然可以在臺灣各地晃悠的事情來看,他們的結局還算是不錯的,算不上是悲劇。

至於白崇禧最後的死因則有很大的爭議,在很多說法中,他是被蔣介石派一名護士用特殊手段暗害在醫院中的。

不過據白崇禧兒子後來的回憶以及聲明,他卻認為白崇禧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正常去世的,從當時蔣氏家族的勢力已經在臺灣蕩然無存的情況來看,是不可能有人會對他的言語造成干擾的,因此這種說法的可信度也比較高。

所以從白崇禧晚年的種種經歷來看,他應該是不能稱之為悲劇人物的,因為他去世的時候已經有70多歲的年齡,已經符合了正常老死的年齡範圍,以他早年跟蔣介石之間不可調節的仇怨與晚年的結局來看,這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


孤客生


白崇禧有才華,是個軍事家。但是他不是蔣中正的嫡系,而是李宗仁的親信。蔣介石對他是重視而不能重用,尤其是李宗仁迴歸大陸以後,蔣介石對他更是放心不下。白崇禧為了脫洗乾淨,也就大罵李宗仁。即便如此,蔣介石對他還是心存芥蒂。



那麼白崇禧為何不投奔大陸?而且大陸也做了工作做,但是白崇禧就是不來。因為他內心裡有很大的顧慮,為什麼呢?因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進行大屠殺的執行者就是他。


雪中風車


白崇禧和李宗仁是廣西老鄉,兩個人家離的很近,一起出道打天下,但是在1949年1月李宗仁接替蔣介石的時候。白崇禧在蔣介石的引誘下,竟然背叛了李宗仁,導致李宗仁有職無權。所以不團結,自私,導致他也是個人生悲劇。蔣介石利用他挑撥離間,他都上當受騙,這智商我也算是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