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5月8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洪秀全派丞相林凤祥和大将李开芳挂帅,率2万精兵北伐。自江苏浦口开始,“北伐”历时两年之久,横跨六省、攻克十城、灭敌7万,一度直逼京畿,最后却因孤立无援而全军覆没。洪秀全晚年曾自嘲“天国十误”,这第一误便是北伐失利,而后世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军事行动,也一直争论不止。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天王洪秀全雕像

对当时的太平天国而言,定都天京(今南京)作为根据地并不是稳妥之举。虽然太平军气势正盛,然而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却远不如其他占领区,这便为日后在战略补给及财政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埋下祸根。更要命的是,假如清廷收到消息派兵围剿,此时若是全力北伐,极有可能北伐不成又被人断了后路,绝非太平天国的最佳选择。

因此众人决定以稳固天京及周边地区为要务,抽调兵力北伐以刺激清廷,打乱清军战略布局后再趁势击败南方清军,便可减轻天京面临的军事压力。不过以区区2万人之力北伐,太平天国诸王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难道当真是起义军太过顺利以致天国高层过度膨胀?此事委实令人费解。即便出师北伐只为打乱清军部署,但是仅派出2万将士北上无疑是摆明了让他们送死,古今中外岂有如此自毁长城之举?再者,太平军将士中大多为南方人,既不愿北上也无法适应北方气候,就这样断然挥师,难道诸王真将这2万人的性命视如草芥?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金田起义”油画

在太平军攻克武昌后,一度自称拥有50万大军,实际人数却不超过10万,而参加北伐的士兵就占到了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还是太平军的核心力量。他们大多为广西、两湖一带人士,很早就跟着天国诸王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从这一方面而言,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应当是非常重视北伐的。但从他们的战略布局来看,西征远远重于北伐之战,不可能再派遣更多兵力北上,而仅以两万老兵来打这场前途不明之战,又实在冒险至极。

东王杨秀清或许也曾设想过派林凤翔等人挂帅北伐,以此两万军队为前锋军,待西征稳定后再对北伐军予以接应,这样一来倒也不失为妙招。奈何天意弄人,谁也没能料到这支部队竟能深入直隶、进逼京师。此时战线拉的太长,远远超出诸王想象,也超出了太平军的供应能力,即便杨秀清有心援助北伐军,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当时西征军也是深受制约,杨秀清自顾尚且不暇。当然,这与天国诸王的私心也有极大关系。定都南京后,许多“开国功臣”的进取心严重退化,再加上因权力与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斗争,使天国内部的凝聚力日渐消亡,分崩离析已是早晚之事。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天王府龙凤殿内景

由于北伐部队战线过长,两万兵力压根无法应对,征战沿途虽也招募了不少新兵,但始终是杯水车薪,再加上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清廷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将其绞杀,以空间换时间,如此一来太平军只能眼睁睁地被耗死。可以说,兵力不足是导致太平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北伐部队兵力过少,即便是攻占一座城镇后也只能劫掠部分物资然后弃城,无法分兵驻守以供应粮草,这样做不啻于自断后路。


可以说,若是前期北伐军捷报频传之时,太平天国能及时将战略重心转移,及时派遣部队驰援,必然会是另一种局面。然而直到北伐军在天津受阻后,援军才匆忙赶来,而且还在清军的阻击下接连溃败,连自身都无法保全,何谈援助北伐军?更要命的是,北方的冬天提前来临——缺衣少食的南方士兵有三分之一都被冻毙。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太平天国前期形势图

此外,北伐部队在战术策略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误。接连获胜后难免沾沾自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思想开始抬头,这令众人严重忽视了距离问题,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在北伐军攻下定县、震惊清廷朝野之时,咸丰帝急调重兵围城以解京师之危。按理说北伐军求援无望,应当主动进行战略撤退,但主将却坚持要固守待援,幻想着能与援军内外合击清军,殊不知早已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就这样,有生力量在一次次突围战中被消耗殆尽,直至最后一人。

当然,北伐失败也与太平天国逐渐失去民心有关。在北上过程中,太平军虽收编了不少反清力量,但沿途毁禁庙宇、打砸佛像、强迫百姓改信上帝的错误方针,将太平天国政权完全推到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以至于不少人甚至变卖家财以支持清廷剿匪。当连百姓都不再支持时,太平天国的失败已然注定。

这是史上人数最少的北伐,差一点儿就改朝换代,后世争议百年无果

▲太平军北伐剧照

综上所述,对当时的太平天国而言,北伐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这一战略也确实成功起到了牵制作用,迫使北方十余万清军掉头防御,为太平天国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但北伐本是有希望直捣黄龙的,只因援军未到、供应不足,给了清廷喘息之机,满腔壮志就这样付诸东流,实在令人感慨。

参考文献;

《清史稿》《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