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修家譜 知家風 傳家訓

修家譜 知家風 傳家訓

修家譜 知家風 傳家訓

《莊氏族譜》關於莊鎮南義舉的記載。

修家谱 知家风 传家训

《王氏族譜》上的家規家訓目錄。

修家谱 知家风 传家训

不同時期的《王氏族譜》。

修家谱 知家风 传家训

裝幀不同的新修家譜。

前不久,海南高姓宗會在報紙上登出修編《海南省高姓族譜》廣告,向各市縣高姓宗親會徵集各支世系、歷史與現代人物、祠堂、古墓、古今著作家訓、碑文、墓誌銘、祭文等相關資料,引起人們關注。和高氏一樣,海南許多家族上一次修譜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按照三十年一修的傳統,近年來,海南各地悄然掀起一輪修續家譜的熱潮。對於先祖多是從島外遷來的海南各姓氏家族而言,尋根問祖、釐清血脈成了文化上的自覺,在修續家譜的過程中,重視尋找與內地的宗親聯繫,傳承優秀家風。

譜碟如史 家風一脈

“這是我們儒莊村莊姓一族的家譜,我將古本上的文字抄錄下來,再錄到電腦上排版。”在海口市龍泉鎮新聯村委會儒莊村的一間新葺石屋內,村民莊才宏拿出一疊A4白紙,上面是他用黑色楷體謄寫的《莊氏族譜》。

莊才宏所說的古本,是他所收藏的舊譜碟,一本線訂小冊,成書於清代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至今已有187年。翻閱《莊氏族譜》,上面除明確記載莊姓先祖來瓊始末外,也將歷代莊氏先人的風格品貌記載下來,形成世代傳承的良好家風。

“除了每年秋季開學前的愛心助學行動,我們最近又在籌劃一項新的‘義舉’。”新聯村委會副主任莊鳳貝口中所說的“義舉”,其實正是通過積極聯繫引入企業贊助,加大對村中孤寡老人的救助力度。

莊鳳貝也是儒莊村人,他已記不清從何時開始,族中只要有貧困子弟考取大學,都會得到鄉鄰的集資幫助,現在莊鳳貝正與族人一起奔走,希望將扶貧濟困、睦鄰團結的傳統繼續發揚。

據《莊氏族譜》記載,儒莊村莊姓都為唐代宰相韋執誼的同鄉加親戚莊敬平的後人,莊敬平在韋執誼落難被貶之時隨著他遷來海南。也許正是遷瓊始祖莊敬平的義舉,讓儒莊村莊姓後人多有好義善舉,並被後人輯錄在家譜之中,流傳至今,蔚然成風。

“每次翻看先祖的事蹟都會有所感動。”莊才宏介紹,家譜記載,明代儒莊村先民莊鎮南勤勞致富後,在莊稼歉收的災荒之年,及時對鄉民施以援手,用自家錢糧替鄉鄰繳納了糧稅,贏得了“好義名流”的美譽。

完備的家譜往往會將家風以家規家訓的形式明確紀錄下來。儒莊村不遠處,便是唐代宰相韋執誼後人所在的雅詠村。《韋氏族譜》收錄了韋執誼編撰的三十三條家規,既包括“命名避諱”“立田祭拜”等帶有時代特徵的言行要求,更多地是“恤寡憐孤”“扶危御悔”“交友宜慎”“睦族”等今天看來仍不失教導意義的家訓。

無論是以家訓明確下來的榮譽,還是對德行高尚者有幾筆蓋棺論定似的描述,如“好義名流”“勤儉持家”,都是寫在紙上的一條精神脈絡,熠熠生輝。在歷史的長河中,逝者如斯,不變的是家譜中先人的遺訓和風骨,經年累月也便成了家風。

修續族譜 追溯始祖

“當時我們去了泉州、福州、廈門等地,尋訪當地可能與我們海南姜氏有關的宗族親氏。”澄邁老城鎮國社村的退休教師姜維民回憶,2009年他們修編《海南姜氏族譜》之時,最艱難的工作就是尋找島外的血脈聯繫。

海南島孤懸海外,遠離中原,歷代移居海南的各個家族祖先都非常珍視自己與大陸的血脈聯繫。今天在海南每個村中,幾乎是一姓家族必有一個本族的宗祠,與此同理,海南人也格外注意保存、修續家族的譜系。

海南大學鄧玲博士的研究表明,由於自身的地域特徵,海南的漢族家譜都非常重視遷瓊始祖的追溯,對於遷瓊始祖的記載,在譜序、行略等欄目中通常比較詳盡。

“閒觀族譜,扼腕悟嘆。緬我遠祖,周章公出自周仲雍,封承太伯,創起渤海……予居瓊而寐言,獨歌羹牆,宛如昨日。但矚目而了心口,不如附譜以示來者。”這段話出自於《立籍譜序》。目前海南可考最早的家譜修編是在公元806年,這篇《立籍譜序》正是當時主持修編的吳秀賢所著。

吳秀賢的這篇譜序表達了其遷瓊之後對故地與先祖的思念,也囑喻後人不要隔斷了與福建先祖的血脈聯繫,這也代表了歷代海南人對大陸祖先淵源的執著之情和強烈依戀。

據研究,在海南的少數民族中,黎族、苗族等民族將家族史口口相傳,而回族則同樣以紙質家譜記錄與島外的歷史淵源。

舊譜新修 男女平等

走進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地方文獻收藏室,進門第一排,便是滿滿一架子的海南各氏家譜。仔細翻閱、對比這裡的新舊家譜,不難看出當代新修家譜與民國之前的家譜有明顯區別。

完備的傳統家譜大概包括了譜序、凡例、譜論、題辭、先世考、榮恩錄、家規家訓、世系、傳記、族產及字輩譜等內容。當代新修家譜在繼承前譜的同時也有所損益,體現出一些新的時代特徵,如印刷包裝、編寫格式、家規家訓、收錄內容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

包裝上,新修家譜的裝幀形式更為多樣,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編的較小家族的家譜還見有線裝,而到了最近幾年,新修家譜幾乎都為精裝。除了函套外,還出現了木箱、皮箱等華麗包裝。

“與古代的家譜相比,當代家譜一個很大的改進就是將女孩收錄進去,彰顯了男女平等的觀念。”負責家譜收集管理工作的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館員傅白雲介紹,近幾年來該館收藏的許多新譜都將女孩收錄進了家譜。

《海南呂氏宗譜》為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最新收藏的一套家譜,其名譽主編為祖籍海南的泰籍華人企業家呂先芙。宗譜記載,此次《海南呂氏宗譜》的修編是呂先芙提出,並由他出資1萬元人民幣修編宗譜。

舊時之家譜家規多以和睦族黨、友善鄉鄰、勤於耕讀、夫妻和睦等為內容,如今也根據時代變化增加了新內容。如《海南呂氏家譜》中作有《呂氏新譜訓》,其中寫到“拒黃拒賭拒黑道,十賭九輸敗家子。吸菸花錢傷害肺,百症根源禍非輕。沉迷上網荒學業,貪行貪玩傷精神。”

按期修續 激勵後人

“中國有盛世修史、明時修志的傳統,一個家族,也只有興旺起來才有修續家譜的基礎和條件。”剛剛負責修完萬寧《符氏家譜》的省作家協會會員符忠良介紹。

家譜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傳統。清代海南張嶽崧在作《張氏族譜》時也提出:“續纂宜定。三十年為世,其間子姓既增,即當及時補續,嗣後每屆三十年,族中公議老成通達者,按期續修。”希望後代每三十年能及時修續一次族譜。

參與最近一次修續族譜的張嶽崧後人張泰仲介紹:“張嶽崧主持了1813年和1841年的兩次修續,而後的幾次分別在1877年、1936年、1980年,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可以看出,前兩次和最後一次修續基本能恪守三十年一修的傳統,但在本應修譜的清末民初和文革時期卻未能按期做到。

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王芹老師等人曾做過一次調研,在調研的海南73個姓氏228種家譜中,纂修於清代的家譜12種;民國年間的家譜共有23種;上世紀50年代1種,60年代1種,70年代9 種,80年代52種,90年代後的家譜有130種。

海南大學鄧玲博士研究發現,在宋元之時,海南的修譜行為只是少數家族的行為,到了明清則興盛普及。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為興修家譜提供了有力的經濟與環境保障;海南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為興修家譜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今天國家強盛、人民越來越富裕,但修續家譜仍然不應該搞宗族房頭,村落、家族間更不應相互攀比,也不應盲目大整修加重族人的經濟負擔。”張泰仲認為,修續族譜更重要的是紀錄家族淵源,發揚先人遺風激勵後人。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