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后周柴荣与赵匡胤有什么关系?

孤独利于思考


后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在悦史君看来,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深入分析。

后梁贞明七年(921年),柴荣出生在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柴家庄,家中颇有资产。

后因家道中落,柴荣投奔姑父郭威,帮助他处理各种事务,由于姑姑柴氏无子,柴荣被收养作为儿子。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一个军人家庭,年轻时到处游历,率性洒脱。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后汉建立,郭威因功被封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赵匡胤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多次立下战功。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后汉隐帝刘承佑将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和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柴荣留在开封的亲属全部诛杀,郭威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柴荣以皇子的身份,被拜为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原郡侯,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太原郡侯、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柴荣被加封为晋王,出任开封尹,滑州副指挥使、东西班行首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开封尹柴荣即皇帝位,是为后周世宗。

没多久,北汉勾结契丹南犯,后周世宗柴荣决意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冒死督战,北汉和契丹军大败,开封府马直军使赵匡胤等人因功受到赏赐。

后周世宗柴荣命赵匡胤负责招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荣派兵西征后蜀,在诸将请求罢兵的情况下,柴荣派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赵匡胤作为特使视察秦州前线,赵匡胤回报认为秦、凤诸州可取,九月后周军大破后蜀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凤州也被收复。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赵匡胤随同出征,攻取滁州、扬州、秦州、光州、舒州、蕲州等地,赵匡胤被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后周世宗柴荣再次亲征南唐,匡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也一同参战,攻克寿州,赵匡胤因功晋升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同年十一月,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还是跟随,泗州、濠州、涟水、亳州等地相继被攻下。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再次攻克楚州、扬州等地,南唐元宗李璟被迫派人献四州之地,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宁州、益津关、瓦桥关、鄚州、瀛州等三关三州,望风而降。

同年六月,后周世宗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有“点检作天子”嫌疑的驸马都尉、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镇宁军节度张永德,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

不久,后周世宗柴荣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梁王、特进左卫上将军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抵御契丹和北汉联兵途中,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赵匡胤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然后即位称帝,改元“建隆”,建立宋朝。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灭荆南、湖南。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兵临成都,后蜀隐帝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军攻陷兴王府,南汉惠帝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江宁,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

到这里,悦史君可以得出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几重关系:

第一,两人是互相信赖的君臣关系

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晋王、开封尹柴荣和开封府马直军使赵匡胤同在开封府任职,到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南征北战赵匡胤一路相随,足以证明两人的默契。

第二,两人是仇敌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建立宋朝,推翻的是后周江山,后周世宗柴荣断然是无法接受的。

第三,宋太祖赵匡胤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的战略思路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除了刚开始攻打南犯的北汉和契丹军,接下来就是西征后蜀、三征南唐,最后才是北伐契丹,这是典型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宋后,确立的正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积极准备对辽作战。

……

末了,悦史君还要强调一句,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我国古代的好皇帝,两人都了不起!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周世宗柴荣与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最开始,他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后来是皇帝与大将的关系,柴荣病逝后,是托孤与被委托人的关系,到了最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毋庸讳言,这就是先帝与篡位者甚至乱臣贼子的关系了。

五代十国的历史,与战国时期的历史,大体上有几分相似,烽烟四起,战火连年,政权频繁更迭,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如同走马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而柴荣和赵匡胤,就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特殊时代。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父亲的官邸,948年,后汉的枢密使郭威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成为了郭威的部属。951年,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成为了皇帝的侍卫。

954年,郭威去世,因他的亲生儿子全在战争中被杀,临终将皇位传给了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而之前赵匡胤与柴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柴荣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是开封府马直军使,是他的身边人,老部下。因此,柴荣当上皇帝后,赵匡胤也开始崭露头角。

赵匡胤真正得到柴荣的赏识,是在高平之战的英勇表现。954年,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亲征,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与辽汉联军展开激战,战斗打响后,由于先锋樊爱能失败逃跑,后周呈溃败之势。当时,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两军杀得难解难分,激战中,赵匡胤中箭,但他不顾疼痛,继续战斗,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最后奋力打败了辽汉联军,赵匡胤因功升殿前司都虞候。

在后来的数年间,柴荣作为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皇帝,开始加快统一步伐,赵匡胤紧紧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建立了卓越功勋,最后,当上了殿前司都点检,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长官。

959年,柴荣壮志未酬,因病去世,将皇位传给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是为后周恭帝,并将儿子和太后,托付宰相范质等一班大臣照顾,赵匡胤自然也在托孤之臣的行列。但不久,赵匡胤就开始推动兵变。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便安排人谎报军情,说辽与北汉双双出兵,联合进攻后周,宰相范质便立刻安排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带领军队,刚刚到达黄河边上的陈桥驿,就发动兵变了。

随后,在武力的干预下,赵匡胤得以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建立了宋朝,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为宋庆祖。这时,距柴荣去世还不到一年。


帝国的脸谱


不知道和我一样三十岁以上的朋友还记得九十年代的一部港台电视剧《绝代双雄》,电视剧里就描述了赵匡胤和柴荣情同手足的关系。

柴荣,是后汉枢密使郭威的义子,十五岁时便随着郭威征战杀场。

赵匡胤,洛阳的军人家庭出身,二十一岁离家,寻求建功立业之路。

公元950年,23岁的赵匡胤结识了29岁的柴荣,两人从此结下了一生的情谊,可谓亲同手足。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称帝,全家包括两个儿子皆被杀害,于是立义子柴荣为太子。

公元964年,郭威病死,柴荣登基称帝,年号显德,世称周世宗。

世宗皇帝的文治武功皆属上乘,北汉联合契丹侵犯大周,周世宗御驾亲征,打破北汉与契丹联军。

胜利后,柴荣看出了军队的种种弊端,于是任命好兄弟赵匡胤进行军事改革,可见,柴荣对赵匡胤是无比信任的。

公元955到959年,后周多次组织了大规模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契丹。周世宗几乎每战都亲临战场,而赵匡胤作为世宗皇帝的兄弟和心腹,在这些战役中也立下了不世之功。

公元959年,柴荣第五次征讨契丹,42天时间便收复了燕南各州,在继续攻打幽州时,天妒英才,柴荣忽染重疾,北周被迫撤军。

公元959年6月29日,柴荣病逝,永远离开了自己才攻伐了一半的天下,立幼子7岁的柴宗训为太子,此时的柴荣,对赵匡胤依旧无比信任,将全国军权委任之。

公元960年元旦,军士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朝迫使柴宗训退位,自立为帝,国号大宋,年号乾德。

称帝的赵匡胤立下“誓碑”:

“不准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 ”  

“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不遵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这是赵匡胤对柴荣的一生歉疚。

这便是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从生死弟兄,到和睦君臣,再到柴荣死后赵匡胤自立称帝。

这种关系只能在乱世中才能造就的吧。


明离子


柴荣一生都是赵匡胤的主公,赵匡胤是柴荣的得力部下和臣子。

柴荣,又名郭荣,是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皇帝,世称周世宗。

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并收柴荣为养子。因为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均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所以,郭威在去世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世称宋太祖。

赵匡胤出生于官吏世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虽是官员,但是在五代十国人吃人的乱世,也仅是勉强糊口度日。赵匡胤作为家中活着的长子,只能外出谋生,四处游历,却到处碰壁。

赵匡胤在走投无路之时,投奔了郭威,并被郭威收留。赵匡胤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郭威赏识提拔。

赵匡胤转为柴荣部下

在郭威称帝后的第三年,公元953年,柴荣升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了开封府尹即是储君的先河,一直延续到宋仁宗时期),赵匡胤转到柴荣属下,成为了开封府马直军使,开始了跟随柴荣的生涯。

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四方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执掌禁军。从此时,开始了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四方的生涯,直到柴荣去世。

这一年柴荣御驾亲征北汉、契丹的入侵,由于战事不利,加上有将领逃跑,后周军队陷入危机。赵匡胤在危机时刻,联合禁军大将张永德,合力夹击敌军,柴荣亲自上阵督战,一举击溃北汉军队。

柴荣继位的初期,因为不是郭威嫡子,所以,后周将领和军队并不是很服气柴荣,赵匡胤在此战中的举动,一举取得了柴荣的信任。回师之后,赵匡胤就被提升为了殿前都虞候(都点检职位最高,都指挥使次之,然后就是都虞候)。

公元956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先后击破南唐何延锡、皇甫晖、姚凤十余万兵马。赵匡胤有独率两千兵马,在六合击败了南唐援军,齐王李景达的数万大军。回师后,赵匡胤就被任命为了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加授了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赵匡胤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拿下寿州。回师后,赵匡胤被柴荣升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这一年冬天,赵匡胤又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赵匡胤攻破了南唐在十八里滩的大营,随后,乘胜攻克了泗州,再破清口、山阳,攻下楚州。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在瓜步再破南唐军,平定了淮南。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在瓦桥关,赵匡胤一战收服姚内斌,击退千名契丹骑兵,平定了关南。

柴荣去世,赵匡胤开始预谋篡位


959年北伐时,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柴荣在行军路上,得到了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张永德是殿前都点检,柴荣起疑,就撤换了张永德,让赵匡胤担任了殿前都点检,并加检校太傅。

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了一品大员,后周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

有人认为,这事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所为;也有人说就是赵匡胤干的。但是综合各类资料来看,这事可能只是赵匡胤指使史官编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天授。

这个事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柴荣怕李重进以郭威外甥的身份篡位,而张永德虽然也是亲戚,但是个粗人,不足以辅佐小皇帝,所以,就启用了赵匡胤,想让赵匡胤辅佐幼帝。

赵匡胤篡位

但是赵匡胤辜负了柴荣的期望。

959年,柴荣驾崩,周恭帝柴宗训继位。

960年,赵匡胤就散布谣言,说北汉、契丹来伐,请命率军开赴陈桥驿。赵匡胤在这里,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大戏,发动了陈桥兵变,随后改国号为宋,把自己变成了宋太祖。

赵匡胤在历代帝王中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君主了,篡位后,念及柴荣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对待柴荣的后人也比较宽大,都没有杀死。柴荣的其中一位后人,被宋朝开国名将潘美收养。

赵匡胤对此,也再未过问。


奕天读历史


君臣关系。

这事得从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说起,由于当时的后汉隐帝猜忌领兵大将郭威,郭威当时战功郝郝,并有控制全国的兵权,后汉隐帝下密绍诛杀郭威,被郭威知晓,于是郭威密谋起兵造反,但有所顾忌,因为其在京城的家眷全部在皇帝的手中,结果后汉隐帝知晓后,杀了郭威的全部家眷,包括他未成年的两个儿子。



郭威再无顾忌,一举灭亡后汉,杀了后汉隐帝,先是立了个傀儡皇帝,后黄袍加身,建立后周政权,始称后周太祖,黄袍加身最先是郭威干的,赵匡胤是学郭威的,郭威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由于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所杀,膝下无子,只得传位于养子柴荣,郭威也是柴荣的姑丈,并一手养大柴荣。

柴荣从小被郭威养大,长大后在郭威军中任职,屡立战功,而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期投靠郭威,由于做战勇敢,在柴荣手下做了军官,柴荣后来登基为帝,在一次与南唐御驾亲征时,由于部分军官逛街跑,此时赵匡胤挺身而出,奋力杀敌,大败南唐,拯救了柴荣立下大功。

后柴荣封赵匡胤为禁军统领,并领全国兵马,但由于柴荣英年早逝,年仅39岁就病死,柴荣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南征北战,为后世的宋朝统一南方有很多贡献。



柴荣病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年仅七岁,次年由于契丹来犯,后周大将赵匡胤领兵抗敌,结果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于是逼迫太后与小皇帝禅位,建立宋朝。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柴荣,字君贵,(公元921-959年),为后汉枢密使郭威义子,身世卑微,自幼追随郭威左右,十五岁即上战场,身经百战。

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2月26日)生于洛阳一军人家庭, 21岁时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离家远游。

公元950年,23岁的赵匡胤结识了29岁的柴荣,遂北投邺都郭威的部队,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两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其全家(包括两个儿子)全数被杀,立柴荣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荣即位,时年33岁。改年号显德,史称周世宗。即位当年,北方的割据势力---北汉马上联合契丹前来进犯,柴荣力排众议,自任主帅亲征,大捷。战后,他对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军队中的种种问题毫不姑息,命令赵匡胤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同时,赵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后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契丹。几乎每次征战周世宗无不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而赵匡胤则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勋和势力,成为后周的著名将领。

公元959年,柴荣第5次亲征,麾师直指北方的强敌契丹。赵匡胤领兵随行。开战后,仅仅42日便占领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时,柴荣猝然重病,周军被迫还师。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显德六年,日落时分,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8岁。临死立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太子,委国事于范质,王傅两丞相,委军权于义弟赵匡胤。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军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军士在陈桥驿站发生了哗变,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率军队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训让位,遂称帝,改元乾德。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其后,赵贬周废帝于房州。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烛光斧影”的传说。 关于”誓碑”的史实 一个7岁的孩子,仅仅凭着血统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实力派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军方的拥护),如何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坐稳帝位? 毫无疑问,赵匡胤是继柴荣驾崩后唯一在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仅是当时军队拥立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问题就出在:他和柴荣之间有着(或是有过)兄弟般的感情。从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遗孤手中夺过天下大权,于情于理他都说不过去。“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历史将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恶名!而且,居然还是夺自于他兄弟的遗孤之手! 大宋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内疚与负罪中。他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赎回他的罪过。于是,就有了”誓碑”的传说。 赵匡胤立下了祖训:凡是大宋的历代皇帝,在祭祀时必须要在誓碑前下跪,并默诵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违抗。 但是几百年以后,在金兵攻破开封府后,誓碑上的内容才为世间所知。誓碑上只有几行字: “不准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 “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不遵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果然,世代的大宋皇帝遵守了赵匡胤的誓约,柴氏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应,并没有出现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杀上一代皇室全族的惨剧。


灵魂五千年


五代时期,出了一个明君。这个人就是周世宗柴荣。史称“五代弟一名君”。特别善用人。“文武参用,各尽其职”。“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赵匡胤也属于“畏其明而怀其惠”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只要柴荣活着,赵匡胤是没有机会改朝换代的。


赵匡胤青年从军,最早在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效力。因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后来郭威称帝,赵匡胤在后周建立中有功,受到提拔。任禁军军官。这时候,赵匡胤还没机会进入权力中心。


郭威死后无子,由养子郭荣(原姓柴,郭威妻兄柴守礼之子,郭威内侄)继位。是为周世宗。此时,柴荣三十三岁。北汉国主勾结辽国大举入侵。周世宗年轻气盛,决定御驾亲征。赵匡胤也在此次队伍中。这时候的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并无太多印象,可以说连赵匡胤名字甚至都叫不上来。


当时,后周军少,北汉兵多。加上柴荣从没有上过战场,后周军将士㡳气不足。北汉军仗着人多势众挥师进攻。交战不久,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见敌方人多,心生胆怯,竞率军逃跑。后周右军由此溃败。


周世宗见情况危急,亲自冒着矢石率领禁军督战。赵匡胤当时只是个普通将领,见皇帝如此身先士卒。也奋勇杀敌。后周军士气大振,士兵竭力死战。结果,后周军大胜。


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对赵匡胤在此战中英勇大加赞赏。柴荣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可以说,有周世宗的提拔,才让赵匡胤登上政治舞台。也正是这一仗,柴荣成了赵匡胤的偶像。他梦想成为柴荣那样的人。不但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不畏死的勇气,邀买人心的手段,还有至高无上的势。


高平一战,让天下人对柴荣刮目相看。也给了赵匡胤崛起的机会。


之后的一糸列征战中,赵匡胤因军功卓著,受到周世宗的赏识。也备受后周将士拥戴。他也有了自己的一批亲信和人马。


后周显德六年(959)柴荣挥师北伐,赵匡胤则担任水路军主将。这时的柴荣己经很信任赵匡胤。君臣之间己有了相当的默契。


就在北征时,柴荣突然病了。柴荣在文书囊中发现一块不到三尺的木排,木排上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柴荣看到后深有疑虑。革去了张永德的禁军最高指挥权。提拔赵匡胤为禁军都点检。开以说,这时的柴荣对赵匡胤是十分信任的。



柴荣回到开封后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死时三十八岁。柴荣死后半年。赵匡胤夺了后周天下。开启了北宋时代。


在赵匡胤的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港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擿伏,聪察如神。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柴荣的评价。可以说是赞誉有加。


流星68421911


君臣关系,柴荣死后赵匡胤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