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后蜀军三出大散关无功而返 招讨使郭威从容回师再战李守贞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98篇

续:《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12月,与王景崇叛军对峙的凤翔节度使赵晖难以承受后蜀军越境干涉的压力,数次向河中前线的招抚使郭威告急。

后蜀已经三次搭救王景崇了。

王景崇树起反旗之初,向后蜀纳土归降,后蜀皇帝孟昶将凤翔改为岐阳军,命汉中蜀军取道大散关,策应王景崇。不料,赵晖提前侦知,派都监李彦从设伏于途,将其击退。

王景崇迁怒于前凤翔节度使侯益,因为他在朝中不断诋毁构陷,才使自己由功臣变为叛臣,所以他将尚在凤翔的侯益亲眷七十多人全部杀死。

侯益的孙子候延广,当时仍在襁褓中,乳母刘氏用亲生儿子的性命换了他一命(侯版“赵氏孤儿”),护着延广,一路讨饭逃到了东京汴梁,侯家才不致绝后。

赵晖乘新胜蜀军,鼓勇再战,拿下了凤翔西罗城,将王景崇迫入主城。此后数次挑战,王景崇都坚守不出。

于是,赵晖也参照郭威的方法,挖掘长壕作久困之计。

10月底,后蜀山南东道节度使安思谦再次出兵。21日,后蜀军越过汉、蜀边境,抵达宝鸡以西,与后汉军遥遥对峙。22日,安思谦遣部将申贵率两千劲卒埋伏到后汉营寨附近的竹林中,又派出几百兵丁前去挑战。

后汉军见后蜀军人少势孤,倾巢而出,意欲围而歼之。结果,竹林伏发,汉军大败,营寨也一并丢失。

凤翔城内的王景崇大喜,点起数千人马准备接应。

后蜀军三出大散关无功而返 招讨使郭威从容回师再战李守贞

赵晖唯有以奇计应对。他征调一千多士卒潜入城南山中,换装后蜀的衣甲和旗帜,浩浩荡荡地从山坳里杀出,围城军队随即做出张皇失措,阵脚大乱之态。

王景崇以为后蜀援军已到,赶紧开城夹击,正中赵晖之计。出城的数千人被后汉军屠戮殆尽,城内叛军再也不敢出战。

24日,安思谦军进抵凤翔郊外,不见王景崇的人马来迎。停留了两天,讨不到便宜,只好原路撤回。

当年底,因王景崇用儿子到成都做抵押,孟昶下旨催促安思谦三度入援。

12月8日,安思谦从兴元(陕西汉中)出师,请孟昶调发军粮四十万斛(一斛约等于五斗),以便与后汉军大战。

12月14日,安思谦越过大散关,攻陷了后汉设在箭筈岭的安都寨;16日,又在玉女潭击败后汉军,进驻模壁(宝鸡市渭滨区)。后蜀雄武军节度使韩保贞率领的另一路援军也从安戎关入境,包围了凤翔府西北的陇州(陕西陇县)。

郭威不得不暂时放下李守贞,转战凤翔。

他命镇国军节度使扈从珂、宣徽北院使吴虔裕率本部人马随他西进增援赵晖。

临行前,郭威遥望巍峨的河中城良久,心中颇为不甘。自8月底定下方略围城,已历百余天。李守贞军数次出城打通饷道,均被郭威军逼退。被破坏的长壕坚壁,都已及时修缮完整。眼看叛军出城兵力日渐减少,间隔也日益延长,郭威明白,李守贞的败亡指日可待。

而今后蜀大举进犯,一旦凤翔战事糜烂,王景崇和赵思绾必然联袂来攻,李守贞受到激励也会拼死一搏。河中城下的平叛军腹背受敌,难免崩溃,自己这个招抚使也就干到头了!

郭威传来保义军节度使白文珂和宁江节度使刘词,叮嘱道:“李守贞困坐愁城,迟早成为我们的掌中之物。但万一让他越城而出,再想剿灭可就难比登天了!叛军如果得知我离开,一定会借机突围,你们千万要小心戒备!千钧重担都在二位肩上,切记切记!”

后蜀军三出大散关无功而返 招讨使郭威从容回师再战李守贞

18日,行军途中的郭威又接到凤翔的紧急军报,他见形势危在旦夕,亲率一千铁骑甩开大部,星夜赴援。

20日,郭威刚刚到达华州(陕西渭南),赵晖却发来了喜报:后蜀军撤回境内。

后蜀军三出大散关无功而返 招讨使郭威从容回师再战李守贞

原来,后蜀皇帝孟昶嫌安思谦的胃口太大,只勉强拼凑了粮米几万斛解往军中。安思谦担心粮尽后军心涣散,干脆提前罢兵而退。韩保贞见安思谦退兵,也回师蜀中。

扈从珂等人询问郭威,是否继续前行,同赵晖会合王景崇?郭威斩钉截铁地说道:“回河中,先解决李守贞!”(待续)

延伸阅读:《 》

《 》

参考书目: 叶隆礼《契丹国志》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 欧阳修《新五代史》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