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同樣是大眾,上汽和一汽哪個更強?

一汽大眾是更原味的德國車,上汽大眾則是中國味和德國味的混合口味,這就好比上汽大眾是本地火鍋,一汽大眾是四川火鍋。

上汽大眾是迎合各地口味的海底撈,一汽大眾是掛著四川火鍋牌子的小龍坎,發展歷史不同,今天給你介紹一下。

一汽和上汽發展歷史有什麼不同?

上汽的合資歷史更早

首先上汽大眾的合資歷史,其實是更早的,上汽大眾是1984年建立的,改革開放以來首批合資車企之一。

一汽大眾是1991年建立的,它一次性購買了一定數量奧迪100的配件,作為交換,大眾把在美國已經停產的高爾夫生產線給了一汽,成為了捷達的生產基地,就是傳說中的老三樣的誕生了。

一汽車型資源更優

上汽大眾的品牌歷史比一汽大眾早了七年,一汽大眾一直享受的是大眾的最優資源,有點像親兒子,從捷達、高爾夫到速騰、邁騰、CC再到奧迪品牌,都是大眾的全球車型。

應該說是自從一汽大眾成立之後,上汽大眾顯然就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有點像是隔壁家生的,凌渡、朗逸這些車型也都是自己研發的,帕薩特的平臺還落後邁騰一個身位。

奧迪最終歸為一汽

實際上奧迪品牌本來應該是上汽大眾的,這點很多朋友有可能不知道,1986年7月份,上汽大眾曾經以CK D全散件進口的方式組裝過奧迪100轎車的,也就是奧迪A6L的前身。

不過在兩年後的1988年,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振興大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一汽和奧迪簽了個《關於在一汽生產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奧迪100就搞到長春一汽去了,國家政策定的。

上汽轉戰與通用開展合作

德國大眾算是在一汽和上汽兩邊的態度搖擺不定,奧迪這塊大蛋糕沒了,上汽就不爽了,你補償我一下,搞兩條新的生產線給我。

但是大眾沒答應,上汽就跟小姨子跑了,把更多的精力轉向了與通用的合作,在1997年就成立了一個上海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想來制衡一下。

一汽與大眾合作也出現問題

另一邊大眾和一汽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說有政策支持,一汽大眾銷售開始上來了,德國大眾說,我分點錢,我要更多的分紅。

那提出了一個增持9%的股份的要求,但是在要求股份增加的同時,德國人他又不願意把技術,那個時候的老奧迪C5平臺出讓給一汽,讓它來生產紅旗轎車。

一汽轉戰與豐田合作

這個就很難受了,技術不給,股份跟錢麼又要,我們最早的政策就是市場換技術,為了在談判桌上有更大的話語權,一汽在2002年開始和豐田合作了。

你看我們國內都是這麼玩的,你不同意我也不在你這死盯著,我再換一家,對德國大眾來說,很不舒服的這麼一下,沒有辦法了,我得想想辦法,倒不是說向一汽大眾服軟。

它再去討好上汽大眾,它把斯柯達的品牌弄到上汽大眾去了,你看,汽車廠家弄來弄去,簡直就是一本《甄嬛傳》非常好看的。

一汽和上汽研發能力有什麼不同?

兩者研發水平區別不大

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不同,剛才是一些歷史小故事,具體上面有什麼不同?我來給你一個個講,首先研發能力不同。

研發其實是沒什麼區別的,都是德國佬說的算的,但是能力還是不同的,上汽、一汽它們定期是會做技術交流會的。

兩家技術開發上的差異,沒有我們想象中大,一個邁騰一個帕薩特並排並放在一起,你也不會覺得好像它不是同一款車。

大眾對核心技術管控很嚴

對於核心技術大眾管的很牢的,你想想以前高鐵,給你們造了兩下,後面你們都可以自己造出來搶我們生意了,德國人慌了。

那他就說了,管嚴格,不管你賣什麼樣的車子都要掛大眾標,而且都必須要我德國人設計,有一個上汽自主設計的朗逸,這個怎麼回事?

它也不是說簡單就貼了個牌,它的車型、零部件圖紙都是德文的,所有的產品實驗、量產批准還要去德國狼堡,人家通過了,德國佬說OK你可以造,可以貼大眾標了才行的。

所以自主設計很多人有誤會,覺得我們上汽中國人自己瞎搞搞出來的,也不是,德國人都是要審批、驗證來做這個東西的,標準和其它的德國車也是一樣的,但同樣也說明它對我們的控制力很強。

上汽的黑科技更強

相比一汽大眾走原汁原味路線,上汽它的風格就更有點黑科技的感覺,比如說榮威、名爵,最近不是發展都挺好,但是一汽的紅旗、奔騰,都快沒有人買了。

這就是因為上汽大眾發展的比較早,它介入德國本土研發是比較深入的,人才培養上就比較快,它有吸收和學習的能力。

很多這種榮威、名爵,它用的設計思路,人才的觀念,跳槽挖來挖去,全靠當初和大眾一起來玩這個事情。

上汽的人才戰略更成功

1996年7月份上汽大眾就成立技術中心了,截止到2008年,光研發中心的試車廠投入就已經是30億了,上汽榮威的工程師就是來自這個技術中心。

大眾的技術是不能用,你在大眾上過班,用過大眾的技術,主導了一些車子的設計,然後我內部集團調動,把你調動到了榮威那邊。

大眾技術我們當然是不用了,你回憶一下,思索一下,想一下,你怎麼樣可以想出一個新的東西,想著想著,就想出來了,品質還和大眾差不多,人家玩的就是這麼個套路。

上汽零配件本土化進程更快

剛才說的是人方面的技術,零配件其實也是很重要的東西,上汽大眾的零配件的本土化進程是要比一汽大眾快很多的,國產化率接近100%。

一方面是成本便宜,另一方面就是我不造你大眾,有了零配件供應商體系,我能做其它的,我有了麵粉,至於讓我做麵條還是做麵包,我自己是可以考慮一下的。

一汽研發更遵循德國原版

相比1996年的上汽技術中心,一汽大眾的研發中心2008年才落地了,這個之前,一汽大眾對品牌是沒有更改權的,哪怕是一顆螺絲、一個喇叭,細微的改動都要跑到德國去認證,原汁原味是要有代價的。

所以說這個慢慢的開始讓兩家公司開始不一樣了,一汽大眾是更加遵循德國的原汁原味的原版,而上汽更喜歡用一些黑科技造出朗逸這樣的“中國式德系車”。

大眾開始防範一汽自主研發

不光是說一個戰略定位的問題,人才儲備、技術研發,實力也的確是不同的,德國大眾看來看去生意挺好,錢也挺賺,這麼一想,總覺得心中有所不安,開始有所防範。

你看上汽,把我們德國的技術吸收起來之後,東造造西造造,造到後面都不掛大眾標了,照樣還賣的挺好。

一汽大眾你就不能再這麼幹了,1997年一汽大眾開始賺錢了,平均一年就有10億人民幣的利潤了。

大眾迫使一汽資金重投一汽

這些賺來的錢,一分錢都沒有分出來,或者說分到一汽變成利潤,都又在德國大眾的施壓下被迫又重新投入到了一汽大眾。

是因為德國大眾不斷的在進行追加投資,由於股權結構是6:4,也就說德國大眾投資4億元,一汽也要拿出6億元,不然就只能轉讓股權給大眾。

股權分配是利潤的命根子,一汽只能跟投了,你不跟投股份就少了。

其實人家德國大眾是一箭雙鵰,它其實要的是你的股份,我四成我想多一點,你又不願意心甘情願的交出來股份和控制權,那我追加投資,你要是跟不起,對不起股份交出來。

一汽自主研發費用相對很少

那只有跟投了,一汽把這些錢都投掉了,你自主研發要錢的,人家上汽投投弄弄試車場就30億,你錢全部都投到一汽大眾去了,一汽自己沒什麼錢了,自主品牌也不太發展起來了,這招是有點狠的。

2001年用來研發紅旗,咱們家的旗艦大的豪華車,以前是主席坐的車子,技術投入只有3.78億,而一汽大眾的研發費用超過10億,主導和控制權還在德國人的手上。

一汽和上汽質量把關有什麼不同?

上汽質檢層級更嚴密

再說說區別,剛才是技術、戰術、股本商戰,故事我們接著講,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車的質量把關還真的是不同的。

上汽大眾的企業文化就是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很像是橫幅,貼在公司的門口或者怎麼樣。

它的質量保證部的層級是非常高的,甚至分化出來一個部門,專門對供應商品質,質量供貨體系進行層層審核。

這就好比,為了確定買來的菜是不是綠色有機的,專門僱了個人去菜地裡天天蹲著看,你用的肥料是什麼,怎麼樣,專門僱了個人去看。

上汽質量管理更優秀

上汽大眾的質量監管還會偷師通用,美國通用也是老牌汽車巨頭,現在國際上的《通用產品體系審核和質量檢測標準》,其實就是通用當年它自己搞出來的,叫做TS16949。

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都有一個點,就是上汽,所以說在上汽的主導下,拼命的到通用那邊去偷拳頭偷技術,放到自己的上汽大眾來,做專門的精益化的生產和管理。

所以說在上汽這一個爸爸的下面,有一個通用,有一個大眾,互相可以取長補短,再加上自己有研發能力,所以說它的品控、質量體系、生產成本控制都是做的比較好的,偏向於管理,軟性。

一汽採購流程更高效

一汽就被按在地上打嗎?顯然不是這樣,風格也不同,一汽它NB的地方是採購方面有特長,採購流程方面有特長。

我們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厲害的東西,但凡是開過公司,家裡買過菜,開過飯店的人就知道,每天的魚新鮮不新鮮是不一樣的,每天的豬肉新鮮不新鮮,精的肉多一點還是肥的肉多一點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蠻難你要買成勻質的,蠻難以最低的價格,最好的時間切入市場,買東西不簡單的。

一汽大眾已經是和我們現在互聯網系統差不多了,我要個最便宜的,刷出來了,我要一個品質最好的,刷出來,我要和一個競品成本差不多的,一下就出來非常快的。

上汽採購流程更繁瑣

而上汽還是在通過發郵件了,你這多少錢,能不能便宜點,什麼時候樣品寄過來,別家比你便宜多了,你在搞什麼。

這效率相差很多很多的,上汽大眾的採購,它是定點由採購、業務部門、財務、審計這麼一起參加的。

需要的時候還有法務、總裁全部都湊在一起來搞這個東西,非常費時費力,光讓這幾個頭頭腦腦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一汽大眾的採購定點,只需要採購、業務部門、控制部門參加就可以了,人員更精簡,為什麼?因為人家有系統。

一汽採購模式更先進

前面說過的,有段時間一汽和大眾不太舒服的,找了個豐田進來,豐田的管理可是世界第一的,不用白不用,你上汽是通用和我大眾搞一搞,我豐田和大眾也可以搞一搞的。

一汽大眾就開始學豐田的管理經驗了,零部件的送貨形式上是用電子看板,準時化、小批量的進貨,節約零部件的儲存,每年大概可以省下6到7億的成本。

這就好比每天都有固定的合作的菜地,給我飯店供貨,每天的量更可控,菜也更新鮮,因為算的量算的好,今天都吃的完,明天進來又是新的,這種飯店用戶也更喜歡去。

這種採購模式它需要更穩定的供應商,也就是說一汽大眾對供應商的扶持、控制力和開發都是做的比上汽要來的更好的。

一汽和上汽綜合質量表現怎麼樣?

兩者總體質量表現的平均值相似

說了一麻袋一汽和上汽,兩家大眾我到底選哪個,它綜合表現到底怎麼樣?差不多。

汽車之家研究中心有個數據的,合資品牌總體質量表現的平均值是402.9分,得分越低代表抱怨用戶越少,是越低,它是抱怨的越少。

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分別是418.4和417.5,相差不到一分,一汽大眾裡面有個奧迪的,它製造標準是更高的,所以得分是350.2會更好一些。

上汽汽車保養費用更便宜

總體來說單看大眾,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在質量的表現上面沒有太大的差別,養車費用上面,上汽的優勢更大。

拿邁騰和帕薩特來舉例子,還是汽車之家的數據,同樣1.8T的車子,邁騰6萬公里常規保養費用11296塊錢,帕薩特65000公里的保養費用是7328。

上汽成本控制更勝一籌

甚至比主打性價比的速派保養費還要便宜,快到一半的價錢了,這個為什麼呢?因為邁騰的油液、濾芯、材料都相對是比較便宜。

上汽的成本控制比較好,本土化比例很高的,一汽依然是老樣子,原汁原味還要做控制。

簡單的來說,想要德國原味就選一汽大眾,想要性價比買上汽大眾,你不會感受到產品要比一汽大眾的差,都是差不多的。

關於大眾你不知道的10件事

很多朋友到這裡要問了,既然有一個上汽大眾了,為什麼還要再成立一個一汽大眾,自己親兄弟咬來咬去。

這兩個大眾能不能變成同一家?我去的所有帶大眾logo的4S店全部都是通用,什麼車子都買得到,為什麼不是這樣的呢?

大眾的車子賣的好銷量大,我們都明白都知道,但其實大眾賣得最好的不是車子,是香腸,賣的比車子還多,這個是搜了資料之後才知道的,真的是蠻意外的。

賣的最好的大眾車竟然不是原創,是抄別人的,剛才說的這些小知識,我給你整理出來10個,飯桌上講效果非常的好,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大眾」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