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中華高古琉璃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燦爛輝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土地開發政策的作用,出土了大量文物,使中國考古專業走向了一個新階段,甚至推翻了許多長年來形成的觀點。這其中,極少數高古料器的出土,讓我們不斷完善對中國料器發源、發展的認識,也使更多人開始注意並研究中華料器。

從現有的考古發掘品中,可以證實我國春秋末期即開始生產料器,在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其中的蛛絲馬跡。《韓非子》記載“楚人賣珠”,琉璃珠在當時應該使極為珍貴的裝飾品,或權貴的象徵。《史記》記載呂不韋乃陽瞿大賈,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販賣這類奢侈品的利潤甚高,他父親就是做珠寶買賣,也曾說過利潤可達百倍之多。故宮副館長“張臨生”先生於《琉璃工藝面面觀》文中指出,“重利之下必有勇夫,交通險峻越關山涉水渡洋而來的進口琉璃珠華麗奪目,楚人生產的國產的鉛鋇琉璃珠,讓東西文化交光互影。”人們也一直認為自春秋至戰國,中國琉璃生產以來,這一時期所造的都是琉璃珠,而隨著吳王、越王佩劍的出土,以及近年發掘出的料劍飾,才改變了這種觀念。

中華高古琉璃

戰國料珠

料劍飾開始出現於戰國早期,盛行於戰國中晚期,到漢朝時便漸漸稀少乃至絕跡。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劍,其劍格上鑲嵌著兩塊淺藍色半透明的料飾,河南輝縣發現的吳王劍的劍格上也嵌有三塊無色透明的料塊。這二人皆是戰國時名震天下的風雲人物,稱霸一方,以此等身份佩帶料劍飾,可見其時料器地位之顯赫。由於料器珍貴,以及寶劍是隨身佩帶的,所以在人死後,絕大多數料劍飾都隨主人入墓陪葬,流傳於世的甚少。北京故宮也只收藏三件帶傷的白色劍飾。料劍飾從形狀、圖案及規格都是仿自玉劍飾,顏色以仿羊脂白玉的乳白色為主,自上而下分為“劍首,劍王奉,劍王彘,劍王必”,大多飾以雲紋,谷紋,蟠螭紋,獸面紋和草鳳紋。早期的圖案較單一,後期的圖案豐富許多,多以幾種圖案混合使用。

中華高古琉璃

料劍飾

這四件料劍飾,顏色乳白,料質密實,有質感,硬度大,是戰國料器的特點。圖案是獸面,乳釘,草鳳和雲紋的結合構圖,搭配合理,設計精美,象是戰國中期的風格。工藝細緻美觀,稜角堅硬,表現了中華料器高超的製作水平。

寫好了一篇中華料器發展的文字,根據朝代、實物分析,請大家關注“古玩夜話”,我會陸續發表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