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長治縣八義村有一條千年古官道,趙括、趙匡胤、徐達都走過

上黨盆地是太行山、太嶽山和中條山圍起來的低窪區域,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眼中,那就是個有魚有肉的腳盆。“有魚有肉”是誇獎上黨地區物產豐富、生活富足。在這個盆地南緣,盆底和盆沿的拐角點,有一座富裕了千年的古村,它就是首批入選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長治縣八義鎮八義村。

八義村周圍地勢平坦,稍遠處的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有一條自古就有的官道向北直通長治城,往南連接高平晉城,八義村恰位於古代潞澤商道的正中間,是南北交通線上的一個咽喉地段,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八義村成為長治城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要地。作為三縣交界處最大的一個村莊,八義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也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與興盛。

順著207國道一路驅車南行,胡哥一行很快到達八義村。著名作家馮驥才和葛水平也曾來過這裡考察。胡哥有幸在曾編纂過八義村志的張反守老人陪同下走訪古村。

八義村自古繁華,村名幾經變化,曾有八諫村、八義鎮、八義村幾種叫法,主要得名原因是這裡曾發生過“八義士諫趙”的悲壯故事,隨後的文章中胡哥將專門講述這個故事。

我們先說八義鎮。這裡的“鎮”不是行政概念的鄉鎮,而是經濟概念,指的是“集鎮”之鎮。凡是能被稱為鎮的,都是商業相對發達的地方。八義鎮之名最早見於《金史》,當時所列潞州所屬8縣4鎮,八義鎮就是當時上黨縣唯一的一個鎮。明代《潞州志》記載潞州城南各大村莊,只有八義鎮,其他知名的蔭城、韓店、蘇店則均稱作“集”。可見八義鎮當時商業經濟的發達。而在金代之前的北宋時期,八義村被稱為“瓷都”,可旁證該村的商業經濟之發達。

八義村的主街道,依然是那條穿村而過的古官道。村委會就在道路南端東側,站在村委會大門口左右望去,官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一路延伸到遠處。房屋大都是二層樓,不少青磚灰瓦的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商鋪建築夾雜其間,舊貌儼然。

比如說,商鋪一樓都有出廈,梁頭伸出,上有屋簷,好比搭出的遮陽遮雨棚子。後來道路改造,全部拆除,現在只剩下外露的梁枋截面。還有那石柱、石根基,也是隨處可見,可以想見當時的商鋪格局。

現在的道路從最北邊的正覺寺到最南邊的三官閣,長不足千米,寬有五米多,可容兩輛轎車輕鬆相錯。在古代,這條官道可沒有這麼寬闊。兩旁的商鋪出廈各要佔去一米多,中間可供行人車馬通行的只有兩米多點。張反守老人風趣地說,過去這街面上,相對的兩家店鋪夥計隔著官道聊天都不用出大聲,隔得太近了。

可就是這樣一條窄窄的街道,卻是歷史上連通潞澤之間唯一的一條官道,也是兩地的主要商道。宋金時八義瓷器從這裡源源不斷北上南下,明清時鐵器煤炭通過這裡銷往南北,更有南方的茶葉在這裡留下各種芬芳。

最難忘、也最給這條官道、這個村莊留下千年不滅的印跡的,當屬戰爭年代穿村而過的錚錚鐵蹄。戰馬鐵蹄留下的最早印跡當屬公元前262年到260年的長平之戰,趙國40萬大軍過境南下,留下了“八義士諫趙”的悲壯故事,書寫了一去難回的戰爭慘劇;後有宋朝太祖趙匡胤率軍滅北漢,大軍一路北上,鐵騎過處,留下蕭蕭馬鳴;再有金朝大將粘沒罕率兵攻打隆德府(潞州),破城後一路南下,鐵騎踏過八諫村潞澤古道,毀掉部分瓷窯後,一路南下直取高平;還有明朝大將徐達率領10萬大軍北上太行,帶著新王朝的銳勢,途徑八義,與元軍潞州守將激戰韓店……

朝代更迭,戰事頻仍。軍事交通要道的便利,雖然帶給八義村難忘的傷痛,但同時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畢竟大軍過境要吃要住,平時的官員巡視、信差傳遞、商旅往來等也要停留,再加上這裡是周邊三縣最大的村莊,廟會集市興旺非常,由此帶動了八義村的驛站、車馬店、藥鋪、酒坊、鹽店、當鋪、雜貨鋪等的興起。

長治縣八義村有一條千年古官道,趙括、趙匡胤、徐達都走過

張反守老人在講解風水石。

據張反守老人講述,寫村志時,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民國時期,這條官道兩旁都是店鋪,有60多家。官道上整日車水馬龍,若是趕上廟會,更是彙集了遠近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熙來攘往,繁華景象,興盛一時。

我們走過每一間店鋪,看那些明顯殘留的商鋪痕跡,可以想到,每天早上,兩邊店鋪“啪嗒啪嗒啪嗒”下門板的聲音此起彼伏,聲響過後,鋪面敞亮起來,一天的生意就此開始;晚上,上門板的聲音則零零散散不連綴,不少雜貨鋪、酒店、車馬店遲遲不想關門打烊。

一條古道留下了千年的繁華印記,讓步入其中的後人生出無限遐思。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