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支付寶在社交方面做出的功能為什麼效果不明顯?

聚膳源


支付寶,顧名思義就是主打支付功能的一款產品APP,從誕生之初其調性就很明顯了,在大多數用戶的心目中,支付寶就是用來和金錢發生聯繫的,所以我們都習慣了打開支付寶進行付款,轉賬或者是購買餘額寶等理財產品。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因為支付寶在支付工具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產生了用戶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在大家心中已經對它的作用進行了定位,再想轉型就困難重重。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人們習慣了用支付寶進行支付或者轉賬,就好比我們喜歡用微信和QQ聊天,所以雖然微信支付現在也是做得很不錯,可是身邊大部分更喜歡支付寶,而且支付寶在支付方面還有很多創意,例如螞蟻森林和螞蟻莊園,把支付和環保以及公益用遊戲的形式聯繫起來,不僅增強了用戶粘性,還實現了很多人喜歡做公益的心意。

既然如此,支付寶就不如索性安心做自己的金融工具,沒必要非得在社交方面也取得大的成績。有時候功能太分散也未必是好事情。

再就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社交和金錢相關的內容綁定在一起,本來就是有點相違背的事情。對於很多中國人的思維來說,“談錢傷感情”,所以一款用來和錢打交道的工具,想在上面衍生出社交功能。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感覺不太搭配,甚至略有點排斥,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微信這種純粹的即時通訊軟件,在社交屬性上衍生出支付功能,比支付上衍生出社交容易很多。


獨角獸工場


前面的幾位已經答得很好了。 我認為核心點在於三點,其一是用戶心智,其二是使用路徑,其三是先發優勢。 其一,用戶心智在於,在用戶的心裡你到底是一個用來幹什麼的產品。 像是微信,非常自然的是一款用來聊天的產品,我們一想到微信就想到了它閃屏頁上那一個孤獨的小人,就聯想到社交;而像支付寶,非常自然的是一款用來支付的產品,我們一想到支付寶就想起了淘寶、就想起了錢,就聯想到了交易。 這本是一件好事。佔領了用戶心智,至少佔領了垂直市場。用戶一想到聊天,就想到了微信;用戶一想到支付,就想到了支付寶。但是,當支付寶想跨界的時候,災難就來了。對於用戶而言,聊天是一件隨意平常的事情,而經過微信團隊完美的紅包教育之後,用戶的認知從低維向高維提升,進而在微信上進行小額交易也變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對於用戶而言,交易是一項認真嚴肅的事情,用戶對於錢都是非常警惕和小心的,要將用戶的這種認知從高維再拉下來,真的是太難了,因為用戶不想用一個財產的支付和打理的軟件,來跟其它用戶聊天——無論是熟人還是生人。 支付寶背靠淘寶,在用戶中有著非常穩定和基礎的印象,這種用戶心智決定了支付寶轉移到社交的困難程度。 其二,使用路徑在於,用戶如果要進行社交,那麼需要點多少下才能完成? 對於微信而言,顯而易見的社交是主元素,所以打開軟件首頁就是聊天的界面,微信的一切用戶體驗也都是圍繞著社交為基礎出發的;而對於支付寶而言,它所需要承載的業務、戰略地位以及它自己龐大的用戶群體就決定著,支付寶這艘巨型航母不可能輕易調頭,所以它能做的也只能是一些用戶引導並加入一些二級三級界面。 這樣一來,支付寶在社交的用戶體驗上天生就是打折的,特別是當它想對標這個世界上另一款巔峰產品微信的時候,這種折扣就被凸顯的更加明顯。所以,即使拋開用戶心智,支付寶也是難以保證用戶在社交方面的用戶體驗的。 其三,先發優勢在於,我到底有多少朋友在平臺上,我去跟誰聊天? 這就是非常顯而易見的網絡效應,當平臺上的用戶越多的時候,平臺的價值就越高。微信作為承載了絕大多數用戶的絕大多數社會關係的超級巨無霸,用戶與用戶之間都彼此死死牽絆在這個平臺上。這時候,支付寶要想切入,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在支付寶上,我去跟誰聊天? 就好像馬化騰說的那句話,能打敗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個微博。同理,能打敗微信的也絕不可能是另外一個微信。當支付寶以微信的思路開始做大眾化的社交,而不是基於場景做社交,也不是基於交易做社交的時候,它天生的就敗了——用戶沒有理由從微信轉移,即使支付寶做了很多活動引誘用戶,效果也只能是一時的。


答題特工


前面的幾位已經答得很好了。


我認為核心點在於三點,其一是用戶心智,其二是使用路徑,其三是先發優勢。


其一,用戶心智在於,在用戶的心裡你到底是一個用來幹什麼的產品。


像是微信,非常自然的是一款用來聊天的產品,我們一想到微信就想到了它閃屏頁上那一個孤獨的小人,就聯想到社交;而像支付寶,非常自然的是一款用來支付的產品,我們一想到支付寶就想起了淘寶、就想起了錢,就聯想到了交易。


這本是一件好事。佔領了用戶心智,至少佔領了垂直市場。用戶一想到聊天,就想到了微信;用戶一想到支付,就想到了支付寶。但是,當支付寶想跨界的時候,災難就來了。對於用戶而言,聊天是一件隨意平常的事情,而經過微信團隊完美的紅包教育之後,用戶的認知從低維向高維提升,進而在微信上進行小額交易也變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對於用戶而言,交易是一項認真嚴肅的事情,用戶對於錢都是非常警惕和小心的,要將用戶的這種認知從高維再拉下來,真的是太難了,因為用戶不想用一個財產的支付和打理的軟件,來跟其它用戶聊天——無論是熟人還是生人。


支付寶背靠淘寶,在用戶中有著非常穩定和基礎的印象,這種用戶心智決定了支付寶轉移到社交的困難程度。


其二,使用路徑在於,用戶如果要進行社交,那麼需要點多少下才能完成?


對於微信而言,顯而易見的社交是主元素,所以打開軟件首頁就是聊天的界面,微信的一切用戶體驗也都是圍繞著社交為基礎出發的;而對於支付寶而言,它所需要承載的業務、戰略地位以及它自己龐大的用戶群體就決定著,支付寶這艘巨型航母不可能輕易調頭,所以它能做的也只能是一些用戶引導並加入一些二級三級界面。


這樣一來,支付寶在社交的用戶體驗上天生就是打折的,特別是當它想對標這個世界上另一款巔峰產品微信的時候,這種折扣就被凸顯的更加明顯。所以,即使拋開用戶心智,支付寶也是難以保證用戶在社交方面的用戶體驗的。


其三,先發優勢在於,我到底有多少朋友在平臺上,我去跟誰聊天?


這就是非常顯而易見的網絡效應,當平臺上的用戶越多的時候,平臺的價值就越高。微信作為承載了絕大多數用戶的絕大多數社會關係的超級巨無霸,用戶與用戶之間都彼此死死牽絆在這個平臺上。這時候,支付寶要想切入,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在支付寶上,我去跟誰聊天?


就好像馬化騰說的那句話,能打敗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個微博。同理,能打敗微信的也絕不可能是另外一個微信。當支付寶以微信的思路開始做大眾化的社交,而不是基於場景做社交,也不是基於交易做社交的時候,它天生的就敗了——用戶沒有理由從微信轉移,即使支付寶做了很多活動引誘用戶,效果也只能是一時的。


王澤華Kino


支付寶做社交,不為社交,為支付。


馬雲的野心不是社交,而是獲取社交功能帶來的超級入口,從而為支付打基礎。


無論是PC時代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入口是互聯網企業的命脈。微信基於社交關係,佔據強大的入口,而阿里始終是個旁觀者,甚至一不留神便有被對手絞殺的危險,所以阿里很憂慮,努力要獲得流量入口。因此便有了後面阿里收購UC,投資大黃蜂手機,做阿里雲手機,投資魅族等行動,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獲得入口支持,但是阿里的入口策略在外界看來是失敗的。

於是阿里很著急,情急之下推出“來往”,但是在“大躍進”式的打法下,強制內部員工使用,數據看似風光的來往,窮的只剩下數據,轟然倒塌。然後微信2014年祭出大招,用紅包偷襲支付寶,當年撬走支付市場近30%的份額。阿里慌了,試圖以支付寶紅包戰略來抵禦微信的進攻,同時開發朋友圈入口、生活圈入口,試圖一鍵打通支付。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支付寶全家桶式的設計,註定只能成為支付工具,令人厭惡的界面,無論如何也讓用戶想不到把它當作溝通工具。

社交之爭,時間窗口和用戶心智很重要,微信掌握時間窗口,佔領用戶心智,微信就是社交的代名詞,而支付寶同樣是支付的代名詞,雙方都建立極高的護城河。由社交到支付,便是從人到錢,從支付到社交,是從錢到人。而微信是強關係型用戶,支付寶是弱關係型用戶,註定支付寶無法做成社交。


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死路一條,支付寶還要上,但支付寶越是在社交方面發力,便越偏離支付寶的初衷。正如有些人所說,你願意在ATM機上面添加朋友嗎?


最後,支付寶推出的朋友圈,你真以為是讓你聊天發朋友圈,逛朋友圈嗎?支付寶是希望用最簡化的流程,讓你成功添加手機聯繫人,微信好友,方便轉賬。



科技縱橫論




第三:由於支付所以好的功能的限制,比如說大家常用的視頻聊天和語音聊天功能就沒有加入,這也是支付寶的一個短板。

最後個人覺得選擇什麼樣的軟件,在於他的便攜性和方便行,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提供給客戶優質的服務,才是大家選擇的最主要原因。


風筱雨霖


拋磚。

個人覺得,支付寶的社交功能不是不明顯(之前都明顯的被吐槽了),而是社交功能得不到認可和歡迎,觀點未經深思熟慮,用以跟大家共同討論之參考。

1.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

講個小故事: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禮登嵩山,在嵩山腳下雙溪河北岸密林中,見到了一棵他從未見過的大柏樹,他就高興地封它為大將軍。剛往北走了十幾米,又見到了一棵更大的柏樹,就只好封它為二將軍,隨從的大臣們進諫說:“陛下,這棵柏樹比那棵大得多啊!”漢武帝也知封得不太合理,但為保住臉面,就說:“先入者為主。”往北又走了幾十米,又見到了一棵更為高大的柏樹,漢武帝將錯就錯,說:“再大你也只能是三將軍!”大臣們面面相覷,但金口玉言,無法更改,也只好如此了。後來,人們就用“先入為主”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佔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眾多周知,國內社交產品最先入場的騰訊QQ最早追溯到1999年,而支付寶產生於2004年,社交的探索卻始於2015年,至此,騰訊在社交方向的積累已經近15年,即便相較於微信,支付寶也晚了近4年,時間帶來的不僅僅是對於產品和品牌的認知,更重要是用戶關係鏈的沉澱。

2.熟人關係鏈遷移成本高

社交工具中,熟悉社交是最典型的場景和需求,有網友也做過其他微信類社交工具使用者調研,最大的問題是,除了自己,沒有人用,社交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我”的,那便稱不上是熟人社交,甚至稱不上社交,熟人關係鏈的沉澱和遷移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所以,儘管米聊(2010年底)比微信(2011年初)更早做“微信”,但微信憑藉QQ 原有的關係鏈,卻更容易觸碰成功。

同樣的,無論是易信,還是來往,在社交層面上都會被關係鏈的遷移所制約。

那麼,有人要問,如果沒有微信、沒有QQ,支付寶在社交上的嘗試會不會成功,不見得,且聽下文囉嗦。

3.基因調性使然,“錢財”需要極高安全感。

支付寶最初的產生是基於解決交易行為中的“信任”問題,而信任的追求,恰恰限制了社交關係的擴展,每個獨立用戶的信任度是隨著關係的疏遠和人數的增多而逐漸降低。但社交不是,從熟人到陌生人,信任不是根本障礙。支付寶的初心不發生改變,在社交上的發力就會出現問題。此其一。其二,想必用戶用支付寶進行社交的最大顧慮,一定是財產安全,財產是什麼,於我等布衣來說,是命。支付寶在用戶的眼中,逐漸變成了私人銀行,你是否發現,自從使用了支付寶,去銀行登門拜訪的次數越來越少,為什麼?因為馬雲爸爸讓支付寶做到了“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所以當支付寶希望用戶進行社交的時候,就好像是期望用戶去銀行進行社交一樣,在一個大家極力遮遮掩掩的場所裡,你的一個眼神或動作,就可能招致對方抄起傢伙自我保護!

4.支付寶做社交的誠意

支付二字,在任何情況下都幾乎不會纏身歧義,含義太明顯直白不過了。產品結構和形態上,就不是為了做社交而存在的,更何況路徑入口隱藏很深,雖然也嘗試了互聯網3G(girls,games,gmble)大招,但終究還是未控制好度,淺嘗輒止,致歉了事。

為了社交而社交,不如不社交。從名字上講是不是社交寶更有辨識度?產品佈局和架構上,是否給社交更大的地位?

從我的角度來說,支付寶已經離不開了,還要怎樣?

今天先到這兒,待高人切磋。


舍然


兩者都有社交與交易付款功能,但是主攻方向不同。

從功能佈局上看,支付寶映入眼簾的是交易方面的便捷服務、理財等等,而QQ卻是好友聊天,社交比較看中的除了好友聊天還有一個就是動態圈,QQ的動態就在下方主菜單處,錢包等支付功能在左拉菜單裡,而支付寶的動態在朋友欄中右上角一小塊,每一處佈局都在對用戶進行心理暗示:支付寶是你的網上銀行。

再者,現在的社交軟件幾乎可以說飽和,如果沒有獨特新穎的功能以及大力的宣傳,怎麼跟微信和QQ競爭,社交軟件就註定用戶流失是很低的,連換個新賬號都那麼麻煩,談何換新軟件呢,所以支付寶也不想在社交方面做無用功。


一長白一


互聯網產品很多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都會開始選擇嘗試社交化的路線,就連在用戶心中一直是工具類定位的支付寶,都在用各種方式,滲透社交化的因子。



支付寶誕生之初的責任,就是方便網名的線上支付,而做重點並沒有放在社交上

支付工具和金錢的聯繫,這是人們對它一開始的看法,所以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它來支付或者轉賬。而在社交中,當我們想使用社交軟件的時候,第一想法肯定是打開微信或者QQ,就好像理所當然一樣。正因為人們的這種慣性思維,使它做社交功能困難重重。



涉及多個領域導致社交力不從心

為什麼微信在移動互聯網能夠成功呢,這和它的輕量化有關。而支付寶在有金融服務、電商服務、城市服務等業務後,已經顯得夠重了,再加入社交服務,那麼會不會顯得過於繁雜,這明顯不符合用戶的心理需求。畢竟一個產品好不好,最終還是要靠用戶體驗。



關係人的來源是支付寶在社交方面的大問題

當用戶使用通訊軟件時,必定會選擇熟人最多的那款。而支付寶做社交的話,它的熟人成本在哪裡?微信之所以在一眾社交產品裡脫穎而出,是因為當時微信有個功能,就是可以把QQ裡的朋友導入微信裡,這讓微信一下子跳過了用戶積累的原始階段。但支付寶並沒有這樣的資源,因此它只能從底層積累。


結語:

以前的支付寶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定位為“移動錢包”,而現在這個狀態,已經很難用一句話來描述支付寶了。 如果真的把支付寶定位生活入口,或許應該明確告訴用戶,並且形成一個明確的認知呈現給用戶。


首席發言者


首先要說的是,支付寶如此牛逼了,還需要做社交嗎?顯然是沒必要。就相當於,有了足的蛇,還能溜得快嗎!?支付寶嫁接社交功能,太笨重,沒辦法輕裝上陣。

事實上還有這一些原因:

1.先父情節

什麼是先父情節呢?指的是一個人,對於生父的感情,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會“見異思遷”,總是撇不開親情關係。

支付寶作為用戶最先使用的互聯網支付工具,用戶對他的情感非常深厚,就像對父親的印象一樣永恆,對於其“支付”的功能記憶猶新。

2.社交成本過高

在互聯網時代,成本被推到了極高的位置。微信之所以能夠補貨用戶的心,原因就是輕社交成本較低,便於用戶使用。

而支付寶達成了龐大的電商功能、金融支付、城市服務等重業務之後,本身就很重了,不符合用戶輕社交的心理需求。

3.熟人社交與陌生人利益衝突

社交一般來講,基於熟人圈子,更有效,更長遠。顯然支付寶是基於陌生人的利益鏈接。

俗話講“金銀不現白”,說的就是跟金錢有關的,都屬於私密空間。而支付寶是基於支付為基礎的,可能洩漏個人隱私。


看見光


這個很好理解啊,先天的定位就決定了支付寶社交不會成功。

1、定位:支付寶起家是靠的電商,用戶多年來的使用習慣,決定了支付寶就是個錢包APP,只有在淘寶購物、線下消費等等需要付錢時才會使用它,正常情況下用戶是不會主動打開支付寶的。誰沒事天天翻開錢包看半天啊。

2、關係鏈:加上支付寶上線社交功能時,已經有了社交領域的巨無霸,多數用戶也都已經習慣了使用微信,聊天扯淡有事聯繫等等,加上微信最初發展時已經導入了QQ關係鏈,微信上的用戶關係鏈也是完整的,不管新老用戶都很難脫離這個環境。而支付寶這點是無法跟上的,雖然社交功能也支持加好友,但前期並沒有能大規模導入的關係鏈資源,支付寶相互交易或者轉賬的雙方基本都是單純的買賣雙方,而非實實在在的好友,這層關係是沒法直接使用的,這就等於要讓支付寶從頭累積社交資源,這就很難了。

3、功能體驗糟糕:阿里對具體客戶端產品開發的理念其實和騰訊相差很多,所以細節的用戶體驗是糟糕的。尤其是支付寶急於社交,強行加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交模塊,結果導致問題頻出,最嚴重就是校園日記,最終以道歉收場。這完全是為了社交而社交,並未真正想清楚這功能放進來後會有什麼影響,只看著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活躍度,就直接將並非真正合適的功能放進來。

整體來說,支付寶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急於社交,強行社交,同時細節方面又並未做細緻的考量,最終結果就是用戶不買賬。客戶端好不好用,產品體驗好不好,用戶心理其實門清,最終都會拿腳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