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越投越虧,但許家印、王健林、馬雲為什麼還要投資足球?

“在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

越投越虧,但許家印、王健林、馬雲為什麼還要投資足球?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周夫榮

許家印也許是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將足球標籤貼得最耀眼的一個,也可能是虧損最多的人。

4月27日晚,在新三板掛牌的中超豪門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披露2017年年報,當年虧損9.87億,淨資產為-3.80億。自2013年到2017年,廣州恆大分別虧損5.76億、4.83億、9.53億、8.12億、9.87億,五年來累計虧損超過38億。這個“亞洲足球第一股”被實行披星戴帽,簡稱也由“恆大淘寶”變更為“ST恆寶”。

越賠越投的不止恆大一家。根據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2016年賽季,16支中超俱樂部的總成本達到了110.14億元人民幣,總體虧損將近40億元。

饒有趣味的是,這個一直虧損的領域,卻吸引了諸多企業家爭相進入。

去年,來自懂球帝的梳理,中國企業500強中,有多位頂級富豪投資了足球。

除萬達王健林、恆大許家印和阿里巴巴馬雲外,榜單中還有位列第12投資河北華夏幸福的王文學,第22位投資武漢卓爾的閻志,第30位投資江蘇蘇寧以及國際米蘭的張近東,第77位投資大連一方的孫喜雙,排在第183位的新入主天津億利的王文彪,排名第280位的廣州富力董事長張力,以及位居第404位梅縣鐵漢生態的劉冰等企業家,他們由此也都多了一個身份——足球投資人。

這些精明的企業家中,鮮有人因投資足球而盈利;但即便如此,伴隨連年虧損的,是熱情不減的持續投入。

足球對於企業家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王健林

王健林是最早一批投資足球的企業家。沒有公開數據顯示他總計投入了多少錢,但他提著成箱現金到萬達球賽現場發獎金的畫面,曾經被公眾津津樂道。

王健林打造的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曾經吸足了眼球。在其執掌的歲月裡,俱樂部曾創下職業聯賽連續主客場55場不敗的神話,也曾在國際足聯俱樂部排名中位列亞洲之冠,國際第31名。

“如果有人現在說投資足球可以掙錢,那這人很有可能就是個騙子。”王健林曾坦言,“它(投資足球)不會讓你賺錢,每年你都得燒錢,這是肯定的。”

話雖這麼說,但王健林從未遠離足球。他資助青少年足球留洋軍團,三年前,萬達先以5000萬歐元收購了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20%的股權,又花6.82億歐元收購了和盈方體育68.2%的股權,強勢迴歸到這項世界第一大運動的懷抱。

今年年初,曾信誓旦旦不會再回中超的王健林,闊別足球近20年後,重返大連足球,入主大連一方集團足球俱樂部,征戰新賽季的中超聯賽。還放出讓球迷興奮的豪言:重磅引援,球迷們一百個放心,錢都不是事兒。

其實,王健林早就給自己的重新出山埋下了伏筆。他曾經在一個公開場合做了鋪墊:“如果我看不下去恆大一直稱霸,不排除出山和他們掰掰手腕!”

王健林對足球寄予厚望,希望藉助它,不僅撬動房地產,也承載起萬達的戰略轉型。

許家印

中國足球是燒錢的窟窿,滾動的黃金,最好地詮釋這一點的,應該非許家印莫屬了。

雖然比王健林入場晚,但許家印後來居上,把足球效應發揮到了極致。

涉足足球前三年內,許家印燒掉17億元,僅邀裡皮、巴里奧斯就砸了1.5億。

2010年,恆大投資一億元收購廣州足球俱樂部,加上各項投入,包括球員每場比賽的獎金,總投入在1.7億元之上。2011年,恆大集團用近6個億創造出廣州足球歷史上第一個中超冠軍,其中包含高達 2.5 億元人民幣的引援費用。2012年,恆大集團投入達到7億元,主要是一線隊方面的建設。2013年,恆大集團投入6個億,其中以比賽獎金居多。2016賽季,恆大僅引進J馬丁內斯即花掉4200萬歐元。2017年,公司稱總成本費用1.77億元。

與恆大俱樂部的連年投入和虧損相對比,有趣的是,恆大集團整體業績簡直不要太好。

中國恆大2017年財報顯示,恆大2017年全年營收3110.2億元,同比增長47.1%;淨利潤為370.5億元,較2016年增長110.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43.72億元,同比增378.93%。

馬雲

一個人決定花掉12億元,要用多久?馬雲用了不到15分鐘。

4年前,馬雲和許家印、宋衛平在香港一個飯局上喝酒聊天,聊到恆大要增資擴股,馬雲當即決定入資。第二天即簽約,宣佈阿里巴巴向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注資12億元。球隊改名為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增資擴股之後,恆大和阿里巴巴各自持股50%。三個月後,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馬雲一躍成為亞洲首富。一年後,恆大淘寶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了“亞洲足球第一股”。

後來,回憶起這件事,馬雲強調這是自己喝得“迷迷糊糊”時做的決定,然而,12億的真金白銀,掩飾不了馬雲在足球領域的野心勃勃和籌謀已久。

有人認為,阿里借足球之名,主要是為了利用恆大地產打通O2O市場,抓住線下一端。同時,可以打入珠三角,這裡可是騰訊的腹地。

張近東

比起首富們,張近東投資足球相對較晚。今年是蘇寧投資足球的第三年。

2015年12月21日,江蘇蘇寧電器集團宣佈正式接手俱樂部,並將其更名為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2016賽季,球隊作為中國足協盃的衛冕冠軍,征戰亞足聯冠軍聯賽。

張近東親自掛帥,他給了球隊一顆定心丸:蘇寧將進一步加大球隊投入,在保留原有俱樂部的管理團隊的基礎之上,在競訓、技術分析、運動康復和青訓四大體系的建設上重點發力,以期打造一個現代化的職業足球俱樂部。

殺入足球第一年,蘇寧就豪擲了幾十億元。恐怕沒有誰像蘇寧這樣,砸錢乾脆,來勢洶洶。

2800萬歐元購入拉米雷斯、5000萬歐元買來特謝拉、300萬美元年薪挖來崔龍洙,再到後來的2.7億歐元收購國際米蘭……2016年冬季轉會窗內,剛剛“入行”的蘇寧就在引援上投入了超過7.2億元,令人咂舌的天價投入,曾經一度超過了恆大。

蘇寧的產品,也牢牢打上足球的烙印:如為對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蘇寧上線了蘇寧易付寶,推廣過程中,後者成為蘇寧足球隊年票唯一第三方支付平臺。蘇寧還藉助足球活動,推出1元啤酒暢飲。蘇寧眾籌推出亞冠球迷遠征團項目,出國旅遊+觀賞比賽結合;蘇寧理財也順勢打造了“進球加息”理財產品,買理財享受加息特權。

富豪投資人們從足球賺了多少呢?事實上,足球給他們帶來的,不是一個可以簡單量化的數據,卻是一個化學反應般的巨大裂變。對於他們來說,足球,是點石成金的利器。

足球,即廣告宣傳。

投資馬競後,王健林忍不住感嘆,“(投資足球)關注度極高,一應俱全”。雖然他花了不到一座萬達廣場的錢,但吸引了全球近萬家媒體全方位的熱烈關注和報道,這是花錢做廣告所不敢設想的傳播效果。

足球,即企業知名度。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足球產業年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佔體育產值比重超過40%,堪稱“世界第17大經濟體”。全球球迷超過16億人,中國球迷就超過3億。投資足球,即投資企業的知名度。

足球,即經濟槓桿。

恆大的數據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2009年,恆大還是一家二流的地方民企,進軍體育產業前,年銷售額303億元。第二年,投資足球,並促使球隊升上中超後,恆大年銷售額升至504億。第三年,恆大年銷售額飆升至803.9億元,同比增長59.4%。2016年,恆大的銷售額已高達3733.7億,超過了地產龍頭萬科。

投資足球前,恆大一年的廣告費在10億元左右,投資足球后,每一年的虧損額,都達不到這個數,反而銷售額卻以百億千億的量級在增長。甚至有評價稱,許家印毎在足球上投入一塊錢,就在其它領域放大效應,收回100塊錢。

足球,是抵達上層資源的階梯。

當恆大足球成績越來越耀眼後,許家印開始了頻頻地與廣州市、廣東省領導乃至國家部委官員會晤慶功。2013年,許家印當選全國政協常委。許家印的足球投資,在另一個領域也大獲成功。

足球,是投資者最亮眼的名片。

坊間流傳過一個故事:早年,尚且不為人知的王健林想拜訪某位華裔富商,被對方拒絕。但當對方得知其為“中國甲A聯賽冠軍隊的老闆”後,馬上以高規格接待了他。

儘管資本給人的印象多是冷血狡詐,但當它和足球掛鉤後,掏錢者便多多少少有了“民族英雄”的味道。當許家印把1.4億年薪聘請的昂貴教練裡皮“獻”給國家後,國人的情緒中注滿了感動。

正如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曾說過的一句話:“在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