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公元1645年,在南明將軍左良玉與馬士英的內鬥中,清軍兵臨南京城下。5月15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南明弘光政權宣告覆滅。

此時,江北半壁已盡歸滿清所有,江南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百姓皆知明朝廷與李白成再無力與清軍對抗。因此,在清軍攻下南京並向江南各地派出官員招降時,各州府均未抵抗,可以說此時的清朝統一全國易如反掌。

但清攝政王多爾袞的一襲“剃髮令”使得本來明朗的局面頓時增加了無窮的變數。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江陰"抗清三公"的英雄事蹟,捍衛了漢民族最後的尊嚴

就死也罷

同年5月24日,清朝派到江陰縣城的新知縣方亨著明服留清頭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頒佈了“剃髮令”。縣衙書吏在抄寫佈告,寫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時怒不可遏,投筆於地日:“就死也罷!”說完憤然離去,並將此令傳遍整個江陰縣城。

此時的江陰縣可謂群龍無首,明朝的知縣早已解印還鄉不知所蹤,最高的行政長官僅僅是典史(派出所所長)陳明遇。就在百姓群情激憤時,縣衙中又傳出消息,方亨眼見“剃髮令”遭到百姓抵制,便去信給附近清軍,信上竟有“多殺立威”四字。這最後的稻草終於將江陰百姓的怒火全部點燃,他們衝進縣衙,將方亨這個明朝進士出身的清朝官員打死,然後推舉最高行政長官陳明遇帶領江陰20萬百姓守城抗清。

陳明遇自知軍事才能有限,統領一職恐難勝任,於是便想到了自己的前任閻應元(上任派出所所長)。二人早年即為好友,自己常聽其抒發滿腔抱負,並指責明朝統兵將領的無能。於是將攜母居於山中的閻應元接到江陰縣城,將統領拱手相讓,並承諾與其一道守衛江陰。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江蘇江陰南門忠義街,見證江陰人民慘烈抗清歷史

閻應元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打出了“大明中興”的旗號,並派人將“江陰百姓誓與縣城共存亡”的抗清口號傳遍江南各地。隨後遍訪縣城各處,將青壯選出編人義軍,並挑出有一技之長的義民輔助守城。還將府庫中的錢糧與從各家各戶中收集來的物資統一管理,全城百姓實行戰事配給制,最大程度地將每一份物資都用於抗清的戰鬥中。他又與城內的富商商議,趁清軍未到之際派代表立即出城到附近購買糧食與兵器。  

閻應元將義軍按輪換制安排在城牆上防守,每個城垛10人,戰時防守之人每到力竭、受傷或戰死時,站在後面的下一人立刻頂替,其餘人等均原地休息,這樣可保證長時間鏖戰士兵的體力與士氣都處於較好的狀態。  

他還將城中所有的郎中集中起來成立了“戰地醫院”,負責救治受傷的士兵,同時還與幾位“資深”郎中研製出了塗抹在箭簇上的毒藥,經試驗證實,幾乎可以“見血封喉”。此藥被江陰義軍廣泛使用,細心的閻應元還一再囑咐士兵,平時訓練只可使用沒裝箭簇的箭桿,即使戰時使用也當小心謹慎,切莫劃傷自己。  

與此同時,閻應元深知清軍裝備精良,士兵作戰勇猛,自己士兵裝備的軟弓(一石弓)射出的箭未必能洞穿清軍的鐵盔與棉甲。因此,他還發明瞭一種大鐵弓,弓臂為鐵製,弓弦由數根粗繩絞制而成,發射的箭矢重量是普通箭的3倍,速度極快,威力巨大。此弓被固定安裝在城牆上,僅拉弓就需4人合力1人瞄準與裝填。

城中的十餘位鐵匠和從鄉間召集來的數十位鐵匠也被集中在一起,他們將打鐵爐與一應器具集中,並排定班次,以流水線模式晝夜不停地打造兵器與弓箭,使得生產速度大大提高,到清軍來時,江陰的1萬多義軍基本做到了“人手一刀”。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紀念江陰抗清的浮雕

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6月10日,得知消息的清常州知府宗灝派明降兵300趕來鎮壓,卻被早就佈置在江陰周圍的義軍哨探發現,報與閻應元。雖然敵人兵力不多,且明朝降兵戰力低下,但考慮到義軍都是平民,第一次上戰場難免膽怯,閻應元便親自帶領近千人伏擊於秦望山下。由於敵軍不熟悉地形,誤入義軍埋伏的山谷中,閻應元一聲大喝,兩側山上的義軍頓時箭如雨下,亂石紛飛。300敵軍不到1個小時便死於毒箭與大石之下,而義軍無一傷亡。

此戰後,江陰義軍終於看到了抗清的希望,士氣大振、滿城沸騰,就連那些並未被選人義軍的普通百姓都自發地傾盡家中所有協同守城,各“生產部門”更是幹勁沖天,“自覺加班”已成為普遍現象,甚至副統領陳明遇在巡視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竟是“扶他下去休息”。

清定國大將軍、親王多鐸聞聽此事大怒,在他的眼中,滿人已是中原的主宰,區區江陰彈丸小城居然也敢反抗?於是派明降將劉良佐率2萬明降軍進攻江陰。此消息傳到江陰城內,竟無一人膽怯畏戰,上到統領士兵,下到老幼婦孺,在閻應元的帶領下於縣衙廣場前誓師:抗清到底,與城共存!

6月20日,2萬敵軍到達江陰後便將這小縣城圍得水洩不通,劉良佐自認為2萬人攻下這小城易如反掌。於是也未使用什麼攻城戰術,下令四面同時攻擊,務必在1天內拿下此城。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漢族民眾被迫接受剃髮易服時的景象

原本應該早晨發動的攻擊,硬是因為明軍一貫的拖沓作風拖到了下午。閻應元自從得知來攻的是明降軍後便制定了戰略目標:不求殺傷,擊垮即可。同為漢人,多有殺傷必造成義軍士氣低落,且明軍向來一觸即潰,與其浪費寶貴的戰爭物資殺傷明降軍,還不如留下來對付清兵。

因此,當敵軍的第一波進攻在離城牆50米左右時被城上的毒箭與重箭“洗禮”了一遍,在江陰城四面留下1000多具屍體後,明降軍的士氣徹底崩潰——讓他們為明朝作戰尚且士氣低落,如今為滿人打仗,沒有未戰先潰已經是奇蹟了。

劉良佐見手下兵將畏戰不前,甚至自己的親兵當場斬殺了幾個不聽命令的士兵仍不起作用後,無奈之下只得將城圍住,一面遣使急報自己的主子多鐸,一面每天向城中射去三四封勸降信,希望江陰百姓能“識時務”開城投降。

連射了3天的勸降信無果,劉良佐無奈之下,只得親自前往城下請城中統領答話,親自勸降。閻應元在城頭聽完劉良佐滿嘴“大勢所趨”、“識時務者為俊傑”、“保你一生富貴”的陳詞濫調後,當著城中20萬百姓和近2萬明降軍的面直斥劉良佐背叛投敵與屠殺漢人的行為實為漢賊,最後大聲喝道“自古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城上義軍在劉良佐勸降時便已怒不可遏,此時閻應元話音一落,早就準備好的大鐵弓一箭便射斷了劉良佐身後的帥旗,明降軍自劉良佐以下無不氣為之奪,倉皇逃回城外大營,再不敢靠近江陰城一步。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紀念江陰抗清的浮雕

江陰麈戰

多鐸聽聞劉良佐的2萬部隊在江陰城下居然是如此表現,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遂親自趕到江陰城下的兵營中,第一件事便是將劉良佐捆起來,當著2萬明降軍的面重責50軍棍。然後令其立即攻城,並令清軍的火器營調大炮轟擊城門。然而閻應元早有準備,在敵軍未來之前便拆毀數百座民房,用土石將四座城門堵死,多鐸見炮轟無效後,又令清軍中的鐵頭子(重裝步兵,全身鐵甲)協助明降軍攻城。  

這次閻應元感到決定江陰命運的戰鬥開始了,便命令義軍將敵軍放到離城牆30米遠再放箭,同時城頭上的滾木礌石也做好了準備。明降軍在清軍督戰隊的大刀下,裹挾著鐵頭子向城牆衝鋒,眼看就要抵達城下,很多士兵已經做好放雲梯的準備時,城上的毒箭遮天蔽日地射了下來,幾乎沒有盔甲防護的明降軍一片片地被射倒。

但由於清軍督戰隊的餘威仍一波接一波地衝鋒,前鋒很快抵達了城下,雲梯在七八個士兵的推動下被豎上了城牆,但馬上被城上的義軍用推杆推倒,豎雲梯的士兵也被城上的孺石砸死。後面的士兵衝到後仍然重複這一過程。一時間,江陰城四面城牆上全是歪七扭八的雲梯。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投降滿清的南明故將劉良佐

終於在清軍鐵頭子的幫助下有十幾架雲梯被豎在了城牆上,這些鐵頭子用嘴咬著單刀,四肢攀附在雲梯上,猿猴一般向城頭竄來,彷彿感覺不到全身鐵甲近70斤的重量(清軍重裝步兵專為攻城戰而設,在與明軍的戰鬥中弓箭與火銃均不能傷,日常訓練也專練爬雲梯、翻越障礙與巷戰,雖裝備有全身鐵甲,但兵器多為單刀等短兵器,更利於在狹小空間內作戰)。

在節奏如此快的激戰中,推杆已經來不及推開所有的雲梯,防守城垛的義軍只能手持長槍將爬上來的敵軍戳死在牆外,但鐵頭子全身鐵甲,長槍戳在上面不能破防,反而一劃而過,被清軍一刀或削斷槍桿,或砍死槍手。

閻應元見此情景遂大聲喝道:“只有面可刺耳!”並命義軍大聲高呼。隨著城頭一聲聲大喊,已爬上城牆的鐵頭子被一杆杆長槍刺中面部後慘叫著翻下城頭。但仍有一清軍勇士已立於城上,右手持單刀,左手持一杆斷為兩截的長矛,遠刺近砍,擋者披靡,死死守著身後的雲梯,等待後續部隊爬上城頭。由於距離太遠,閻應元雖看到此景,但救援不及。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反映江陰抗清的連環畫

正在這全城生死繫於一線之時,一名向城頭運送礌石的童子抄起腳邊的染血長槍,縮著身子從圍著那名清兵砍殺的義軍腿下鑽過,待到近前,長槍從下向上猛地刺入清兵的嘴中,貫腦而出,將其頭盔都頂飛了。這名清兵正大呼酣戰,殺得痛快,全沒留意腳下鑽進來的小童,就被一槍刺進正大叫著的嘴裡,到死都沒明白怎麼回事。義軍見此人一死,立即封堵防線缺口,一根早已準備多時的推杆在4名士兵的大喝下將已爬滿鐵頭子的雲梯推落城下,雲梯上的清兵非死即傷。

多鐸見一直以來無往而不利的鐵頭子死傷慘重,江陰城仍久攻不下,在又堅持了2個小時後只得收兵。此次戰鬥明降軍由於裝備極差,被毒箭和礌石殺傷盡6000人,清軍有1000人的鐵頭子投入戰鬥,活著回來的只有不到100人。

萬眾一心困守孤城

自6月20日至8月初,敵軍不分晝夜,連番攻擊江陰縣城,均無功而返,城下屍橫遍野,城牆根處甚至堆出了近2米高的屍山!閻應元一開始並不讓清軍在戰後收屍,每有收屍者均被城上弓箭射殺,但考慮到氣候炎熱,怕引發瘟疫。另外這2米高的屍山也使得城牆的高度降低。於是與清軍協商後,允許派百人收屍埋葬。至此,清軍才得以將近月來的犧牲者安葬。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降將劉良佐妄圖勸降死守江陰孤城的南明守軍

在1個多月的防禦戰中,城中百姓不僅盡全力支持城頭的義軍,運送刀槍箭矢、滾木礌石無數,而且還積極思考禦敵策略。一個木匠建議閻應元將木棍一端旋出空洞,注入火藥與鐵屑的混合物,再用膠泥堵口並留出導火索。待敵軍攻到城下,義軍點燃導火索後將其投到城下即可爆炸傷敵,並親自制作演示,效果極好。閻應元大喜,厚獎該人,並命其集合全城木匠趕製“手榴彈”。

8月初的一場戰鬥中,清軍採用了新的策略,將3層生牛皮繃在木架車上抵擋箭雨、礌石,車下十幾名士兵推車前進。城上義軍的毒箭射不穿牛皮,大鐵弓數量太少,雖可射穿但卻無法阻敵,閻應元見此也是束手無策。此時,城中的一名無業遊民正在往城牆上運礌石,見此情景靈機一動,馬上向閻應元大喊:“我有辦法對付此車!請閻統領給我20人。”

閻應元立刻命身旁士兵輔助他去應敵。此人命10人去木匠鋪集中所有桐油,10人用木桶取人糞尿備用,自己則跑到城牆上的“戰地廚房”,將燒飯的幾口大鍋裡的東西倒掉,將火升旺,然後將桐油和人糞尿同煮,待滾開後,請閻應元命義軍將鍋抬到城頭。此時敵軍的牛皮車也被慢悠悠地推到城下,清軍正準備取出早就藏在車底的雲梯攻城,突然被城頭上一鍋鍋又燙又臭的液體澆得滿頭滿身,沒弄清情況就大聲慘叫,即使清軍的鐵頭子也不能倖免。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江陰抗清中的殘酷畫面

桐油與糞尿的混合液體極不易散熱,故即使澆到敵軍士兵身上仍處於滾開狀態,且此液體沾上人體後粘性十足,清軍怎麼都弄不掉。頓時5輛牛皮車下的士兵全被“燙”了出來,城上一陣箭雨後倒伏一地,幾個鐵頭子雖未被射死,但向後跑了幾十步後也燙傷發作,相繼倒地斃命。事後,閻應元問起此人才得知,原來此法為城中無賴洩私憤報復他人時常用的招數,今天用於戰鬥中不想也見奇功。

文武統領配合默契

閻應元與陳明遇為江陰抗清義軍的正副統領,這二人一武一文,使得江陰城防禦嚴密、義軍士氣高漲。閻應元在義軍中向來賞罰嚴明,一日,他派4人趁夜色用吊簸放下城去到敵軍大營放火,結果這4人點燃了50多個火頭,瞬間圍攻江陰城最猛烈的北城門外大營陷入一片火海,敵軍被燒死無數。4人安然無恙返回城中,閻應元大喜,獎賞4人每人1兩銀子,卻被負責發糧餉的二人剋扣了4錢。

他得知此事後大怒,立刻審問。原來江陰城經過1個半月圍城,糧餉已近枯竭,此二人並非貪墨,而是考慮到今後的戰鬥會越來越激烈,如今還應該多多節省,所以才有此舉動。領賞的4人此時也找到閻應元為二人求情,但他仍揮淚下令處決。事後閻應元對義軍士兵說:“我並非無情,但軍紀不可違,此方為固守江陰之根本!”士兵皆感佩不已,從此再無違抗軍令的事情發生。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江陰抗清中的殘酷畫面

自開戰以來,陳明遇自知自己的軍事才能有限,所以他專職負責後勤保障,對閻應元的軍事部署則全力支持。在閒暇時經常到城牆下的“戰地醫院”慰問受傷的義軍士兵。常能看到其邊流淚邊安慰士兵安心養傷,好了之後奮勇殺敵。遇到站崗時打瞌睡的士兵也不責罵,而是詳細闡述厲害關係。義軍士兵攝於閻應元的威嚴,感於陳明遇的寬仁,儘管開戰以來疲累交加、傷痕累累,但義軍始終保持著極高的士氣。

死戰到底無一人降

面對焦灼的戰場局面,多鐸調集了南下清軍的全部資源來攻打江陰縣城。自8月8日起,清軍的大口徑攻城火炮就陸續抵達江陰戰場,不分晝夜地開炮轟擊城牆。至8月19日止,江陰城牆上幾乎每個垛口都被四五發炮彈擊中,城中數百間房屋被掠過城牆的炮彈轟塌,數千人被砸死。儘管如此,江陰百姓仍一面防守一面搶修城牆。故江陰城牆雖破爛不堪,但防禦設施一應俱全,戰力完備。

8月15日,中秋佳節。儘管連日來搶修城牆使得江陰百姓疲憊不堪,但這天晚上,閻應元仍命人在城中做好月餅送上城頭與眾將士一起賞月。剛剛還是平民百姓的義軍士兵,看著彼此傷痕累累的身體、城外一眼看不到頭的敵軍大營,以及天上一輪皓月當空,皆感慨不已,遂大聲唱起楚辭俚曲:

“宜興人一把槍,

無錫人團團一股香,

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

常州人獻了女兒又嫌娘,

江陰人打仗寧死不投降!”

眼見清軍的火炮越來越多,守城戰越發艱難,一直對自己沒能幫上忙而深感愧疚的數十名老人集體找到閻應元,提出詐降計,請求其同意。此時閻應元已料到江陰破城在即,到時玉石俱焚,所以含淚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第二日清晨,20餘位鬚髮皆白的老者被用吊籃放在城外,坦然向敵軍大營行去。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紀念江陰抗清的江陰文廟

清軍一開始雖看到過來的都是老人,肯定不會有什麼戰鬥力,但這些日子裡被江陰人各種層出不窮的計策打怕了的他們仍不敢掉以輕心。直到來人說出是代表江陰百姓投降的,大家才長出口氣。圍攻多日,死傷近6萬人,終於盼到對方投降了,清軍不敢怠慢,忙派出數名統兵將領接待納降。

眾老者被讓進營中大帳內,清軍將領正準備與其詳細商討投降事宜,不料為首老者突然說道:“我想抽袋煙,不知將軍允許嗎?”清軍將領不疑有詐,遂擺手示意其自便。20餘位老者坦然從懷中掏出火石,引燃了藏在衣襟下的導火索,一連聲的巨響後,20餘位老者連同數名清軍將領以及大帳周圍100多名清軍士兵玉石俱焚。  

經此一事,清軍可謂草木皆兵,每晚宿營都要有幾次敵襲的假信號發出。滿人士兵彼此交談中,更能以將來活著離開江陰城為最大的好運。

8月20日,多鐸等待已久的24門大將軍炮被送到江陰城下,其發射的鐵彈重達20餘斤。上午,在清軍火器營忙碌了3個多小時將這24門大炮安放進發射陣位後,決定江陰城命運的戰鬥打響了。

在24門大炮的轟擊下,江陰北城牆上瓦礫橫飛,在北城牆上守城的義軍無一人生還,義軍的搶修隊根本無法上去。很快,城牆被轟塌了一個大缺口,清軍一馬當先,明降軍緊跟在後,湧人了江陰城中。對此早有預料的閻應元下達了他的最後一個命令:“全體義軍各自展開巷戰,不死不休!”

江陰城內,義軍士兵多數都在之前的守城戰中犧牲了,此時與敵軍巷戰的多是手拿木棍、菜刀的普通百姓。不分男女,沒有老幼,菜刀砍捲刃了用木棍,木棍被削斷了用拳頭,手臂被砍斷用腳踢、牙咬……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江陰抗清中的殘酷畫面

一波又一波的平民百姓潮水一般撲向進城的清軍,以往被冠以溫文爾雅甚至軟弱的江南百姓,在這一刻沒有一人投降。殘肢斷臂四處飛濺,血水匯成小溪滿地流淌,慘烈到極致的屠殺沒有嚇倒任何一個江陰百姓。許多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在自己家的屋子裡懸樑自盡,歲數太小的童子邊看著被屠殺的親人,邊大喊著投湖自盡。

陳明遇巷戰中力竭而死,閻應元身中3箭後投湖,卻被清軍救起。明降將劉良佐進城時看到城內的慘狀嚇得肝膽俱裂,此時看到被俘的閻應元后竟抱住他大哭起來,“將軍雖忠義節烈,然全城百姓已同效死節,還望將軍歸順大清,免我漢人再失一勇士。”此時的閻應元負傷極重,已無力掙扎,遂大喝道:“死則死耳,休要在說!”看到劉良佐仍抱著他不放,低聲冷笑道:“漢人的臉都叫你們丟盡,你有何面目活在世間?”  

經過80日鏖戰,清軍終於攻下江陰城,但此戰清軍及明降軍共計死傷75000餘人,付出了人關以來最大的代價。多鐸感念閻應元忠肝義膽,且軍事才能出眾,遂命滿清親王博洛親自招降,但被閻應元大罵而走。第二日,閻應元於被攻陷的江陰城頭坦然赴死。江陰全城20餘萬百姓除54人藏於寺廟高塔中得以生還外,其餘全部捐軀,竟無一人投降。

浩氣滿中華:由多爾袞的“剃髮令”引發的江陰八十日抗清

閻應元的絕命詩

何謂值得

江陰百姓先降後反的舉動引起了後世諸多的評論,許多觀點認為降清乃大勢所趨,僅為了剃頭留條辮子就全城盡毀實在不值得。

《孝經》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歷來均不剃髮,這已不僅是孝道的問題,更是漢民族的傳統與傳承問題。江陰百姓舍20餘萬性命捍衛的也不僅僅是頭髮,而是身為漢民族的傳統與尊嚴。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流傳至今,雖經歷過多次亡國危難,但始終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在每次的危難時刻,總有這樣的“死得不值”的人挺身而出,他們讓後世子孫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是多麼的驕傲與自豪。(特約:周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