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說孩子自控力差,再聰明也沒有用?

天堂海2017


說到聰明人,我想起了鄉下老家的一個兒時玩伴,我們村裡公認的神童。

在年幼的我們心裡,他簡直就是智慧的化身。他的頭腦,連大人們都會自愧不如,更別說我們這些小屁孩了。

有一件事,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記得,有個長期對他的智商表示懷疑,就給他出了一道腦筋急轉彎。問題的內容大概就是:樹上有五隻鳥,某人開了一槍,還剩下多少隻?

當時的年紀我不太記得了,但絕對是尚未上學。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所有小夥伴都停留在“1+1=2”這樣簡單的數學模式裡。

然而,我們的神童卻反問了個超出我們想象的問題:你這槍響不?

這句話令長輩一時啞口無言。我們也是面面相覷。而我心裡知道,即使再年長5歲,我也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思維。除了佩服,我還是佩服。

我知道,將來他一定是個大人物,我將用一生的時間去仰望。村裡大人們也一致為,這孩子將來肯定是個人上人。

然而,這孩子雖然聰明,可是從來都不安分,心太野。在我們兒時的印象中,他似乎從來都不曾靜下來耐心地做過什麼事。

即使上課也是如此。他似乎從來都沒認真完整地聽過一節課,多數時間是搞些小動作。可是氣人的是,他的成績卻總是名列第一。更要命的是,他還能常常指出老師的錯誤,把老師弄得尷尬不已。

從此觀點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孩子太驕傲,未來不可知;另一派認為他有這麼聰明,驕傲一點又能如何。

然而,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神童早已泯然眾人。事實上他混得相當之不好,比我們這些普通小夥伴還要差上一大截。

事實證明,一個人忙亂的修煉,其實比智商重要多了!


萌媽育兒筆記


先說三件事情:

1、斯坦福大學曾經有個著名的實驗,就是:孩子,等等吃那個棉花糖。後來因為這個實驗就出了一本書《孩子,別急著吃棉花糖》。這個故事,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做實驗作為遊戲規則,每個人發一粒糖後老師就離開了,如果老師回來糖還在,那麼有糖的小朋友可以又得到一粒糖。於是,實驗開始了:有些孩子一開始就忍不住,有些孩子一直看著糖咽口水,有些孩子把糖芯吃了,仍舊用糖紙包好放回盆子裡,有點孩子把糖剝出來舔一舔在包好……記得這個實驗延續了17年。17年後的結果是什麼?那些能忍住誘惑的孩子,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學,或者生活的很好,而那些沒能忍住誘惑的同學,基本上都不咋滴。

2、眾所周知聰明的猶太人民族有句話:延遲享受。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憲法,同時讓人驚愕的沒有犯罪率的國家和民族。他們把聖經當成憲法,用聖經裡的智慧,來約束自己,來自律,一代教育一代,因為這樣的教育很好,所以,時間久了,很多的自律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而延遲享受,則是裡面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任何一個擁有延遲享受能力的孩子,長大後不是出類拔萃也是極為出色的。

3、因為這個實驗,因為猶太人的這句話,我在女兒很小時就訓練了她的延遲享受的能力,在生活中很注意這一點。效果有沒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三年級,區田徑隊天天放學後會訓練,雙休日也會訓練。那個教練時不時的會偷懶,有一次,他提前一個小時結束訓練,那麼幾個孩子怎麼辦?家長們都是要等到訓練結束時間到了才會過來接孩子,我也是。那天,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在吃冷飲,而我的女兒卻在一旁,就這樣巴巴的等著我。正當我疑問之際,教練看見了我,對我說:“你家女兒不得了,我買什麼東西她都不要吃。”我驚愕,繼而又笑笑。後來我問她:“你為何不吃教練買的冷飲?”她說:“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吃,”這是她從小我教她的,女孩子不能嘴饞,要吃媽媽會買。我又問她:“那你口水有沒有掉下來?”我知道,這個年齡,要忍住冷飲的誘惑是很難的。女兒低聲回答我:“我的口水都掉到腳趾頭了。”啊啊啊啊,那一剎那,我突然心一抖,天哪,她是在拼命忍住這樣的誘惑啊!大為震撼,我對她說:“走,媽媽去給你買冷飲,買兩根,夢龍,好嗎?”“好,”她一下子快樂起來,原先因為拼命忍住誘惑的疲態,一下子轉而聲音亮堂起來。於是,那天,她吃到了一根夢龍,另外一根沒買,但是把另外一根買夢龍的錢存到她的零花錢裡去了。當時就覺得,我的女兒以後一定不得了,因為她的自律。後來,我就經常有意無意的告訴她:“親愛的,你以後一定會不得了。”

我不想說自控差的孩子,再聰明也沒用,但是,我想說,自律能力強的孩子,以後一定會有出息。這一點,我們都是知道的,不是嗎?


素心飛舞


所謂自制力,是指一個人控制自己思想感請和舉止行為的能力。

簡而言之,就是現在明明是需要做作業的時候,卻管不住自己內心去看電視。

明明知道體重已經超標了,還是看到好吃的忍不住吃吃吃。

鬧鐘響了N次,伸手按了N次,拖到要遲到了才迷迷糊糊爬起來。

這些場景在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身上也在不斷的重複。很多人不成功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懶,習慣性拖延,習慣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經這樣了,再糟糕點又怎麼。

追溯源頭,這個習慣得從小時候說起。

小時候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會自律,會自我約束,自控力強。哪怕再笨,也可以穩打穩紮,處境會一點一點變化。

小時候我行我素,不想後果,只顧當前的享受,無法堅持做同一件事情。很多孩子人很聰明,總是會被人說,這孩子很聰明,就是誤入歧途,可惜了。

怎麼個誤入法呢?因為這個社會上的誘惑太多,小到遊戲、抽菸、喝酒、泡吧,大到偷竊、搶劫、吸毒。沒有自我管控能力的人,特別容易踏入迷途。

作為父母不可能管控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他會長大,會自己飛翔。沒有父母的管束,孩子真的能夠管住自己認認真真翱翔嗎?

記得曾經高中班主任和我們說過一句話:“你們現在高三了,會覺得有人管著你們很痛苦,上大學後你們就自由了,你們以後就會知道,沒有人管更痛苦。”

有一種人的情形是這樣的,沒有自制力——墮落——自責——壓抑——繼續墮落。週而復始,無法擺脫。

所以,孩子自控力差,再聰明也沒有用。

從現在開始,應該有意識培養孩子自控能力,讓孩子自律。

吉爾在25歲的時候說:他渴望自由;過了25年之後,他說自律很重要;又過了25年,在他75歲的時候,他說:自律就是自由!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女人知心事


提到自控力就不得不提那個全球聞名的斯坦福棉花糖測試:一個測試兒童自控能力的實驗。這個實驗用棉花糖或者曲奇餅乾來引誘不同年齡的孩子,看他們在有獎勵的情況下能否在15分鐘之內控制住自己不要吃掉那些美味的甜食。

能夠忍受的孩子會多獎勵一個棉花糖或者餅乾。而基本上所有受測的年幼(3歲以內)孩子無法忍受等待時間,吃掉了面前的美味。即使大些的學齡前兒童(4-6歲左右)也只有30%最終得到獎勵。


有人認為這個測試對孩子來說太殘忍了。有人質疑這個測試的意義,因為沒人在乎孩子是否等不及吃掉那些零食。還有人認為這個測試不公平,因為有可能孩子並不喜歡吃這些甜膩膩的東西。

我認為先不論這個測試是否嚴密、正確,這裡討論的關鍵核心是自控能力到底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意義。可以想象的是,人的一生是需要面對不少的誘惑,而能否明確的控制自己的內心,情緒,和行為,抵抗外界的各種誘惑則是一場終生的修煉。

當一個人在幼年時期能夠等一會兒再吃糖,兒童時期能夠做完該做的事再去玩樂,做遊戲的時候耐心等待輪到自己,青春期的時候可以控制自己一顆躁動的心,三思而後行,那麼這個人在成年以後將會有很強的明辨能力,並且遇到問題不焦,不躁,不慌,不亂,知所措。


一個有超強耐心的人,不僅抗壓能力好,在團隊工作中也是相當受歡迎的人。 當一個孩子幼時可以為了拿到更多的獎勵而去控制自己的當下,那麼長大後他也會是一個能夠很好遵循自己人生規劃的人,並且有能力將自己的每一個計劃都完成的很好。

例如,為房子的首付攢錢這件事,自控力差的人,可以想象,今天花錢買個電子遊戲,明天花錢換個手機,更有甚者迷戀賭博不可自拔。又例如,當一個人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如何抵抗自己的惰性,控制自己的躁性,讓自己靜下心來,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自控力的好壞在這裡是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呢?


對於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這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項目,現提出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參考:

第一:將自控力和獎勵聯繫起來。當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自控力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時,那麼ta將會很願意承擔各種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適來獲得更多的好處。幼年時期的獎勵也許來自父母,而成年以後的獎勵則來自社會。

第二,與孩子一起做自控力的遊戲。有很多遊戲都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控力,父母不妨做個搜索,或者自己編個遊戲與孩子一起玩。


第三,幫助孩子鍛鍊專注力和記憶力。這兩者和自控力相輔相成,有時候很多孩子的自控力不強是因為ta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影響,無法自己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第四,鼓勵孩子做事先做計劃的好習慣。孩子如果養成做計劃的好習慣,那麼潛意識當中就會隨著這個計劃去做事,有計劃的做事,也是一種自控力的鍛鍊。

儘管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進步,但是如果在幼年時期就開始特意訓練,孩子成年後對自己的心理,情緒和行為上的管理可能達到收放自如的程度。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成年後肯定會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人。


我在海外育兒多年,希望與你交流最新科學育兒理念,請關注我謝謝。

月亮不彎彎


我是“一路童行”兒童的健康顧問

我們先來了解什麼自控力吧:自控力也被稱為自我管理是社會化的基礎,它和所有的發展領域都有聯繫一一生理、認知、社會化和情緒等。


重點:對於孩子來說最讓人頭疼的不適智商、情商不高,而是自控力差

  • 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學習成績
  • 比情商更有助於社會交往

簡單來說,自控力會從方方面面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與發展,家長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自控能力差的表現很多,我重點說幾個

  1. 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2. 容易被周圍事物分心

  3. 上課坐不住

  4. 情緒起伏大

  5. 丟三落四


當孩子有自控能力之後,就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會等待並延期行為,忍受挫折,延遲滿足,並開始嘗試制訂計劃並執行計劃。

提示:3歲以下的孩子並不具備自控力

(部分學者對孩子年齡的觀點存在不同的爭議,這裡3歲以下僅供參考)


既然自控力這麼重要,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控能力呢?


說到自控力就必須提到“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是自控力的“代言人”
  •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能力, 是人對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能夠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經常和自我控制相等同。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對慾望能夠剋制,能夠學會等待。

關於延遲滿足的故事有點長,所以我在這裡放一張圖,有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看一下

(完整版可以在網上查)


好了進入正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1.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當孩子具備規則意識後,才能有效提高自控水平。規則是方方面面的(生活、學習、玩耍),並且應該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形成自我約束。


2.合理宣洩情緒

控制自我情緒是自控能力的重要部分,孩子年紀小,情緒控制能力較弱,難免會出現發脾氣的情況,家長不能壓抑孩子情緒,通過合理的宣洩方式宣洩孩子的情緒(運動、大喊、塗鴉等等...方法很多不侷限)

3.言語教導

應該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以及告知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不建議誇大後果)


4.遊戲提高自控能力

不論哪種遊戲,其中都有自己的規則,通過有趣的模式,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也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自控能力。


5.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應該表現出好的自控力,孩子也會向你家長學習。

6.循序漸進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必須要有耐心,自控力不是段時間能培養好的,家長應該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同時對於孩子表現良好的自控行為,及時鼓勵、表揚,給孩子樹立信心。


7.多與孩子溝通

當我們與孩子多溝通時,才能發現孩子哪方面出現了問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否有待於進一步養成,同時也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感到幸福、安全,能更好的促進孩子養成好習慣。

8、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

頑強的毅力是一個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證,家長可以躲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夏令營),訓練孩子堅強的一直,也要注意不能過分溺愛孩子。


最後推薦家長可以多看一些“兒童自控力”的書籍,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覺得本文有用可以點贊、分享,有疑問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各位的問題,關注“一路童行”瞭解醫學更多知識。


醫教寶育兒助手


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一個有自控力的人,我們可以稱他為自律

唯有自律,才有自由。自律和他律,在有的人看來是一種約束和限制。其實,唯有嚴以律己的人,才能享受工作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

聰明的人固然讓人欣賞,但是如果沒有自控力來控制自己的言行,那麼他就容易成為一個被自己情緒和喜好所奴役的人。

自控力強的孩子學習成績容易突出。我們都知道對於學習來說,孩子除了少數人因從中找到樂趣愛學習,大部孩子都不喜歡,因為學習比較辛苦,上課聽講容易溜號,如果孩子自控力強,那麼他就不容易溜號,上課集中注意力時間長的孩子,成績就容易突出;課下能夠控制自己的惰性按計劃完成作業,就不會出現補作業或抄作業的情況。



這樣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學習對他來說是跟著自己的節奏來學,清華馬冬晗姐妹就是自律性極強的姐妹花,她們不僅學習成績突出,課餘生活也非常精彩,除了當班幹部,還能加各種體育運動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這些都源於她們超強的自控能力。


而聰明的人如果缺了自控能力,即使再聰明的頭腦也容易被自己的懶惰控制,所以說孩子自控力差,再聰明也沒有用。


教育手札


什麼是自控力呢,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再說白一點我覺得就是好習慣,從小養成的好習慣。如何提高自控力,就是如何給孩子培養好習慣,這事越小開始越容易,但關鍵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


比如說時間管理的能力,很多媽媽肯定都特別頭疼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不分輕重緩急,沒有秩序沒有計劃,總之就是又慢又亂,上小學的家長一定對這一點咬牙切齒吧。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呢?


在我兒子上幼兒園的這兩年多,我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這方面的能力,當然不是說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滲透到日常生活裡。我給他讀托馬斯時間管理繪本,然後經常編出類似故事裡面一些情形,告訴他這是我遇到的問題,向他求助該怎麼做,他就會說要先做重要的事兒,在完成重要工作的時候不能一會兒幹這個一會兒幹那個,要集中精力做完,他會說要做計劃;我會在週末的時候坐下來和他一起討論,每天的安排,鼓勵他說出來,尊重他的意見,他就會告訴我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把好幾件事兒排出先後順序;我給他買了沙漏計時器,事前和他溝通做什麼事情用什麼沙漏,告訴他沙漏可以幫我們計時,他就有了時間的概念,他會在做事情時主動擺好沙漏。通過這些小事,滿滿的孩子在潛意識裡有了時間管理,並且會這樣去做,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偶爾放縱一下,也並無影響已經養成的習慣


再比如情緒管理,這應該也是很讓媽媽頭疼的事兒。我們不喜歡孩子隨意發洩情緒,我們不喜歡孩子脾氣暴躁,都希望孩子遇事兒平和,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問題,希望孩子善解人意,希望孩子都是正能量,其實孩子也喜歡這樣的大人,這樣的媽媽。在情緒管理這件事兒上,榜樣的力量至關重要。與其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如說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這一點我體會深刻,曾經在兒子三歲,我們剛開始自己獨立帶他的那段日子,我不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媽媽,但我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我不問自己該怎麼做,我只是覺得孩子應該是別人家孩子的樣子,優秀的樣子。事實上不是,我就焦慮,我就發脾氣,總是把壞情緒帶到孩子面前,這時在我面前的同樣也是一個總是壞情緒的孩子,當面跟我對著幹,背後又總是傷心的跟爸爸說為什麼我媽媽總是心情不好,總是發脾氣。再後來,我改變了自己,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當我改變了以後我忽然發現原來我的孩子他這麼好,他不再是那個脾氣暴躁,大吼大叫的孩子了,相反我們之間的溝通順暢、愉悅。


在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在這些日常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我也越來越覺得,在我們希望孩子有自控力,有規則意識前,先讓他們感受到自由,感受到自我。自由的孩子更容易找到自由的邊界,更有規則意識,感受到自我,感受到自己可以選擇,可以做主的孩子,往往更能自我管理。


我經常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家庭事務,經常會就一些事情詢問他的意見,經常會把一些他自己的事情交給他做主,經常一起溝通處理事情的更好的方法,經常給他做選擇題,讓他可以自己選擇和作主,雖然他還是個幼兒園小朋友,但我相信他,結果就是他從來沒有去濫用權力和自由,反而做的比我想象的更好,可以管理好自己。

上班又帶娃的80後寶媽,帶的好團隊帶的了娃。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實踐。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成為更好的媽媽。

小晗晗愛閱讀


孩子自控力差,再聰明也沒有用,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我周邊就有這樣的事例,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兒,他的頭腦非常靈活,老師講什麼新的內容,他都接受的特別快,而且記憶力也很強,但他的自控能力相當差差,比如,上課的時候,他基本上不會聽講,不但坐姿歪歪扭扭,手裡還經常玩著東西,要不就從座位上愣神兒,老師怎麼說都無濟於事,所以,老師講課他不是聽不懂,而是根本聽不見。

這個孩子憑著他的小聰明,成績剛好及格,老師也經常給家長打電話說孩子的事情,希望家長能管一管孩子多動、不會聽講的壞習慣。家長也束手無策呀,於是,他媽媽給他找了一個小小輔導班,因為這個輔導班裡只有五、六個孩子,老師講課時,時常提醒他,不給他愣神兒和搞小動作的機會,所以他在這個輔導班裡,學習效果非常好,期末考試,他的數學成績得了99分,在班裡排名第二,孩子和家長都高興得不得了。

一個孩子沒有自控能力,即便再聰明也不會有好的發展,確實是這樣。所以,家長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尤為重要。


愛心輔導媽媽


這句話讓我想到的第一個意思是說聰明沒有被用到正途上,我有一個表哥,所有的父輩和平輩的兄弟姐對他的評價都是聰明,但同時也是最不省心的一個,因為他總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一些歪門邪道,不僅沒有什麼意義還會對自己和家人帶傷害的事上,因此家裡的長輩們沒少為他勞心勞力,他媽媽也因為被氣著身體不好長年都要靠藥物維持身體狀態。

但是回想他的童年,其實如今他很多的問題都跟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關,不能說全部都歸咎於家庭但確實跟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所以我們在發現孩子把聰明用在不正確的行為上時就要引起重視了。如今太小的他還只是小打小鬧,而如果放任不管長大後的未來可能就是完全不可控制的了,因此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是讓我們對孩子自控力教育的一個提醒和反思。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希望孩子能懂得做事的分寸,輕重、能分別對與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又不能做,這些雖然不等於自控能力但卻是幫助孩子控制自己行為的一種前提認知,所以如果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我會把引導孩子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作為第一步,然後第二步是鼓勵孩子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在有益的行為選擇和決定上,最後是讓孩子參與制作一個自己的日常慣例表,用這個方法來讓孩子練習自己為自己的事情做計劃安排、以及如果沒能按時完成得承受相應的自然後果和責任,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孩子學會懂得控制自己貪玩的心、懶惰、拖延、沒有時間觀念等問題。

除了以上的方法,還有一個方法也是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行為榜樣,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的榜樣會最特別好的教育方式。當我們為孩子做出榜樣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孩子來學習和模仿的話,孩子能更好地建立起對自我控制能力的認識和使用。其實說再多最後還是要我們去實踐操作,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並且耐心地堅持,因為成長和學習都有一個過程,我們不能著急地希望每個方法都能立竿見影,那是不現實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icer個人成長



孩子聰明,是智商高,接受能力強。很多東西一學就會,讓孩子的家長非常欣喜和驕傲。也往往因此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比如自控力。


首先一個人自控力差,表現在行為上,最大的特點是不能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一而終地認真完成,非常容易被誘惑而轉移注意力。比如,在學習的孩子,作業還沒寫完,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故事書,便隨手拿起看上了,作業自然就放在一邊。即便你再聰明,不可能過目不忘,都需要複習鞏固,持之以恆。總是虎頭蛇尾,自然不會有好的成績。更有很多孩子因迷戀網絡遊戲,而徹底放棄學業,成為痴迷網絡的“網癮少年”。同樣,在工作中,如果自控力差,不能認真地把工作一步步完成,經常開小差,遲早會被老闆炒魷魚的。

自控力差表現在情緒上,往往是人際關係緊張。凡事不會控制自己,不合自己心情就會發作,這樣的人怎會有朋友呢?嚴重的還會因情緒失控造成犯罪。

所以,家有聰明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讓自己的行為、情緒有很好的自我管理,才會讓聰明有序發揮,在成功路上越走越遠。

家有文科女:喜歡寶寶,喜歡文字,喜歡分享的我,期待您的關注,希望能與您共同探討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及文章都是個人思想的表達,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