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宋代刺青:官员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皇后不认识满面刺青的弟弟

刺青就是纹身,说一说宋代的纹身。

北宋时期有一位官人名叫陆东,是苏州通判,有一段时间代理知州。当时有一桩案子,陆东审理之后判主犯流配某州牢城,陆东就让人在罪犯的脸上刺出“特刺配某州牢城”。

宋代刺青:官员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皇后不认识满面刺青的弟弟

字刺完了,幕僚中有人认为不太妥当,对陆东说:“这里用一个‘特’字,只怕不合适。”

陆东不明白:“为什么?”

“通常情况下,某个人罪名并不严重,但根据朝廷的旨意,必须判他这样的罪名,才会用这个‘特’字。眼前这个罪犯合该刺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就算要用一个‘特’字,咱们州府一级也没有资格决定。”

陆东一听吃惊不小,知错就改,马上让差人想办法把罪犯脸上的“特刺”二字去掉,改刺成“准条”二字。

这件事传出去,在当时成为一个笑话。后来有人向朝廷推荐陆东,参知政事石中立一向诙谐幽默,说:“我知道这个人,不就是那个曾经代理苏州知府、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的陆东吗?”

宋代称得上一个纹身的朝代——刑法中恢复了黥刺,有“刺配”之刑;军队中承袭五代时的做法,在士兵脸上或者其它部位黥刺;此外,市井街巷中的纹身现象比晚唐时代更为普遍,也出现许多专业的纹身艺人。

宋代刑罚有笞、杖、徒、流、绞、斩等。通常,县一级官府可以施行笞杖,知州以上可以施行徒、流,刺配时在面上刺“配某州牢城”,各州有牢城劳专门收押这类罪犯。

也有强盗被刺配充军,会在额头刺上“免斩”二字,脸上刺双旗。归入大军的一般是把名字刺在手上,归入禁军、厢军的一般在额头上刺六点。

宋代刺青:官员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皇后不认识满面刺青的弟弟

杨景宗是章惠皇太后的堂弟,年青时候不务正业,客居京师的时候犯了罪,被判服苦役,而且黥面。

不知什么缘故,杨景宗脸上的黥刺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被弄得特别重,几乎看不见原本的肌肤。据宋代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是“黥黑其面,至无见肤”。

当时杨景宗的堂姐被选入宫中,做了真宗皇上的美人。有一次宋真宗幸临玉清昭应宫,回来的时候,六宫后妃们各自乘坐着金车从皇宫里出来,在大路上迎候皇上。巧的是杨景宗此时正在路边做苦役,和堂姐的金车中间只隔着一条御沟。

堂姐坐在车里,看着沟那边的一个身影十分眼熟,只是脸上刺得一团漆黑,就派人过去问刺面人的身世。杨景宗早就听说自己的堂姐在皇帝身边,现在突然有宫里的差人来问自己的身世,也顾不上许多,敞开嗓子大叫堂姐的小名。

堂姐在那边一听就哭了:“难怪看着他面熟,果然是我的弟弟!”

回宫之后她对宋真宗说起杨景宗,宋真宗赦免了杨景宗的罪过,让他做了右班殿直。以后宋仁宗继位,把杨景宗的堂姐尊为章惠太后,杨景宗更是一路高升。

做了官,那一脸的刺青就必须除掉,不知道杨景宗用了什么特效药,他的脸变得肥皙如玉,没有留下半点痕迹。可见在去除刺青方面,宋朝人有独到的方法。

宋代刺青:官员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皇后不认识满面刺青的弟弟

官升脾气长,据说杨景宗做官时性情十分蛮横,喜欢用木棒打人,人们在背后叫他“杨骨槌”,显然不是什么好鸟。或者他自己服苦役时遭受过难言的屈辱,一直在寻求心理的补偿。

杨景宗脸上的刺青面积很大,没有剩下一块本色的皮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给犯人黥面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明确规定刺在哪里,刺多少。

大概杨景宗犯罪时惹恼了刺青的差人,或者大家欺负他是外乡人,在他的脸上练习针功,才弄得他面目全非。

于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