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司马氏为何要杀死嵇康?

芘律IzGT6401


嵇康字叔夜,出身儒学世家,弹琴咏诗,才学俱佳,又雄伟魁梧,与曹魏宗室通婚。魏太子曹睿欣赏嵇康的《游山九吟》,交谈后封嵇康为浔阳长,迁中散大夫。

时司马氏集团独揽魏国的军政大权,导演了一幕幕任意废立皇帝,擅杀功臣宿将的丑剧。司马氏在夺取政权上尔虞我诈,欺上凌下,做出种种违背礼教和儒学的事情。但在表面上,他们又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提倡礼教,推崇孔子,以争取士大夫的支持。在严酷的政治斗争现实面前,嵇康逐渐看清了打着儒学旗号之人的虚伪本质,自称“非汤武而薄周孔”,“轻贱唐虞而笑大禹”,走上鄙弃礼教,反叛儒学之路。

他喜好老、庄,大胆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成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还写文章对“名教之士”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愿与礼学之士同流合污。于是,他遁世隐居,山阳(今河南焦作附近)便是其主要隐居之地。这里还有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他们七人常作竹林之游,被称为“竹林七贤”。

高官钟会倾慕嵇康的才华,曾带人携重礼来拜访。这一天,恰好嵇康和向秀在树荫下锻造农具。对于钟会的到来,嵇康只顾锻铁,不加理会。钟会站了好一会,见嵇康不予理睬,只得悻悻离去,并暗下决心要报此辱。这时,司马氏集团正在搜罗人才。山涛被收买,任大将军从事郎中,向司马昭推荐嵇康可任吏部侍郎一职。当山涛将司马昭的意思向嵇康转达后,嵇康断然拒绝,还写了《与山巨源(山涛字)绝交书》,痛斥这位昔日的至交。很明显,嵇康在表示不愿为司马氏集团做事的心迹,这使司马昭感到不能容忍。

此时发生一件案子,兄长吕巽是个官迷,任相国掾,受司马昭器重。弟弟吕安仰慕竹林七贤,与嵇康关系密切。吕巽奸污了弟媳徐氏,徐氏上吊而死。吕安上告官府,没想到吕巽反控,说吕安诽谤朝廷、不孝母亲。司隶校尉钟会审理,判吕安流放。吕安写信向嵇康说明原委。嵇康知道真相后,极力为之辩解,并请皇上详查。

这引起司马昭的不快,认为嵇康眼里只有皇上,没有他。另外,吕安信中又有影射司马昭的地方,这样嵇康便牵连被抓。名士嵇康被捕的消息不胫而走,数千名太学生赴阙请愿,请求释放嵇康,并要拜他为师。一时,司马昭被搞得左右为难,压力颇重。

这时,钟会为报宿怨,便劝司马昭杀了嵇康,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又说嵇康是条卧龙,不能让他飞起来,否则贻害无穷,并以姜太公诛华士、孔子诛少正卯为例,说明“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钟会还故意编造谣言,说嵇康企图帮助前些年在淮南造反的毋丘俭。在钟会一系列诬陷的罪名之下,司马昭最后决定杀了嵇康。景元三年( 262年),吕安与嵇康被降旨斩首。年仅四十岁的嵇康,在临刑前还弹了一首《广陵散》,此曲从此绝传。


陵西散人


司马昭为何要杀嵇康,原因虽然有多个,其实并不复杂。且请阁下滞留2分钟,容在下解说一二。



首先,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嵇康是曹魏正室的乘龙快婿,明摆着是不与司马氏为伍。司马昭恨不得把曹魏宗亲赶尽杀绝,自然视嵇康为眼中之钉。



其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位高权重,登门拜访嵇康,请他出山,共同辅佐西晋。嵇康根本不尿钟会这一壶,并当面以言语羞辱,致使钟会怀恨在心,不为所用必当除之。



第三,山涛(字巨源)原为竹林七贤之一,投靠司马昭官拜司徒,自以为与嵇康相知,身退之际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结果,嵇康不仅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含沙射影攻击了司马皇室,无异于向司马昭公开宣战。



第四,由于前三个原因作底,嵇康为吕安申冤也就等于是自投罗网了。钟会逮着这个机会,在司马昭面前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嵇康是当代“卧龙”,二是嵇康不臣心坚硬。司马昭何等聪明,不臣于西晋的“卧龙”,岂不是司马家族的大患?没的说,杀!

简言之,在司马昭眼里,你嵇康不为晋用,越有才你越得死!


大话民国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睢溪境内)人,原籍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境内)。

嵇康父早亡,“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得疏懒”因家庭温情养成了骄纵的性格,但其人重情,尝作《思亲诗》“奄失势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嗟母史兮永潜藏,想形容兮内摧伤。感阳春兮思慈新,欲一见兮路无因”。嵇康其人至情至情,却恰逢黑暗的时政,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公元261年,魏主曹髦战死,司马昭就差脑袋上被刻上“弑君”二字,对嵇康的渴求更甚。其时嵇康声名远播,若得他辅助以煽动士林,对司马氏的统治大有裨益。不久,山涛以转任散骑侍郎出缺,请嵇康补他的缺。

这件事,从旁人的角度上来看,对嵇康可说是一个两难的陷阱:他若想保存自身,那就应该受其衔位,为司马氏的统治背书那是在所难免。他如果选择保持其自己的个性和清白人格,选择信仰和初心,那说不得就要付出卿卿性命。

但对嵇康而言,他其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这道路是绝路,也是他守护信仰的天路。“有不堪者七,其不可者二。……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耶”?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仅断绝了山涛引荐的“美意”,也绝了司马氏对其屈节以事的幻想,更绝了他自己的生机。

其实,嵇康对自己的本性不利的一点早已察觉,他自言“刚肠疾恶,遇事便发”,所以他很羡慕阮籍的为人,对其人“口不臧否人物”的心性可谓“心向往之”,奈何“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这不是对阮籍明哲保身的一种讽刺,而是对于其自身危机的明睿,对于将落在身上的祸患的担忧。

嵇康曾随著名隐士孙登云游,在他离去时,孙登说了:“子识火乎?火望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生。今子才多而识寡,难免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此言几同于宣判了嵇康的死刑。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嵇康好友吕安家中出事儿。吕安之兄吕巽以酒醉而玷污了吕安之妻徐氏。嵇康与二吕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愿见兄弟反目,遂前往调解,劝解吕安以家声为重,吕巽也及时表示悔过。吕巽虽暂时认错,实则畏惧吕安事后算账,遂反咬一吕,诬告吕安“谤兄挝母”。

嵇康作《与吕长悌绝交书》,又因为事关吕安声誉,与吕巽言明“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其后四处周转,希望能够还吕安清白,将其从狱中救出来。但吕安本人与嵇康极类似,同样为当权者不容,所以嵇康救人不成,反倒身陷囹圄。

在狱中时,嵇康甚至以为他能够逃脱此次劫难,写诗反省,坚定自己“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的态度。可惜,《广陵散》自此绝矣!

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广陵散》的曲谱留下?

但嵇康却说,并非每个人都配听广陵散。

是的!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只为取悦大众,那么艺术和美将失去意义的,将只剩下附庸风雅而已。


煮酒君


嵇康生于公元224年,会稽上虞人,先祖原本姓奚,后来边了躲避仇家,就迁到了谯国,改姓嵇。嵇康的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历扬州刺史,宗正。

嵇康年少丧父,是母亲与哥哥带大的,他十分的聪明,博览群书,十分喜欢道教的著作,成年后迎娶了沛王曹林(曹操之子)的女儿为妻,生了儿子嵇绍。

嵇康十分崇尚庄老,喜欢养生之道,还喜欢服用内丹,他十分向往古代隐士的生活,不喜欢出仕为官。

嵇康常进山采药,有时候一进去就是很多天,山里砍柴的人碰到他,还以为是遇到了神仙。嵇康在汲郡山中碰到了隐士孙登,两人一起游玩,孙登一直沉默不语,嵇康要走的时候,孙登说:你性情刚烈,才气过人,你必定有祸上身的。

司马昭时为大将军,想要征召他为属官,他就躲到河东郡。钟会是当时的司隶校尉,前来拜访,遭到嵇康的冷遇。

竹林七贤的山涛离职的时候,推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就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坚决不出仕,司马昭听说这个事情,十分的愤怒。嵇康这种对司马氏不合作的态度,招来了司马昭的不满。

公元263年,嵇康的好友吕安之妻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做了坏事,吕安十分的愤怒,想告发吕巽。嵇康跟吕氏兄弟都有交情,就劝吕安家丑不可外场,不要告发吕巽。不料吕巽抢先诬告吕安不孝,导致吕安下狱,嵇康也十分生气,愿意为吕安做证。

司马昭听说此事,十分生气,这个时候,钟会因为嵇康对他的轻视,怀恨在心,就向司马昭进谗言,司马昭一气之下,下令处死吕安与嵇康。

三千名太学生为嵇康请愿,朝廷不准,嵇康就在刑场上面抚了一曲广陵散,最后被杀。司马昭后来也后悔了,但也没有办法了。

所以,嵇康被杀,有两个原因,第一,一直对司马氏不合作态度,不肯出仕,惹怒了司马昭;第二,钟会与嵇康有矛盾,进了谗言。


历史简单说


司马懿设计诛杀曹爽之后便独揽魏国大权。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执政,曹魏皇室暗弱,很多士族不愿与司马氏合作,于是司马氏便杀了一些名士,以儆效尤。

被杀的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那么司马氏为什么要先杀嵇康呢?嵇康出生在魏文帝当政时期,是曹魏王室的女婿,曾做过中散大夫,故世人称之为嵇中散。他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6人被称做“竹林七贤”,在当时极有名望。但是他这么有名的士人,不但没有受到司马氏的重用,而且惨遭杀害。

竹林七贤

关于嵇康的死,后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着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认为,嵇康是因收到好友吕安被迫迁徙边境时写给他的一封信而被牵连的。吕安是吕巽的弟弟,吕巽是钟会亲近之人,而钟会又是司马昭的心腹亲信。根据干宝的《晋书》记载,吕巽对吕安之妻心存非分之想,事情败露后吕巽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诽谤自己,吕安因此获罪,被处罪迁徙,他在途中写信给嵇康,大吐苦水,其中“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之句触怒了司马昭,因此吕安被收入狱,嵇康也受牵连一并入狱,后二人为司马氏所杀害。

周先生在经过认真的考证之后,断定吕安给嵇康的信即《昭明文选》中赵景真的《与嵇茂齐书》,嵇康就是受其牵累而死的。但是也有人对周振甫的观点提出了疑问。首先,《魏氏春秋》、《文士传》等史书中均无吕安徙边与写信给嵇康一事的记载。其次,《与嵇茂齐书》并不一定就是吕安写给嵇康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嵇康是被钟会置于死地的,其中虽然也牵涉到吕安案,但是吕安案仅仅是钟会的一个借口。《世说新语》记载:“钟士季(钟会字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嵇康对他的怠慢态度非常不满,所以一直耿耿于怀,便借吕安之事,置嵇康于死地。《魏氏春秋》中也是这样记载的。据刘孝标所作《世说新语》注引用的《文士传》里的话说:“吕安罹事,康诣狱以明之。钟会庭论康日:‘今皇道开明,四周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之子,不下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所以,司马昭便将嵇康杀掉。孙绰在《道贤论》中也认为“中散祸作于钟会”。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嵇康的死就是因为他不与司马氏合作。因为嵇康是曹魏正室的女婿,所以感情上难免要偏向曹魏,而司马氏对曹魏一党的大肆杀戮也激起了他的抵触情绪,因此便作了《太师篾》抨击“宰割天下,以奉其和”的恶劣行为。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最引起许多人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也’。”所以很多人认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被杀的主因。

但是也有人反对,因为嵇康写了这篇文章之后,并没有马上遭到杀害,所以说如果这篇文章是主因,司马氏没有理由延迟杀掉嵇康。这三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谁也不难以否定他人的观点。所以,嵇康的死因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看这五条


嵇康被杀那年,他四十岁。杀他的人与其说是钟会,不如说是司马氏。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曹魏的开国元勋,官居太傅,位列三公,是小楷的创始人。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的钟会,天资聪明,才艺超群,年纪轻轻就名声鹊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很多人都想去拜访他,想找他请教问题,这其中也包括钟会。





钟会虽然家境优渥,却是没有自信的。当他写完自己第一篇文章想去找嵇康讨教时,却又没有胆量,所以犹豫徘徊了很久。最终的结果是钟会把文章扔到嵇康家院里就跑了。



可能觉得上一次有点狼狈,钟会第二次去找嵇康的时候,提前准备了很久。他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直到自己觉得再也修改不处出毛病的时候,才决定去请教嵇康。钟会穿着名贵的衣服,驾着豪华的马车,为了壮胆甚至邀请了大批的社会名流,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朝嵇康家走去。此时的嵇康正在打铁,而拉风箱的人是尚秀。钟会在院子里呆了一阵,却没有人理他,自讨没趣之后,钟会悻悻的离开了嵇康家。自命清高的嵇康不会知道此时的钟会已经下定决定要取他的性命。



钟会正愁没有理由杀害嵇康时,嵇康自己送上门来了。嵇康朋友的妻子被哥哥设计玷污,没想到其哥哥却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诬陷朋友的妻子。这时候嵇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确是和朋友一起被捕入狱。趁此机会钟会在司马昭面前大肆进言,声称向嵇康这样的人不可以留在民间并要求司马昭立即处决嵇康,而罪名是散布错误言论。



嵇康有没有散步过错误的言论不太好说,但嵇康曾经因为不耻与与巨源为伍,而写过一篇与巨源绝交书到是事实。巨源是山涛的字,山涛加入了司马集团之后曾推荐嵇康到司马集团担任官职。当时嵇康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写下了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本是朋友间的私事,却被钟会说成了嵇康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言外之意是说嵇康不屑加入司马集团。



所以说与其说是中钟会杀了嵇康,不如说是中钟会充当了司马集团的刽子手替司马集团解决了嵇康。可怜一代名士嵇康,因为不愿与政治为伍。得罪了小人,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嵇康临死前曾说,曾经有人让我教他《广陵散》,我没有教,现在《广陵散》就要失传了啊!可悲,可叹,可惜,可哀!


三七的历史书屋


1.从心里上来说司马家族很虚脱,对自己谋朝篡位很忌惮,有点神经过敏反应,害怕社会舆论压力。急切需要树立司马家族的正面形象,标榜家族高大上。

2.司马家的傻瓜弱智太子,经常被士大夫嘲笑,司马家借助打击放浪形骸的非主流有利于改观司马家族的政治形象,同时维护太子的形象。

3.嵇康为代表竹林七贤大搞不合作运动,文艺界大唱反调,私下经常发表攻击司马统治社会的言论。

4.嵇康娶了曹魏皇族的女儿,也算是前朝余孽,还在文坛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操纵舆论的嫌疑。

5.嵇康反对五胡进入华夏, 用现在的话说算是种族歧视不符合当时司马朝廷的国家方针,是政治不正确的体现,被五胡在军队官场代表抨击和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