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為啥將“天沔花鼓”改為“荊州花鼓“?這個謎團終於解開了!

“聽了花鼓戲的喲喂喲,害病不消吃的藥!”在江漢平原,花鼓戲是最流行的戲曲,人們太愛花鼓戲了。

大家都知道,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花鼓子”,也有叫“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的,後來又叫“荊州花鼓戲”。

對於為什麼“天沔花鼓戲”改名“荊州花鼓戲”,是很多外行人不得解的謎團,在這裡,小寶送上一篇文章,為大家答疑解惑!

關於“天沔花鼓”改名“荊州花鼓”的報告

行署:

我區群眾深為喜愛的天沔花鼓戲,是湖北花鼓戲的一個流派,也是全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它就以“鼓子詞”這種曲藝為基礎,吸取江漢平原豐富多彩的民歌、 民間小調熔鑄於一爐應運而生, 而後又廣泛吸收兄弟劇種姊妹藝術的表演藝術逐步形成, 距今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辛亥革命時期,該劇種發展很快,活躍在江平原一帶的花鼓小戲班多達數十個 。 但在國民黨統治時期, 反動當局對於來自民間“土花鼓”、“討飯戲” 百般輕賤,橫加罪名,迫使許多藝人顛沛流離,到解放前夕,幾乎連一個花鼓戲班也不存在了。

  • 解放以後,在黨的關懷和政府的支持、指導下,被壓抑的花鼓幼苗才得以復甦。

  • 1951年,部分花鼓藝人在沔陽仙桃鎮組成復聯楚劇團。

  • 1952年定居天門嶽口鎮。

  • 1953年用花鼓試排新編古裝戲,並首次用一把京胡為只打鑼鼓的花鼓墊過門。

  • 1953年,在劇團登記過程中,根據當時實際情況,經花鼓藝人座談建議,由省戲劇工作室將該劇種正式定名為“天沔花鼓” ,復聯楚劇團亦改名為天沔花鼓劇團 。

  • 1955年開始創設天沔花鼓的音樂曲牌。

隨後潛江、沔陽、洪湖、監利等縣,也先後成立花鼓劇團,同時挖掘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劇目。

經過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勞動, 隨著花鼓藝術的新生和發展, 天沔花鼓已成為江漢平原的一個主要劇種,且影響早已打破“天沔”的界限。

  • 為此,省文化局及有關先負責人,曾於1973年提出建議,可否將“天沔花鼓”改為“荊州花鼓”或“江漢花鼓”。

  • 粉碎“四人幫”後,在1978年全省文化工作會議研究專業劇團劇種定向時,出席會議的我區各縣文化局長也一致建議,將“天沔花鼓”改為“荊州花鼓”。

  • 嗣後,我們和《荊州報》都陸續接到許多群眾來信來訪,要求更改“天沔花鼓”的名稱。

  • 最近,全區花鼓戲名老藝人及編劇、音樂工作者雲集荊州,總結表演藝術,整理傳統劇目,探討藝術發展,他們又一直呼籲,要求將“天沔花鼓”改名“荊州花鼓”。並聯名向地委領導寫了建議信。

根據以上情況,文化局黨委對“天沔花鼓”改名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徵求了在荊檢査工作的省文化局長韓光表、省戲劇工作室主任梅少山等同志的意見,他們都表示贊同, 且希望儘早促成名稱的更改。

我們同意“天沔花鼓”改名“荊州花鼓”,其理由如下:

改名有利於花鼓藝術的發展

近幾年來,天沔花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目前,除天門、 沔陽、潛江、 監利、洪湖有專業花鼓劇團(隊)外,全區廣大農村社、隊有職業、半職業及業餘花鼓劇團二、三百個,從事花鼓事業的六千七百多人。經過廣大花鼓戲工作者的努力,其音樂、唱腔更為豐富多彩。表演藝術亦日臻完善,早已打破原“天沔花鼓”的界線。“天沔”二字不但無法概括今日之花鼓的實際內容;而且因為冠以“天沔”二字,往往產生一些矛盾和誤會,影響發展。何況現在打“天沔花鼓劇團”牌子的也只有天門縣,其它專、業餘劇團都用的是x x花鼓劇團,這容易使人誤認為又是一個花鼓劇種,如改為“荊州花鼓”, 可以消除各地花鼓劇團的一些顧慮,使大家團結一致, 共同前進,促進藝術發展。

改名有利於擴大劇種影響

隨著花鼓戲的發展,其流行範圍遠及我區京山、 中祥、 荊門、石首、公安、江陵及漢川、嘉魚、蒲圻、漢陽等地,演出活動可達武漢、黃孝、 襄宜乃至湘豫等地,其劇目達三百多個,《花牆會》被搬上銀幕,《十三款》、《家庭公案》等十多個劇目,相繼錄相、錄音在全省、全國播放,其影響所及越來越大。

為啥將“天沔花鼓”改為“荊州花鼓“?這個謎團終於解開了!

花牆會》劇照

但外地觀眾對天、沔不大清楚,山東省京劇團想學演《站花牆》,在地圖上到處都找不到天沔, 來湖北後才知道。而“荊州”在全國早負盛名,盡人皆知。再說,天沔花鼓戲本來就是誕生在荊州地區,現在活躍在江漢平原,也仍以我區為主。改名“荊州花鼓”既能擴大劇種影響,又符合實際情況,更能增添古“鄉”古色之彩。

改名符合戲曲名稱變化的一般規律

大凡戲曲隨著藝術的發展都有一個名稱變更的過程。如古老的漢劇,原名“楚調”,後稱“漢調”。直到1914年底才定名“漢劇”。楚劇其最早根源是黃梅採茶戲,後稱“黃孝花鼓”、“東路子花鼓”,1926年進入武漢後改名“楚劇”。年輕而影響頗著的“吉劇”,是60年代在曲藝“二人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於湖南省的長沙、衡陽、祁陽、常德、岳陽等各地路子花鼓,目前也統稱為“湖南花鼓”。現在,把“天沔花鼓”改名“荊州花鼓”,劇種名稱與源流相符,與地名一致,地方特點濃郁,是再恰當不過了。

總之,“天沔花鼓”改為“荊州花鼓”,是廣大花鼓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符合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的意見,有利於花鼓藝術的發展。經研究,擬同意改名。

特此報告。請予批示。

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

1981年5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