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清華”的校名是怎麼來的?“清華園”見證明清兩朝興衰

文|李思達

“清華”的校名是怎麼來的?“清華園”見證明清兩朝興衰

清華大學“二校門”,清華大學象徵之一

說起清華大學,不少人都會想到當年的“水木清華”論壇。在互聯網剛興起的時代,“水木清華”作為清華大學官方BBS和中國教育網的第一個BBS,曾風靡一時,成為高校的網絡社群文化代表,讓許多從未到過清華的人也知曉在清華工字廳北側,有處被稱作清華園中之園的景點“水木清華”。

不過,“水木清華”這一典故卻很早,可上溯到南北朝之際的謝混,他在《遊西池》信筆寫下“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描述秋高氣爽之時,夕陽殘照,鳴禽歡聚,此時池水清澈,樹木蒼翠,兩者相互交映出一派水木清華之景,意境極為清新。如此盛景,今天光想想就足以令人神往。很顯然,清華大學中清華二字的源頭正是出自此語,當年將這裡命名為“清華園”的人,想必也是值北地帝都的清秋之際,在此目睹碧空如洗,西山疊翠之景,耳畔鶴鳧長鳴,讓人不由得心曠神怡,感嘆此地正是一副“水木湛清華”的美景!

事實上,“清華園”雖然遲至清咸豐年間才得名,但此地園林美景的盛譽可遠溯到明朝。明代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中就曾記載,此地風景優美,被皇親國戚所看重興建了“李皇親莊”,而沈德符則在《萬曆野獲篇》中明確指出,在海淀大興土木“穿池疊山”的李皇親,正是萬曆皇帝的外祖武清候李家。崇禎年間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帝都景物略》描述,明代“李皇親莊”佔地大約能到1200畝(約今清華大學佔地面積1/8),是以湖水見稱的特大私家園林。按南北中軸線分為前湖和後湖,兩湖之間為主體建築“挹海堂”。堂北有一景亭,上面寫著“清雅”二字,據說是萬曆生母李太后親筆所寫。清雅亭四周遍植牡丹、芍藥,湖中佈滿荷花。後湖北岸,用挖湖的土方堆成一座小山,上設亭臺樓閣,可觀賞院外香山和玉泉山。每逢天氣晴好之日,來往賞玩的達官顯貴、文人騷客無數。就連著名“公安派”大家袁中道也偏愛此園美景,甚至以為“總似仙源徑欲迷”。

“清華”的校名是怎麼來的?“清華園”見證明清兩朝興衰

周詒春,安徽休寧人,1913 年至1918 年出任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

明末的大動亂,讓這座被譽為“仙源”的李皇親莊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到康熙年間,人們只能從周環數十里的圮廢殘垣之中,依稀看到當年的繁華。不過美景就是美景,清聖祖康熙皇帝又看中依山傍水的此地,下令在附近修建“暢春園”作為自己夏季避暑的園林,又隨後讓自己的兒子也在附近就近建園,方便朝夕相處,除了著名的後來雍正帝的“圓明園”之外,賜給皇三子胤祉的就是熙春園(清華園的前身)。

熙春園開工大約於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據胤祉給康熙帝的滿文奏摺所言,這年正月康熙賜給胤祉一片空地,胤祉又收購了水磨閘東南,康熙朝名臣明珠家鄰近的空地。當時,胤祉看中此地主要是因其位於古清河南岸,他的皇阿瑪經常在這裡遊逛,特別還和四阿哥胤禛(雍正帝)的長春園毗鄰,能彰顯他們兄弟的相親相愛——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們其實並沒有。

拋開這些後話不提,從這些奏摺中,人們已經看到清華園的雛形:熙春園的選址正是今天清華校園內的工字廳和近春園一帶,其中提到的水磨閘,就是今天和清華大學只有一牆之隔的水磨社區。當時熙春園面積並不大,遠不及今日的清華大學。因此,胤祉花了不到一年就已建好,在十二月“恭請”康熙臨幸熙春園,隨後四年之間,又九次邀請康熙到此園賞玩。此時的熙春園分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工字殿(今清華大學工字廳)為主,西部為一方形大院,內部有兩個小島,分稱前所和後所,整座建築錯落有致,高低搭配。特別是院內遍植榆、柳近千株,“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景色清朗俊秀。值得一提的是,熙春園西部的方形大院,就是著名的“古今圖書集成館”,正是當年胤祉在九王奪嫡之中曲線救國,在此招攬海內外著名學者搞學術之所。沒想到幾百年之後,那些王圖霸業盡歸塵土,反倒是當年作為幌子的學術研究,卻在此薪火相傳不絕,讀史至此,真令人不禁有唏噓之感。

“清華”的校名是怎麼來的?“清華園”見證明清兩朝興衰

清華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位於清華大學中部,與二校門隔大草坪相望,是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的核心

雍正繼位之後,熙春園被收歸國有,正式成為皇家御用花園(曾短暫令名為“雲錦園”)。隨著康乾盛世的過去,大清也漸露疲態,無力維持龐大的皇家園林。小氣的道光帝乾脆將熙春園私有化,東半賜給惇親王綿愷為“涵德園”,西半賜給睿親王綿忻為“春澤園”。咸豐年間,皇帝又賜“涵德園”名“清華園”, “春澤園”名“近春園”,清華二字才最終定名下來。然而,“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一開始伴隨清華園的卻只有苦難。很快英法聯軍燒燬了整個圓明園,連帶近春園、清華園也遭受破壞。同光年間,為了重修頤和園,又將近春園殘存的建築大部拆除供頤和園使用。最終,熙春園也僅剩東部半隅的清華園,成為明清兩次皇朝興衰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