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珠三角月薪兩萬招不到工人,用工荒背後的鍋應該要90後背嗎?

waiwai2000


90後不用背這鍋。

我覺得,用工荒的背後,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人口紅利的消失。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城市化進程的開端,在廣東和江浙沿海地區,三來一補和來料加工企業開始發展,一批批港資臺資及外資企業開始落戶,由此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當時,大量人口從內陸地區向沿海遷移,這批人口以60末70初為主。

可以說,60年代到70年代生人的這批人,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次嬰兒潮,大量的人口、以及國企改革、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讓國內的加工業、製造業不斷髮展,城市不斷擴容,由此形成了長達30年的人口紅利期。



反觀現在,當計劃生育逐步落實,當城市化進程逐步深入導致生活壓力逐步增大,當每個家庭都習慣只生一個孩子後,國內的人口結構開始出現變化,出現人口增速放緩、人口結構失衡等等一系列問題。而用工荒,則一定是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人口增速下降所帶來的必然現象。

第二,學歷提高。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的比例極低,在96年第一次擴招之前,考上大學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當年大學本科專科(三線以上)的錄取率,不會超過10%,也就是說,當時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技校畢業的學生,這些學生,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反觀現在,在經歷了多次高校擴招後,特別是90後等年輕群體,80%以上人群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可想而知,經歷10幾年寒窗苦讀,經歷高校的知識薰陶,又有多少人願意投身辛苦的製造業,又有多少60、70後的父母願意讓子女重複自己的老路——從事辛苦的製造業呢?



第三,就業機會。對比90年代和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就業崗位出現了很大的變化。90年代的人才市場,工廠的用工需求量最大,每天都會招上百人,招聘職位也多,從生產部門、到質檢、採購、行政、銷售、財務等等,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工廠企業獲得就業機會,而其他行業就相對少很多,可以說,當年製造業是支撐人才市場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反觀現在,第一產業蓬勃發展,吸引部分高素質人才迴流;第三產業發展更加繁榮,大多數城市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50%,甚至部分超大城市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而第二產業——製造業在全國經濟的發展浪潮中面臨轉型與變革之痛,所以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影響。從這個層面看,製造業已經不再是人才市場的主要選擇對象,相反,互聯網、科技、房地產等等的第三產業,因為良好的薪資待遇和更好的個人發展平臺,正吸引大多數的年輕人。



在當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勢必迎來轉型期,人才難招的現象將成為常態,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下的必然,這也將“逼迫”傳統制造業不斷變革、不斷升級、不斷髮展,最終將勞動密集型這五個字摘掉,變成科技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企業,那麼用工荒也將得以解決。

所以,用工荒是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跟90後無關,無需背這個鍋。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以上數據均來自記憶,不準確之處請見諒。


雲雷71


近期也是被《南方都市報》的一篇報道刷紅網絡,這篇名為《活久見!月薪2萬!廣州老闆當街大排長龍任人選!90後卻不願幹》,同樣是身為九零後的我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也背不起。

首先,我們要問為什麼會出現高薪用工荒的局面

其實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量的招商引資現象被引進,東南沿海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代工產業模式,這個時代典型的代表就是,低技術含量,低人力成本。這時候湧現出一大批工人打工熱潮。這個現象也造就了一個現象,在這麼低的人力成本下,企業根本不希望通過技術去改進生產效率,同樣的事情我用人力成本比去改進技術更省成本。且在當時,農民工進城打工比在家務農賺的更多,農民工也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勞動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搶佔城市,逐漸他們喪失務農的能力,成為了純粹的工人階級。且當時工人的那是比農民更強,所以造就了當時的那個趨勢。

90後為啥就成了背鍋認了呢?

在21世紀,毫無疑問,90後成為了社會的主力軍,他們和第一批純粹的農民、和工人不一樣,他們沒有農業能力,沒有工業技能。90後更多的演變成了知識分子,他們擁有的是知識技能。那麼對他們來說,務農,低端製造業相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的選擇,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其實,用工荒不僅僅是一個表面的東西,核心的東西還是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勞工機制的不合理導致的,如果這個問題未能解決,用工荒勢必還會是一個長期的鬥爭!

感謝大家的閱讀,有什麼好的想法評論可以在評論區一起討論。謝謝!


死性不改笨小孩


這個視頻我看過,還有直播間的,自媒體記者街上採訪企業招聘老闆,很多老闆反饋今年不好招人,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進廠,面子上過不去,覺得進廠沒有前途,但是沿街也有找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說了句實話,他說很多私企說的是按照天算工資,過了旺季你就又失業了,一點都不穩定,說明很多的這種企業都是個梢頭,如果真的這家公司的福利待遇好,不會出現招不到人的,反正招聘的時候告訴你待遇高,真的幹起活來就知道了,沒有節假日,上班時間較長,我一個朋友就是做這方面的,說的很現實,連談戀愛的興趣都沒有了。所以企業一方面在抱怨90後想法多,不好招人,沒有想過在員工培養,企業文化上面下功夫,真的讓90知道這個工作可以學到一技之長,這個才是留著人才的關鍵,還是那句話好的企業,福利待遇上去了,不愁沒有人來,反正只顧眼前利益,剝削員工,不相干了就炒掉,重新招聘這樣的企業名聲也不好,再多的招聘廣告也沒有人相信的!!


人資教授


首先這新聞的命題為了博取眼球而取的。月薪過萬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算是比較高的待遇了。如果說真如所說的二萬月薪。那麼簽訂勞動合同。保證兩萬每個月,那我感覺貴廠門口的隊伍可以排到省外去。

是的。或許有人說人家位置在珠三角。也許有二萬月薪呢。這個確實不可否認。但是兩萬月薪有什麼具體要求。是一些高精尖人才還是特殊崗位的人才往往總是輕描淡寫,這些人的工資待遇一般而言全是年薪計算,相對於二萬真的不高。但是如果一概而論以偏概全的訴說用工荒真的很難理解是否別有用心還是為了眼球經濟。

首先呢。一些小工廠的同性是沒有健全的勞務保障。淡忘季節明顯。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工作環境惡劣。各種規章制度不合理。不是很多人不願意去.。而是怕了。眾口鑠金,久而久之對於工廠自然沒有好感。

再者說一下新聞裡邊的製衣廠二萬報酬招不到工人的事情。首先他們所要招的絕對是有很多限制性條件的。比如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多久。要在什麼學歷以上。任職期間有過什麼重大的成果。年齡在某某區間。等等。這樣當然把很多有意向的人拒之門外。

所以說用工荒這個問題不單單是某一方面因素決定的.要解決這類問題我感覺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質.


Fighting


看來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但說的有點以偏蓋全。

一方面是有的90後確實愛虛榮要面子,認為進工廠沒前途;另一方面是有的企業用工上確實存在說做不一,說的很體面、很光鮮,實際很艱苦、很無望。還有的工資說的很高,實際很難掙到!說得更確切一點就是掙不到,存在欺騙行為。但還不至於嚴重到帶有普遍性的程度。

企業招工難,不存在誰背鍋問題。更不是90後這一代人的問題。也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像找對象一樣,只要雙方"情投意合",應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成,也不能只怪一方。

假若真的是90後為了愛面子而不進工廠,那他也應該有愛面子的底氣和本錢,還有比進工廠還好、收入更高的職業等著他,否則,他那叫不自量力,只有靠喝西北風生活了。

同樣,企業不以誠招工,從一開始就"心懷鬼胎",即使你招到了工人,也保證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