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李隆基才死幾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長恨歌》裡寫“漢皇重色思傾國”並公開發表?

carrrrrson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優美,形象鮮明,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詩魔、詩王之稱。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於806年(元和元年),當時他34歲,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隱晦曲折地諷刺了李隆基的荒淫無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實地描寫了李隆基自嘗苦果狼狽景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但是白居易對李、楊之間真誠相思,追求美滿愛情,可謂潑墨如雨,淋漓盡致,頗有同情之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公開發表,我想有兩個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言明我寫的是漢武帝劉徹, 加上漢代李延年“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歌詞,使人信以為真。再如,唐朝是沒有詩中的漁陽這個地名的,只有范陽,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時任范陽節度史。這種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現行”,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極為開放,沒有“文字獄”,帝王心胸還算大度,何況詩中並未提及李、楊兩人的名字,描寫的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皇帝之愛情悲劇,沒有半個字涉及什麼寵信奸臣,打擊異己之類的東西,如果當朝者硬要對號入座,也抓不到什麼“小辮子” 。因為一個嚮往愛情的帝王總比一個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繼承者也需要考慮父輩或祖輩的聲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還寫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網絡圖片)


天寧閣


公元806年,白居易35歲,任周至縣尉(今西安周至縣),與友人同遊仙遊寺,無意中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一時感嘆而作。

是諷刺詩嗎?未必見得。

我倒認為,《長恨歌》是在寫愛情,你甚至可以忘記皇帝妃子的身份,詩人只是站在愛情的立場上歌頌同情一場偉大的愛情而已。

準確地說,是在同情楊貴妃,同情李楊愛情,稍帶一點,諷刺李隆基。

既然寫愛情,自然能公開發表。

為什麼這麼說?

1 全詩共120句,其中只有12句寫安史之亂,其餘皆寫愛情,驚天動地,可歌可泣。

從楊貴妃出生到入宮,到死成仙,甚至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將近三四十年的歷史,白居易用了120句搞定,從頭至尾,文采飛揚,一氣呵成。

最驚豔的,寫楊貴妃的美,不惜筆墨。

比如:

“楊家有女初長成”,“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

“初長成”:頗有意味,就像豆蔻梢頭,鮮豔潤澤而明媚,帶著初開的純潔與好奇。

“回眸一笑”:女子最有靈氣與美感,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回眸明豔的衝你一笑,那是動態的美,情竇初開,心有靈犀。

這些詞都是白居易的原創,全都用在了少女楊貴妃身上。

楊貴妃真的有這麼美嗎?其實史料記載很少,《新唐書》中只寫了一句:“資容天挺。”民間有閉月羞花的典故,白居易是用了很多美詞來形容的,可見是以欣賞的眼光寫的。2 迴避亂倫的史實,虛構楊貴妃死後成仙的神話。

《新唐書 后妃楊貴妃傳》這樣記載:

楊貴妃是李隆基兒子李冒的王妃,然而李隆基看上後,便耍了手段,使其出家,使兒子另娶,遂入宮得幸,也就是公公與兒媳的亂倫之戀。

《長恨歌》是沒有這段不光彩歷史的,一句“一朝選在君王側”輕描淡寫而過,卻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寫楊死後成了蓬萊仙子,李隆基請方士尋覓,再續前緣的事,甚至“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頗有牛郎織女的味道,將生前不能的愛情,死後過成了世俗而又浪漫的結局。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的結句,只為天長地久,讓人慾罷不能,只覺得愛情太過於難得與美好了!

白居易在現實主義詩篇中用瞭如此浪漫的手法,可見,對李楊的愛情是同情的。

3 相比於其他諷刺詩,《長恨歌》的諷刺不值一提。

寫《長恨歌》時,白居易正是考上功名,去周至縣下鄉鍛練的時候,還不是憤青。

大約從周至縣回來,擔任朝廷左拾遺後,白居易認為自己是因文學得皇帝賞識提拔,才寫了大量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補察時政,甚至還曾當面指摘皇帝的錯誤,因唐憲宗念其忠心而未懲罰。

可見,《長恨歌》是白居易年青的熱血感性之作。

另外,唐朝諷刺詩很多,比如,杜甫才是高手,《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嗔”,寫楊貴妃一家外出的陣仗,正值楊國忠國相之時,諷刺辛辣多了!但也未聽說,杜甫被怎樣了。

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直接諷刺李隆基怎麼當得皇帝,還不如普通老百姓。

這樣辛辣刺激的諷刺詩很多,《長恨歌》實在算不上什麼!

再看這一句,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這一句就算諷刺,也很有水平。

漢皇指的是漢武大帝,公認的歷史明君,將唐明皇與漢武大帝並立,是不是誇呢?莫像漢武帝始亂終棄,晚節不保,“重色”勸諫的意味是大於諷刺的。

《長恨歌》是唐明皇死後將近五十年後的作品,諷刺也沒有多大意義了。

耿直是白居易的優點,借古諷今是職責與忠心。


4 唐朝有沒有文字獄?有,《長恨歌》或存一絲僥倖。

很多人認為,因為唐朝是開放的,兼容幷包,這一點是對的,唐朝是全民寫詩的時代,正因為開放和寬容,唐詩才成了永恆的傳奇。

然而,唐朝是有文字獄的,只是未像明清滿門抄斬,誅滅九族般殘酷。

比如,

王勃因一篇鬥雞檄文而被唐高宗逐出長安,仕途夭折。

孟浩然因一句“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而被唐玄宗棄之不用。

韓愈因《諫迎佛骨表》“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而被唐憲宗貶官。

“武元衡被刺”案,白居易也因“賞花”“新井”的詩被攻擊為大逆不道,被貶為江州司馬。

而《長恨歌》能夠公開發表,並得以流行,或因其喜聞樂見的方式,或因白居易的才華橫溢,

最關鍵在於,並未觸犯統治者的牴觸情緒。

就算寫愛情,得罪了統治者,照樣沒有好果子吃,《長恨歌》一開句“漢皇重色思傾國”,還有“君王從此不早朝”,再怎麼說,也有點大不敬之味,能夠讓35歲的白居易仕途沒影響,或許與統治者愛才惜才有關,是存有一絲僥倖的。

統治者的喜怒哀樂,生殺予奪才是關鍵!

《長恨歌》有諷刺的成分,然而卻被李楊之間悽絕的愛情給掩蓋了,白居易是同情楊貴妃以及她的愛情的。

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一代佳人香消玉殞,總令人唏噓不已。


一綠浮芳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開篇點題,統領全局,也算是單刀直入,不虛偽掩飾。

有人要問了,唐玄宗才死了十幾年,可謂屍骨未寒,白居易作為在職縣尉,竟敢如此膽大包天,諷刺已故皇帝?

其實在這首詩的背後,還有一些歷史背景。

唐玄宗是如何下臺的?因為安史之亂而下臺,而安史之亂的發生跟他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有很大關係,他一心沉湎美色,不理國政,可謂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玉環遊樂。政治上愈發昏庸,他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年輕時玄宗勵精圖治,不迷信鬼神之說,晚年寵幸楊貴妃後,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並尊奉道教,企求長生不老,以使朝野爭言福瑞。

李林甫死後,又以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擔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時尚可穩住朝政,楊國忠不僅沒有李林甫的才幹,反而縱容貪汙腐敗,局面漸漸不可收拾。

不久,楊國忠與手握兵權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安祿山決心先發制人,聯合史思明發動叛變,這就是史稱安史之亂的緣起。

天下人心漸失,終至民憤難抑、軍心不穩爆發了馬嵬驛兵變,殺死了楊貴妃,玄宗至此,威信盡失。對玄宗早有不滿的太子李亨趁機自立,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太上皇,玄宗長達44年的統治告終。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

白居易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背影,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哀豔愛情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

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純屬藝術創作,本身談不上對玄宗有任何汙衊的情形,都沒有脫離、拔高真實事實,加之唐玄宗原本也不再受到李亨、朝臣的尊重,白居易又是詩詞名家,自然是沒有人去刁難他了。


謝金澎


其實文人在文字獄出現之前,一直都是一個以討論朝政為榮的群體,書生都喜歡空談國事,即便是他們窮困潦倒,但是卻都是以此為樂。

而歷朝歷代的文人,一般都只要記住幾點避諱就行了,首先就是朝代和君主的名諱。

主要把該避諱的方面避諱了,基本就可以做到“指手畫腳”,朝廷也不會過於的去管束。

當然這種情況是文字獄之前了,文字獄之後才出現對文人言行的巨大約束,極大的限制了文人群體的思想。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格外開放的一個朝代,對於文人的限制其實是非常小的,所以李白才能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樣的經典。

而且當時文人普遍存在一種氣節,那就是剛正不阿,敢說真話。別說是李隆基,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後,更是被罵的一塌糊塗。

在唐朝歷史記載中,就出現了大量關於玄武門事變細節,這不像後世篡位者篡改歷史一般,而這一切都是當時那些大儒們的功勞。

事實上為了平息山東大儒士子們的憤怒,李二做出了不小的讓步,包括後來的罪己詔,都是李二妥協的產物。

所以說白居易敢寫“漢皇重色思傾國”這樣的諷刺詩,一點也奇怪,畢竟當時可是唐朝,若是換作清朝時期,恐怕白居易也不敢寫。

清朝時期的文字獄,可以說是對文人氣節最大的一次摧殘,清朝真正做到了“格殺勿論”,無論誰觸及了忌諱,都是斬立決。

這可能是由於滿清入關之後,對自己的一種不自行,畢竟如果兩億多漢人的思想被喚起,滿清註定只能退回關外。

所以為了限制思想,清朝只能大興文字獄,把敢說話的人都殺了以震懾所有人。

而且滿清還篡改了明史,把明朝許多東西都給抹掉了。事實上明朝言官的記載,清朝就極大的給刪減了。

為什麼呢?因為明朝的言官不怕死,敢於上諫。甚至以被流放為榮,認為這是作為言官最成功的事情。

清朝把這些抹掉,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人言可畏,尤其是一個異族。

而如今我們因為種種原因,自然而然的去想象唐朝那個時代,顯然是已經不合適!


小司馬遷論史


中唐偉大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6年,發表名作《長歌行》,內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句,意為諷刺唐玄宗為寵貴妃楊玉環,險失李唐天下。

此時距玄宗李隆基去世不過44年,白居易為何如此大膽,敢於公開嘲諷當權者唐憲宗的老祖宗呢?

有書君認為,這與白居易的稟性和當時統治環境有關。

一、白居易其文其人

1、白居易的創作理念。

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曾任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

他認為,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

《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大家上中學時所孰知的《賣炭翁》即為他所作,可見,關心民心疾苦,反映社會現實一直是他奉行的創作理念。

2、白居易為人正直,嫉惡如仇。

在任左拾遺時,白居易希望自己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

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不僅如此,他還多次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使得憲宗時時下不來臺。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

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獨自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由此可見,白居易行文行事皆是正直樸實,不畏權貴的。

二、《長歌行》發佈的時代背景

《長歌行》發表於806年,此時正是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

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

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舊唐書》曾稱唐憲宗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

正是這樣一位相對賢明、力求中興的君主,才給了白居易一個較自由的創作環境。

白居易作《長恨歌》時,雖距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僅僅44年,但皇位更迭已歷經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到了憲宗這裡,可以說李隆基的餘威已去。

更不用說玄宗當政時的過失已讓其繼承人心有微詞,當年安史之亂中,玄宗尚未退位,肅宗已然即位就是明證。

總的來說,有書君認為,是白居易個人的稟性及當時的統治環境讓他自由公開地發表了這篇萬世名作《長歌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其實歷朝歷代的這種詩層出不窮,而且大多是哀嘆民生艱難,反映社會黑暗的作品,以至於形成了“諷諫詩”這個流派。

你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出來都是在李隆基死了幾十年了,你又知道杜甫的《麗人行》就寫在安史之亂來臨之前嗎?那詩寫的,把楊國忠和楊家那些夫人的臉抽得啪啪響,也沒看見唐玄宗治他的罪啊。他在後期混得艱難是他自己在官場上情商太低,與憂國憂民,針砭時弊的作品沒有關係。

為什麼會這樣呢?

與咱們現在認為詩歌是種文學體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詩作為一種政治教化的工具來看的。

詩,產生於民間,所以代表著民眾的情感取向、生活狀態,以及官風評議、政治訴求。也就是說,詩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

大家都知道《詩經》是君王下令在民間收集整理的,其實這是類似於秦始皇的“書同文”的早期準備工作。周王室採集了各地的詩歌,加以整理,然後在各個諸侯王之間教化溝通,教民以禮,實際上也是作為一種政治交流工具來使用的。我們現在去翻古史,會發現戰國時期很多國與國之間的談判都是直接引用《詩經》。因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導之下,用這些詩句來進行交流不會產生歧義。

孔子說:“詩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通過對詩的解讀,是對國家治理情況,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設,有直觀而感性的瞭解。在最初的時代,這幾乎的唯一的渠道。

後來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詩歌的功用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長期以來還是高大上的,向民間娛樂就分化出“詞,曲,傳奇,打油詩,小說,戲文”來承擔。詩在高層文人的手中還是用來勸諫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來接收臣子建議的一個相對於直諫,死諫更溫和的溝通渠道。

所以,詩的“諷諫”,就成為倡導和鼓勵的功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內,反映民間疾苦、抨擊官僚腐敗的詩,不僅不是被禁止的,還是被鼓勵的。

一直到明朝,很少有人因詩獲罪。當然也不是沒有,蘇軾的“烏臺案”,蔡確的“車蓋亭詩案”算是把宋朝官場攪得一塌糊塗,但是還是沒有形成壞風氣。即便在烏臺詩案之後,仍然有大批詩人堅守詩的諷諫傳統,只要不涉及黨爭就相安無事。

元代也沒有文字獄。蒙古人馬上得天下,根本不在乎你說什麼。元代的戲劇、曲子,都有鮮明的抨擊色彩,大行其道。《竇娥冤》這樣的戲劇,拿到現在誰敢寫?

明清接過元朝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開始了因文獲罪,因詩獲罪的思想鎮壓。

然後就是到了現代,這個就不多說。所以當你用現代人對文學的眼光來看古時候的文人士子的諷諫作品,自然就會出現題主的疑問。

人都會思考這些問題。只不過時代在進步,帝王之術也在進步罷了。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其一,《長恨歌》是藝術作品,並不是寫到史書裡的東西。

其二,白居易在整部《長恨歌》裡都沒有表明自己的主題和結論。

其三,玄宗和楊貴妃這個事情,雖然沒定性,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白居易其實官運很順,相比李白杜甫李商隱什麼的。他29歲已經進士及第,並且通過吏部“面試”,在周至這個地方當官。離周至不遠有座仙遊山,山上有座仙遊寺。

有一天白居易相約2個好友去仙遊寺遊玩,這兩位也很有來頭。一個叫陳鴻,貞元年間的進士,而且是當時著名的小說家,另一個是位隱士,叫王質夫,白居易在周至有詩39首,寫給王質夫的有13首,可見王質夫在他心中的分量。


當時3個人的情況就好比,韓寒、許知遠和李健聚會,許知遠說起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3人都很感慨,然後許知遠提議,既然李健你寫歌那麼行,不如為這個事寫首歌吧,既然韓寒小說寫的好,不如給這個事寫個小說吧。於是白居易就寫了《長恨歌》,陳鴻就寫了《長恨歌傳》。所以其實是這個王質夫提出了《長恨歌》的構想。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時候已經35歲了,但還沒有結婚,那個時候,20幾歲沒結婚已經算晚婚了,白居易為什麼35歲還沒結婚呢?


主要因為白居易受傷太深,他年輕時候在徐州有個相愛的姑娘,可當時門不當戶不對,好好的姻緣給拆散,到最後姑娘走了,兩人成了永別。於是在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時候,寫著寫著就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了。


像類似這些描寫: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那個年代又沒有攝像機,白居易卻寫的好像身臨其境,唯一的解釋就是這都是白居易的幻象,也就是文學創作。


當《長恨歌》發表的時候,一下子轟動了長安,白居易也從周至升到京城,做了翰林學士,第二年還成婚了。

可見,當時官方並不認為這是貶低玄宗,或者乾脆認為無傷大雅。而民間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皇家八卦,不看白不看,況且還寫的那麼好。


所以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就都對《長恨歌》高度認可咯。


我是ChrisQu,C叔講歷史,有趣有料有思考,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C叔聊歷史


首先,白居易不傻,他敢寫並且敢於公開,就說明沒有問題!原因在於:

一,唐朝是個相對寬容的朝代

唐朝是個開放的歷史時期,唐宣宗還為自己治理之下的開放寬容自豪呢,在當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朝基本沒有文字獄,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說:“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到宋朝,文學上的禁錮逐漸加深,就沒人敢寫了。

二,白居易對人物和事件進行了美化

《長恨歌》詩中沒有直指玄宗名諱,“漢皇重色思傾國”,到底是哪個漢皇呢?白居易並沒有把楊玉環是李隆基兒媳婦的事兒說出去,還是挺謹慎地。但是寫唐玄宗太真貴妃之事是顯而易見的。 白居易通過自己藝術化的筆法,鋪陳誇飾,將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宮闈之事,描摹成了至純至真的美好愛情!並且加入一些神話色彩!由於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所以大家完全有理由把它當做一個野史來聽!

三,唐人對安史之亂根源有反思

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雖然唐朝政治開明,但明眼人還是能看出箇中奧妙!但是為什麼就不治白居易的罪呢?這是因為統治者對“安史之亂”也有反思,玄宗沉迷音色,實屬誤國。從馬嵬兵變就能直觀看出,即使在玄宗尚在之時,朝臣及軍中就對他們荒淫誤國有著清醒的認知!可以說,“玄宗有過”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朝野的一種共識!在唐朝開放的環境中,以曲筆寫事,也就自然不會被問責了!

總之,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渲染並美化唐玄宗楊貴妃之間所謂的愛情故事,人們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野史來聽,白居易自然也就不會有牢獄之災了!


沐海聽風


白居易敢在《長恨歌》裡公開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從表面上看,自然是因為大唐包容的社會風氣,而且當時也沒有所謂的文字獄,所以統治者很少因為言論而治人的罪。

但事實上,任何朝代,對於敢於詆譭皇帝的言論,都是嚴厲打擊的,唐朝也不例外。想當年,唐玄宗弟弟的小舅子,就因為私下對唐玄宗的施政埋怨了幾句,結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唐玄宗直接讓人活活把這個小舅子給打死。

再回道白居易身上,大家覺得白居易敢公開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就是他很有勇氣、大唐政府很包容的體現。那麼,如果讓白居易寫“唐玄宗晚年並不是因為貪戀美色而誤國”試試,你看白居易敢不敢寫?看大唐政府會不會對他手下留情?



事實上,白居易之所以敢這寫漢皇重色思傾國,那是因為唐肅宗李亨上位後,給唐玄宗定下的基調就是貪戀美色而誤國。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自然敢說漢皇重色思傾國。相反,如果大家不按照這種基調來說,恐怕大唐皇帝立馬就會教你如何做人。

大家知道,唐肅宗李亨上位,本質就是奪權逼宮後的結果,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他並不具備合法性的,在這種背景下,唐肅宗為讓自己的上位變得合法,就必須對唐玄宗給予相應的否定,否則他憑什麼上位?但問題是,如果對唐玄宗過分否定,則會影響到她自己的統治。

因為,李隆基畢竟是李亨的親生父親,又是大唐的太上皇,如果把他全盤否定,那不是打李亨自己的臉嗎?與此同時,在部分否定唐玄宗的同時,還要保證不能影響到君權的神聖性,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老百姓永遠覺得君權神授這條定律。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自然被七三開,總而言之,前半生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有功於大唐。後半生釀成安史之亂,有過於大唐。

當然,為突出皇權的神聖,明明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是為讓安祿山統率關東三大軍區,來制約太子及西北三大軍區,是為防止太子搶班奪的。但結果就變成是唐玄宗年貪戀楊貴妃的美色,於是變得越來越昏庸,不理會朝政,結果被奸臣楊國忠和小人安祿山所騙,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當然,為突出皇權的神聖,所以雖然唐玄宗變得老邁昏庸,但大家對他仍然是忠心耿耿,甚至在他受奸臣楊國忠挑撥而要自毀長城時,大家也只是含著淚赴死,總而言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儘管如此,大家還是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希望他能夠不再被奸臣小人給矇蔽。

而這,所傳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李氏當皇帝,那是上天註定的,否則大家憑什麼對一個昏君這麼忠心?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唐肅宗李亨的定調下,李隆基就逐漸變成這樣一番形象。至於後來的皇帝,都是出自李亨一系,自然不會去給李隆基平反。而既然官方對唐玄宗是這樣一番評價,白居易在寫詩時,以“漢皇重色思傾國”來表述唐玄宗,自然是合情合理合法,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我是趙帥鍋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從這一句詩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自周以來有歷史的記載中,都強調指出自己觀點和方法的人不應該承擔什麼責任,而聽的人可以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

而唐朝時皇權一直是受到相權和世家的掣肘的,並不能為所欲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需要受到輿論的監督。自宋以後,因為貴族門閥勢弱,皇權才逐漸面目猙獰起來,蘇東坡因為一句詩就被下獄就是明證。

回頭我們再說白居易,他年輕的時候是有名的刺頭,無論是什麼事,什麼人他都敢寫。《秦中吟·輕肥》:“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當時在長安,宦官把持朝政,為所欲為,而號稱最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都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其他地方可想而知。當然這也為他以後得罪一大幫朝廷要員,從而被貶埋下了伏筆。

不要說唐玄宗,就算是當朝天子,他都是直接提意見,以致於唐憲宗抱怨說:“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從這句話可以看到,唐憲宗雖然感到不舒服,但也不會因提意見和寫諷諭詩將白居易冶罪。

而我們熟悉的《長恨歌》就是白居易的一首愛情詩,也是一首諷喻詩。這首詩非常唯美,但其主題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因為前半篇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有諷諭的意味,但後半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又是對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感傷。可謂前半生人生如夢,後半生夢如人生。這是白居易奠定他文壇地位的一首敘事詩,寫的比《長恨歌》好的詩沒有它長,寫的比《長恨歌》長的詩又沒有它好。皇帝總不能拿著一塊金子說:“這金子有地方髒了吧。”事實上,白居易在詩中還是跟唐玄宗掩蓋了他奪取自己兒子壽王妻的事實,“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搶自己兒子的老婆,哪裡能算的上是深閨呢?

在中國歷史上,反映現實生活、敢於批判門閥貴族的詩人,白居易可稱的上是第一人,當然這也是他被貶江州之前的事情了。

最後,再多說一句吧,我們之所以說“漢唐盛世”,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