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杂谈


汪精卫:我错了,我错了!

国民:滚,我们不想看到你!

当时已经化作了鬼的汪精卫后不后悔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汪精卫活着的话,肯定得将肠子悔青了!但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汪精卫从少年英雄到革命家,到政客,到汉奸,真可谓是风云变幻,让汪精卫从云端跌落深渊。汪精卫曾经是充满热血的少年英雄,曾经是充满理想和抱负的跟随孙中山左右的革命家,曾经是与蒋介石斗得你死我活的政客,最终却定格成了投敌卖国的汉奸,谁又能想到,政治角逐的失败会让这位曾经寄托着国民党希望的“英雄”彻底沉沦?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对于谁将成为孙中山的继任者,负责为孙中山记录遗嘱的汪精卫呼声最高,然后是廖仲恺和胡汉民,可是廖仲恺遭到暗杀,胡汉民受到牵连而退出竞争,黄埔军校蒋介石顺势爬上来了,自此国民党汪系与蒋系的政治角逐开始。当然,当时蒋的声望仍然不及汪,因此汪首战告捷。汪蒋角逐的转折点始于“中山舰事件”,这也让汪精卫看到了军权的重要,军权即是话语权,当年袁世凯如是,如今蒋介石亦如是。

最终汪精卫选择借助日本势力与蒋相争,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汪精卫两首绝命诗,从慷慨赴死的快意恩仇到悔不当初的命运感慨。

1910年,汪精卫赴京策划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事败被逮捕,遭到清政府的监禁。汪精卫在狱中自觉没有活命的希望,但是心中仍有满腔激情与热血,为此,汪在狱中作绝命诗: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那般慷然,令人泪目。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被袁世凯释放,这次死里逃生让汪精卫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这次经历让汪精卫积累了政治名誉和政治资本,袁世凯释放汪精卫也是想为自己赚名声,汪精卫完成了政治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1935年汪精卫同意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将华北主权送给日本。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精卫曾言:“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汪精卫媚日之心,此时已是路人皆知。

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扶持下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成为日本在华重要的代理人——汉奸走狗。

1944年汪精卫因身体健康问题放下手头工作赴日治疗,11月于医院病逝,后葬于中山陵旁的梅花山。然而,1945年8月日本即宣布投降,这大概是汪精卫至死没有想到的结果。

1946年1月,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派何应钦捣毁汪精卫的坟墓。何应钦用了150公斤德制TNT炸开了汪精卫墓,在棺材中发现了汪精卫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诗名《自嘲》,诗中悔意已然昭昭。



世间再无汪精卫,从此骂名断不绝。

陈璧君给亡故的汪精卫留了张纸条,纸上书有四字:“魂兮归来。”

然而,纵使汪精卫有灵,又有何面目归来面对我中国数万万同胞?纵使汪精卫有灵,又怎敢归来?

汪精卫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得翻身。

纵使汪精卫有灵,也唯有徒呼:“悔!悔!悔!”

只是,谁会原谅他呢?


宁糊涂


事实上,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经离奇去世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日本投降后受到国家审判。据汪精卫的下属回忆,在1944年元旦,汪精卫在南京工作时突感身体不适,从此便一直卧床不起。

这是因为汪精卫当年曾经遭到过王亚樵派出的刺客的枪击,而那枚子弹一直深陷在汪精卫的体内没有取出。随着时间推移,子弹中的铅毒逐渐扩散并侵入骨髓,导致汪精卫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



到了1944年3月,日本人允许了汪精卫到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请求。据日本方面称,日本的医生给汪精卫进行了最好的手术治疗。但是没过几天,汪精卫的病情便继续恶化,最终病发身亡。11月10日下午4点多,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停止了呼吸,终年62岁。


对于汪精卫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除了日本官方所公布的不治身亡的说法以外,还有毒杀、自杀等各种各样说法。不过,无论汪精卫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当时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日本最终会失败,所以留下了一篇日记来替自己洗白。试想,如果汪精卫在抗战结束后还活着,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大汉奸汪精卫临终之前,曾向夫人陈璧君口述了一番话,并被陈璧君记在了笔记里。在笔记里,汪精卫一直替自己百般辩解,一再强调自己当年是出于“曲线图存”和保全蒋介石政府的目的,才会放弃人格向日本人委曲求全。

然而,国民政府可不吃这一套。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愤怒地下令炸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并将其尸体挫骨扬灰,用以惩戒其投靠日本人的罪恶行为。不过以汪精卫的风格来看,如果他在日本战败时还活着,想必又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抛出另一番长篇大论,并“慷慨”叙述自己的“曲线救国”特色。


世界人文通史


1944年,面对日军节节败退,大汉奸汪精卫心情很沮丧。在他的《最后之心情》一文中:汪精卫尽管对自己充当民族罪人的犯罪事实百般推脱,但也不得不承认:“自毁其人格,置四十年来为国家奋斗之历史不顾!亦以此为历史所未有之非常时期,计非出此险局为危策,不足以延国脉于一线。”说白了:我汪精卫是汉奸没错,但我那是曲线救国嘛!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他是广东三水人,父亲是县衙的幕僚。得益于“家学深厚”,加上他刻苦攻读。1902年参加番禺的县试,汪兆铭就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随后他又参加广州府试,一举拿下第一名。十九岁少年府试第一成为当时广州城内流传的热点新闻。时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有志之士,无不愤慨。感到救国图存的重要性。汪精卫和古应芬、朱执信、胡毅生等爱国青年,在广州创立群益学社。“讲求实学,相互策励”。

1905年7月,留学法国的汪精卫加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的同盟会,并帮忙起草了同盟会会章。由于文笔出色,他经常在《民报》上发表评论文章,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保皇谬论。

另外他口才出众,跟在孙中山后,为发动武装起义下南洋游说华人募捐。

1907年至1908年,由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纷纷遭到镇压以失败告终,同盟会内部又发生分裂,反清活动转入低谷,大家士气低落,弥漫着失败的悲观。汪精卫认为,只有采取“直接激烈之行为”,才能唤起大家推翻清政府的热情。1909年,他不顾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的反对,潜入北京,誓“与虏酋拼命”。

谁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事败泄露,他被捕入狱,判为终身监禁。可以说年轻时的汪精卫,热血沸腾,是令人钦佩的爱国青年。

但是汪精卫有个致命的缺点——立场不够坚定!

关入大牢的汪精卫抵挡不了肃亲王善耆的“糖衣炮弹”,曾写下“引刀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他,这时在狱中改口,写下“瓜蔓已都无可摘,豆萁何苦更相煎。”竟暗暗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辛亥革命后,他又被袁世凯利用,跟袁克定结拜为兄弟,公然违背同盟会的纲领,声称:中国若再闹下去,必将引来外人瓜分。标榜要调和南北,共济国事。1911年底,孙中山归国,不久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反对和议,汪精卫就对孙中山施压。“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后孙中山病逝,作为孙中山逝世的见证人,同时也是遗嘱的起草者。汪精卫本应在国民党内获得更高政治地位,可不管他怎么机关算尽,总是位居蒋介石之后。他不甘心当个“万年老二”。跟蒋介石几番交手后,总是败下阵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终于等来他“羊眉吐气”的那天,他抵挡不了日本人的诱惑,在这年的12月29日,公然投靠日本鬼子。说什么“一个弱国对于一强国,不得已而战,极度的牺牲是万万不能免的。”他认为“中国战下去,日本不免伤,中国则只有死而已。”

1941年,汪伪政权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大量没有储备金的伪钞,日寇用刺刀保证这些废纸流通,南京城内的军用物资则大量流往日本。汪精卫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开展“新国民运动”,灌输“中日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共存共荣”等。

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总算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本草百晓生


其实汪精卫在1944年就去世了,他没有活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来猜猜汪精卫看见日本战败的时候会有什么心情:

一:震惊。



至1939年汪精卫集团投靠日本,弃全国人民于不顾之后,相信那时候的汪精卫对日本是充满了信心与恐惧。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在5年浴血奋战之后,看似不可一世的日本会被中国乃至盟军干趴下。那嚣张跋扈的日本,那扬言一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那号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就那样径直的倒下了,倒在神州大地上,倒在纯洁又正直、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的脚下。

1945年战败的日本,如果汪精卫可以活到投降的那一天,他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惊。

二:后悔。



汪精卫本来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在国名党身任要职的政治领袖。他如果一直待在中国,一直站在中国人民这一边,相信他和万万中国人一起坚持下去,他也可以看见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可是汪精卫却生性软弱,受到了梅思平、陶希圣之流的劝降煽动,再加上汪精卫自身政治立场不坚定,最后踏上了成为日本傀儡的这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如果汪精卫活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当他看见日本投降,他应该会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坚持留在中国人民的一边,后悔没有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后悔听了那些投降派的鬼话。

三:绝望。



汪精卫如果活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他一定会被盟军从日本遣送回中国,并且作为战犯的身份受到审判。要知道汪精卫领导的汪伪政府旗下的军队以及情报特务机构在抗日战争时期,给那些正义的抗日勇士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他们手下沾染了不少正义人士的鲜血。汪精卫作为汪伪政府的首领,必然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汪精卫如果一直待在中国,站在人民这一边,他就可以继续待着国民党政府里面,继续做他的国民党领袖。他也不用作为汪伪政府的最大黑手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联盟的制裁。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汪精卫还是在抗战胜利前那一年因病去世了。汪精卫一死,汪伪政府也失去了最大的代言人。他的去世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逃脱了即将到来的审判。不过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还是将他的安葬之所予以销毁,做为汪精卫对中国人民所做出的罪恶之事的谢罪之举。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汪精卫身上有不成熟文人的影子!情绪激昂的时候可以“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当情绪低沉的时候,面对失败各种逃避,各种沉沦!

汪精卫很帅,民国大帅哥之一!汪精卫很有才华,作为总理遗嘱的撰写人,其名望之大,风头之盛!几乎就是钦定的总理接班人!但是一切错误的根子是当他从北京回到广州的时候注定的,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人蒋中正!而这个以总理追随者自居的人,对他是毕恭毕敬!让汪精卫错误地认为这个人将是自己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所以他们通过廖仲恺被刺事件用了阴谋的手段,扫清了胡汉名和许崇智这两块拦路石!当蒋中正把自己的兰谱递给汪精卫,想与汪精卫结拜的时候,汪精卫的夫人那个南洋富商千金,毒辣地眼光证明了其正确性,坚决反对!当所有拦路虎都扫清后,汪精卫还做着自己是党的领袖的美梦。而“中山舰事件”爆发后,蒋介石成为最大赢家的时候!汪精卫选择了逃跑,躲避!那一刻开始汪精卫沉沦了!

汪精卫再出山的时候,就只能选择被动与蒋中正合作!但是这口气是 永远出不去的。接下来的几乎所有时光,汪精卫都在和蒋中正斗法!选择投靠日本人的时候,是因为日本人承诺可以让他当元首。而这是卖国,自己可能成为卖国贼,他却丝毫没有引起重视!先是逃到云南,后来又逃到缅甸,蒋中正的劝归信不可以说没有民族大义,不可以说没有真心实意!但每一封劝归信在汪精卫的眼里都是讽刺!都是把汪精卫推向日本人更近一步的石头!最后汪精卫还是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或许可以理解汪精卫,因为之前在华北的时候,宋哲元、张自忠也曾经不顾中央的一封封劝阻信,还和日本人谈判,梦想着让渡一点点权力,避免战争。但是当日本人的真实意图暴露的时候,张自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决心,证明了自己不是汉奸!那么汪精卫或许算是被日本人骗去的 。但是软弱的他还是逃避现实,做了一个大汉奸!

汪精卫的出逃影响大于他出逃的实际意义。因为作为党和国家名义上的二把手,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人心丧乱的时候,你的出逃,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严重削弱了中国抗日的决心!所以这个损失是汪精卫在伪统区,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无法挽回的!和蒋中正比权谋玩权术,你技不如人,要么认命,要么离开政界!可是汪精卫却要拿国家命运去对赌,这种案认谁都翻不了!

当日本侵华失败的二十多年后,香港报纸登了一篇《最后之心情》,传说是1944年汪精卫的口述。真假难辨!“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有人说这是汪精卫后悔了。个人认为其实不然,“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的潜台词里,“今兆铭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投敌与介石一博,无奈仍胜利无望,将要败北!此大恨也,不瞑目也!”


炒米视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汪精卫的失败在于两点:第一,权力欲望过于强烈;第二,严重缺乏军事能力。


第一,权力欲望过于强烈

汪精卫年轻时候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不考虑自己,只是一味的为国为民。

但汪精卫很快变为一个政客。

在孙中山去世时,汪精卫认为他应该继承国民党领袖地位。他跟随孙中山的时间更长,党内地位更高。

在汪精卫成为孙中山左膀右臂时,蒋介石还是小角色。

可惜,当时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代,汪精卫不懂军事,所以党内必须倚重蒋介石,最终蒋成为国民党的领袖,盖过了汪精卫、胡汉民等人。

汪精卫并不私心,从孙中山去世以后他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和蒋介石争权。

北伐战争时期,汪精卫甚至搞出了宁汉分流,自立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立,但最终崩盘。

在中原大战时期,汪精卫几乎成为反对派的精神领袖和最高领袖,然而中原大战以反对派军人惨败告终。

随后还有很多的争权夺利行为,汪精卫全部失败。

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名义上是副总裁,并无实权,等于是个闲人。

政客是会不顾一切夺权的,汪精卫也不例外。

日本人找到他让他做儿皇帝,他犹豫一番也就统一了。

第二,严重缺乏军事能力。

抗战爆发以后,国军连续战败,国土沦陷大半。

然而,在武汉会战以后,蒋介石、毛泽东以及国内有识之士,认为抗战必胜,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以日本的国力不能支持持久战争,同时日本和英美法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开战。

以日本的国力和英美法作对,也就必败无疑。

但汪精卫却不懂这点,他是文人不懂军事。

汪精卫只看到国军不是日军对手,连战连败。

淞沪会战,我军使用70万,日军使用20多万。我军兵力约是敌人三倍,然而都是轻装步兵,根本不是日军大量重武器的对手。苦战3个月,最终上海还是沦陷,国军伤亡20万,日军伤亡5万多人。

此次作战,国军使用了大量中央军,连本钱都掏出来了,也没有打赢。

汪精卫由此认为,抗战国军必败,还不如在全面崩溃、无条件投降之前,先屈膝投降挽回一些利益。

这种观点是可笑的。

为什么汪精卫有如此稚嫩的军事观点,主要他身边没有军事方面的幕僚,而都是一群文人,不能给他提供正确建议。

其实,汪精卫刚刚投靠日本人就后悔了。

当时日本人许诺由他独立组建伪国民政府,有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大权,中日平等建交,日本只是有一些特权。

但汪精卫投降以后,日本立即不认账,《日汪密约》要求:

承认伪满洲国,日、“支”、“满”“三国”提携;

定蒙疆(当时的绥远、察哈尔两省和山西省北部)、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岛屿为“日支强度结合地带”,由日军长期占领;

汪伪政府自中央至地方都由日本顾问或职员监督;

汪伪军和警察由日本供给武器并加以训练;

汪伪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和工农交通事业由日本控制,一切资源由日本任意开发;

禁止一切抗日活动。

其实,以上条款同无条件投降也差不多了。

汪精卫极为懊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的幕僚梅思平、陶希圣不愿意毫无好处又去卖国,脱离汪精卫阵营逃走。

汪精卫死前,是懊悔无比的。


萨沙


号称民国第一美男子的汪精卫,既是同盟会元老,也是民国头号汉奸。他前期追随孙中山革命救国,后期丧失民族气节投靠日本人沦为被国人唾弃的大汉奸,在日本战败投降前,汪精卫知道大势将去,为了苟活性命以看病为名夫人陈璧君亡命日本,最后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精卫早年也是一个热血爱国青年,他很早就投身革命,曾参与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但没有成功。袁世凯倒行逆施搞洪宪帝制后,汪精卫愤然出国到法国求学,回国后便积极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可以说年轻时候的汪精卫,确实是一个英气逼人,满腔热情的爱国青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前,汪精卫记录孙文的遗嘱,孙逝世后他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面目出现。


与蒋不合



1925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汪精卫以其资历威望及与先总理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得以成为国民党内位高权重的实权派,出任国府主席兼军委会主席、宣传部长。但随着蒋介石的崛起叛变,汪精卫与蒋逐渐失和,汪精卫就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不甘示弱,邀请老牌反共分子胡汉民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一时之间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流”,后又在党内其他人的多方奔走调节下,宁汉又实现“合流”,此后汪精卫与蒋介石你争我夺越发激烈,1931年又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最终蒋介石迫于压力,派人邀请汪精卫前往南京重组国民政府,汪精卫此后便成为国民党内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汪精卫是国民党内“左派”领袖,性格懦弱胆小,从他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就可以看出他很难坚定信念,这一致命性格弱点,成为他此后对抗日形势悲观绝望,最终在全国同胞的一致唾弃下投靠日本成为无耻汉奸的主要原因。

“918”事变爆发后,日本大举侵华,汪精卫再一次与蒋介石合作抗日,随着日本不断向中国增兵,且第一大城市上海又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肇事挑衅的“一二.八”事件,汪精卫的抗日热枕与决心慢慢开始动摇,汪精卫已经完全被日本人的淫威所吓倒,只看到日本表面的强大,却不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至理。


沦为汉奸



由于汪精卫一昧对日妥协,1932年5月他与蒋批准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1935年又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将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同声愤慨。不久,汪精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遭到王亚樵派的铁血锄奸团成员孙凤鸣的暗杀,子弹打进脊椎无法取出,这一次暗杀成为日后汪精卫病死的主要原因。

汪精卫及其党羽陈公博、周佛海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狼狈为奸,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一昧求和,屈膝献媚,丧失作为领袖的一切忠诚与气节。汪精卫为了追求攫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在他的老婆陈璧君的推波助澜之下,汪精卫不思抗敌报国,却坚持要“反蒋夺权”,日本人看到汪精卫是个利益熏心,贪婪无耻之徒,再加上汪精卫懦弱自卑胆小怕事的性格,他的身边一大群投降派的百般劝说,就这样,在日本人和投降派的操作之下,汪精卫走向了媚敌降日的不归路。

汪精卫身上的书生气太重,作为领袖他德不配位,但作为汉奸他却是最彻底的。建立傀儡的“汪伪政府”后,汪精卫不仅极力鼓吹支持所谓的日本人提出的“东亚联盟”理论,还对日本侵略分裂我国东北,并扶植起伪满傀儡政权一事,为日本辩护,为自己承认伪满洲国的罪责开脱,更是在日本人的要求之下于1943年9月宣布对盟国宣战。汪精卫死心塌地追随日本人,不顾一切的满足日本人的要求,其汉奸无耻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唾弃。


死有余辜



早在1939年,汪精卫在河内就多次遭到抗日义士的刺杀,自知死里逃生的汪精卫,后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回国组建伪政府。1943年年底,汪精卫的身体开始持续恶化,他不放心在国内救治,主要还是因为有太多的爱国志士想要取他的性命。1944年10月,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的医院里,结束了他罪恶而复杂的一生。

汪精卫没有看到日本战败,中国抗日最后取得了胜利。1944年是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中国战场开始了全面的大反攻,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即将来临,此时病势沉重的汪精卫,在国内已无容身之地,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已经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日本人对他,仅仅是出于怜悯之心收容他,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转好,汪伪政府已经是形同鸡肋,可以想象这个时候的汪精卫,面对即将覆灭的主子日本帝国主义,心里是多么的绝望。




(民国三大汉奸:汪精卫、梁克敏、王鸿志)

关于汪精卫之死,版本不少,他虽然是病死的,但死因却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早年曾遭到王亚樵派遣的铁血锄奸团成员孙凤鸣的暗杀,子弹没有取出,铅毒扩散毒发而亡,还有使用中药不当导致铅毒中毒之说,更有被日本人毒杀的说法,汪精卫自己的子女则认定他是死于“多发性脊骨瘤肿”。但不管他是什么原因而死,民国第一大汉奸汪精卫终究还是逃过了人民的审判。


大国布衣


汪精卫死于日本投降前夕,这个民国第一大汉奸并没有受到人民的制裁,便宜他了。

看到题主的题目,有点滑稽,如果每个汉奸都在死前痛改前非,悔悟赎罪,他们做的事情就可以一笔勾销了吗?当然不是,历史上,汉奸和卖国,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而汪精卫,在日本投降前夕,就死在了日本,因此,没有所谓的心理描述。下面,小雪关于这段历史,给大家聊一聊。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曾经豪情壮志,却败给了自己懦弱的性格

汪精卫从小就生在书香门第,自己的亲弟和他,都考上了当年的进士,聪明、机敏是少年汪精卫的代名词。

长大了,面对饥寒交迫的中国,汪精卫也曾经抱着一腔热血,希望报销国家,拯救亿万万中国人于水生火热之中。

早年的汪精卫,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曾经还为了革命,去缅甸、东南亚等国筹措军费。

1910年1月,汪精卫和一同进京的同盟会成员黄复生一起,组织暗杀摄政王载沣,结果没有成功,被抓进监狱。有趣的是,年轻气盛的汪精卫在监狱饮恨“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情。

汪精卫的一生,从他被肃亲王善耆从监狱中救出来以后,他的人生从此走向了不归路。

死里逃生,让汪精卫对生命的看法变得不同,优柔寡断、懦弱自卑的性格开始暴露出来,民主革命以后,汪精卫彻底成了日本人的走狗

要说汪精卫,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革命是有贡献的,而在民主革命后期,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原则。

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革命党面临分裂和改组的危险,而汪精卫是一个中立派的角色,在广州被提为国民政府主席。

从这个时候,汪精卫就和蒋介石两个,开始了明争暗斗,权力争斗下的汪精卫渐渐失去了曾经的豪情壮志,开始走了下坡路。

九一八事变以后,汪精卫基本和蒋介石达成了合作,而在一二八事变淞沪会战如火如荼的时候,汪精卫就感觉大势不对,淞沪会战失败,汪精卫就成为了日本的走狗,开始了他的汉奸岁月。

汪精卫在1944年日本名古屋病死,死因是骨髓肿,而关于汪精卫具体的死因,至今也没有公开披露,但是一个事实是,卖国求荣的汪精卫,躲过了人民的审判,但是结局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汪精卫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他是孙中山先生最坚定的追随者,因此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汪精卫一开始的时候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不顾个人生死,的确算得上是英雄豪杰。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之时,他竟然选择了当汉奸。汪精卫的叛变,如果孙中山先生知道,又会作何感想!



汪精卫的叛变有人认为是受到蒋介石的压迫所致,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是汪精卫的意志不坚定导致。中国与日本当时国力是相差很大,但是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接班人,没想着如何打败日本人,反而为虎作伥,实在让人不齿。


汪精卫的叛变与其夫人陈壁君有着很大的关系,陈壁君此人野心太大,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于权力有着很大的欲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仰仗于汪精卫。汪精卫当时在国民党已经身居二把手的高位,可是她依旧不甘心,怂恿汪精卫去当汉奸。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陈壁君上法庭受审,依旧没有半点悔过之意。

汪精卫是在1944年11月死亡,那时候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人打得节节败退,而反观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在处处反击,日军也死伤惨重。汪精卫看到如此形势,自然是十分后悔。他从前认为抗日战争中国打不赢,然而事实证明了,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就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传奇历史观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得不从瓜达尔卡达尔和布纳撤退,到了五月,美军在阿图岛登陆成功,岛上的日军全军覆没。

中日战争即将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点是汪精卫集团始料未及的,该集团的头面人物之一周佛海就非常后悔当初对形势观察的错误,汪精卫同样因为日本战败的局面无法挽回而陷入绝望。

【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向来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著称,但在此时此刻,他却大改往日的作风,动辄大发脾气,和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年的5月4号,是汪精卫的生日,褚民谊在汪公馆为汪精卫举行生日清河的仪式,汪精卫在这宴会上写了一首名为《盛怀诗》诗,照抄如下:

“六十年 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但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阳节,他又写了一首《朝中措》:

“城楼百尺倚空仓,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 栏杆拍偏,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序云:“重九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园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陈璧君与汪精卫】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词中充满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他个人命运的担忧。日本的战败即将到来,而汪精卫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汪精卫在1935年于国民党中央总部遇刺,虽然多方医治,但背部的子弹一直没有取出,到43年这一年,他的病况恶化,铅毒在体内蔓延,虽吃了不少药,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在这个时期,汪精卫仍然不遗余力,要协助日本人完成“大东亚战争”,一会儿去视察清乡,一会儿搞物资统制,一会儿办新国民运动,日本要搞绝对国防圈,汪精卫又飞到日本,没两天又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再去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实在支持不住,请求日本人找个名医给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却说是给自己的老婆陈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给陈璧君看病。

【汪精卫】

黑川给陈璧君看完之后,也给汪精卫看了,黑川诊断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枪伤没有伤及骨头,汪精卫问黑川有没有必要把子弹取出来,黑川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汪精卫的病情却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院长后藤诊治,后藤替他把子弹取出,一开始汪精卫的病情还算是稳定,到了44年开春,汪精卫的病情继续恶化,在黑川的建议下,汪精卫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对陈公博说,汪精卫的病基本上是没救了。

【陈公博】

汪精卫赴日前,将政务交给陈公博、周佛海,日方为了给汪精卫治疗,汇聚了当时日本各科的著名医生,助手团也是一流名手,当时日本本土正面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垂死挣扎,本土的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对汪精卫精心救治——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汪精卫有多么的喜爱,而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汪精卫跟重庆方面的关系,想要诱使重庆国内民政府和日本谈判,推行所谓的“和平计划”。日本方面认为,在汪伪政府之中,除了汪精卫一人,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和重庆方面站在对等离场进行谈话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在病状的反复进退之后,终于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点一命呜呼了。汪精卫死后,日本将死讯告知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人,这两人物伤其类,悲痛欲绝,汪精卫后被安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顶,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侧,汪精卫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孙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后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当然他是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的,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授意何应钦亲自布置,将汪墓秘密炸毁了,汪精卫的尸体和棺材则全部火化,骨灰被弃于荒郊野岭,这就是一代大汉奸的可耻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