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安石和苏轼是同时期的人,都自诩读遍天下书,到底哪一个读的书比较多?

南方鹏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诗人,也都写词。从两人著作内容看,王安石的作品更有学习和训练的痕迹,而苏轼时不时有神来之笔,相对而言,苏轼显得更随性洒脱,成就也更高。

王和苏谁读的书多?可能他们俩也说不清。手不释卷的人,真正读书的人,不会像在微信晒吃喝玩乐的人一样在朋友圈显摆又看了多少本书,也不会看了一本书就在碗里放一颗石子,然后定期统计。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读了多少内容,多少内容记到脑子里,更在于理解和运用了多少。

古人写文章讲究用典故,而苏轼有时会杜撰典故,当然杜撰得很贴切。一次,欧阳修读他的作品觉得很好,就是想不起典出何处。见到苏轼就问典出何处,苏轼说不必知出处。由此可见苏轼是不唯书的,不唯书的人自然不会标榜自己读了多少本。

王安石政治上很激进,但写诗相对学究气,在意炼字,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几次。就学究气来看,我个人观点是王安石读书多于洒脱的苏轼。

当然,王安石晚年生活闲适,比晚年屡被贬谪流放的苏轼更有条件读书,这也是我观点的一个佐证。下面我再用一个民间故事佐证我的观点。

一天中午,苏轼到丞相府拜见王安石,适逢王安石午憩,苏轼不好惊扰,便在王安石的书房等候。书桌上放着王安石的两首诗稿,诗稿中有这样三句“吹落黄花遍地金”、“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轼看了便摇头自语道:“黄花(菊花)怎么会落瓣呢?月亮又怎么会叫的,黄狗更不能在花心里睡觉了。”

苏轼认为这几句诗有违现实生活,就提笔在诗句“吹落黄花遍地金”旁边写下“秋花(菊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说,菊花是不落瓣的,希望诗人仔细想一想。他把 “明月枝头叫”改为“明月枝头吊”,最后把“黄狗卧花心”改为“黄狗卧花荫”,他认为黄狗不能在花心里睡觉,只能在花荫下面睡觉。

王安石看到他的诗被苏轼修改了,摇头说:“太自负,非教训他一下不可。”

于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他到黄州后看到黄州的菊花是落瓣的,这才意识到自已改错了王安石的“吹落黄花遍地金”。

不久,他又被贬到遥远荒凉的儋州。在儋州,他才知道有种鸟叫明月鸟,看来“明月枝头叫”这句诗也改错了。

元符三年苏轼获赦,经过永州,看到小孩手上拿着一朵紫色小花放在嘴边喊:“黑狗、黄狗、白狗啰、啰!啰......”便有几个小虫从小花心里爬出来。苏东坡感到奇怪,问孩子,这是什么花?花中爬出的是什么虫?小孩子答到:“这叫狗啰花,花中爬出的是小狗,有黑狗、黄狗、白狗,只要你喊它,它便出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黄狗卧花心”这句也改错了。

当然,这个故事是笑谈,不合史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算数的。


龙久于池


我本人觉得,二人都是大才,都博览群书,至于谁读书多,谁也不能下定论。

虽然二人皆入仕途,但王安石大部分时间主要从政、搞变法、日理万机;而苏轼仕途颇不顺,历经坎坷,政坛鲜有建树,其才情主要发于文章、诗词、书法。所以,二者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以二人传世的作品而推论读书的多少,显然是有偏差的。

读万卷书而没有成为作家的大有人在。而据说读书不多的高尔基、没读过书高玉宝,照样写出长篇小说。

明朝冯梦龙的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王安石写了《咏菊》诗二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被苏轼看到了,苏轼给续了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你见过菊花落瓣吗?王安石见过,所以有此二句诗;苏轼没见过,所以闹笑话。之后,王安石便给苏轼出“难题”,涉及到诗词、读书、对联,可以读一下。虽然是小说,不能当正史读,但还是很有意思的。

再者,历史上的事,谁能说清真假?即使是正史,尚且为尊者讳,何况小说?或许真有其事,或许是捕风捉影、或许是作者夸大。

原文虽是短篇,但总有七八千字,在此引用不合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读读,博君一笑!

权当是该题的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