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時期的人,都自詡讀遍天下書,到底哪一個讀的書比較多?

南方鵬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詩人,也都寫詞。從兩人著作內容看,王安石的作品更有學習和訓練的痕跡,而蘇軾時不時有神來之筆,相對而言,蘇軾顯得更隨性灑脫,成就也更高。

王和蘇誰讀的書多?可能他們倆也說不清。手不釋卷的人,真正讀書的人,不會像在微信曬吃喝玩樂的人一樣在朋友圈顯擺又看了多少本書,也不會看了一本書就在碗裡放一顆石子,然後定期統計。讀書不在於讀了多少本,而在於讀了多少內容,多少內容記到腦子裡,更在於理解和運用了多少。

古人寫文章講究用典故,而蘇軾有時會杜撰典故,當然杜撰得很貼切。一次,歐陽修讀他的作品覺得很好,就是想不起典出何處。見到蘇軾就問典出何處,蘇軾說不必知出處。由此可見蘇軾是不唯書的,不唯書的人自然不會標榜自己讀了多少本。

王安石政治上很激進,但寫詩相對學究氣,在意煉字,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改了幾次。就學究氣來看,我個人觀點是王安石讀書多於灑脫的蘇軾。

當然,王安石晚年生活閒適,比晚年屢被貶謫流放的蘇軾更有條件讀書,這也是我觀點的一個佐證。下面我再用一個民間故事佐證我的觀點。

一天中午,蘇軾到丞相府拜見王安石,適逢王安石午憩,蘇軾不好驚擾,便在王安石的書房等候。書桌上放著王安石的兩首詩稿,詩稿中有這樣三句“吹落黃花遍地金”、“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軾看了便搖頭自語道:“黃花(菊花)怎麼會落瓣呢?月亮又怎麼會叫的,黃狗更不能在花心裡睡覺了。”

蘇軾認為這幾句詩有違現實生活,就提筆在詩句“吹落黃花遍地金”旁邊寫下“秋花(菊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意思是說,菊花是不落瓣的,希望詩人仔細想一想。他把 “明月枝頭叫”改為“明月枝頭吊”,最後把“黃狗臥花心”改為“黃狗臥花蔭”,他認為黃狗不能在花心裡睡覺,只能在花蔭下面睡覺。

王安石看到他的詩被蘇軾修改了,搖頭說:“太自負,非教訓他一下不可。”

於是蘇軾被貶到黃州。他到黃州後看到黃州的菊花是落瓣的,這才意識到自已改錯了王安石的“吹落黃花遍地金”。

不久,他又被貶到遙遠荒涼的儋州。在儋州,他才知道有種鳥叫明月鳥,看來“明月枝頭叫”這句詩也改錯了。

元符三年蘇軾獲赦,經過永州,看到小孩手上拿著一朵紫色小花放在嘴邊喊:“黑狗、黃狗、白狗囉、囉!囉......”便有幾個小蟲從小花心裡爬出來。蘇東坡感到奇怪,問孩子,這是什麼花?花中爬出的是什麼蟲?小孩子答到:“這叫狗囉花,花中爬出的是小狗,有黑狗、黃狗、白狗,只要你喊它,它便出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黃狗臥花心”這句也改錯了。

當然,這個故事是笑談,不合史實,由此得出的結論也不能算數的。


龍久於池


我本人覺得,二人都是大才,都博覽群書,至於誰讀書多,誰也不能下定論。

雖然二人皆入仕途,但王安石大部分時間主要從政、搞變法、日理萬機;而蘇軾仕途頗不順,歷經坎坷,政壇鮮有建樹,其才情主要發於文章、詩詞、書法。所以,二者並不能完全相提並論。以二人傳世的作品而推論讀書的多少,顯然是有偏差的。

讀萬卷書而沒有成為作家的大有人在。而據說讀書不多的高爾基、沒讀過書高玉寶,照樣寫出長篇小說。

明朝馮夢龍的短篇小說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裡,有一篇小說《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說的是王安石寫了《詠菊》詩二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被蘇軾看到了,蘇軾給續了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你見過菊花落瓣嗎?王安石見過,所以有此二句詩;蘇軾沒見過,所以鬧笑話。之後,王安石便給蘇軾出“難題”,涉及到詩詞、讀書、對聯,可以讀一下。雖然是小說,不能當正史讀,但還是很有意思的。

再者,歷史上的事,誰能說清真假?即使是正史,尚且為尊者諱,何況小說?或許真有其事,或許是捕風捉影、或許是作者誇大。

原文雖是短篇,但總有七八千字,在此引用不合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讀讀,博君一笑!

權當是該題的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