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皇子封燕王要求入京,漢武帝怒:封在燕趙必生野心!立八歲幼子!

公元前80年九月,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西漢北部邊陲燕國的王府裡一片死寂,燕王劉旦手捧皇帝的詔書涕淚長流。

詔書寫到:“爾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見高祖之廟乎!”

燕王劉旦仰天長嘆:“劉弗陵,你個血統不明的異種,這不是逼我自殺嗎?罷、罷、罷!與其落在你的手裡受辱,不如自行了斷!”

一道白綾,劉旦自縊而亡。

皇子封燕王要求入京,漢武帝怒:封在燕趙必生野心!立八歲幼子!

劉弗陵劇照

其實,燕王劉旦作為漢武帝的第三子,並非庸種,他善於鑽研各種學問,經書、數術、倡優、射獵無不涉獵,"能言善辯,廣有謀略",還好招攬遊俠。被封為燕王后,他被武帝賦予守護邊疆的眾望。

他本來安分守己地做王爺,後來巫蠱案發,衛太子劉據兵敗自殺,他成了最年長的皇子,於是也就有了想法。但他沒料到,他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惹惱了皇上。

這一切,只因他太心急。

得知太子劉據死訊後,劉旦以為諸皇子中自己年紀最長,太子之位置必然歸屬自己,心下頗為期許。

但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之意,直到武帝年邁病重,劉旦實在等不急了,於是派使者來到長安,向武帝上書,請求宿衛長安,以備不虞。

多疑的武帝覽信大怒,宿衛長安,說的好聽,武力要挾也不是沒可能! 武帝認為燕王有狼子野心,不禁感嘆:"生子應置於齊魯之地,以感化其禮義;放在燕趙之地,果生爭權之心",遂厭惡劉旦,轉而立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

漢武帝立將來使斬首,緊接著又削掉燕王封國三個縣邑,以示懲戒。

皇子封燕王要求入京,漢武帝怒:封在燕趙必生野心!立八歲幼子!

這一下,劉旦算是徹底丟掉了機會。

公元前87年2月14日,漢武帝病逝,八歲幼子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大將軍霍光主政。

新皇帝賜給諸侯王璽書,璽書抵達燕國,劉旦不忿啊,一個八歲孩子,並且還是鉤弋夫人懷孕14個月才生下的,血統成疑,怎麼有資格當皇帝?

劉旦感覺此次璽封比以往要小:"這次的璽書比以前小,恐怕是長安發生了什麼變故。" 隨即派遣心腹近臣前往長安,秘密探聽朝中消息。

心腹回來後,劉旦懷疑新帝是朝中大臣操縱的結果, 派人至長安請於各郡國設立武帝宗廟。霍光見書,沒同意,但賜劉旦錢三千萬,增加封邑一萬三千戶。

劉旦大怒:"本來我應當稱帝,還需要別人的什麼賞賜嗎?!" 他暗地勾結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等人,密謀造反。

他首先從劉弗陵的身世上造輿論,散佈消息說:"從前呂后立劉弘為皇帝,呂太后駕崩後天下之人才知道劉弘不是孝惠帝的真兒子。現在我身為武帝的長子,反倒沒能立為皇帝,我上書建議為武帝立廟,也不被採納。現在立的這個皇帝,我懷疑他不是劉家的人。"

劉旦與劉澤等人謀劃,聲稱昭帝是奸佞之臣所立"偽帝",以動搖百姓視聽。

輿論製造好後,劉旦開始招亡命之徒,收銅鐵,造兵器,練軍隊,專待起事之日。

劉旦也儼然以未來皇帝自居,出入僭用天子儀仗,左右近臣皆稱侍中。

但不久,劉澤被人告發,被捕拿下獄,自然就牽扯出了劉旦,按律當誅。漢昭帝念及骨肉之情,未治燕王之罪,只將劉澤等人正法。

按說到此就懸崖勒馬,劉旦還能得養天年,但他不吸取教訓,仍然蠢蠢欲動,奮力往死裡作。

公元前83年,劉旦的姐姐蓋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霍光因爭權而產生仇隙,他們暗地裡與燕國結交往來。公元前81年,他們密謀由劉旦上書昭帝告發霍光謀反,他願意入朝宿衛,以防奸臣變亂。

奏章由上官桀遞交上去,不料卻被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 。

陰謀被揭穿之後,他們乾脆準備發動武裝政變。他們計劃,由公主設宴邀請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將霍光殺掉,廢除漢昭帝,迎立燕王劉旦為帝。不久,公主來信,告訴劉旦說右將軍已死,丞相有病,大業必成。劉旦見信大喜,分付群臣趕緊收拾行裝,朕準備起程入宮為帝了。有朝中大臣做內應,劉旦信心滿滿。

但就在此時,天生異象,燕國都邑薊城突遇暴風雨,大樹摧折、城樓倒塌 ,彩虹懸垂宮中,吸盡井水。流星下墜,聲震遠近,通向京師的燕城南門被天降大火焚燬。 後宮永巷之中,群豬發狂,突入廚房;更為奇異的是,有一鼠立在王宮端門之中,旋轉跳舞,一日一夜後力竭而死。

皇子封燕王要求入京,漢武帝怒:封在燕趙必生野心!立八歲幼子!

燕王劉旦陵墓

這一切都不是好的預兆,劉旦心驚膽跳。

果不其然,就在劉旦準備啟程之前,蓋長公主等人被告發,上官桀等人都處死伏法。劉旦得知反情敗露,與大臣商議,大臣都認為不可起兵。

燕王劉旦的帝王之夢也隨之徹底破滅。

朝廷詔令,大赦燕國,獨不赦燕王,詔書到日,劉旦身死國除,王后、嬪妃隨其自殺者二十多人,漢昭帝尤念骨肉之情,以諸侯王之禮為其建陵墓。

劉旦三番五次造反,身死固然咎由自取,但漢武帝也有過錯,晚年的武帝惑於內寵,誅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年長的劉旦等人疑怨嗎?這正可謂是“父德不弘,遂令子道不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