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全家都去看電影,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一般來說你家都是留誰?

待富者20


我父親,我父親是個粗人,也看不懂,夜晚防賊,每回放電影,我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去看電影,聽戲!只有到早上的時候,我父親早早起來到放電影的地方溜達,開始不知啥意思,最後父親回家時,高興的說,可以撿到點小錢,小刀,圍巾,反正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可在那個年代足以讓全家高興一陣了!


付富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80後,我就簡單說一下我兒時的記憶,八十年代,文娛生活可沒有現在這麼豐富,像手機、電腦。在那個時候的農村,人們白天要下地幹活兒,晚上回家就睡覺了,生活枯燥無味。如果有電影放映員來放一場電影,村子裡就像過年一樣高興。

那個時候的放映員,是十里八鄉的明星。每到一處,都有好多小孩追逐簇擁著,而更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是在村裡村委會的空地上扯上白布,因為這就意味著,今晚一定有露天電影可以看了,村裡放啥電影?成了全村最關注的消息。大家都興奮起來。我們也提前跑回家去。督促著爸媽趕緊做飯,性子急的,乾脆連晚飯也不吃了,男女老幼拿起板凳就往場地集結,好佔據一個有利的觀影位置,沒帶板凳的就找塊磚頭、石頭坐著,還有好些站著看、爬樹、騎牆上看。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有一部電影叫烈火金剛是抗戰片,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那時候我就特別羨慕軍人,直到現在我也有過從軍的經歷,也算圓了兒時的夢想吧!

我們這一般很少留人看家,我記得小的時候,鄰里之間都相互幫助,很少有鎖門,看家這樣事情,如果說非要留人的話,我記得應該都是老人,像爺爺奶奶的什麼的,他們見孩子們都非常高興,如果要留,會主動提出留下的,我還記得小時候奶奶特別慈祥,不過我記得一般留下的好像是父母,時間太長了記不清了。

這就是我小時候記憶力一些看電影的回憶,也許能給大家產生一些共鳴吧!





龍江小孟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沒有決對性,七十,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全家都去看電影,必須留下一個看家的人,這個人是誰?

記得那個時候,當得知村裡來了電影隊,睌上放電影時,人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吃罷睌飯,一家家扶老攜幼,扛著板櫈,拿著小櫈子,說說笑笑的來到電影放影地。夜幕降臨時,露天影幕上,大家愛看的戰鬥片或故事片,開始放映了。隨著劇情故事情節的展開,人們忘記了一天的勞累,聚精會神的看著。

那時候全家都去看電影,幾乎沒有聽說必須留下一人看家的,因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形容那個年代,社會穩定的代名詞,社會風氣正,人們覺悟高,祥和,安定,在治安,安全方面不存在不好的陰患,人們大可放心。

所以,農村放電影,一家都去看,必須留一人看家不是決定性的原因。


林言靜語


一個簡單的提問,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農村,文化生活單調,鄉下還沒有電視機。每天吃罷晚飯,鄉鄰們夏天一人一把椅子在外面乘涼,冬天一家人圍在火塘邊烤火,有一搭沒一搭地拉著家常。偶爾的一場巡迴電影,對農民真象過年一樣。

記得還在七十年代,我們一個公社才有一部8.75mm的放映機,每來一部新片就在全公社50多個大隊(後來改為村)巡迴放映。那時我們還在上學,只要電影一來,基本附近幾個大隊都要趕到。那時電影都露天場地,來看的人真多。不光本大隊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連附近幾個大隊都會有人趕來。為了搶佔一個好的位置,大家都是早早地吃罷晚飯趕到放影場地。有時人太多,甚至有人跑到銀幕的背後看反面。



那時,我家弟妹較多,除了父親帶一個弟妹,總是我和大妹揹著或拖拉著小的弟妹。而母親一般都在家留守,母親說是自己不認識字,聽不懂電影裡的對話,看不懂故事情節,所以不願意去。後來才知道並非如此。其實,那時母親總有幹不完的家務事,我們丟下碗筷走了以後,母親還要洗碗,還要煮食餵豬,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責任制之前,母親每天白天都要上工,晚上還有許多家務事要做,還要擠出時間來給一家人納鞋底做布鞋。其實那個年代,大家都窮,小偷也較少,不用留人看家的。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這個道理。

責任制後,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農村電視才開始普及,我家也購買了電視機,我才知道,母親象我們一樣愛看電視,儘管母親不識字,但看過的電視劇,也能瞭解大概情節。後來,父親早逝,母親老了,身體不好,更是喜歡看電視,用來度過寂寞的時光。用她自己的話說,開著電視就睡覺,關掉電視睡不著。

前年,八十歲的母親走了。置辦後事的時候,兄弟姐妹們一起商量給母親買靈屋、紙轎或轎車。我說,給老人家買一個紙紮的電視機吧。讓老人家天天看電視。以彌補我們今生對母親的愧疚。


村夫夜話


我就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我們小時候還沒有電視,村裡唯一的娛樂節目就是看電影和聽評書。說評書的也都是鄰村的藝人,聽評書也是晚上,大家早早吃了飯,搬著長凳去等著,也挺享受。

當然,比起聽評書來,電影更吸引人了。

每次村裡來電影,就像發生了什麼大事似的,大人孩子奔走相告,用不了多大時辰,全村的人就都知道了。

這個時候,不但孩子高興,大人也興奮,急急忙忙幹完手裡的活,就趕緊的跑到廚房裡去做飯,好讓心急的孩子早吃飯去佔地。“佔地”就是孩子們搬著長板凳,在最佳的位置放好凳子,自個兒先坐著,等家裡大人吃過飯再來的時候,就在人圈外高喊孩子的名字,孩子聽見叫自己的名字,就站起來衝家裡人招手,這時大人看見孩子就從人堆裡擠進去了。

也有心急的孩子為搶屏幕中間的最好位置,不等太陽落山就坐那兒了。

村裡來電影大概得一個月一次吧,所以人人都很期待,可那個時候都顧家,家裡總得留下一個人吧,我們家大多數時候都是母親留下,其他人都走了,有時候父親去早了,看一個開頭,或是看半片就回家了,說演得不好,不看了,這時候,母親就又冒黑走了,也不害怕。有時候母親早去看半截回來了,父親又半路出家了。

當然,我們孩子們是不半路回來的,不管演得什麼電影,都是堅持到最後完了才回家。

因為我們沒有別的好玩的節目,電影又不常演,無論演什麼片子,我們都是歡天喜地的看下去。

現在想起來,就感到為父母心疼,尤其是母親,她那麼愛聽評書,愛看電影,卻因為看家,沒法看一部完整的電影。

我們就是年輕啊,不懂事,不知道替當父母的著想,現在想過來了,可一切都晚了。


waug村婦


一說起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放電影,我想現在的八零後的小夥伴都應該有印象吧。畢竟八零後的小夥伴在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娛樂設施,有上農村去放電影那就是都很高心的了。要是必需就一個人在家看家一般都是爸爸或者媽媽了,沒有太固定的。

我還急的我小時候我們村有去放電影的,那個時候就趕上是要過年的了是的。我們小夥伴早早的就過去,看著放映員在哪裡佈置場地,我們就在邊上看著,因為在那個年代農村家裡都是沒有電視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只有再有去農村放電影的時候才能晚睡一會的。那個時候更是小夥伴最好興的時候了,可以讓父母給買點毛嗑和飲料什麼的,平時父母是不會給賣的,也就這個時候回給買點。那個時候也是小夥伴們玩的最好的時候。

但是也是有美中不足的就是家裡都得留人看家,父母每回都是會有一個在家看著的。




鄉村淇譯


從我記事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當時在我們那個小村莊可是沒有幾臺啊,因此很多人來到我們家看電視,我爸爸當時為了方便讓大家看電視還在做出了很多的的板凳,看電視的人多的時候就像是現在的電影院一樣。


記得小時候尤其是下雪的時候,當時很多人為了看電視掃雪直接掃到了我們家門口,就是為了方便看電視。

現在想想那段童年的時光真的很快樂很難忘,就連問題當中所說的農村放電影,在家必須留一人這個確有此事,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我們村一般都會留誰在家看家,和農村放電影的那些有趣的事情。


農村下鄉放電影

在農村七八十年代裡最有趣的應該就是去和幾個同伴看電影了,記得當時一張白色的電影幕布和一臺手動的放映投影機就能看電影了,可是當時放的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聲電影”只能看到畫面人物而不能聽聲,就是這樣大家看的是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只要那個時候大家知道該放電影了就會很高興,我現在依然記得看電影的時候如果電影的旁邊有麥秸垛,那麼你就會看到麥秸垛上有幾個人在上面坐著看電影,是不是很有樂趣。



一般都會留誰在家老家呢

留在家裡老家的可不是我們小孩子哦而是爸爸,當時只要有放電影下鄉的那麼這個消息知道最早的就是家裡的爸爸,每次只要準備去看電影的時候爸爸總會說你和媽媽一塊兒去看吧,我在家裡看著家。


其實爸爸在我和媽媽去看電影的時候也去看電影了,只是爸爸為了不讓媽媽擔心想讓我和媽媽一塊兒看電影才這麼說的,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村每家都是這樣,只是每一位爸爸這樣說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家人能夠在看電影的時候安心,同時這也體現了爸爸對家人的關愛。

綜上所述:

農村放電影其實是一種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朋友的業餘生活,到現在我們村每年還會有人來放電影,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都有網絡,但是大家依然保持著對放電影看電影的熱情。


紀錄鄉土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文化生活缺乏,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一樣高興。每當村裡來放電影,大人們就讓孩子拿著板凳早早的去佔地方,然後早早的收工,早早的吃晚飯,然後把門一鎖,扶老攜幼,全家都去看電影。在電演演出前,村書記還都利用這個全村人聚集在一起看電影的機會,講上幾十分鐘的話。哪個時代,社會風氣好,民心純正,雖然全家都去看電影,家中無人看門,也從沒聽說過家中進了小偷和丟失了東西的。


錦繡大地山河


說到七十、八十年代放電影的話題,又勾起了兒時的記憶,現在想起來也感到開心快樂,想那兒時無尤無愁,天真爛縵,天不怕,地不怕,跟著一群小夥伴,遊山玩水,上樹抓鳥,玩著現在沒有的遊戲,不知疲憊地東奔西跑,啊,那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

那時候電影也很少放,一二個月才有一次下鄉,如果聽說那裡放電影,十多里路也會趕去看,記得有一次,離我村十二里路遠的村子放電影,小夥伴們連晚飯都不吃,你叫我,我叫他,成群結隊地向放電影的村子跑去,記得是放的戰鬥片,風雪大別亡山。片中的主人公是:鄭中義,李小龍,林天祥。

看完電後,也不知道走那條路了,跟著人流走,結果走反了方向,好在遇到一個好心的婆,問我們是那裡的孩子?我們告訴她村名後,她說她也親戚在我這村裡,叫我們到她睡覺,天明後回家去,還講晚上小孩子不要走夜路,有鬼會迷小孩,會使人整夜都在原地轉,那時候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人講鬼話。只好老老實實地跟著婆婆去她家裡睡,六七個人,同一張床,那情況可想而知了。第二天回家後。都被家大罵一頓,當聽到我們說好心的婆婆留我過夜時,家長很感動,直接去那個婆婆的親戚家致謝。並請她專話謝收留我們過夜的好婆婆。轉眼過了幾十年,現在還記得兒時的情形,是多麼直得留戀呀!


友好為人99


我就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那個時候看電影就跟過節似的。特別的喜慶,特別的熱鬧,家家戶戶呢,炒點瓜子,小孩兒早早的搬個小板凳,在銀幕下的排排隊找好自己的位置,然後呢,有許多的孩子們借的眼鏡兒,這個時間那就空擋。看眼前這個期間的孩子們又瘋又鬧的個個歡欣鼓舞啊,真是像過年一樣,這麼熱鬧。

看電影的時候呢,家家戶戶都得留一個看家的那個時候,不需要給人看家的,家裡欣賞有啥,基本都沒什麼貴重的東西。但是也要留下一個人看家,為什麼?

尤其是晚上的時候,得有人守著這個家呀,一個當家的人,總得有一個人留下來看家啊,一說起來看家呢,往往真的都是老人在家看家,孩子們沒有一個肯在家看家的。再說了,家長單獨把一個孩子留在家裡看家,家長也不放心。

有的偏遠一點兒小村落要走很遠,走十里八里的去看一場電影,那這個時候呢,這個砍價的意義可能就更大。夜晚,那夜深人靜的時候,總在月亮的大道上。那個感覺呀,大家沉浸在電影裡,故事當中說的熱熱鬧鬧的,還有的孩子們直接就開始扮演電影主角說的話。

十里八里的,大家吵吵鬧鬧的,也就一會兒的功夫就到家了,這個夜晚呢,在家睡著可以炒著深沉,夜夢當中啊,常常被自己的故事吵醒了。

孩子們常常按照電影中的主人公的樣子來描畫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會像電影主人公那樣,經天緯地。

老人家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成就了孩子的一個又一個不眠的夜晚。我們這個民族頗具我服奉獻的犧牲的精神,尤其在孩子身上,所有的家長都有很好的犧牲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