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为什么是在砍头的法场上?

韩信人生的转折点是在一个“法场”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翻译过来就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入蜀地就国的路上,韩信逃离了楚军,投奔了汉军,但仍旧没有“知于王”,担任了“连敖”职位。

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为什么是在砍头的法场上?

结果,因为犯法连坐,一群人13个都被砍了,就剩下韩信,韩信仰视看到了夏侯婴,说:

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是对他的话惊奇,又对他的相貌胆色很欣赏,就释放了他,和他聊了聊,非常高兴,就推荐给了刘邦,而刘邦任命他为“治粟都尉”,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殊的奇才。

这个法场识别英才的故事很有戏剧性,在汉军中竟然还出现过两次,见《史记·张丞相列传》:

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张苍这个前秦朝的“柱下史”作为当时重要的知识分子,身材高大,又胖又白,在砧板上显得无比奇怪,所以才被王陵“怪其美士”,也就是觉得这人长得漂亮,赦免了。

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为什么是在砍头的法场上?

但是别想歪了,之所以“美”和“士”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营养”,要知道,在秦汉的饮食条件下,只有“贵族之家”才有可能大量“食肉粱”,以至于“肥白”,普通的黔首贫民只能是营养不良的黑瘦本色,反倒是那些通过“渔猎”、“畜牧”能够获取额外蛋白质摄入的“边地”,才出产“劲兵”,无论是“北地”、“陇西”、“上郡”的“骑士”、“猎人”,还是“吴楚之间”的轻锐之兵,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在编户齐民的“农耕地域”,出现“肥白”、“美士”,只能是养尊处优的“贵族”、“豪吏”,所以,张苍实际上是通过特殊的方式,从“客”中识别出来了。

同样,韩信其实也是在刑场上被“识别”出来,靠的是什么呢?

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为什么是在砍头的法场上?

应该是他说的那句话:

上不欲就天下乎?

此时刘邦刚刚被立为汉王,正带着坛坛罐罐入蜀的途中,“争天下”其实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而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亲信”,当然知道刘邦的野心,所以,对于一个“连敖”有这样的“决心”和“远见”,或者说敢于“吹这个牛”还是比较惊奇的,所以放了也就放了。

在之后的对话之后,能够“大说之”,也就是“太喜欢了”、“太兴奋了”,说明非常投契,推荐给刘邦,刘邦却仅仅任命了“治粟都尉”,却没有夏侯婴的“奇”,不是很奇怪吗?

问题就是,“连敖”和“治粟都尉”到底是不是“仅仅”、“区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详情请见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