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沒有清朝,有人說中國今天就只有明末大小?而不再開拓?

龍拳舞秀


這個問題我可以引用一下清史權威戴逸先生對清朝開疆拓土的評價:

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

說直白點,可以用以前的一句調侃來形容: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因為清朝打下了一個極為厚實的家底,所以中國在近代才能夠在列強全球殖民的浪潮中獨善其身,畢竟當時的亞洲只有四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如果沒有大清開疆拓土,那麼就沒有現代中國,因為早就被洋人瓜分乾淨了。

我們可以如此推演,清朝在消滅了明朝精銳部隊之後沒有入關,而是繼續在雄據關外,那麼關內只能四分五裂,因為北方地區是李自成的天下,江南是軍閥林立的南明小朝廷,西南是張獻忠,那麼可能這三個弱雞會先打的不可開交。即便是他們當中打出了一個草頭王,也不可能開疆拓土,因為漢人早就深陷於文明病當中,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內斂,而明朝則是保守內斂的極致,所以以漢人越來越封閉保守的德行根本不可能會開疆拓土。

而清朝以少數民族入關,憑藉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武德以及進取精神,清朝對內革除弊政、發展生產力;對外積極開疆拓土,拓展中國的戰略空間。中國在近代正是因為清朝巨大的疆域才避免了像印度那樣淪為列強的殖民地,而且正因為清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康乾盛世,把列強侵華的時間推遲到1840年。


清朝開疆拓土最重要的貢獻是阻擋了沙俄南下的步伐,因為沙俄在東面蠶食黑龍江,在西面蠶食準噶爾,如果不是清朝征服黑龍江以及準噶爾,讓沙俄因為忌諱中華帝國的武力才暫時停下了南下的步伐,要不然俄國的南部邊界會向南拓展的更遠。

如果清朝沒有入關,也沒有開疆拓土,那麼西方列強絕對會提前侵華,而且來的不可能是一家而是兩個,因為已經在非洲、印度洋以及南洋建立了穩固的殖民據點的列強絕對會從海上侵華,而且沙俄也會從北方南下。這樣的話包括關內、東北、蒙古、新疆、青藏高原以及臺灣島等地絕對會被列強瓜分乾淨。

所以說沒有大清的話,不僅沒有現代中國,就連漢人都會徹底亡國滅種,我們今天可能都不會說漢語,而是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荷蘭語等列強的語言。

所以還是那句話,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種說法形同胡扯蛋。

首先,滿清倒臺時,臺灣已經丟了,外蒙古也丟了,西藏幾乎獨立除去,新疆的政權也失去了大半。

全國到處都是列強的租界、鐵路、礦山等特殊利益。

客觀來說,此時的滿清實際控制地區,並不比大明大多說。

之所以後來臺灣、西藏、新疆等等地區仍然歸屬中國,是民國和新中國的功勞,為此也付出了鮮血的代價。

而且,大明時期,其中已經有大量移民進入東北的遼寧和吉林,也實際性控制了東北至少一半地區,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只是因為後期明朝滅亡,才被韃子殺伐俘虜,導致東北漢人力量消失。

另外,任何疆土的爭奪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明代從形式上控制新疆、西藏等地,到滿清時期大體吃下,這就是一個過程。

不存在明代沒有為滿清打下基礎,滿清就能自己搞定的情況。

其實,即便大明後面不是滿清,而是任意漢人的朝廷。

隨著海外糧食作物的引進,中原人口還會大增,更增加了面對少數民族的優勢。

同時,隨著火器的大發展,中原漢族的軍事實力會越來越強,而遊牧民族騎兵則越來越弱,最終不構成威脅。

那麼,即便後面是漢人的任意朝廷,一定也會和滿清一樣向外擴張,會有很大甚至更大的版圖。

所以滿清的版圖較大,這是事實,但沒必要歌功頌德。說白了,他們丟掉的不比得到的多。

其實,以滿清的腐敗無能,值得稱讚的地方極少,也就唯一版圖上能夠吹牛逼幾句了。


薩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夠準確。

關於明清兩朝的討論,在網絡上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關於兩朝領土的擴張問題,更是讓很多人爭得面紅耳赤。

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清朝前期的瘋狂擴張,今天我國的領土面積只會侷限在明末時期的350萬平方公里,即長城以內的兩京一十三省。

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對的,無論明朝之後的王朝是不是少數民族王朝,其前期必然有一個開疆拓土的過程,開疆的面積可能不及清朝,但這樣的行動一定會有。

所謂開得少是能力問題,開不開則是態度問題。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清朝確實奠定了我國今日版圖的框架,如果沒有清朝,96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將無從談起。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開疆沒有繼承性

這一情況適應於清朝之前的所有古典王朝。

古典王朝時代,前期統治者一般都雄才大略,為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特別是消滅周邊勢力的威脅,會進行猛烈的開疆拓土。

除長城以內的農耕區進行直接統治外,對於不適合發展農業的邊疆區域,則實行羈縻統治。

而進入王朝中期後,隨著國力的衰落,對於邊疆羈縻統治區的控制力不從心,不得不陸續放棄羈縻統治區域,這使得王朝的版圖出現劇烈縮水。

而當改朝換代的時刻到來,新王朝建立,又會再次重複領土的猛烈擴張和劇烈收縮的過程。

而因為每個王朝的重點經營方向不同,這使得他們的擴張方向也大相徑庭。

因為古典王朝時代沒有形成現代國家的主權體系,就意味著國土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國力的興衰。國土的形狀,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個人意志。

很多人說清朝擴張的領土,例如西域,青藏高原等,是前朝開疆拓土的結果,清朝只是例行收復,這是一種很不準確的說法。

雖然前朝曾佔領過西域和青藏高原地區,但這些地區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的時間更多,用自古以來是一種很不準確和無恥的說法。

而領土何時可以繼承呢?當然是1646年之後。這一年歐洲出臺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奠定了現代國家的主權體系,從此各國擴張的領土有了法律依據,其領土不會隨著歷屆政府的輪換而失去正當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是清朝中後期,其本身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中原王朝,而是我國曆史長河中的一屆政府。

從清朝到民國,再到建國後,是歷屆政府的走馬輪換,所以領土當然就有了繼承性,今天的我們,可以以清朝和外國簽訂的領土邊界條約作為我們主權聲索的重要依據,就是這個道理。

2、國際局勢不等人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對於清朝的開疆拓土進行過詳細分析。

在明亡清興的歷史大變局中,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達到清朝開疆拓土的高度。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17世紀的國際形勢根本不等人。

很多人將清朝看作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極其普通的王朝,這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看法。且不說清朝的後半期已經邁入我國近代,清朝全程處於世界近代史中,單說清朝面對的內外形勢,就不是其他古典王朝可以相比的。

李自成的失敗,深刻表明了明朝末期的農民階級,不可能建立一個嶄新的漢人王朝;南明各政權的激烈內訌,說明長城之內的地主和士紳階層,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而鄭芝龍這樣的大海盜的猖獗,吳三桂這樣的大軍閥的觀望,說明我國社會各階層處於深深的迷茫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吳三桂、左良玉,都沒有重整江山的能力。在他們無法結束四分五裂局面的背景下,只能依靠外力實現中原的重新大一統。

而這個外力主要來自三個方向,一是西北方向死灰復燃的蒙古各部,二是正北方向咄咄逼人的沙俄,三是東南方向紛至沓來的西方殖民者。

在這三股勢力中,西方勢力由於距離最遠,且尚未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所以他們不具備改變中原態勢的能力,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就是證明。

而蒙古各部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分裂和內訌後,正在一步步恢復實力,特別是林丹汗帶領的察哈爾部。但此時的蒙古勢力已經延伸到整個蒙古高原、西域、中亞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特別是漠西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已經遷徙到伏爾加河下游。在蒙古內部完成整合之前,是不可能左右中原局勢的,而蒙古的重新統一又需要太長時間。

所以能夠影響明朝之後局勢的,只有沙俄。這個從1582年就開始向烏拉爾山以東擴張的國家,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迅速鯨吞西伯利亞大片土地。1600年他們到達貝加爾湖,1643年他們侵入黑龍江流域,而此時正是明朝滅亡前夕。

毫無疑問,明朝之後的中原王朝,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都會有一個開疆拓土的過程,但他們能夠大面積開疆域的前提是他們必須能夠跑贏沙俄,也就是在沙俄吞併蒙古之前,完成對蒙古各部的征服,進而整合關內各方勢力,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即使沒有清朝,明朝之後的王朝也會進行開拓,但開拓的難度更大,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再是落後的遊牧民族,而是技術更為先進的沙俄軍隊。這注定了他們不可能達到清朝時期的面積,也就不會有960萬平方公里的今天。

所以開疆拓土絕對是需要時機的,沒有清朝,我們今天的疆域不會侷限在350萬平方公里,但也不可能比現在更遼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話當然是錯的!今天的中國疆域是幾千年來共同形成的,不是哪一個王朝的貢獻能決定的。一分為二的看歷史,於中國而言,清朝雖然有領土方面的貢獻,必須承認,但其入主中原時的血腥屠殺、剃髮易服、文化摧殘和近代屈辱史的長遠影響也不輕,其功過都有,都需要正視,然總的來看,仍然是弊大於利。


清朝疆域鼎盛時達到1300萬以上,確實很可觀,但明朝鼎盛時也不算小,約1000萬。有些人總是說明末多小多小,清盛時多大多大,這種對比是荒唐可笑的,王朝總有興衰強弱之時,明末雖然只剩下350萬領土大小,但東北與西藏也才脫離控制沒多久,無非是少數民族自立幾十年,這點時間還不足以讓他們跟明朝撇清從屬關係,更不足以讓他們脫離“中國”歷史!就好比外蒙古,1913年初步獨立,1924年再次獨立,民國完全失去控制,但直到1946年民國正式承認,蒙古才算真正獨立,在此之前,他還是中國領土。況且,
一個國家的領土大小,雖然非常重要,卻不是首要,首要的從來都是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不要本末倒置。而且就算是明末的傳統漢地也不算小,放今天也能進世界前七的大國,面積在印度之上,按現今中國人口分佈看依然會是一個10億人口級別的大國,潛力依然不會小。


再者,相對於明初而言,明末回縮了許多,終是故土,尤其遼東被佔,中國人故土情節向來很重,有人說漢人開拓疆土的積極性不如遊牧民族,我不否認,但漢人即使開疆拓土再怎麼不積極,但收復故土、統一天下之心卻是一直都不含糊的,收復遼東之機難保不會再度降服後金,西藏等地亦同。新王朝之初,恢復舊土、重聚宗藩秩序甚至開疆拓土都是理所當然,所以沒有清朝,那下一個王朝有多大沒有人知道。有些人想用清朝疆域的貢獻來抵其之過是抵不了的,而且這也是兩回事!

當然,如今各族共和平等,也沒必要揪著不放。清朝的疆域貢獻也確實是史實,必須肯定,但歷史功過對錯也不容敷衍,終需人們正視、知事實。
同時也指出一點,清朝對中國疆域的貢獻嚴格來說不能叫“開疆拓土”或“收復失地”,而是統一、統合,以及鞏固。自漢唐以後,名義上這些地區和族群都已是“中原天子”的王土範圍、臣民,或羈靡或藩屬或冊封,雖屢有反叛、戰爭或互相爭霸,卻都早已被視為“中國”的歷史與疆域範圍。


龍拳舞秀


後人都在罵滿清王朝喪權辱國,但是,如果沒有清朝,恐怕今日中國,也就只會有明末的那些國土。我說這話,可能有些明粉會不愛聽。但是,請您先放下對清朝的偏見,聽我嘗試著分析下其中的緣由。

明朝沒有開疆拓土的能力

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明朝後,並沒有能力統治蒙古人之前的草原地區。後來永樂大帝朱棣意圖恢復元朝邊界,南征安南,北進草原,統治也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對於農耕文明帝國來說,草原的統治成本太高

自秦漢起,中原王朝就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纏鬥,貫穿了中國的古代歷史。長城,自出現以來,就成為了抗擊草原民族入侵的第一線。我們翻開古代歷史,能夠長期統治長城南北的王朝有幾個?屈指可數。

(圖-中國的降雨線)

熟悉地理的同學應該知道,世界上的農耕文明有一個共同點,都處於400毫米等降雨線附近因為,農耕文明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如果一個地方的年降雨量少於400毫米,那麼,靠種地是活不下去的。中國的400毫米等降雨線,恰好就在長城附近,所以,長城不是一拍腦袋選的位置,如果你去過北方就會看到,過了長城不遠,就是草原了,氣候和生態差異明顯。

農耕帝國征服草原後,如果想維持統治,就必須大量駐軍。但是,草原上不適合就地耕種,大量的軍隊吃飯很是問題。從長城以南補給?鐵路出現以前,只能通過牲口運送糧食,軍糧還得有軍隊押送。幾百公里,人吃馬喂,可能還沒到呢,糧食先吃完了。所以,漢人的軍隊在草原要想不餓肚子,只能遊牧化。

(圖-古代低效的陸運)

那麼問題來了,軍隊一旦遊牧化後,組織結構、人際關係都會變成遊牧民族的文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漢人胡化”。長此以往,漢人就變成蒙古人、突厥人了。因為,儒家文化是從中原農耕文明孵化出來的,它只能在長城以南的農耕地區開花結果,無法越過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去改造遊牧民族的社會。

所以,受古代陸地物流運輸效率和文化差異的限制,明朝作為純漢人王朝,是無法長期穩定地統治長城以北、嘉峪關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區,對開疆拓土無能為力。

清朝為何有能力對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維持穩定的統治?

首先,我們先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看看能夠長期(百年以上)統治長城南北的朝代有幾個,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特點。

中國歷史上,能夠長期統治長城南北的朝代,有唐朝、遼、金、元、清。你可能要說漢朝,漢朝是曾經開疆拓土,但他們在草原沒有維持過長期的統治,基本上是為其他草原部落做了嫁衣。

那麼,對這些朝代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同時兼容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的二元王朝。唐朝皇族有胡人血統(李淵母親是鮮卑人,和隋朝獨孤皇后是親姐妹,都是北周軍事貴族獨孤信的女兒),唐太宗李世民在草原,甚至被奉為“天可汗”。遼和金雖然一個是契丹王朝,一個是女真人王朝,保留民族傳統的同時,他們都奉行漢文化,甚至和大宋(北宋和南宋)爭奪文化上的正統。蒙元定都大都(北京)後,草原地區實行草原文化,長城以南的統治奉行漢文化。清朝更不用說,入關之後,奉漢文化為正統,到清朝末年,大部分滿人已經徹底漢化。

可以說,清朝是歷史上對周邊少數民族統治上最成功的朝代。這得益於清帝國基因中高超的政治整合能力。

滿人的大本營在東北,東北是草原和中原的過渡地帶,北有呼倫貝爾和科爾沁草原,南面是大明中原王朝。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個部落後,知道會引起明朝統治者的注意,為了避免明朝的打擊,他不得不考慮,如何跟周圍的蒙古部落搞好關係。

(圖-滿蒙聯姻)

女真人長期跟蒙古部落是鄰居,文化習俗有相似之處,於是,努爾哈赤通過聯姻方式,將科爾沁部牢牢團結在自己周圍。滿蒙聯盟就是這麼來的。努爾哈赤取了蒙古女人之後,他的兒子們也紛紛效仿,皇太極一人就娶了6位蒙古后妃,其中最有名的孝莊文皇后,就來自科爾沁大草原。皇子取蒙古媳婦兒的同時,清朝的公主,也嫁給蒙古王子。清王朝的統治穩固之後,為了維護草原的穩定,滿蒙聯姻更成為所謂“北不斷親”的大清國策。

通過聯姻,內蒙地區的部落基本上都成為滿清的家人了,清朝皇帝被草原部落尊為大汗。但外蒙古和西北草原的部落還沒得到有效控制。蒙古鐵騎的厲害之處不在於人多,而在於其靈活的機動性。所以,只要能夠將那些蒙古部落圈住,就能夠控制他們騎兵的機動性。於是,滿清統治者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鼓勵藏傳佛教。“修一座廟,勝十萬兵”,遊牧民族一旦信了藏傳佛教,就不能遠離寺廟,這樣他們的活動範圍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圖-蒙古甘丹寺)

除了修廟外,滿清皇帝還取得了一個“文殊菩薩轉世”的身份,有了這個身份,皇帝不僅鞏固了自己在信奉藏傳佛教的草原部落中的權威,更是為清帝國在雪域高原地區的統治,提供精神秩序。

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在漢朝就被征服,但因為其地勢險峻,少數民族部落混雜,直到明朝也沒有完全漢化。那裡的秩序,一直是苗族勢力和土司主導。雍正帝用鄂爾泰的計劃,改土歸流的政策,鼓勵漢人遷往西南邊陲,鼓勵苗人漢化,減少土司的勢力。這樣,雲貴地區才算真正融入漢文化。

在西北的穆斯林地區,滿清允許他們保留原有的著裝和習俗,不用剃頭。對大清有卓越貢獻的伯克,朝廷會賜予他們剃頭的恩典。清朝用穆斯林自治的方針,在西北維持統治。

就這樣,清朝以奉漢文化為正統文化的方式,統治漢人;以聯姻的方式,團結了蒙古人;又以宗教的意識形態,控制雪域高原;在苗疆推行漢化;穆斯林推行自治,成功的將漢、滿、蒙、回、藏整合在一起,為邊疆的長期穩定打下了基礎。

民國的法統從何而來

辛亥革命後,國民革命軍推翻了帝制,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3月11日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章內容註明,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在22行省之列)。憲法裡特別註釋了,國民全體包括了漢、滿、蒙、回、藏的所有人。這就是著名的“五族共和”法統的來歷。

(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如果按照國民革命起義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說法,“中華”只包括奉行漢文化的地區。那麼,一旦革命後,蒙、滿、回、藏馬上就會被列強瓜分,或者獨立。那麼,清朝留下的領土就剩不下什麼了,弄不好,革命也得失去意義。所以革命成功後,革命者很快在南京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了《臨時約法》,“五族共和”確保了完整的繼承清朝的領土,為中華民國提供了重要的法統。

滿、蒙、回、藏的人其實並沒有代表參加憲法的修訂,他們不認《臨時約法》怎麼辦?這時候,滿清的《清帝退位詔書》就為中華民國提供了又一個法統的正當性。

(圖-清帝退位詔書)

《清帝退位詔書》說的很明白了,滿、蒙、回、藏如果堅持認為自己效忠大清,那麼就要勢必服從皇帝的詔書。因此,有了《清帝退位詔書》,滿、蒙、回、藏即便不認南京政府的賬,也必須要承認中華民國。

沒有清朝對滿、蒙、回、藏的整合,就沒有“五族共和”,也就沒有我們現在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沒有東北、新疆,內蒙、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我們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不可想象。所以,清朝對現在的中國,有如此遼闊的國土面積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的法統,用更高的格局,即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團結了我們目前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這樣才有了我們現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中國”。



達文有話說


如果沒有清朝,今天的中國只有明末大小?這種假設根本不成立!即便清朝,也不能籠統地說,它奠定了中國版圖。

最新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首次明確指出了清朝對古代我國原有疆域的繼承和發展事實,指出:“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這才“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這個論述表明,教科書已經充分意識到“滿清奠定版圖說”必須加上“必要條件”——“前朝的基礎”,否則,是根本不成立的!

所以,那些誇大清朝領土貢獻者,所謂滿清為中國貢獻了一千萬領土的言論,顯然是誇大其詞、言過其實甚至於別有用心的!


當前,更有人企圖用“明朝不會開疆拓土”的假相掩蓋我國疆域的發展歷史。然而,中俄聯合歷史研究的真相和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當撥開籠罩在“”明朝版圖只有三百萬、四百萬”假相上空的陰霾後,我們卻可以大聲說出來,如果沒有清朝,外東北會牢固佔據,勢力或可以直達西伯利亞。


為什麼?

因為清朝掉進了俄國人處心積慮設計的一個大圈套——“黃俄羅斯計劃”裡。

俄國方面的史料證實,清政府割讓給俄國人的外東北只是其向南擴張的黃俄羅斯計劃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清朝,這個俄國人的圈套在遭遇到中原政權後完全可以化解!

尤其是,因為沒有清朝,即使發生了遼東之屠,那麼,大規模的早期移民開發局面形成,東北一直以來形成的以漢人為主導的局面還會“蒸蒸日上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如何理解?

漢人優勢,才是抵抗俄國人南侵的殺手鐧!

三百萬遼東漢人局面重現,會在明朝之後,在新政權的領導下,提前三百年開發大東北。而不會因為滿清入關,人為建設柳條邊,阻止漢人開發東北,造成人口空虛,也就根本就不會形成清末才遲遲出現的“闖關東”局面。

明朝國運三百年,所謂氣數已盡,滅亡是早晚的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伴隨著明朝的滅亡,其政權中,特務政治也會煙消雲散,新政權必然出現清明之象。比如,鞏固邊疆,開發邊疆,鼓勵更多中原百姓牽往邊疆,鼓勵各民族通婚,實現真正的民族融合。

為什麼明朝滅亡後的“新”漢人政權可以做到這些?

一個事實,世界範圍內的《國際法》即將誕生!此時,中原文明,在解決了以“狹隘”為特徵的部落部族文化衝突之後,完全可以通過三百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韜光養晦,在《國際法》的引導下整合大中華。

與此同時,它更大地避開了滿清入關後一直擔心的“中原人民反抗”的問題,可以安心搞建設,發展生產,真正實現“國泰民安”,而不是滿清三百年裡各地“風起雲湧”的戰亂頻仍,更不會爆發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戰爭——毀滅最大。

試想,滿清後期的喪權辱國,哪一次不是擔心自己被推翻?哪一次不是要處處小心、處處提防,逼著自己“防漢制漢”?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兩面受敵,卑躬屈膝,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又如何能安心發展?

所以,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已經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是當時最先進的“五族共和”制度。

明朝的滅亡也不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好!而是眾所周知的天災人禍。當後來者接收政權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反而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幹”,力爭上游,在東北建設成大糧倉,有沒有可能?!有!必須的呀!多民族團結局面,有沒有?必須有!

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大團結,才是真正的共和!而民以食為天,國富民強,在《國際法》的世界新秩序下,自強自立的東北各族人民,面對沙皇俄國的入侵,還會有割地賠款嗎?

還會有一千多份賣國條約嗎?肯定不會!

因為,中原文明一個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推崇“民族氣節”!

滿清的失敗,不是單純的腐朽,也不是“落後就要捱打”的膚淺問題,更不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使然,而是落後狀態下的“部族文化特徵”使然!

只有新生的中原文明,在面對沙俄南侵的任何一場戰爭都將是“汪洋大海”般的人民戰爭!那麼,我們的國土還會丟失嗎?

尤其是,明代的中國人——“北山女真”,今天的楚科奇人、烏德蓋人,他們還會是外國人嗎?還會是放棄了自己的母語,今天無奈地說著一口蹩腳的俄羅斯語言的“外國民族”嗎?

還會是那個,“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卻說著一口“外國話”的楚科奇人?不會!他們一定是說著中國話、今天的滿族同胞!赫哲族同胞一樣!


事實上,有清一朝,從未實現真正的五族共和,而五族共和的局面一直到民國後才真實實現。

為什麼清朝不能實現五族共和?這是滿清落後的部落部族文化特徵決定的,而不是其封建制度形成的。比如,滿清入關後,禁止旗民通婚,這是典型的拒絕民族融合政策,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前夕。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政權是如何將各民族統一在一起的?是鎖鏈!通觀清朝歷史,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而每一次無不是靠著殘酷血腥地殺戮維護其統一局面。如,消滅整個準格爾部;大小和卓戰爭,大小金川戰爭。。。。甚至爆發了長達六十年的苗民起義。所以,清朝的歷史,是不能稱為“五族共和”的。

而困擾明朝的蒙古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自身的衰落!

今天越來越多的歷史史料都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明朝對東北、西南的三司職度,對蒙古的敕封制度,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係。根本不是國與國的對立關係,而是明朝衰落後出現的“邊疆地區對中原生產資源”的“破壞關係”,而表現出來“掠奪”局面。而這些問題都將在新的中原政權建立後得到更好的解決。

那麼,為什麼有很多人長期在網絡上,抹黑明朝領土只能維持在末期的400萬領土?都是滿清惹的禍!

滿清入關後,對明朝極盡抹黑貶低前朝之能事,在康熙登基後,國內各地反清戰爭尚未結束,就亟不可待地出版明朝疆域地圖,將明朝開創的三司民族區域制度進行徹底顛覆,把這些地區冠以“女真國”“吐蕃國”等和“”朝鮮“一樣的“國家地位”!

此種很low的做法實在太“惡毒”了,其繆傳千里,影響深遠,被網絡上的清粉,更是長期一貫地奉為金科玉律,如聖旨一般,四處傳播,影響極其惡劣,成為他們某些人淪落為滿清遺老遺少的低俗表演。


近年來,國外新清史的崛起,對滿清和邊疆民族的關係提出質疑,用“侵略”進行闡述。這固然是不對的,但揭示了清朝從中原到邊疆,其並不友好的各階層矛盾關係!如果沒有清朝,新興的政權會把這種矛盾處理得更好!

所以,如果沒有清朝,今天中國不但不會只有明末的大小,相反,還會更大!

1300萬?或者更大?清明的統治,乘著國際法的翅膀,一切皆有可能!

總之,清政府一直被西方列強的圈套所束縛,明知是圈套還要鑽進去。俄國人的套、英國人的套、日本人的套,一個接一個,這些套讓滿清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得到的列強回報就是幫助其續命!然後,它可以堂而皇之繼續防漢制漢,形成“怪圈”!

所以,滿清面對的不僅僅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造成它的屈辱歷史的深層根源,實在是自身的侷限性限制了它的更好發展。如果清朝不滅亡,我們離亡國不遠了!

沒有清朝,明天會更好!

最後的最後,我還要強調指出一點的是,儘管教科書在加上“必要條件”後,把“奠定疆域”的功勞給了清朝,但用“奠定”對其領土貢獻進行肯定難免有誇大之嫌,並不妥當。最公正客觀的表述,用“整合”者的提法更恰當,也不會產生歧義,更無需費力加上“必要條件”,即:清朝是我國曆代疆域的成功的整合者!或者說,今天的中國疆域是清朝最後整合定型的。注意,不是奠定者!

歷史背景:關於“黃俄羅斯計劃”


卓爾艾米




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說。但還是可以推理。

經過清朝200多年的統治,到了清朝末年,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的分離傾向還那麼嚴重,要是後來一直沒有清朝,而是明朝一直統治到近代被袁世凱推翻,那麼問題來了?新成立的民國,有什麼理由去收復蒙古、新疆、西藏?學歷史要學真的,要思考。

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恢復漢唐舊有領土。這一點他基本做到了,但是,他不願意開疆拓土,認為那些偏遠地區,你辛辛苦苦打下來,算一算其實划不來,因為那些地方很荒涼,很窮。把那些地方納入版圖後,還要花力氣花錢養他們,實在不划算。為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對這個問題專門作了規定,把周邊的小國家列為不徵之國,禁止後代皇帝討伐他們,除了西北少數民族政權。



朱元璋去世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因為急著削藩,結果很快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了。朱棣上臺後,五掃漠北,還攻下越南,把越南變成明朝的交趾布政使司。越南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不徵之國,朱棣為何違反父皇朱元璋的規定?客觀上是因為越南不聽話,實際上是朱棣想打通中南半島,恢復唐朝版圖。

但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上臺後不久就從越南撤軍,恢復原狀,越南再次脫離中國版圖,一直到今天。從此,明朝的皇帝就牢記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誨,不開疆拓土,領土範圍在西邊到哈密,西藏沒有有效控制。後來,少數民族卻不斷吞噬大明領土,到崇禎初年,明朝已失去長城之外的大量土地,基本龜縮在長城以內,範圍大致就是後來所說的本部十八省,面積也就三四百平方公里。



清朝入關後,平定了中原,把蒙古,西藏,新疆等全部納入版圖,領土面積一度達到1300平方公里,到民國初年還有1100平方公里。沒有清朝200多年的開疆拓土,後面的事情還真難說,清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中國曆代的版圖進行了恢復,優化,使得中國各族人民能夠和睦相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坐看東南了


與以往的遊牧民族不同之處是,滿清南下是做足了功課的,可以說,在入關之前,他們已經被漢化,對待中原文化亦是尊崇心態。

一、滿清的兩份嫁妝---土地與人口

其實滿清是帶著兩份嫁妝入主中原的,其一就是北方土地。眾所周知,北部邊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夢靨。清朝建立後,通過聯姻方式,徹底同化蒙古部族,兩千多年遊牧民族的威脅被清朝徹底解決。另外,清朝在西南、西北駐軍,建立起與中原省份同樣的官僚體系,並著力推進漢化工作。

而明代及以前的朝代,也只是在鼎盛時期委派地方長官,中央王朝對其管制力度有限,並不能算作真正的領土。頂多是類似現在的海外軍事基地吧。

舉個例子,美國在沖繩駐軍,但不能說日本是美國領土。

溥儀退位時,詔書由狀元張謇起草,袁世凱看後,補上一句“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就從法理上繼承了原滿、蒙、回、藏的領土,這是受到國際認可的,如果當時這些地方僅僅是朝廷派個代表,怕是麻煩了。

清朝的另一份嫁妝,就是其統治期間國內人口激增,達到4.36億。而明朝在鼎盛時期尚不足2億。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數據,都說1949年前,國內人口是四萬萬,實際上也就是1850年的水平。按說,社會發展,人口增長才對,我們卻減少了。原因何在?

戰亂!

僅八年抗戰期間,國內傷亡人數就達到三千五百萬之巨。如若沒有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遭列強欺負的百年之中,兵員何在?又何以禦敵?

二、中西制度的碰撞

即便滿清不入關,中原王朝也只是改朝換代而已。

有人說,明朝已經出現了類似現代的內閣制,繼續發展下去,演變成資產階級制度的可能性非常大。我想說的是,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明朝所謂內閣,和隋唐的三省六部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就是幾個人聚在一起開個會而已。而真正的內閣是要限制君權的。難道你指望內閣大員對皇帝說,哥們,放點權利給我們吧,這內閣怕是九族遭殃了。

分權唯一的途徑就是打,把皇帝打得心服口服,他自然會給你了,比如日本天皇就是這樣。

以當時國內的生產力而言,並不具備衝擊皇權的社會基礎,而彼時的西方,早已完成社會制度的更迭,百年後,量變引起質變,他們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工業大革命,社會效率得以極大提升。

當西方人用船堅炮利對抗大清的刀槍不入的鴉片子弟時,這明顯就是降維打擊!

兩千年前,秦國之所以統一諸侯,並不全是因為秦軍之勇,根源則是勝在制度,勝在效率遠遠高於東方諸侯。

結束語

綜上,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清朝近三百年的夯實,怕是真的只有明末大小了,而這個面積,不過三百萬平方公里,和兩千年前的秦始皇打下來的江山差不多大。但是,秦始皇厲害的地方是,要麼完全是我的,我懶得和你們玩股份合作制。所以,寧願秦亡,也不讓百越、九原的八十萬大軍回調。

在進入十九世紀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與以前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派個人過去,就說這是我的土地,已經不現實了。


山家往事


的確如此呢,明朝對外主要是以守勢為主。雖然明太祖、成祖北伐蒙古,犁庭掃穴,但後來河套這些都守不住了;安南也在宣德時期再度獨立;至於西北地區嘉峪關外都不在明朝的控制範圍。明朝主要是以漢地十八省為核心的王朝,不太重視對外開拓疆域,也缺乏能力。所以在西北、西南、東北、華北都節節敗退。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這一段說的是初期、中期的變遷,不斷內縮。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複,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多雲sky


如果清朝建立不起來,那意味著是有比皇太極、多爾袞更有實力的漢人,建立起了新的王朝。女真在萬曆年間就已崛起,到皇太極的時候,女真政權已經雄心不可擋,勢必圖取中原,而且實力已經超過當年的完顏氏。要把多爾袞打敗,是需要有很大魄力的,也需要有很強的能力,這樣的一個漢人領袖,一旦定鼎中原,必然進一步深刻總結唐、宋、明三代的弊端,並採取強烈措施,將邊疆隱患掃除。

在那個時代,邊疆的少數民族,除了女真,其他的都已衰落。一旦打敗了女真,鑑於宋明兩代的女真之禍,必將剩勇追窮寇,對女真政權進行徹底的剿滅,並尋求徹底的解決辦法,最終可能會有大臣提出秦漢治理邊疆的策略,移民實邊。不用說新的漢人政權興起,如果是南明最後出了一個有魄力有能力的明君,打敗了清軍,痛定思痛,也會對東北採取全面的強有力措施,堅決遏止死灰復燃。女真問題一旦解決,下一部在其他邊疆地區,會繼續明朝的舊策略,改土歸流。鑑於緬甸在萬曆年間曾企圖入侵昆明,會對緬甸採取強硬措施,以除後患。

明朝初年,朱元璋治理邊疆很謹慎,生怕吐蕃、大理復國,所以對這兩個地方採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在大理故地,移民實邊,大規模官墾荒田,使雲南日益內地化。在青海和川西的藏區,駐紮重兵,一旦有反叛跡象,立即進行鎮壓。對西藏,採取政教合一,大力推動佛教的發展,並解除西藏的地方武裝。很多人不知道,明朝時,西藏既沒有官軍,也沒有地方武裝,是一個非軍事區。西藏當時的土兵少的很,根本不能進行任何軍事行動,只能用於維護一下治安。或者說當時西藏只有衙役,沒有軍隊。

新的漢人朝代興起,首先雲南、西藏是丟不了的。一是西藏對內地已經嚴重依賴,不想脫離,二是朝廷不敢讓他脫離,萬一吐蕃復國,那唐朝的嚴重問題就重現了。後一個朝代總是會總結前一個朝代的利弊得失。唐朝總結了隋朝的暴政,所以重視藏富於民;宋朝總結唐朝的藩鎮割據,所以崇文抑武,嚴防武將做大;元朝總結唐朝,設立行省,軍政分權,重視地方官之間的相互制衡,嚴防割據;明朝總結唐、宋、元三代,嚴防吐蕃、大理復國,對女真也眾封多建,嚴防女真的統一和崛起,在地方上比元朝還多權分立,嚴防割據,而且鑑於唐朝信任胡人,導致安史之亂,故而堅決不讓少數民族人員擔任要職。

新的漢人朝代,必然也會總結唐、元、宋、明各代的利弊,進而有所糾正,有所發揚。新的朝代,外蒙不一定能拿下,但是陰山以南必然會堅決拿下,不敢不拿下,因為明朝放棄了陰山防線,導致了北部邊防的效果嚴重下降,導致了瓦剌輕而易舉逼近北京,進而導致土木堡事件。鑑於明朝受辱於吐魯番,必然加強對哈密的控制,在哈密正式屯田駐軍,並很有可能西擊吐魯番,恢復唐朝高昌故地。也很有可能會一雪明朝安南之恥,徹底解決安南問題。

根據新朝代鞏固政權的規律,明朝之後如果是漢人政權興起,那這個朝代的疆土,出於維護自身的安全,必然不會比明朝前期小,而且實控力度會更大,實控面積會在1000萬左右。會擁有整個大東北、內蒙大部、新疆東部、西藏全部還有云緬。這個領土面積是保守估計,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估計。如果第二代或第三代皇帝出了像漢武帝那樣的人,那會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首先新疆會全部拿下,將領土擴充到1100萬以上,接下來朝鮮也逃不掉,占城都逃不掉,開疆哈薩克也有可能。尤其是面對沙俄,會血戰到底。漢人在歷史上,不論那個朝代,還從沒向深目高鼻的人妥協過。漢人能接受鮮卑人、肅慎人的統治,但是對色目人、塞種人的統治,是很不能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