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梅州梅縣以“三二一”理念,深挖黨史“富礦”,助推蘇區振興發展

深挖黨史“富礦” 點燃紅色“引擎”

梅縣區以“三二一”理念,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產業文章,助推蘇區振興發展

近日,以梅州紅色底蘊為題材的人文紀錄片《紅色根據地》在梅縣區松源鎮同懷別墅開機拍攝,該片將深入挖掘梅州366處革命舊址、紀念設施背後的革命故事和精神意義,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地處梅州市核心區的梅縣區,是廣東省11箇中央蘇區縣之一,是葉劍英元帥故里、紅色沃土,有著深厚的紅色底蘊和豐富的革命鬥爭歷史遺存,至今保留有較多值得緬懷紀念的重要紅色革命史蹟。經中共黨史部門認定,全區共有革命遺址68處。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發展是最好的告慰。近年來,梅縣區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堅持“擦亮三張名片(葉劍英元帥、九龍嶂革命根據地、同懷別墅)、厚植兩個基地(紅色教育沃地、紅色旅遊勝地)、做強一大產業(紅色生態富民產業)”的發展理念,深挖資源稟賦,講好紅色故事,弘揚傳承紅色精神,做好“紅色+綠色”文章,撬動產業發展,紅色效益逐漸凸顯。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盤活紅色資源 擦亮三張名片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這首詩懸掛在梅縣區葉劍英紀念園的顯眼位置,出自葉劍英元帥。如今,這首詩時常被引用來勉勵黨員幹部。蘇區精神,成為新時代推動梅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1927年創建的九龍嶂革命根據地,是粵東地區較早建立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領導粵東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大本營。梅縣區梅南鎮水美村地處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曾是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和東江軍事政治學校所在地。

水美村是省定貧困村,也是2017年底啟動的廣東“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確定的首批“紅色村”之一。走進村內,村道旁“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幾個大字分外顯眼,左側豎立著紅軍革命歷史雕塑,右側則是經過修繕的星拱樓。沿著山腰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往上走,是已修復的紅軍棧道、紅軍戰壕。回望山下,青山綠水間是紅星點點般散落的紅色景觀。

如今,該村正以弘揚傳承紅色精神為目標,挖掘利用紅色資源,掀起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高潮。“我們以水美村為核心、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為重點,按照‘三點一軸’的紅色資源發展思路,謀劃建設梅縣區全民國防教育訓練基地、紅色幹部培訓學校等18個項目,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梅南鎮黨委書記陳國軍介紹。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在梅縣區其他地區,同樣的情景也在發生。走進位於松源鎮金星村的同懷別墅,斑駁的牆垣上,“建立蘇維埃政府”“打倒土豪劣紳”等標語仍清晰可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烽火歲月。

“我爺爺很早就下南洋了,賺了錢之後在老家修建了同懷別墅,當年紅軍來的時候,家裡就把屋子空出來給紅軍住。”同懷別墅建設者王振東的後人王惠江告訴筆者,這裡曾是紅四軍前委機關和軍部駐地,亦是中共中央九月來信傳達地。

“目前,同懷別墅第一期修繕項目已完成,第二期項目已完成60%,投入資金236萬元,預計今年3月底可完成全部修繕工作。”松源鎮宣傳委員鄭建華說。此外,同屬松源紅色遺址的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執委擴大會議舊址蛟花堂的修繕工作也已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展廳佈置。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紅色資源彌足珍貴,保護傳承刻不容緩。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梅縣區專門成立革命遺址普查領導小組,全面摸查革命遺址現狀,並針對紅色遺址的社會影響力、革命歷史價值和保護現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投入2896萬元修繕保護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執委擴大會議召開地等舊址,新建和整修九龍嶂革命鬥爭紀念館、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等革命歷史紀念設施10多處,統籌推進松源、雁洋等鎮村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

“當前,梅縣區委、區政府以雁洋鎮葉劍英紀念園為中心、松源鎮和梅南鎮革命舊址群為兩翼,活化利用黨史資源,全力擦亮‘葉劍英元帥、九龍嶂革命根據地、同懷別墅’三張文化名片。”梅縣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連煥榮說。

講好出彩黨史 厚植兩個基地

“歡迎各位來到革命遺址梅南鎮龍文公學參觀,我們梅縣區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是原中央蘇區縣,在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歷史和新中國成長曆程,特別是粵東北革命鬥爭歷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冬日上午,在位於梅南鎮的梅縣區黨史新中國史主題展館內,講解員正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講述梅縣區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鬥爭歷史。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據介紹,龍文公學是原梅南鎮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粵東地區革命鬥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為“粵東井岡山”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9月,梅縣區利用該革命遺址打造梅縣區黨史新中國史主題展館,以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為線索,通過豐富的史料和圖文並茂的方式,重點講述梅縣地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鬥爭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成就,集中、系統地呈現梅縣在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歷史和改革發展歷程中的全貌和歷史價值。

“龍文公學是梅縣早期農村黨支部——梅南中學黨支部創建地,朱德、陳毅等率領的紅四軍曾經在這裡開展革命活動,也是粵東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創建的搖籃。該展館對進一步挖掘梅縣革命鬥爭史實、普及黨史教育、做好紅色遺址普查,具有很大的促進意義。”連煥榮說,自2019年9月開館以來,梅縣區已在此開展宣講活動300多場,受眾達1萬多人次。

在深耕紅色教育沃地方面,梅縣區還注重傳承創新,全力做好黨史徵研宣教工作。一方面,組織黨史專家、離退休老幹部、革命烈士後代共同發起編撰紅色歷史系列書籍,記述梅縣區紅色革命鬥爭歷史,介紹紅色革命遺址舊址,界定紅色革命價值和地位,共出版《九龍嶂革命鬥爭歷史畫冊》《九龍烽火》《梅縣革命鬥爭標語概覽》《梅縣紅色故事輯錄》等紅色書籍4冊共70多萬字。

另一方面,精心打造了《梅縣革命鬥爭歷史》《粵東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鬥爭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幹部》《堅定信念、一力擔當,歷史緊要關頭的葉劍英》等精品課程,在全區黨員幹部中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弘揚蘇區精神和葉帥精神。

在此基礎上,梅縣區結合全區紅色資源分佈特點,採取分區打造、分步建設、串珠成鏈的方式,以九龍嶂、同懷別墅、葉帥故居、孫中山住地、丘哲故居為主線,打造紅色小鎮、建設文創基地、開發紅色文化旅遊精品路線,做強紅色旅遊勝地,為紅色梅縣引入人流,打通致富動脈。

“我們還配合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區文化廣電旅遊局等相關部門,開展紅色講解員培訓班,培養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範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五好’紅色講解員隊伍,強化黨史宣傳的同時,助力梅縣紅色旅遊產業快速發展。”連煥榮說。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深耕紅色熱土 做強特色產業

雖然山路崎嶇,但每逢節假日,水美村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瞻仰革命遺址。“以前村民們常常要跑到鎮上,現在在家門口就能銷售種養殖的農產品。”梅南鎮黨委副書記古蓋立提起村子這兩年的變化,深有感觸。

產業興,百業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水美村是紅色村,也是省定貧困村,那麼,該村將如何破題鄉村振興?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破題的第一步,便是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為此,水美村深入開展“知紅史、感黨恩、求發展”和“一個黨員帶十家,十個黨員遍地花”活動,引導村民繼承革命傳統,克服“等靠要”思想,發力自拔“窮根子”。

在幫扶單位廣州市委統戰部和區鎮黨委出謀劃策、牽線搭橋下,水美村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註冊成立梅州水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村黨支部書記任法人代表,與深圳、梅州等地4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支委及能人黨員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抱團經營。如該村黨員姚進,就是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動1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被稱為“雞司令”。

在此基礎上,該村充分依託紅色旅遊產業所帶來的人氣,培育發展紅軍客棧、紅軍茶、紅軍酒、紅軍餐、紅色土特產等紅色生態富民產業,打響“水美雞”“水美魚”“水美蜂蜜”“水美茶葉”等綠色農產品品牌,推動產業振興。2019年,水美村實現產值1147萬元,村民人均增收2100元,47戶貧困戶153人實現100%脫貧。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水美村還引進梅州市龍氏觀賞魚養殖有限公司,在為村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進一步帶旺了鄉村的人氣。

“水美村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特別是水質無汙染,且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符合我們的養殖條件。”該公司總經理潘能說,目前,企業正全力推進集進口、出口、檢疫、檢驗“四位一體”的進出境觀賞水生動物隔離檢疫場,以及兼具觀賞、體驗、科普等功能的觀賞長廊建設,項目預計於今年7月完工,屆時將為村民創造更多就業增收點。

紅色旅遊方興未艾,特色種養產業興旺,如今的水美村,處處煥發著新時代的新氣象。“村裡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還開通了公交專線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古蓋立說,目前,水美村遊客接待中心、水美村情村史館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下一步還將完善村安全視頻系統、梅縣區全民國防教育訓練基地、小型水利工程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

“光榮的革命傳統,讓水美村村民倍感自豪。如今紅色村的建設,也為村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自信,以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看到現在水美村的變化,也陸續回村參與建設。”水美村黨支部書記羅苑華說,該村大學生丘久鋒不久前便回到家中,帶領當地年輕人運營起了“線上旅行社”。

產業的振興,不斷反哺著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同時也將吸引更多產業落戶和村民回鄉參與建設。在此良性循環下,水美村逐步走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梅縣區其他地區也不甘落後,在紅色引擎的帶動下,紅色生態富民產業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帶動著蘇區梅縣振興發展。

■鏈接

點燃燎原星火▷▷

粵東較早建立的革命根據地九龍嶂,周邊曾發生233場戰鬥,犧牲烈士1276人

冬日,沿著蜿蜒陡峭的山路,駛入梅縣區梅南鎮九龍嶂,層巒疊嶂、綠意盎然。抬頭仰望,可見山間繚繞的霧氣,像藏著什麼秘密似地等待揭開。

九龍嶂是粵東較早建立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粵東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大本營,這裡曾發生大大小小233場戰鬥。如今,戰爭的痕跡猶在,在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十團團部舊址——黃姓祠堂,陽光透過房梁遮光板上的彈孔射入屋內,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烽火歲月。

“時常聽長輩說起,紅軍來了,我們就有了翻身的機會,日子也有了盼頭。”住在黃姓祠堂的村民黃奎方說,他家房子地處深山,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紅軍便選擇駐紮在此。“我的奶奶還主動為紅軍運送糧食、子彈,從當時的官塘墟挑到這裡,全程有20多公里。還有小孩一邊放牛一邊給紅軍放哨,國民黨軍來了就燃放鞭炮作為暗號,通知紅軍進山隱藏。”

梅南鎮九龍村党支書梁國強告訴筆者,九龍嶂主峰海拔達1186米,山巒起伏,逶迤綿延,東鄰銅鼓障,西接鴻圖峰,南連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蘇區,處在重要戰略位置。九龍嶂革命根據地成立後,革命星火在此燃起,並以此為中心,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革命鬥爭。

1927年10月,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團在九龍嶂成立。隨即第二年5月在九龍嶂召開梅縣、興寧、五華、豐順、大埔五縣黨和工農武裝負責人聯席會議,成立了“五縣暴委”,組織進行了震撼東江的畲坑暴動。

進入6月下旬,“五縣暴委”改組為梅縣、興寧、五華、豐順、大埔、揭陽、潮安“七縣聯委”。1929年10月,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在梅南成立,“梅縣農民協會”“梅縣革命委員會”“梅縣蘇維埃政府”也相繼成立。1930年,紅11軍46團在九龍嶂堅持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成立了中共梅南等6個區委和6個武工隊,成立了“中共梅興豐華邊縣委”和獨立大隊。

革命根據地的日益壯大,引起反動派的恐慌。1930年,國民黨調來鄧龍光師駐防豐順縣城(豐良),張達旅駐梅縣縣城,設團防、築炮樓,封鎖周圍根據地,並在地方反動勢力配合下,對九龍嶂、銅鼓嶂地區進行瘋狂圍制,在九龍嶂下浪蕩石的屠殺,更是慘不忍睹。

“敵人對蘇區實行‘三光政策’,見人就殺,見屋就燒。一個晚上敵人就殺死了40多人,還抓走30多名婦女兒童販賣到揭陽。”梁國強告訴筆者,當時的浪蕩石村民小組原有198人,慘遭屠殺洗劫以後,倖存的村民都出走逃亡,有半年的時間全村空無一人。

動盪之下,九龍嶂軍民越發勠力同心、聯手反抗。“不用怕,不用愁,瓦房燒了蓋洋樓”,這是當時九龍嶂廣為流傳的一句口號,意思是為了幫助保護紅軍,哪怕被敵人燒掉房子也無所謂。

在一次次的抗爭中,紅色基因深植於九龍嶂,革命烈火在此熊熊燃燒。據不完全統計,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鬥爭中,發生在九龍嶂根據地及周邊的戰鬥共有233場,犧牲烈士1276人,其中紅軍烈士302名,因此九龍嶂也有“粵東北井岡山”稱譽。

烽火歲月,在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作出的鬥爭和犧牲中,梅縣人民功不可沒。據史料記載,從大革命起至解放戰爭結束,梅縣中共組織領導的革命鬥爭從未間斷,犧牲的有姓名可查的烈士達642人。這塊紅色的土地不僅孕育了葉劍英元帥等一批優秀兒女,更將革命的火種傳遍粵東大地乃至閩粵贛邊,為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韜煒

【通訊員】劉洪橋 曾健鋒

【作者】 黃韜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