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文化融合因素探討

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模式

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兩大源 流,史稱“兩希”文化傳統,歐洲近代文化的人文觀念的內核,就來自於這兩大傳統。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當兩種文化發生碰撞時,要麼是其中一個能量強的一元文化侵蝕掉另一方相對較弱的文化,致使這種一元文明能夠保持住原始血脈而純粹地發展。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化都是是傾向於碰撞後再從主客觀因素影響下融合發展,從一元從催生出二元,甚至是多元文明。

所以“兩希”文化的成型顯然就是後一種模式,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呈矛盾衝突和互補融合之勢。

它們第一次確切地會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多年,但真正合為一體,應該是在基督教出現之後。文化相碰撞初期都是此消彼長的狀態,真正的兩希文化融合過程是漫長的,並且融合的原因也是多元的,主要是客觀歷史進程攜帶著文明四處流散,主觀因素則是人類精神需求雙向迭代出的新文明。


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文化融合因素探討

兩希文化的分別成型,均根植於土地和人性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源頭之一,本質特徵是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人在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在這種文化土壤中下滋養的的古希臘文學,同樣就呈現了崇尚個性、放縱原欲,肯定了人的世俗生活的特徵,具有濃厚的世俗 人本意識。

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傳播出的希臘神話,更是希臘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識以及原欲的象徵性表達。希臘神話的顯著特徵是神人同形同性,這些神明皆具人的特點。有情慾、善惡、計謀,是人格化了的形象,神與英雄皆為所欲為,縱睛享受生活

希臘文化的這種張揚人體生命價值的觀念經由羅馬文化廣泛地流傳於後世的歐洲文化之中。

希伯來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又一源頭。從人種演化發展來講,希伯來人是閃族的一支,最初遊牧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所以希伯來人很早就接受了兩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們信仰上帝,認為世間萬物是上帝創造的,這種自然觀、宇宙觀直接影響著希伯來民族關於“人”的觀念。

在他們的觀念中,強調人對上帝的絕對服從,尊重靈魂,主張人的理智抑制肉體的慾望。希伯來民族所創造的這一理性型文化的各個方面,後來通過基督教的承襲,深刻地滲透並影響著歐洲文化。

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文化融合因素探討

理性與神性,兩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歷史進程

(一)第一次理性融合——戰爭攜帶文化傳播

“兩希”文化的第一次確切的會合發生在公元前333年。這一年馬其頓滅亡希臘,四年後亞歷山大率軍東征,進入伽南地區,此時的希伯來人已經遷徙到了迦南,並且發展出了迦南文明。所以當亞歷山大東征後,希臘文化迅速向東傳播,隨後基督教的誕生“兩希”文化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一融合的客觀因素是由羅馬帝國的政治需,主觀訴求則是希臘人民的精神需要雙向促成的。在羅馬征服希臘後,幾乎全盤接受了希臘文化。

到公元3世紀,羅馬全面陷入危機,內憂外患同時襲來,羅馬人心理上陷入矛盾:一方面統治者既想維護奴隸制統治,又深思無能為力,所以在恐懼中渴望一種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思想工具來維護帝國的統治,另一方面處予多災多難的羅馬奴隸也需要一個精神上的神來拯救他們出水火,他們需要上帝,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創造了上帝。對現世的絕望使得他們轉念希望得到來世的幸福,而對物質的厭煩又導致了對精神追求的狂熱,一度輝煌的希臘精神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不能僅僅滿足於物慾,他們需要更高的精神生活。

(二)第二次神性融合——精神需求加速

在他們的宗教觀念中:上帝創造了人類,允諾賜予他們幸福,但是西方哲學是“人性本惡”的態度,人類從出生就揹負原罪的烙印,隨著成長罪惡則愈來愈大,致使上帝悔於造人,意欲發起洪水淹沒世界以懲罰人類。但上帝又滋生出另外一種救世觀,又捨不得將人類全部毀滅,他希望新一代的人能夠贖罪以建立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這就發展成為後來所謂基督教是救世主。

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後期,羅馬統治者看中了由希伯來神教發展而來的基督教思想中那種反對反抗變革,主張忍耐,順從的宿命論和“原罪”意識,並且中意於希伯來宗教中的救世主意識,他們也殷切地渴望末日審判之日的到來,於是大肆參與支持並宣揚基督教,這樣一來,“兩希”文化算是真正融合了。

如果說羅馬帝國的統治是“兩希”文化融合的外因的話,那麼人類精神的需求則是內因,而且是更為必然、更為深層的融合的驅動力。

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文化融合因素探討

兩希文化相融的契機與必然

如前所述,希臘文化中體現的“人”的觀念是原欲型的,而希伯來文化中的“人”的觀念是理性型的,二者既相對立又互為補充。

眾所周知,希臘文明最耀眼的便是人本意識,肯定人性並且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而事實上,這一特徵同樣存在於希伯來文化中,只不過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從表面的文化符號來看,希伯來人信仰亞衛神,視之為最高的超自然的精神實體,但實際上在希伯來神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神化的人,希伯來英雄摩西大部分人生都是現實人,只是後來神卻授他三樣神功,上升為神的位置。

所以,希伯來人之崇拜亞衛上帝,努力向上帝靠攏,正是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人文關懷,即對人之本性理性化的渴求,這恰是“人對自身理解上的一種進步與昇華”,這正是“兩希”文化融合的契合點。

在談及希臘文化時,大部分人都對希臘文化中人性的自由讚不絕口,他們肯定人的世俗生活,自由奔放,充滿原始情慾,崇尚智慧和力量,注重個人的地位和個人的尊嚴。希臘人對人的理解固然順乎人性,但是如果一味地放原欲,並非是對人的全面的理解與把握,終將是物極必反:對人的原始慾望的過分放縱最終帶來的是失落。

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文化融合因素探討

所以希臘人的縱慾精神被羅馬人繼承後,對物質享受的大肆追求最終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危機四伏,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不僅下層平民和奴隸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而且統治者也在極端的物慾滿足後品嚐了精神的失落。

在此基礎上又演化出人們需要精神的慰藉,需要靈魂的解脫,人們就接受了希伯來人的唯心論、宿命論、宗教神學思想,以求得心靈的安慰。從希伯來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後期為渴求擺脫墮落世界獲得精神安慰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途徑。所以,人類精神的需求是“兩希”文化得以結合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各自蘊含著人性中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兩個側面。希臘文化崇尚自由意志,而希伯來人受制於一神觀,認為人間之苦難都是上帝對人類作惡的懲罰,他們相信“罪在自身”,所以,他們特別注意個人的內省和精神上的自我淨化。正是因為它們各自蘊含的“人”的觀念的對立統一,使得“兩希”文化的關係也是既對立又統一,既衝突又互補、融合,這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也是人類精神需求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