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滨海县位于盐城市北部,东濒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国家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横贯东西,苏北灌溉总渠通榆运河纵穿南北,全县内陆面积188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坎街道。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滨海县因东濒黄海而得名。其县境为古淮河三角洲,境内西部的潘冈、吉冈、绿杨冈等地早在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就已成陆。隋唐时属山阳县,称海边新增之地。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淮,夹带大量泥沙吐于口外,县境淤长加速。明弘治八年(1495)黄河全流夺淮后,泥沙骤增,河槽伸展,海滩日拓,日淤盈尺。到嘉庆八年(1803)海岸线已从天场附近延伸到大淤尖,向东推进了72公里。到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山东入海止,又向东淤长了23.5公里,海岸线达丝网浜、望海墩一线,以后故道断流,淤长才停止。这一濒海造陆的过程,为这一地区的政区管理和行政建制的出现和演变打下了基础。

滨海地区最早出现的建制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著名的盐场天赐场。由于地濒黄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煮盐之利,当时沿海地区烟火点点,煎灶连连,盐业十分兴旺。场区地跨黄河南北岸,纵横15公里左右,是两淮和海州地区最大的盐场。明成化七年(1471),天赐场设场大使、副使,所领方圆数十华里。天赐场的建制给滨海留下了一个“天场”的地名,也就是现在的天场乡。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海势东迁,潮汐不至,亭场纷纷东移,天赐场盐地大多废弃。明弘治十三年(1500),天赐场并入庙湾场,属淮安府山阳县。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清朝初年,黄河口海岸线已由云梯关向东推进35公里多,涸出的大片土地给芦苇的生长带来了条件,由此出现了大片的芦苇荡。据《山阳县志》记载,从庙湾向东,直到大海都是芦苇和茵茅,无人管理,任人樵采。康熙二十二年(1683)千总刘应龙之子刘璠呈请朝廷对这片草滩进行勘丈。经勘察,单苇地就有784顷24亩。嗣后,河道总督靳辅命驻守黄河口的把总经营这些草滩,管理和经营十多年后,问题越来越多。初期,驻军领国库银采割芦苇,销售后还本付息,但常常因交通不便,芦苇卖不出去,或官员奸猾,本利无归。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康熙三十八年(1699),河道总督于成龙奏请朝廷,在黄河两岸大片荒地上设立营汛,既作为黄河防汛常设组织,又作为管理这片苇滩的军管组织,还兼管黄河南北海疆守备,总称叫“苇荡营”。康熙帝准奏后即开始建营,整个部队编制1239名,以黄河为界,分设左右二营。其中,苇荡右营至黄河,东到大海,南到后洋(现射阳县临海镇以北),西到陡港(界牌乡官庄村),内设北荡汛、南荡汛、西荡汛三个分汛,分别驻八滩、二木楼、七巨,均在今滨海境内。雍正九年(1731),新建阜宁县,滨海所在的苇荡右营属阜宁县东北地区。由于苇荡营柴草交易的发展,建营后不久,外地移民不断迁入。此后,因不断放领土地,到道光、咸丰年间后,苇荡营逐步走向解体,1921年,江苏省督府下令裁撤苇荡营。苇荡右营存在了前后120余年。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解放盐阜地区,同月建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并在阜宁东北地区成立了东北行署(驻东坎),作为阜宁县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原二、三、六、十一、十二区5个区的行政工作。虽然是派出机构,但相对独立的政区管理还是给滨海的正式建县奠定了基础。1941年9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将阜宁东北行署所辖二、三区全部和六、十一、十二3个区的部分地区划出,建阜东县,县政府驻东坎镇。“阜东县”的县名显示了该地区与原阜宁县的方位。

1949年11月,阜东县与原滨海县(此前称潮南县,即今响水县)合并,用滨海为县名,县域包括了现响水县的地域。新的滨海县尽管沿用了前滨海县的县名,但是仍然以前阜东县的县治作为新县的县城所在地。1966年4月,中山河以北、灌河以南早期滨海县的地区再次析出,但是这一次不叫滨海县了,而是叫响水县。在划出响水县后,今天的滨海县地域才基本定形。如果从县名上来说,“滨海”其实是原来响水县的名字,响水县的前身和原名是“滨海”,在它从后来的滨海县分出后,反而将自己的原名给了别人,自己新取了一个名字,这也算是江苏地名“张冠李戴”的一桩趣事。

滨海县的县治东坎镇,初名汪家村,又名汪家洼,五百多年前这里尚是一片水洼,因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歙县汪姓族人来此居住而得名。后因村庄建在黄河南堤东侧之坡坎上,遂改称汪家坎。明末崇祯年间,现在的西街仁和镇已有街市,清朝初年街市顺救生河发展,改名为东堆、黄坡,乾隆年间兴集,始名东坎。东堆、黄坡、东坎,皆因地处黄河故道之东坡坎而名。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濒临黄海的特殊区位,不仅直接阐示了“滨海”县名的含义,而且这一地理条件也深刻地影响了该县的发展走向。历史上,滨海地区土壤的盐碱化较重,是江苏东北部主要经济欠发达县份之一。但是濒海也给滨海带来了有利条件,现在的滨海县拥有海岸线44.6公里,滩涂面积106.6平方公里,沿海滩涂资源比较丰富,盛产鳗鱼、对虾、鲈鱼、紫菜、海蜇等多种海产品。历史上,滨海是黄河的入海口,在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北徙后,滨海境内的海岸线停止淤长,并且由于近海洋流的作用,海潮剥蚀,潮流湍急,海岸出现蚀退,这使得滨海港成为一座岸线较深的大型天然良港,近年对这座港口的投资开发正催生着滨海这座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的入海口就在境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