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對待人才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一部充滿鬥爭智慧的奇書,也正因為三國三股勢力,不容易聯合,曹操、劉備、孫權,三股軍事勢力只能各自壯大自己,擴張本國的地盤,才能不被另一方軍事勢力消滅,也因此各國或者說各勢力集團招聘人才、發現人才、爭奪人才,人才來了有了人才,怎麼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是三國鬥爭的核心。

人才在三國演義裡,顯得是如此的重要,比如劉備,在沒三請諸葛之前,空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三員猛將,可總被別人打敗,好不容易撿了一個徐州牧,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曹操一仗打得七零八散。沒三請孔明之前,劉備就是一個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依附曹操種菜韜光養晦,投靠袁紹棲身,就連孫劉聯合破曹後的荊州之地,也向孫權打了借條。

那麼咱來看下,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孫權各自是怎麼尋找人才對待人才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對待人才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魏國創始人曹操堪稱第一,他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善待人才的典範

在三國演義小說裡,曹操聚攏的文臣武將人數最多,曹操的這些文臣對曹操的事業拓展都能做到忠言苦諫;而曹操身邊戰將如雲,並且這些戰將都能為曹操的事業發展拼死賣命,也因此曹操的軍事政治實力最為強大,直逼得孫劉兩家面和心不和來消極聯合拒曹。

曹操自幼聰慧,還膽大說幹就幹,在剿滅黃巾軍時,曹操帶領他的數千青州軍,在曹仁、曹洪、夏侯惇三兄弟的輔佐下,士卒以一當十,擊破黃巾軍後,曹操清點人馬,部隊將士已經有三十多萬了。曹操把這些士卒挑選精簡,剩下的都遷回老家屯田種地去了,這樣,曹操也有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糧草來源,黃巾軍一戰,曹操就展露出了軍事用兵才能。

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各路諸侯,如孫堅、袁紹、袁術等軍事勢力都很強大,可這些諸侯都是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攻打到洛陽,把董卓趕跑就散夥了。唯有曹操胸懷匡扶漢室的理想,帶兵追趕董卓,要把董卓幹掉,斬草除根。也就是在這段用兵的過程中,曹操不斷的招攬人才,問計謀臣,虛心納諫,賈詡、程昱、荀彧、郭嘉等謀士,于禁、典韋等將軍紛紛慕名而來。

曹操有了縱橫天下的“聯合創始人”,打著“匡扶漢室”這個崇高的使命,就是說,我曹操不是為自己打仗的,我是為重振漢朝江山,讓百姓安居樂業而蕩平天下的。在東漢末年兵荒馬亂的年代,被東漢西漢400年的文化教育洗腦中,漢民中的精英,便會追隨曹操去一起實現共同的理想。

曹操起兵之初,就凝聚了一批有著共同價值觀的能臣武將,這批人聯合創始人,謀士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武將能做到令行禁止,戰場上衝鋒陷陣不要命。圍繞在曹操身邊的這第一批人才,成為曹操創業的基石,跟著曹操一起創業,曹操死後,還不離不棄,繼續跟著曹操的兒子曹丕一起創業。

禮賢下士收服關羽,把曹操對人才的渴求推向了頂峰,雖然關羽身在曹營心在劉備,最終關羽還是回了劉備軍事集團,曹操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從內心更敬重關羽。這種對人才的態度也只有曹操可以做到。

那麼曹操是怎麼吸引聚攏來這麼一大批文臣武將呢?總結如下:

第一、曹操的大腦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膽略,胸襟廣闊,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二、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在用人上不拘小節,做到了唯才是舉,人盡其才。

第三、曹操好學,審時度勢,虛心納諫,不計前嫌,善待人才,還會裝糊塗跟人留足面子。


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對待人才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蜀國創始人劉備,用感情籠絡人的高手,用情用得都有點虛情假意。

雖然三國演義小說裡,作家羅貫中讓我們通過閱讀達到褒劉貶曹的認識。在三國演義自從劉關張三兄弟登上歷史的舞臺,的確讓讀者給予了同情。

劉備在招攬人才時,禮賢下士,以情動人,“三顧茅廬”是劉備招攬人才禮賢下士的巔峰之作。也是三顧茅廬請來了孔明諸葛亮,劉備的創業團隊才搭建了起來,劉氏創業集團有了謀,以前是隻有勇,劉備自言自語,有了孔明如魚得水也!以至於,孔明初出茅廬,關張不服,每逢衝鋒陷陣之前,調侃他大哥劉備說,用你的“水”上陣嘛!

劉備用人能取長補短,也能像曹操一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比如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和諸葛孔明一班文臣謀士,他設置分派不同崗位,各負其責,他就像當今企業裡的董事長一樣,而孔明就是他的職業經理人。劉備駕馭人才也十分高明,作為董事長,有了匡扶漢室這個使命,至於怎麼去匡扶漢室,是水戰還是陸戰,這些軍事上的事情有孔明說了算,並且給予了孔明這個特權。他只負責“後勤”服務於他的董事會。

劉備忠厚俠義,能善始善終。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來個“杯酒釋兵權”,更有甚者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劉備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成就了大業。

但劉備最善於的還是打感情牌。劉備和關羽張飛是鐵三角這個就不用說了。當趙雲在曹操千軍萬馬中衝殺,為的是救出劉備的扶不起的“阿斗”,當趙雲懷揣劉禪找到劉備,劉備抱起自己的孩子扔在地上,道:就為救你個狗日的,險些壞了老爸一員大將。因此,民間留下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歇後語。

以至於,後來在魯肅討要荊州時,在孔明的慫恿下,劉備總是恰到好處地哭,還有像孫權妹妹下跪哭啼,把孫權的妹妹哭成了老婆。動情也罷,表演也罷,劉備非常善於運用感情。

當然,作為一個軍事集團的董事長,劉備,光動感情也不行,也得來實際的。劉備打感情牌落下了慈悲美名,他更捨得獎賞。比如益州平定。他的手下孔明、關張趙馬黃、法正等有大功之人,各自賞金五百斤,賞銀千斤,錢五千萬,金帛千匹,還封官晉爵給地盤。

劉備讓跟隨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們樂得“屁顛屁顛”的。

但劉備目光不夠遠大,沒有招攬培養出蜀國的後續人才,以至於三國鬥爭裡,蜀國最先滅亡。劉備的兒子劉禪鬧出笑話“此間樂,思蜀否?”的“樂不思蜀”。我們能容忍亡國之將,但不能容忍亡國之君。


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對待人才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吳國創始人孫權,看出身、看相貌,用人很挑剔

東吳孫權是弟承兄業。三國演義小說裡可以看見的是,孫權的爹孫堅,孫堅是江南世家,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繼承,孫策曾經風光一時,被稱為“小霸王”,戰死後,把東吳孫氏的接力棒交給了弟弟,當時才十七八歲的孫權,並且託孤。

東吳一班文臣武將協力輔佐孫權,這中間文臣代表是張昭、武將代表是周瑜。

如果跟曹操和劉備相比較,孫權是有國之基礎的接班人,曹操和劉備都是白手起家。

所以出身決定了孫權的價值觀。用現在的話說,曹操和劉備都是草根出身,而孫權是世家也可以說是貴族,在東漢末年紛亂的時代,群雄崛起,孫權還用貴族思維去創業,那麼就很不接地氣。所以三國演義裡曹劉孫,孫最弱。

例如,在赤壁之戰鏖戰階段,東吳的孫權和周瑜已經領教了諸葛孔明的手段(儘管很多與歷史不符),東吳已經知道,這個賣草鞋的劉備得了孔明,才有資本跟東吳聯合。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想必孫權和周瑜的情報站已經得到了這個情報:伏龍是諸葛亮,已經在輔佐劉備;鳳雛是龐統龐士元,還在江湖上飄著。劉備有了安天下之一的孔明。可當鳳雛在赤壁大戰獻了連環計,孔明邀請龐統一起去輔佐劉備。

龐統說,要去輔佐孫權。孔明給了龐統一封書信,若東吳不得意,可來荊州共同輔佐劉備。

龐統去見吳主孫權,孫權觀龐統相貌醜陋,還有點猥瑣,便沒錄用。因為龐統非出身世家,儀表也不美麗,是不是浪得虛名,來東吳騙吃騙喝的呢!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被劉備三請還撅著屁股不想出茅廬;而龐統去應聘,第一次就沒被錄用。

以貌取人,以出身而論,孫權的帳下除了他哥哥孫策時代為他留下的能臣武將,自己也沒有發現培養出傑出人才,並且孫權後來的幾位人才都是東吳的世家子弟。

而一個創業國家,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招聘到真正的人才,只限於,東吳偏安一隅,怎麼能招聘到那麼多千里馬呢?

龐統就像阿里創始人馬雲一樣,因長相不好,沒被用人單位錄用。後來,龐統投奔了劉備,做了劉備入川成就霸業的先驅,而馬雲創建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成為了影響時代的人物。

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記住,從古至今,男人是不可以貌取人的。

孫權的東吳雖然晚於劉備蜀漢的滅亡,但蜀漢劉備的政權一直在跟曹魏碰撞,經常處於攻勢;而東吳孫權一直是守勢,所以一直偏安一隅。

綜述:曹操最強,劉備次之,孫權最弱,反應在用人上,曹操第一,劉備第二,孫權第三。

讀古典,侃三國。今天咱就侃到這裡,以上純屬一己之見,你有啥見解,請留言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