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曾在網上看到一張孤兒院裡的照片,一排孩子躺在一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只能給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孩子以照顧,有一些孩子就一直嗷嗷哭,還有一些孩子哭過也沒人理,漸漸目光開始呆滯。

看到照片,瞬間心痛。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這些孩子有了孤兒院的照顧並不會餓死,可是因為財力和人手的有限,很多孩子面臨的是“情感餵養”的缺乏。據國外的孤兒院調查,那些整天躺著沒有人抱的嬰兒,常常會變得表情呆滯,經常生病,並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人類的必需品—情感

特別不喜歡有一些人說的“多個孩子無非就是多口飯”的話。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不僅有身體的需要,更有心靈的需要,對於嬰幼兒也是如此。

孩子對媽媽和家人的依戀,不僅僅是為了能夠吃飽生存下來,更重要的是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心理學家Hαrlow的經典實驗“鐵線媽媽和軟布媽媽”充分證明了小猴子也需要情感的依戀,即使鐵絲媽媽“有奶”,但小猴子仍然更願意跟軟布媽媽待在一塊兒。而他的進一步試驗更加清楚地表明,在關鍵期(猴子是90天,人是6個月)沒有跟媽媽充分接觸,會給弱小的生命造成終身無法彌補的傷害, 比如,從小就沒有跟媽媽待在一起的小猴子,在遇到刺激時會躲在角落搖晃自己,絕望地孤獨著,不懂得尋求幫助。還有一些小猴子長大成為媽媽後,也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不僅要給予孩子食物的餵養,更要給予孩子情感的餵養。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那些從小被悉心呵護、溫柔擁抱,在媽媽和家人那裡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和回應的孩子會更加具有安全感,更能適應社會。

不能夠被替代的父母

也許是不懂得“情感餵養”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在生完孩子之後就選擇了出外打工和賺錢,而將孩子留給老人照顧。在他們看來,有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孩子也會健康地長大。

不可否認,很多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我要說,這其中有很多隱藏的風險是家長們沒有關注到的,其中就包含“情感餵養”的缺失導致孩子心理失衡,社會性發展滯後。

前幾天被四人輪姦的12歲女孩的新聞讓人心痛,其實我覺得如果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孩子能有多一點的情感關注,在很多個節點上其實可以阻止這件事的發生,但現在多說無益,悲劇已經無法挽回。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這讓我想起了曾有一面之緣的一個留守兒童。我從家人那裡聽說了她的故事,久久不能平靜。

她10歲,父母有4個孩子,老小是弟弟,她排行老二。她已經兩年時間沒有見過父母,即使有機會給父母打電話,她也不願意跟父母說話。(也許,她已經不知道應該跟父母說什麼了,因為本身就跟父母接觸極少,僅有的一點情感鏈接也因為長時間不見面給磨沒有了。)

讓我痛心的是,這個女孩兒險些在樹林當中被村中的一個智障男人給侵害,幸虧比較靈活才逃走了,但女孩已經被嚇壞了,回到家哆哆嗦嗦地告訴奶奶發生的事。後來,警察把智障男抓了起來。爺爺奶奶帶著女孩兒到醫院做了檢查,結論是沒有被實質侵害。

讓我不能明白的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她的父母依然沒有想到要把孩子接到身邊,而只是讓爺爺奶奶加強對孩子的照顧。而爺爺奶奶已經80多歲,連一天三頓飯都不能夠及時且有營養地提供。而爺爺奶奶也說,爸爸媽媽還得照顧弟弟和妹妹,哪有那麼多精力再照顧她。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我無法想象這個女孩兒內心的痛,我想在發生了這件事情之後,孩子可能會有“應激性創傷”。可是她的家人並不真正關心這個問題,他們只關心醫院檢查了孩子的身體沒有被傷到,於是他們就放心了。至於心理有沒有受傷,似乎沒有人關注。

說真的,我真想把這家人罵一頓!

沒有知識不可怕,連最基本的人性都不懂才真正可怕!爺爺奶奶是不會餓著孩子,可是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情感價值永遠是不可替代的。在發生了這樣惡性的事件之後,孩子難道還不值得父母多陪伴一下,多擁抱一下嗎?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需要放下手機的家長

比起那些常年沒在孩子身邊的父母,還有一種家長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那就是身在孩子邊,眼和心卻在手機上的父母。

低頭族、手機黨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這樣對身心不好,可是似乎又無法擺脫,而幼小的孩子們也成了手機的犧牲品。

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家長一邊帶孩子一邊玩手機,孩子希望家長陪自己玩一下,這些家長卻只會將孩子支到一邊去找別人玩或者讓孩子自己玩。孩子拉著家長說“媽媽,我給你講個有趣的事”。家長卻頭不抬眼不睜地說:“你說吧,我聽著呢。”結果孩子巴拉巴拉講了一堆也沒講清楚,家長就不耐煩了。這個情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有人會講,人都已經陪在孩子身邊了,還想要求什麼?

是的,除了身體的陪伴,孩子們還需要什麼呢?

孩子們還需要家長能夠給予及時的“情感反饋”。

給大家講另一個經典的心理實驗一“凍臉實驗”。七八個月的嬰兒和媽媽隔50cm坐在對面,嬰兒做出什麼表情,媽媽就及時給予回應,嬰兒表現出非常的開心。然後,媽媽被要求將臉“凍住”,對嬰兒的任何表情都不做反應。結果,這個嬰兒極度痛苦地抓自己的臉和頭髮,然後放聲大哭。這時,媽媽安慰並和孩子說話,孩子才恢復平靜。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使是一歲以內的嬰兒也需要家長給予及時的情感反饋。

當家長玩著手機對孩子不理不睬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凍臉”呢?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情感餵養”的方法

  • 1歲以內的孩子

不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都建議在吃奶時家長要懷抱著孩子,讓孩子接觸媽媽的身體,聽聽媽媽的心跳。媽媽身上親切的味道,溫柔的眼神,愛撫的動作都可以讓寶寶感受到母愛,產生愉快的情緒,對寶寶身心健康的發育都是很有好處的。

不餵奶時,父母也要對孩子的眼神、表情和咿呀語給予及時的反饋,可以對著孩子微笑,對孩子說一些輕柔的話,也可以親親寶寶,重點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關注了。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 1歲以上

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已經斷奶,但家長依然要每天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跟孩子說說話,玩一下,或者就是抱抱孩子,親親孩子。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反饋,這些會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情感的需求被滿足了,孩子的睡眠和飲食也會得到良性的促進。身心健康的孩子,大腦發育也會更加的好。

孤兒、留守兒童、手機黨育兒,孩子餓不死卻被忽略了“情感餵養”

  • 父母要保持好自己愉快的心情

三個月以上的孩子就已經能夠識別社會性的微笑信息。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也要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好,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是天生的“感官捕捉器”,他們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家長的情緒。當家長帶著愉快的心情陪伴孩子時,這種正向的情緒能量也會傳遞給孩子,這對孩子的身心也是一種滋養。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原創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