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项羽封了别人很多王,是王中之王,那他和刘邦打最后一战时,其它的王为什么不帮他呢?

钻石j


项羽头上的王中王,看着光鲜,其实一文不值,大家都是军阀,谁说话管用,全看拳头大小。项羽因为巨鹿之战,表现出来的战力,及战后的势力,让大家不得不向他低头。

垓下之战时,楚霸王已经是穷途末路,各路王们,要不被刘邦收编,要不被兼并,项羽连自己最亲密的盟友都非死即反,身边也是众叛亲离,哪来帮手呢?

来看一下项羽分封的十八个王:刘邦封汉王、章邯封雍王、司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司马卬封殷王、魏豹封魏王、申阳封河南王、韩成封韩王、赵歇封代王、张耳封常山王、黥布封九江王、吴芮封衡山王、共敖封临江王、韩广封辽东王、臧荼封燕王、田市封胶东王、田都封齐王、田安济北王。当然还有天下共王,义帝熊心,及项羽自己的西楚霸王。

在垓下之战之前,已有十一王被灭,其中大多数是项羽的支持者,剩余六王,有五个投靠了刘邦,剩余一个临江王隔岸观火。

被消灭的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魏王魏豹、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辽东王韩广、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投靠刘邦的王:河南王申阳、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

隔岸观火的王:临江王共敖

为了对抗项羽,刘邦还另封了齐王韩信、韩王韩信、梁王彭越等诸王,四面围困项羽。那么,项羽从王中王,为什么会变成孤家寡人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虚火的王中王

但凡能成为呼风唤雨的王,至少要做到政治上有地位,军事上有优势,经济上有财力。这样,大家跟着你,才能做到有实惠,有安全感,有前途。

项羽这个王中王,纯属虚火上升,靠的就是个人超强的武力,大家是在粗胳膊面前不得不低头。但是在政治上,项羽失误太多。

巨鹿之战前,项羽杀了主将宋义抢班夺权;巨鹿之战屠杀四十万关中将士,同时把关中三王推向政治边缘化;违背楚怀王约定,强行夺刘邦之功;分封后暗杀共主义帝。等等一系列行为,显示出项羽毫无政治头脑,充其量就是一介武夫。

这样的王中王,跟残暴的董卓无二致,形同土匪,可以逞一时之快,不可能有政治前途。比如章邯等秦朝降将,虽然归降了项羽,但因为项羽的背信弃义,屠杀降将,导致他们成为三秦父老眼中钉,他们内心对项羽的怨恨是不可避免的。

分封不公,天下离心

项羽是心胸比较狭窄的人,在分封天下时,就很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秦朝刚灭,项羽刚刚班师,天下立刻大乱的原因。

比如燕王韩广,被项羽改封辽东王,将燕地这块肥肉,给了自己的心腹臧荼;刻意打压陈馀,导致陈馀张耳翻脸,整个燕赵之地打成一锅粥。

齐地被项羽强行切割成三块,功劳最大的田荣,因为救助项梁不力,竟然不得封王,导致田荣成了项羽一辈子的梦魇。

再比如“游击司令”彭越,项羽无视他的功劳,让他的一万多人成了无主的流浪儿。结果他只能成为骚扰项羽的游击队。

比如刘邦,按楚怀王约定,刘邦应该是灭秦后真正的王,被霸道的项羽差点干掉。通过张良陈平等的运作才得以安全回到封地,汉中之地还是后期争取来的。

本来项羽在政治上就失去了正义性,分封还凭借武力,按自己的好恶决定封地,无论是封到的,还是没被封到的,都不满意,项羽威信丧尽,可以说二次天下大乱,责任就在项羽。

疑神疑鬼,分崩离析

项羽不能获得诸王拥戴,连他最核心的成员,甚至内部团队,他也没办法凝聚在一起。比如九江王英布,本来是他的核心成员,竟然被随何策反了。

再比如龙且,跟随项羽一辈子,可谓忠心耿耿,竟然因为陈平的离间计,一度被项羽排斥在核心圈以外。

最不幸的是大谋士范增,老先生追随项梁起兵,献策无算,可以说是楚军的大脑。项羽竟然也怀疑范增的忠心,让他辞职返乡,结果范增气死在路途。范增一死,楚军从此成了“无脑”的军队,只有军事,没有政治,只有刀枪,没有计谋。


恰恰是他的家族,如项伯、项它等人,才是真正的内奸,项羽却自始至终也没有怀疑过。

下邑之谋,项羽缺个张良

相对于项羽的众叛亲离,光杆司令刘邦的拥趸越来越多,把项羽的大树伐了一半,收编了一半。如何对待这些诸侯王,刘邦阵营中,曾经有过两个意见。

一个是张良的下邑之谋,他主张,打好三张牌:韩信、彭越、英布。具体做法就是,给这三个人分封,诱之以重利,从东、南、北几个方向,不断骚扰打击和牵制项羽,使楚军疲于奔命。

第二个是郦食其的扩大版下邑之谋,他主张,大肆分封天下,让天下诸侯一起聚集于刘邦账下,为各自的利益,对项羽实施群狼战术。郦食其的这个建议很像扩大版的下邑之谋。

不过结果截然不同,张良的下邑之谋,决定了项羽的败局,郦食其的计谋被张良叫停。张良指出,这楚汉相争,局势不明的情况下,一旦分封诸侯,受封人就各自为战,本位主义严重,你刘邦的号召力立刻就失去了。同时,基于项羽的压力,这些诸侯王往往选择投靠项羽。一个扩大版的下邑之谋,很像东施效颦,差点害了刘邦的大业。

刘邦没掉进陷阱,掉进陷阱的是项羽。其实项羽大封诸侯,等于在挖自己的墙角。事实正如张良所料,项羽分封的诸侯,很多都是本位主义,各打各的小算盘,往往对项羽的命令阴奉阳违。因为大家都这样,项羽还法不责众,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

综上所述,垓下之战前,因为项羽自己在政治上失策,在公平性上失义,在管理上失明,在指挥上失控,导致诸侯王们对他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帮手成了对手,只能面临四面楚歌的悲惨结局!


寻根拜祖


项羽确实封了别人很多王,一共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但是到了他跟刘邦打最后一仗的时候,为什么其他的王都不帮他了呢?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一、项羽封王是假借的楚怀王的名字封的,可没过多久,项羽却把他杀了

当初楚怀王熊心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结果,刘邦先入了咸阳。项羽后来就派人去报告给熊心,以试探他的心意,结果熊心回复说,按照原先的约定来办。于是乎项羽怀恨在心,后来还封了十八王,而他还是王中王的西楚霸王,并尊了楚怀王熊心为义帝。

分封完诸侯以后,各诸侯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国后,项羽就强迫义帝迁往长沙的郴县,与时同时,暗中下令让途经的几个王,即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等人杀了熊心,最后熊心被英布的手下杀死在郴县附近。

此等不义之举自然不会让竞争对手放过,得知消息的刘邦发檄文公告全国,斥责项羽弑君,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也引起了天下 诸侯的响应,就此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二、项羽分封的不公引发了很多不满之声

比如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而对真正的实力派田荣却置之不理,因此沿江过多久,田荣便将齐王田都赶回了楚国,而将济安北田安和胶东王田市都杀了。随后,田荣自立为齐王。

项羽把原来的赵王歇封去了北边荒凉的代国为代王,而将张耳封为了常山王,却对同样是赵王歇手下重臣的陈馀置之不理。所以分封后没多久,陈馀便联合齐王田荣赶走了张耳,又恢复了赵王歇的赵王身份。


所以,虽然表面上,秦国被灭亡了,国家统一了,而实际上,却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动荡局面。

三、最后一战时,十八王处境如何?

事实上,在项羽跟刘邦打最后一仗的时候,项羽分封的王之中,只剩下六个王了,而其中的五个王,即河南王申阳、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都已经跟着刘邦混了,只剩下一个临江王共敖坐山观虎斗,还哪里有人会帮他呢?

说到底,项羽都是一个军事天才,却是一个政治白痴,不懂得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打击应该打击的势力。所以他虽然表面上将帝国统一在了一起,却又开始陷入一个“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之中,刘邦屡战屡败,却一直没有被消灭,相反,最后却在不断的败仗之中,兵力反而越来越多。

鸿门宴之时,项羽坐拥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兵力仅有十万;

到了最后一仗的时候,刘邦率领近六十万大军,困住了项羽的十万军队。

几年的时间里,刘邦从来没有在与项羽的正面战争中占过便宜,形势却完全的逆转了。政治和军事这两门课,项羽严重偏科了。


水一白聊历史


项羽初期的实力确实非常强大,他自称西楚霸王,意为王之首。他将全国的领土分为十八个王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分别是汉王刘邦、常山王张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韩王韩成、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齐王田都、塞王司马欣、河南王申阳,史称“项羽分封”。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我也想低调啊,可是实力不允许啊”!项羽就是这样了,实力太过于强大,做人自然就不多么低调啦,性格上就变得高傲了,继而出现傲视群雄,唯我是尊的情况,这样一来十八个诸侯王经常被项羽开罪,被侵犯了谁心里舒服啊,相信大家也听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么一句话,这样看来没有其他的王帮助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还有就是十八个诸侯王,个个都想保全自身的实力,你们其中两个打起来了是他们希望都来不及的事,等你们两败俱伤了,还可坐收渔翁之利。


大何大何


楚霸主项羽是″王″,不是"皇″!他没有称帝,这是他的一大败笔——有实力如项羽者,在名号上是与其它众王是一样的!因此项羽并没有可以号令天下的"名义″!

搞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诸候王们可以在楚汉之间徘徊罔顾、左右投机了!原因就在于项羽是想逆历史潮流而动,试图恢复秦朝以前的"列国分疆”的局面!而没有事实上的天下共主(皇帝)的结果,当然就是引发新的纷争了!

项羽可以凭借实力,分封诸候。但却没法从制度上去约束他们。这在项羽实力犹存,占据上风时,表现得尚不明显。但是一旦项羽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些投机者自然就会与崛起的刘邦合作了!况且项羽在识人、用人方面以及策略方面也确有不足和欠缺!也造成了诸候与之离心!

综上所述: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却绝不是他在乌江自刎时所讲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北疆同心侃历史


楚汉之争中,各路诸侯的遭遇,就决定了项羽孤立无援的命运。

灭秦之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而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诸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看看各路诸侯的遭遇:

章邯,在陈仓被汉军所败,后自刎而死;

司马欣、 董翳,成皋之战被汉军击败,自刎而死;

魏豹,错估形势,背汉归楚, 后兵败受俘,为汉将周苛所杀;

申阳,投降刘邦;

韩成,因与刘邦关系紧密,被项羽忌惮,留在身边,后废为侯,被杀;

司马卬, 楚汉之争时投降汉王刘邦,后被楚军所杀;

赵歇, 井陉之战落败,后被汉军所杀;

张耳,归顺刘邦, 后随从韩信平定赵国,受封为赵王;

黥布, 楚汉之争中,叛楚归汉;

吴芮,在张耳劝说下,归服刘邦;

共敖, 任楚怀王熊心柱国,怀王被项羽所杀,在楚汉之争中,作壁上观;

韩广, 被手下大将臧荼击败及杀害;

臧荼,在楚汉之争中,归顺刘邦;

田市,被田荣率兵击杀;

田都, 由于田荣率兵攻打,逃亡至西楚,此后下落不明;

田安, 因田荣造反而被杀。

楚汉之争中,项羽所封诸侯或死或叛,还有观望甚至下落不明的,以至于最终决战的时候项羽成了真真正真的孤家寡人,没有人来支援也是理所当然的。


白失消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项羽封别人为王,但是他自己也是王,如果他有实力,那么自然是王中王,或者按他的说法叫霸王,但是如果他没有实力,我也是王,我凭什么听你的跟你一起倒霉?

而且项羽这霸王本就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刘邦自然是不服的,这不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虽然大幅度削弱了诸侯的实力,但是同样也让许多王对他心生不满。最突出的就是齐国那一堆姓田的,本来一个强大的齐国被项羽硬生生分割成了三份。还有把燕国一分为二、韩赵魏三国分成了五国,诸侯们对他怎么能没有怨言呢?誓死效忠项羽的,一个没有。



再说,等到垓下之战的时候天下局势早就变了,首先刘邦面对项羽有了绝对的优势,其次天下剩下的王里面吴芮和共敖就是打酱油的,韩信、彭越、英布、张耳、韩王信五人是刘邦封的,臧荼见情况不对也倒向了刘邦。全天下除了项羽都是刘邦的人了,哪里还会有支持。


守仁读仁


帮个鸡儿,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触及六国贵族很多利益,但没有杀这些贵族,只是沦为平民,虽然是平民,但是秦朝当地官吏统治,还必须依靠贵族支持,就好比三国时的士族,虽然统一,但六国并没有认同感,这也为六国反扑埋下祸根,项羽分封后,其实是各国重回战国时代,刘邦登基后,还是实行分封制,如果不分封,会触及很多人利益,如秦朝。


猪猪猪438


现代人现实主义,古代人难道不现实?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北京21976391


项羽顺水推舟而已,其他的王大都是先秦六国贵族后裔,依然沿袭的是先秦时期各自为政,攻伐纷争。

经过了秦朝一统(中央集权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后,由原先的周天下诸侯国变成了彻底礼崩乐坏的军阀割据,实质上没多大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