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孤独的始皇


首先一定要注意孙权劝曹操称帝的时间点,这事发生在襄樊之战后,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间。

这个时候,孙权与曹操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势所迫,在政治上,孙权偷袭并占领了刘备势力在荆州所有的地盘,本着不能两面受敌的原则,与刘备敌对,就必然与曹操结盟。

其实早在公元217年南征孙权于濡须口时,击败了孙权,孙权这个时候已经改变了东吴的战略,采取了向曹操交好的政治姿态,并派出使者出访曹魏,同时与曹魏再次组成政治联姻。

在形势上,刘备失去荆州三郡,以刘玄德的个性和能力,是绝对不会容忍孙权得逞的,接下来一定会发生一场孙权与刘备之间的战争,既然是战争,孙权就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孙权向曹操献上关羽的首级,不惜彻底与刘备决裂。

如此看来,孙权从公元217年开始,就转变了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来联合刘备的政治战略,改为夺取荆州,吞并益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的最高政治理想,由联刘抗曹转变为吞刘抗曹。

这么说有证据吗?

当然有。首先看襄樊之战中,孙权领导的江东集团的表现,孙权趁关羽在襄樊前线与魏军消耗时,令吕蒙偷袭荆州,一举夺下刘备已占据十年之久的荆州三郡,而且毫不犹豫地在行动前就定下了斩杀刘备一生的挚友和蜀汉集团二号人物关羽的计划。

孙权杀关羽的行动不仅仅是把首级献给曹操这么简单,明显就是为了消灭蜀汉最得力的将领,消灭蜀汉的有生力量,关羽是蜀汉唯一的名将,也是孙权吞并刘备唯一的障碍,孙权杀关羽,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让本来脆弱的联盟立即变成彻底敌对的关系。

孙权的政治野心一直被低估,公元199年鲁肃向孙权献上榻上对,告诉了孙权一个大致统一天下的路线图之后,以及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提出的吞并巴蜀,挤压刘备,与曹操划江而治,最后统一天下的战略,孙权对整个天下的野心一直在膨胀,直到襄樊之战前后,孙权开始将战略付诸实施。

有所不同的是,鲁肃的战略是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而周瑜,以及后来的吕蒙、甘宁等人的战略却是吞并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当鲁肃去世后,孙权的战略开始向吞并整个长江以南转变。

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荆州、益州在长江中上游,也是唯二两个能避开江东引以为豪长江天险的地方,从荆州可以顺江东下直达江东,当孙权占领荆州后,而益州依然可以顺江东下,而毫不顾忌长江天险。

孙权为什么会劝曹操称帝,目的何在?

曹操刚刚封了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就向曹操上书,劝曹操称帝,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曹操称了帝,那么一定会激化曹魏内部的拥汉派与拥曹派的矛盾,从政治上来说,这会增加曹操维稳的成本。

除了曹魏内部的拥汉派外,远在益州的刘备势力一直是打着汉复汉室的旗号,以汉室正统后裔自居的,曹操称帝,刘备怎么办?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是华夏的正统观念,秦始皇称帝之后,除去新莽乱世,直到现在,从来没有二帝并存的情况。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转移矛盾,襄樊之战后,对孙权来说,最大的矛盾是与刘备之间的夺城之仇、杀将之仇,如果曹操称了帝,那么孙权与刘备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曹操与刘备的正统之争。

曹操如果称帝,那么孙权就自动成为魏国的臣子,而刘备自然不肯成为魏国臣子,必然会自立为帝,这样就形成了二帝争位,孙权假意臣服实际上保持独立的状态,那么孙权势力自然就成为魏、蜀之间争取的对象,这样就能让孙权在左右逢源之中赚最大的政治利益,还不用担心魏与蜀联合起来攻打自己。

也就是说,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在政治上让魏、蜀联盟变成不可实现,如果是在东汉的框架下,魏、蜀之间其实存在合作共同攻击孙权的理论可能,因为刘备一定会因为孙权偷袭荆州而发动战争,到时天下势力最大的曹操如果趁机联合最弱小的刘备,一起攻打孙权,孙权如何应付呢?

没有永远的联盟,只有永远的利益,尤其是政治上的,谁又能保证刘备与曹操不会联合呢?当年曹操去世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刘备还派出使者试探曹丕呢?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如果当时曹操还活着,谁敢说魏、蜀不可能联合呢?

如此看来,孙权在政治上的成熟度不逊于曹操与刘备,也正是因为曹操更加英明,所以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小把戏,曹操还把孙权写给他劝他称帝的书信拿给所有的朝臣看,并说道: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三国争霸中,孙权似乎是个最没出息的。自己没创业,继承的是父亲和兄弟的产业。既没有曹操横扫北方的霸气,也没有刘备曲折创业的经历。似乎是个坐享其成的官二代,富二代。征讨合肥,十万兵马不敌张辽的八百勇士。可谓是很熊的一个。

其实不然。孙权其实是最成功的一位,熬死了曹操,气死了刘备,自己偏偏就是不称帝。十五岁当县令,十九岁挑起整个吴国的担子。赤壁之战破曹操,奠定了三国争霸的局势。夷陵之战灭刘备,彻底伤了蜀汉的元气。自己直到70岁寿终正寝。算是一个很牛逼的人了。

纵观孙权的一生,孙权的智慧是:能忍则忍,否则就下杀手,一击致命。

孙权的祖上是孙武,人称“孙子”。孙权最大的本事就是装“孙子”,给谁都能装孙子。

给刘备装孙子。明知道刘备的野心,还是忍气吞声让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强占半个荆州。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刘备这个半老头。目的就是联手对抗曹操,让刘备在荆州方向对曹操形成威胁。

给关羽装孙子。为了孙刘联盟,孙权弯下腰,主动要跟关羽洁为亲家。被关羽打脸:“虎女焉能嫁犬子!”

孙权一直在忍,为了大局利益,一忍再忍。那么,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是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军摩陂。魏略曰: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十二月……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硃光等归。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关)羽,传其首。

这是孙权有一次装孙子。

刘备势力大了,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坐稳了益州和汉中。荆州方面成了刘备威胁东吴的一柄尖刀了。东吴同曹魏对抗了几十年,呈现一个平衡状态。刘备势力的做大,成了新的威胁。威胁东吴的,不是曹魏,而是刘备的蜀汉。

刘备在长江、汉江上游,顺江而下,可以直接插入东吴的心脏。

关羽的傲慢和无礼,刘备的强大,都让孙权不安。孙权只有在夹缝中寻求平衡,寻求生存空间。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有:

1、讨好曹操,自己甘愿做孙子,保住江东的平安。

2、将曹操推上风口浪尖,背上逆贼的名声,成为众矢之的。

3、曹操称帝,将受到北方,以及刘备的打击,无暇顾及东吴。

4、曹操要想称帝,要想坐稳,必须拉拢东吴势力的支持。

5、曹操称帝后,孙权可以平安封侯,可以退出战争的风口浪尖。

孙权其实是没有野心的,他只想保住江东的平安,维持住父兄留给他的家业。


阿呆梦话


孙权劝进的事发生在关羽败亡之后,关羽受汉中王前将军之封后,或者为解汉川一线压力,或者觉得身居高位而没有战功见人很没面子,在汉中之战结束后不久,关羽便挥师北攻曹操,主动进攻襄樊一线,打得曹仁龟缩不敢出,水淹于禁七军,声威大震,孙权见了很不乐意。刘备势力长期盘踞在长江上游,对江东是隐患,这把顶在胸口上的刀子必须找时机拿掉,于是曹孙联合,各起兵力围攻关羽,关羽接不住两家的大招,败走麦城,突围被杀。

曹操派出徐晃先行解襄樊之围,再加派十二营兵力到前线,还派出张辽等人急行军救援荆州,自己亲率大军在后出发,走到摩陂,得知关羽已败的消息,才停住脚步,收兵回洛阳。关羽被杀后,孙权给曹操献首级报捷,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做大魏皇帝。曹操见了书信,大笑说,这个小子,打算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魏略》“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认为孙权劝他称帝不安好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孙权一辈子投机取巧,利益第一。这时他劝曹操称帝,不外有几个目的,首先,孙刘盟友已经破盟,眼见无法修复,有杀关羽之仇,夺荆州之恨,刘备必不善罢甘休,大战必然发生。在此时,劝进的事与称臣及送关羽首级给曹操目标一致,就是把曹孙绑在一条船上,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在刘备出兵时,共同对付。二是试图转移目标,对比关羽的事,如果曹操称帝,对汉朝宗室刘备来说,失去天下比失去大将的问题更严重,他就会陷入左右维艰的地步,先打曹操还是先打孙权?这问题够他想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孙权劝进另一个目的,曹操握有天子,刘备有宗室身份,而江东孙家,只是汉朝割据一方的军阀,汉朝复兴,也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刘家王朝强势了,他们就没好日子过,所以,如果曹操称帝,就是推翻汉朝,在名份上孙权不再受制。更进一步说,如果曹操废了献帝,他也可以不承认,有了自立为帝的可能,这与他后来所做的事是一致的。


南方鹏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

曹操的这句话,就是点破了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

公元219年,孙权偷袭荆州得手,由于关羽在之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孙权,让孙权颜面尽失,所以,孙权一怒之下也顾忌不了这么多,直接斩了关羽。

孙权气是消了,但他深知关羽在蜀汉,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冷静下来后,知道自己捅了马蜂窝,于是,孙权想出了移花接木之计,他将关羽的头颅献给了曹操,打算转移刘备的注意力。

曹操可是人精中的人精。孙权献上头颅的那一刻,曹操就猜到了孙权的用意,孙权怕自己承担不了刘备的怒火,便把这把火引向自己。

曹操确实不怕刘备,可孙权忘了,曹操十分仰慕关羽,当初关羽身在曹营时,曹操又送金银,又送赤兔的,没少拉拢关羽。虽然关羽死了,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并没有减少。于是,曹操厚葬了关羽。

这下,孙权的移花接木之计落空了。于是孙权又想出了一计:劝曹操称帝。

很多人都知道,这也是转移刘备的注意力,但为什么能转移刘备的注意力,大家可能并不知道。

1.孙权力劝曹操称帝,曹操如果称帝了,就意味着大汉亡了,曹操变成了国贼。刘备一直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割据一方,如果曹操称帝,刘备必须搁置与孙权的恩怨,向曹操出兵。如果刘备不向曹操出兵,而执意攻打孙权,那刘备光复汉室的口号就是笑话,“放着国贼你不打,你打我这个大汉的诸侯,那你就是帮着国贼”,也就是说,刘备的人设也就崩了,到时候蜀国可能就会发生内乱。

2.孙权力劝曹操称帝,曹操如果称帝,孙权第一时间就会向曹操称臣,当然只是表面的,兵权、势力范围可能不会交与曹操的。孙权向曹操称臣后,如果刘备向孙权发兵,孙权就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受曹操指示的,你要复仇,你得找曹操。”

而作为曹操,孙权已经向自己称臣,如果刘备向孙权用兵,孙权一定会向曹操求援。不出兵,道义上站不住;出兵,自己又成了孙权的挡箭牌,刘备势必将关羽的仇记在曹操自己的身上。

所以,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才会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始终先生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老谋深算,城府极深,孙权劝曹操称帝无疑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用心险恶,大大的有目的。

孙权一生,二降曹操,再降曹丕。虽然面子落了,但是好处也是大大的捞到了。我们就以孙权第一次劝曹操称帝这件事来聊聊。

一、孙权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先从外交方面来分析一下此举的政治意义。孙权劝曹操称帝便意味着矮曹操一头,有服软之意,有表忠心之意。

孙权第一次降曹操的背景是发生在吕蒙渡江袭荆州之后,关羽战死,荆州失守,刘备集团损失惨重。所以对于孙权,刘备一定是怀恨在心的,所以为了避免曹操和刘备达成共识,哪怕只是暂时的,也不得不向曹操低头,争取到北方曹操的善意。

当然还有就是处于平衡三国各方势力的原因。汉中之战,是以刘备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曹操为首的军事集团争夺汉中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此战历时三年,最终以刘备集团惨胜而结束。虽说是惨胜,但这却使得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而吕蒙袭荆州这一手是玩得非常好,不仅夺得了荆州,而且达到了平衡实力的结果。而且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曹操失关中,刘备失荆州。

最终只有孙权的东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孙权得了便宜还是要卖乖的,这就是向曹操服软,要不然曹操也不会介意敲打一下一个小弟。

二、先教唆曹操称帝,使得曹操失去天下民心,为孙权自己以后称帝铺路。

曹操在位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自己也是以汉朝丞相自称。可以说曹操可以稳定的掌控北方,就是占据了汉朝皇帝的大义的名分。

要是曹操直接把汉献帝刘协直接赶跑,先不说百姓会离心离德,就是他自己的政治集团内部都是会出问题的。内部不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会导致统治区域内动乱四起。

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刘备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吗。刘备一直以汉朝皇室后裔自称,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北上勤王。而且相比于隔壁的孙权,还不如北伐曹操获得的利益更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期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想要问鼎天下,就必须出兵北方。

话说回来,只要曹操敢称帝,就算镇的住内部的动乱,扛得住刘备孙权北伐,可还能抗住东吴吗。多年来东吴都是龟缩一隅,虽然没多少大战,但也是养足了精气的,战力不可小觑。如果曹操无比逆天成功登帝,也就为后来孙权登帝位埋下了铺垫。

所以曹操对于孙权的行为只是说了句:“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此一句话,就道出了一个枭雄的城府。

前面都是对外的利益均衡的结果,那么对能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首先,直接避免了曹操刘备两线作战的局面,还有一个结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宣告他是汉室的家臣,毕竟当时名义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还是汉献帝嘛。稳住了内部的士族阶级,使得百姓归心,对国内局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安抚。

孙权能被称之为政治家,外交家,自然少不了与其相对应的能力。要不然怎么能在三国这样一个动乱的时期雄霸南方呢。


这个历史很正


在三国历史上,孙权权曹操称帝不怀好意。


公元220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吕蒙偷袭了大后方,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也落入东吴手中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异常地愤怒。由于刘备在西川和汉中的根基不稳,人心没有完全归附,所以选择了隐忍。

而孙权为了转移刘备的怒火,派使者到许昌给曹操送了一个大礼。

关羽的头颅,这个用意非常明显,孙权是想让刘备知道,关羽是曹操授意东吴杀掉的,罪灰祸首是曹操。

但曹操的做法也是非常高明,他命人厚葬了关羽,并且上表天子封汉寿亭侯。


孙权不甘心计谋被识破,接着让了一招劝进。

希望曹操废掉汉献帝刘协,自己称帝当皇帝,孙权表示会服从曹操指挥,甘愿称臣。

曹操当着众大臣读了孙权的劝进信,一时有许多人同意孙权的观点。

可曹操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已经60多岁,天下还没有统一,而且忠心汉室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贸然称帝,下场会像袁术一样,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曹操是个务实的人,大汉的军政大事都由自己做主,和皇帝只差一个名分而已。


如果称帝,刘备和孙权再次联手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内部这些忠心汉朝的人,可能也会响应,还不如继续做魏王。

孙权的小算盘又一次失败了,所以东吴和曹魏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这件事几个月后,曹操因病去世,大权落入儿子曹丕手里。

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后,刘备在益州也登基称帝,并且发布天子诏书,起兵讨伐东吴。

孙权再次倒向曹魏政权,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双方再次交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他为了保住孙氏家族的基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尊严和名分。


—End—



冷月钩沉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国都许昌来了一位重要的使者,带来了一条重要的讯息。这是东吴割据政权的君主孙权向曹操的上表:表示曹操天命所归,理应称帝;同时孙权向曹操表示,愿意与其前后夹击荆州的关羽。

此后不久,孙权果然偷袭荆州,致使刘备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殒命,孙权又将关羽的首级送到了许昌交给了曹操。

之所以前面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我首先要表达,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然后偷袭关羽,最后传关羽首级于许昌是一个连续的政治行为,我们必须要把这一连串行为联系起来看,才能够真正剖析出孙权当时的真实目的。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来逐一解读孙权这一系列行为:

一、示好曹操,确立共同的利益

很明显这是一次政治上的示好,其目的在于为结好曹操铺路。为此,孙权精心选择了两项议题:

一是自己称臣请曹操称帝。首先,曹操当时统一了中国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份又是魏王,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那么在政治上,孙权还能为曹操提供什么呢?只有请曹操称帝,然后自己以臣子自居!当然曹操很聪明,没有脑子一热就这么干,毕竟称帝时机并不成熟,不过毕竟算是接受了孙权的示好。

二是表示愿意夹击关羽。实际上这才是孙权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东吴政权对荆州垂涎已久,尤其是周瑜、鲁肃两位大都督相继去世之后,东吴与蜀汉之间联盟基础已经越来越薄弱,尤其是新任都督吕蒙上任之后,一直以图谋荆州为下一个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此时他正率军进攻曹仁防守的襄樊一线,对曹魏的威胁极大。孙权这一手算是找到了自己和曹操的共同利益点!

二、给曹操挖“坑”,为西征巴蜀做准备

实际上获得曹操的支持仅仅只是孙权要求的最低结果,他实际上还盘算了一个更好的结果:那就是曹操真的称帝!

曹操明白称帝时机未到,实际上孙权同样明白。如果曹操一旦称帝,那么必然激起曹魏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强烈反弹,哪怕曹魏不发生内部叛乱也需要曹操花很长时间来安抚各方政治利益集团。

那么这个时候,孙权便可以趁此机会在击败关羽之后进取西蜀,这样才能和曹操形成真正南北对峙的局面。当然,曹操毕竟不是吃素的,立刻便看出了孙权的“祸心”,不过为了应付荆州的关羽依旧选择了与孙权联手。

正是因为孙权的图谋被曹操所识破而没有将效果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后人往往会忽视其隐含的这一层谋划。

三、传关羽首级于曹操,吴魏之间的博弈

首先是孙权在推卸责任。关羽事败身死,实际上这个时候是个人都知道这下算是把刘备彻底惹毛了,紧接着就将面临着蜀汉一方的疯狂报复。所以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往许昌交给曹操,一方面是进一步示好曹操;另一方面则是做戏给刘备看,你看我偷袭荆州可都是曹操授意的,要报复你也该找曹操。

其次是曹操在洗清嫌疑。曹操当然看透了孙权的坏心眼,所以当关羽首级被送到许昌之后,曹操于是命人用木头雕刻了关羽的身躯,然后配上关羽的首级将之风光打仗。这同样是在给刘备做戏:你看,我对你二弟关羽是很敬重的,真正杀死关羽的是孙权。冤有头债有主,要报仇你该找孙权!

当然,曹操和孙权的演戏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选择权还是在刘备手中。最终,刘备还是深恨孙权背信弃义,于是兴兵伐吴……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劝曹操称帝实际上是为其后续一系列谋划所做的铺垫,其真正的计划分为三步:首先自然是夺取荆州;其次是结好曹魏;更深一层意思则是为了挑动曹魏与蜀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意图使曹魏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之中,为自己攻取西蜀创造条件。

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蕴含了如此多的深意,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对孙权的政治能力有一个极高的评价!


华夏问长安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简单,讨好曹操呗。有人就问了,孙权又不是曹操手下的大臣,他可是江东之主,论实际地位,两人是平起平坐,而且赤壁之战,曹操还败在孙刘两家手上,按道理,孙权不应该这样“卑躬屈膝”。


是的,看上去的确如此,可是那是赤壁大战期间,时间不同,做的事情也不会不同。那个时候,孙刘两家是同盟关系,曹操大军南下,孙刘两家只能同舟共济,所以那个时候两家关系好的不得了。可是转眼过去十多年,随着曹操将重心转移自家地盘的时候,孙刘两家开始渐渐产生间隙,而这个间隙就是荆州的归属。为了荆州这块地盘,两家没少发生矛盾。

后来关羽北上攻打襄樊,让孙权看到了机会,为了让曹操牵制关羽,孙权派人北上说服曹操称帝,并表示江东愿意“俯首称臣”。其实这事大家都懂,曹操也不例外,不过称帝就罢了,倒是夹击关羽,这事有操作性。于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又派大将徐晃前去助阵,名义上是援助曹仁,实际上是给孙权奇袭荆州赢得机会。果不其然,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至此,关羽陷入了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之下,最后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



由此可见,孙权之所以劝曹操称帝,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夺取荆州。


青史回声


孙权劝曹操称帝,实为一石二鸟之计,看似甘愿臣服于曹操的孙权,实际上心怀鬼胎,硬生生把本来的僵局瞬间扭转乾坤。

孙权实际上是曹操、刘备等三人中“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典范,看似是一位盈盈弱弱的官二代,实际上他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谋略大家。

孙权让曹操称帝:

  • 一来是迷惑曹操心智

孙权之所以会甘愿在曹操手下俯首称臣,这在当时是刘备和曹操万万想不到的,孙权这极不合乎常理的操作,难道真的就是为了给曹操当孙子吗?

实际不然,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本就是谁都应该明白的,本来是三足鼎立的格局,无论哪两方提前合并,对于剩下的一方都是灭顶之灾,孙权正是考虑到如此,才出此下策。

实际上就是为了让曹操放松警惕,毕竟在当时孙权可是抢了刘备荆州的,偏偏自己的手下还把关羽给杀了,这梁子可结的深了,这关键时刻不让曹操出来挡一下,那曹操要是背后捅起刀子,孙权也撑不住呀,让曹操当大哥,这确实是高招。

  • 二来则是让刘备无计可施

当时刘备得知了荆州丢失,而且最后关羽被杀的消息,内心的愤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刘备最看重的是什么?

当然是兄弟情谊喽,尽管当时的关羽大意了,丢了荆州,但是最后关羽却死在了孙权等人的手里,这无疑是一笔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何况还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呢?

一想起当初发的誓言刘备就一肚子恼火,这生不到一起,关羽还先走一步了,曾经的兄弟情谊就因为太过于信任,这下可好,刘备即使不想打架,也被逼无奈。

当时的刘备要是不找孙权打架,面子上指定过不去,何况还有当初发下的誓言,但是他肯定知道,这样的情况,这架是能打的吗?

本来就少人,结果居然还临时站队了曹操,这小子最不厚道的是把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这摆明了就是让刘备一挑二。正是孙权抓住了刘备重义气这个特点,所以硬生生让刘备十分窝火。

  • 三来则便是坐收渔翁之利

称帝这件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尽管当时的刘备孙权、曹操,都不想要雄霸天下的意思,但是面对那样的战略格局,小打小闹还可以,但是谁要是真的动了粗,或者是谁敢妄自称霸,那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孙权毕竟还是孙武的后代,对于老祖宗的谋略可没少学。不然当时的整个孙家也不可能有那样高的威望。

尽管当时的孙权惹了刘备,但他很清楚,只要是自己假装认怂,给曹操点好处,刘备是定然不敢轻举妄动的,何况当时他们三个人争来争去,不就是为了谁当老大的问题吗?

只要是孙权主动示弱,以曹操的性格,也不屑于难为他,但是对于当时的孙权而言,他的如意算盘可不仅仅这么简单,曹操称帝,难免会遭到口诛笔伐,但如果曹操不称帝,那就变相的说明他怂了,无疑又是给曹操一大难题。

总体来说,孙权让本来腹背受敌的局面,结果让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还给了刘备、曹操每人一个定时炸弹,这下可好,孙权这一手如意算盘打的堪称完美,无论刘备动或者不动,曹操称帝还是不称帝,最终孙权都是既得利益者。

无非就是在外面惹了事,让曹操擦屁股而已,但在当时曹操也并不傻,尽管没有达到利益最大化,但对于孙权而言,这都是很赚不赔的。


大国布衣


孙权劝曹操称帝当然是不怀好意了。公元219年十月孙权上书请求让他讨贼(关羽)。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而据魏略的记载孙权还劝曹操称帝。曹操把孙权上书公布并讲: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前将军夏侯惇等人皆因孙权上书而劝进。曹操没有办法才讲: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那我做周文王好了。有人认为曹操是让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因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本人对此说法并不赞同。孙权的上书劝进在曹操看来是不怀好意的。孙权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帮助曹操。

讨好曹操:

当时曹操已经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公元217年时曹操设置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等。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规格,所以曹操虽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车,有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

孙权因要跟曹操联合对抗刘备而夺取荆州,劝进之意有讨好曹操。公元219年闰十月孙权偷袭荆州,十二月斩杀关羽。曹操表荐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马上遣使向汉廷进贡。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孙权夺荆州后下一步就是图谋蜀地。但不知是跟曹操联合取蜀还是独自取蜀。孙权知道自己夺取荆州就已经跟刘备彻底闹翻,所以更需要曹操的友好。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当时孙权率军坐镇公安。三国志: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祸水北移:

当时曹操虽然已经做了魏王,就连天子的那一套礼仪都用上了。但必竞汉朝四百年,还是有不少士人忠于汉室。北方还是有一些人团结在汉献帝周围又或者想诛曹操拯救大汉。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往邺城。从此每次征战回来都不回许昌而是回邺城或者回谯县。公自淳于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军至谯、军还谯......

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

公元206年曹操废除八个刘姓诸侯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

公元214年伏皇后事件: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公元216年曹操诛杀瑯琊王刘熙: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

公元218年许昌军事政变: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公元219年九月邺城军事政变: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

一旦曹操称帝,势必引起一些忠于汉室之人反叛。即使没有,也能使得曹操把重心放在稳定内部上。这样孙权就能安然吞下荆州这棵胜利果实。曹操一旦称帝就是国贼,也能把刘备的兵峰指向北方。在曹丕称帝后,刘备这边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应北上讨贼而不是东征。赵云就认为应讨国贼为先而不是东征。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以刘巴、雍茂、费诗、秦宓等人为代表认为应先讨国贼然后再做称帝打算。曹丕称帝时,北方一些士人就企望刘备能北讨国贼。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