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行歌村落,聽聽致和小鎮的故事

行歌村落,聽聽致和小鎮的故事

行歌村落,聽聽致和小鎮的故事

彭州是成都北面的交通樞紐,

而致和鎮則是進出彭州的南大門。

作為彭州向南發展的主區域,

致和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富、深厚的文化積澱,

這裡的大部分村莊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故事。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本期《聽鑑彭州》就帶大家,

到致和的村落中走一走,且行且歌,

一起感受致和剛健休閒、安逸向上的文化特質,

聽一聽,關於致和的故事——

彭彭

悄悄告訴大家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新請到的“聲音導遊”——無言老師,聲音真的超好聽哦~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點擊上方音頻 一起聽鑑彭州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棋盤村

“手談一局未了,葉落花紅幾回。”致和鎮有一個村,它的名字叫做棋盤村。聽村裡的老人們說,棋盤村是因村裡的一方石棋盤而得名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這塊石棋盤,夾在溝渠與農田之間,四周芳草萋萋,盤面經緯相交,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棋盤村當地有種說法:前人在棋盤下襬了龍門陣,後人不得隨意挪動,否則便會招致災禍。這說法固然具有迷信色彩,但其中蘊含的,不乏如今村民對先人的敬畏。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棋作為一種生活樂趣,代表著智慧與休閒。棋盤村隱在綠水林盤中,村民秉持淳樸與良善,自在地生,安逸地活。那一方棋盤,展現著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四方村

“四方碑,指四方,車水馬龍似雁行。”致和鎮四方村便是得名於“四方碑”。四方碑寬約四十公分,四面寬窄一樣,據老一輩人說,四方碑四面碑身上刻的是通達四方村莊的里程,碑旁還住過兩位品行方正的說書人。逢清明與中元前後,說書人總會義務講儒學經典,引導村民與路人方正善良、內外相應。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從表象到內核,四方碑的“四方”,指的不僅是東西南北的地理之路,也是人們心中的方正之路。可惜的是,1958年成汶鐵路修築時,四方碑因在路基上而被拆除,與四方碑一同消逝的還有四方村的大菩提樹。但如今,在四方村乃至致和人身上,我們依舊能看到四方碑與大菩提樹所導出的靜心、正心的精神取向。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五里村

五里村原叫五里堆,在清朝時是來往商人的歇腳之地。

史料記載,清朝時,當政者在各地設防,原彭縣南門外至成都古道五里處,有堆土設置的關卡,故名五里堆。早前五里堆的土堆較大,周邊還有皂樹和油患子樹。高大濃密的樹冠攏下乘涼的地方,附近居民茶餘飯後便到堆旁的五里店吃酒飲茶,消暑納涼。遺憾的是,民國時期新成彭路修建後,曾經繁華一時的五里古道漸漸蕭條,土堆縮小並漸漸被挖平。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除了古道,五里村消逝的,還有清朝末年盛極一時的

劉氏燒酒坊。據記載,劉氏燒酒坊的興盛與一位外號“穿山龍”的江姓風水大師密不可分。江氏善辨水質,為劉氏燒酒坊覓得了清香回甜的井水,加之劉氏的優良技術和獨特配方,燒酒坊很快聞名鄉里。康熙十五年時,劉氏燒酒坊被皇室徵用,此後名聲大振。歷經兩百餘年的劉氏燒酒坊因井而盛,也因1986年那口井的坍塌而消逝,人們再也找不回那清甜的泉水,再也釀不出那醇厚的美酒。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古道衰了,美酒去了,五里村也改成了五里社區。但“五里紅豆寄相思”、慈雲寺女織布織毛巾以及神鵰飛落五里周家林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明臺村

明臺村書經臺的原址上坐落的是一座寺廟——始建於明朝末年的“明皇臺寺”——後改稱明臺寺。康熙七年,當時的明臺寺佔地200餘畝,內有100餘人。曾與新都寶光寺、文殊院一起開過旗,所藏經書也頗豐。那時候明臺寺還有一塊神奇的石臺,下雨時它乾爽,天朗氣清時它又溼潤。今天的明臺村,今天的書經臺,便是自它而來。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如今的明臺村,雖然沒有了神奇的石臺,但留下了書經臺,留下了敏而好學、孜孜不倦的尚學風氣,有了人人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太平場

三四十年前,太平場有幾家本地人出川赴雲南、貴州等地收古玩、古床之類,進行收藏與交易,後來逐漸影響本村乃至外延到附近的村莊。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如今,光是太平一地,就有兩百多戶家庭與古玩收藏脫不開關係。太平古玩一條街,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在古玩界也小有名氣。成都送仙橋古玩藝術城的很大一部分古玩,便是來自太平場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在太平古玩一條街,我們可以看到店家擺在地上的老桌椅、老床,看到牆上掛著的帶有川西、川東民居風格的精美古窗。似乎回到百年前的致和:鏤空的木窗下,老人坐於椅中,手邊案几上一杯清茶嫋嫋泛著香氣,黃昏的光鋪灑在地面和老人的臉上,一派幽靜、閒適……

除了無言老師講述的內容

彭彭再給大家講幾個

其他村落的趣事兒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紅瓦村

在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器主要用來做祭器和兵器。1991年在紅瓦村出土了圈點紋銅矛、蟬紋手紋銅矛、虎紋戈、銀斑紋戈等數十件窖藏的青銅兵器。據文物專家鑑定,這批窖藏兵器的年代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的戰國時期。這些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雖歷經兩千多年風雨剝蝕,仍光亮如新。從中反映出了當時蜀地青銅製造的高超技藝。

戰國時期

青銅兵器·戈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在這批戰國的青銅兵器中,有一些是以神秘的“巴蜀符號”紋飾出現的。有人推測是秦滅蜀時,有一支蜀國軍隊顧全當時的大局,不願交戰血刃塗炭百姓,以和善之舉,故意把武器埋藏起來而解甲離散歸鄉。2001年這些珍稀的窖藏青銅兵器,被送往美國的西雅圖博物館和加拿大的多倫多皇家博物館進行公開展出,獲得了參觀者的高度讚美。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中平村

中平村有一座古墓,高出周圍田地五米以上,遠望猶如一座小山屹立在十里平疇之上。它就是

三國時期遺存的白虎夷王墓,俗稱高堆子。白虎夷王:史書上稱呼他叫白虎文,涼州羌胡族的首領,去世後尊稱為白虎夷王。

遺址

白虎夷王墓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白虎夷王率族人在中平村附近一帶築城定居,他去世後就葬在中平村。清朝末年,有人在高堆子頂上建廟,祭祀白虎夷王。這個遺存,成為諸葛亮“西和諸戎”戰略思想的直接見證。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龍泉村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龍泉村有無數口天然形成的泉眼,歷史的淵源為龍泉村造就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文化命脈。上有九龍,下有泉,天地合一為龍泉。龍泉村的名字由此而來。如今以龍王塘為首的泉眼仍是村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源泉。

戰國時期

青銅橋形幣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1980年,在龍泉村發掘出一船棺葬,船棺均為千年不朽、萬年不腐的烏木製成,棺內隨葬有青銅橋形幣和戰國時期的青銅鉞、戈各一件。經專家考證,龍泉村是一個大型的戰國船棺群。

戰國時期

青銅寶劍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同年,村民在龍泉村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寶劍和劍鞘等文物;2012年7月,村民在修葺圍牆時,又發現了大量烏木,經成都市文物局專家的勘察挖掘,確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座親王墓;2003年,村民在田間農作時發現了大量銅錢,經彭州市文物專家數月的現場挖掘,出土了兩把戰國青銅寶劍和大量的“半兩”銅錢幣

戰國時期

“半兩”銅錢幣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這些青銅器反映了古蜀與夏、商、周的關係和春秋戰國時期與周邊諸侯國的關係,以及這一時期古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器冶煉、鑄造的工藝和技術。由此,龍泉村的戰國文化遺址也成為了成都平原迄今最大的青銅器群。

新時器晚期

石錛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同期,在龍泉村新石器文化層中出土了一件石錛,經鑑定為新石器晚期文物。這件石錛

的發現,將彭州3000多年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一座座村落,

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行歌村落,東漢墓葬群文物遺存,

先人舊居殘留民俗風土淳樸,

“曠野清泉流稻浪,高堆古廟逸鐘聲”。

這就是致和,

一個滿含歷史積澱的川西小鎮。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彭友們,

除了彭彭上述提到的致和村落的故事,

你所居住的村莊,

又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趕快去文末留言告訴彭彭吧!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本期·聲音導遊

無言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吳學森(無言)

資深媒體人、音樂人,廣播電視主持人。

曾榮獲中國金話筒獎、全國百優主持人獎,成都市十佳新聞工作者,成都市最受歡迎廣播主持人獎等獎項;

現任 Billboard Radio.CN推廣總監,中國大眾音樂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文聯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廣播電視臺音樂產業工作小組成員。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聲音導遊徵集令:

報名條件:只要你喜歡朗讀、表述清晰,熱愛彭州、熱愛生活,願意傳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猶豫,趕緊來報名吧!

報名方式:提供一份個人簡歷(姓名+職業+聯繫方式+個人照片)和一段3分鐘以內的朗讀音頻,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歡迎每一位熱愛朗讀的彭友前來報名

期待你們的聲音~

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行歌村落,听听致和小镇的故事

期數:1666期

文字:《品鑑彭州》雜誌 劉倩

音頻:無言(吳學森)

圖片:彭應洪 胡小君 《品鑑彭州》雜誌 致和鎮提供 網絡

親,讀完文章,記得在頁面最下方點贊哦!謝謝關注和支持!

有一種美好生活,叫彭州!

親愛的小夥伴們,“品鑑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徵集優秀稿件啦!

投稿郵箱:2840955915@qq.com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葉韜 馮豔麗

編輯: 孫小潔 劉代萱 鄧茹月 魏悅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