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說起香花墩,似乎年輕人鮮少知道在哪裡?若是詢問年長者,或許會手指一伸指向城南包河中的一座小島,即包公祠所在地。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剛正不阿,他的名字早已傳遍大江南北,對於其傳奇故事更是如數家珍。作為包公故里,今日的合肥,市區設有3.45平方公里的包公園(含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腳印塘等),肥東縣(原合肥縣東鄉)亦散落多處舊址遺蹟。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拯畫像(攝影 | 束文傑)

香花墩與包公祠的前世今生

出生合肥東鄉,少年進城讀書

看到開頭的介紹,有人又有疑問了。包拯不是今天的肥東人嗎?為何他的祀祠卻設在了合肥,而非他的出生地呢?這裡我有必要首先講述一下包拯的青少年時光,以及香花墩與包公祠的前世今生。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肥東包公像(來源 | 肥東縣人民政府)

正如本段小標題所言,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包拯誕生於廬州合肥縣東鄉,今肥東縣包公鎮小包村。他的童年時光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並留下了包宅、青蓮庵、荷花塘、花園井等歷史遺蹟。等到少年時,包拯隨父母遷家至合肥城,並開啟了讀書時光。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肥東小包村風光(攝影 | Ming the Great 大明)

那麼,包拯的城內新家在哪裡呢?清代《合肥縣志》記載“在城內鳳皇橋巷”、“鎮淮樓西”。我們知道,今天在大東門外亦有一條鳳凰橋路(原木灘街),但很明顯與上文描述不符。在縣誌附圖中,“包拯舊宅基”被標在了尚節樓附近。《合肥老城志略》則進一步考證稱“即今安慶路北至市政府廣場(金斗河遺址)徽州路與西側民居部分”,這樣區域範圍就比較清晰了。當年在包拯家的屋後、金斗河邊曾有一座大土墩,在他三十多歲贍養父母期間,曾在墩子上“築室讀書、種花植樹”,世人稱之為“香花墩”。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合肥市府廣場(來源 | 《合肥城市建設》)

香花墩的前身出現了,包公祠呢?據記載,包拯於宋仁宗嘉祐(1062)逝世,終年六十四歲,諡號“孝肅”。在其逝世後的第四年(1066),他的生前好友、興化寺的仁嶽和尚將寺院的西廂房改為包孝肅公祠(中國第一座包公祠),此前青少年時期的包拯曾在這裡讀書。興化寺在哪裡?據記載,九曲水洛水橋以東的縣學即原寺廟所在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一度是安徽省總工會址(長江中路200號)。據記載,南宋時,又在“縣橋東”、“節婦臺下”建有“包、馬二公祠”,即今綠都商城(原安徽樂普生商廈)南部。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樂普生商廈(來源 | 《合肥市志》)

今天我們看到的包公祠,始建於五百年多前。明代弘治元年(1488), 城外南護城河中小洲上的浮圖寺被拆除,開始興建“包公書院”,於是“香花墩”移名於此,隨之遷移而來的還有原故居祀祠存放的“遺舄(鞋)、圖象、告身”。嘉靖十八年(1539),“包公書院”重修,並改名為“包公祠”。清代嘉慶七年(1802),重修包公祠。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毀於戰火。清代光緒八年(1882),李鴻章籌銀重建。解放以後,包公祠又進行了多次修繕,最近一次則是在2017年9月。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民國時期,合肥包公祠(來源 | 《合肥城圖志》)

探訪香花墩與包公祠

拜謁鄉賢包公,感受小墩花香

說了那麼多,不知諸位看官是否參觀過包公祠?沒去過不要緊!跟隨我們鏡頭,拜謁鄉賢包公,感受小墩花香!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公祠景區導遊圖(攝影 | 束文傑)

蕪湖路上,設有牌坊一座。上書“包孝肅公祠”五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1948年,老牌坊(來源 | 《合肥城圖志》)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2018年冬,牌坊(攝影 | 束文傑)

過牌坊向北,不足百米處廣場上有一座白底黑框牆,稱為“照壁”。照壁兩側中央各繪有一朵荷花,喻義“出淤泥而不染”。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2018年冬,照壁(攝影 | 束文傑)

照壁之後,便是山門。

大門兩側是售票處和小商店,門前置有一座“省保單位”碑,門內則置有一對抱鼓石。大門上方,亦有一塊“包孝肅公祠”牌匾。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2018年冬,大門(攝影 | 束文傑)

從山門而入,還需步行五十米。沿路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還可遙望兩側包河風光。途中經過一條石橋,橋頭置有一對相視而笑的石獅。話說“獅哥”,為什麼可以這麼逗比?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組圖:石獅(攝影 | 束文傑)

告別“獅哥”,我們向大殿前進。主體建築為三合院,白牆青瓦。兩扇黑漆正門上,是用隸書所寫“忠賢將相”、“道德名家”的對聯。東、西兩座側門,分別題寫著“頑廉”、“懦立”。頑廉懦立實際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使貪婪的人能夠廉潔,使怯弱的人能夠自立。形容高尚的事物或行為對人的感化力強。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孝肅公祠(攝影 | 束文傑)

從正門而入,迎面是四方形天井。天井正中立有一座臺灣香客贈送的鑄鼎香爐(“色正芒寒”、“廬陽正氣”),後立有新加坡香客贈送的銅製香爐(“合肥包公祠”)。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組圖:天井、香爐與屋頂(攝影 | 束文傑)

正殿,又稱包拯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一手執笏,一手握筆;古銅色的臉龐上,濃眉長髯,神情端莊,威武嚴肅。據說原來的塑像白麵長鬚,手捧朝笏,威嚴之中不失慈祥面容,較為準確地重現包公原貌,可惜毀於“文革”時期。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拯塑像(攝影 | 束文傑)

看過電視劇的讀者可能就猜出來了,站立在包拯塑像兩側便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塑像上方高懸著五間橫匾,正中為“色正芒寒”四個大字,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題。左側為“節亮風清”四字,為清代乾隆時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側為“廬陽正氣”四字,為清代光緒時左錫旋所題。殿內的其他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聯。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寒芒正色(攝影 | 束文傑)

此外,大殿內陳列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宋包孝肅公遺像”石刻、《包拯家訓》石刻、包拯《乞不用贓吏疏》以及他的詩作碑文等。東、西廂房是陳列室,陳列有包拯生平簡介、方誌史料、包氏宗譜、包拯家族墓葬發掘照片等。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拯原葬墓墓室及墓道(翻拍 | 束文傑)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包拯相關書籍(攝影 | 束文傑)

出大殿向東,便是著名的廉泉井亭了。這口古井本是普通用水之井,倒是民間相傳的“貪官喝了頭痛”一說,賦予了古井無限的神秘感和特別的廉潔意義。筆者前往參觀時,恰逢遇到一位外國籍老者,他似乎對這處景點非常感興趣,認真仔細地聽著英文講解,不時進行提問,或探頭看一看井內的情況,或與旁邊的其他遊客進行互動。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組圖:廉泉井亭(攝影 | 束文傑)

告別了“獅哥”,我們又迎來這對“獅小弟”。與前面那位小哥哥相比,這位更加憨態可掬,身材似乎有些發福,難道是多啦A夢的化身(獅小弟:我們都是貓科動物嘛)?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石獅(攝影 | 束文傑)

在大殿的西側,還有一座小亭——“流芳亭”。小亭為歇山亭建築,倒掛楣上,雕樑畫棟,三面臨空。相傳是包公幼時讀書之餘休息玩耍的地方。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流芳亭(攝影 | 束文傑)

在香花墩的東、西兩端,近些年來新設有“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拯歷史文化長廊”。運用蠟像、甌塑壁畫、碑刻等藝術形式,再現包拯的經典故事與藝術形象。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組圖: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拯歷史文化長廊(攝影 | 束文傑)

其中,“包拯歷史文化長廊”設在文瀾軒內。文瀾軒,過去曾是文人墨客或者官宦避暑飲宴的地方。時值深秋,園內景色甚濃。枚枚銀杏金,片片楓葉紅。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組圖:文瀾軒秋景(攝影 | 束文傑)

也許,有人已經想到或者猜到,文章的頭圖是清代時期的香花墩。時過變遷,模樣早已改變,筆者運用衛星影像資料製作一張現代版《香花墩圖》,供大家欣賞!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香花墩圖》(製作 | 束文傑)

結語

到這裡,包公祠的前世今生也就畫上句號了。不過,筆者還得多說幾句。儘管相關研究者或者歷史博主早已闢謠,但很多人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依然認為包拯膚色較黑,額頭上還有一輪月牙。歷史上的包拯實際上是“官二代”,家庭經濟狀況較為殷實。同時他在家排行老么,其父39歲時得此子,倍加疼愛。再一個,前文古代畫像大家也都看到了,一副白面書生模樣,風度翩翩,威嚴而不失慈祥。

有人又要說了,為何宋代官帽有一條長長的“翅膀”?難道因為防止“交頭接耳”?非也!據說五代時有一個人叫劉知遠,當了外交官出訪楚國時看到國王馬希範的帽子上有兩個向上“L”型的翅膀,就問他:“咦?這(shen)是(me)啥(gui)?”馬希範驕傲地回答道:“這是龍角啊!”劉知遠就想,乖乖!這個帽子不醜哎,我也要搞一個。不過劉知遠很低調,把“L”型改成了“—”字型,當上後漢的皇帝后推廣天下,一直延續至後世的宋代。

今日話題:你第一次去包公祠什麼時候?你的包公祠印象?

安徽合肥:聽說包拯是“白面書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 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束文傑
  • 參考:《圖說合肥城市記憶》、《合肥通史》、《合肥市志》、《合肥縣志》、《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城圖志》、《合肥包公祠導遊詞》、《合肥地名譚》、《合肥城市建設》、《合肥包河文史資料》、《合肥市廬陽區志》、《肥東文史資料》、肥東縣人民政府、網絡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