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第2集團軍去掩護第6集團軍的側翼?

戰情解碼


1942年下半年的德軍頓河戰線上,從西到東依次部署著德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德軍第6集團軍、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以及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蘇軍的“天王星行動”正是將主攻方向放在了防守薄弱的羅馬尼亞軍隊的防區上,進而迅速達成了決定性的突破,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給南翼德軍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既然裝備低劣的羅馬尼亞軍隊無法擔負第6集團軍的側翼掩護任務,為何不由遠在沃羅涅日的德軍第2集團軍去代替羅馬尼亞軍隊的位置呢?



其實一開始陸軍總司令部也是想讓德軍第2集團軍擔負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側翼掩護任務的,德軍計劃第2集團軍將一直伴隨第6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推進,隨著側翼的不斷拉長,再由其他聯軍集團軍駐守第2集團軍的防線,以騰出第2集團軍用於進攻中。不過實際戰局並非德軍所計劃的那樣,德軍在佔領沃羅涅日後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強大反攻,蘇軍投入了新組建的坦克集團軍,這些坦克集團軍雖然尚未成熟,但是數百輛坦克的集中使用無疑給當面德軍沉重的壓力,德軍即便在沃羅涅日投入了第2集團軍後仍舊留置了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裝甲部隊來應付蘇軍持續不斷的反攻,導致第4裝甲集團軍無法全部投入到對頓涅茨河和頓河區域蘇軍主力的圍殲中,希特勒為此將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解職。


1942年的夏季德軍已經開始向斯大林格勒和羅斯托夫挺進,而第2集團軍仍舊被蘇軍牢牢吸引在沃羅涅日,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一直在不斷的反攻中,最終迫使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改由意大利軍隊和羅馬尼亞軍隊沿斯大林格勒西北方的頓河和南面的伏爾加河掩護德軍第6集團軍過度延伸的側翼。蘇軍在沃羅涅日除了牽制了德軍整個第2集團軍,還有1-2個裝甲師,這些機動部隊原本是要加入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的主要突擊中的。

從戰略上來看,沃羅涅日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其位置又在整個南翼德軍突出部的根部,從而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德軍必須據守住沃羅涅日,以防止蘇軍利用這個交通樞紐從這裡集結強大的進攻兵力,否則蘇軍將會輕易的突入到德軍的大後方的,而德軍那些遠在前線的主力都遭到蘇軍的合圍,那將是整個南翼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上百萬軍隊,所以即便蘇軍不在沃羅涅日發起強大的反攻,德軍也有必要在沃羅涅日部署自己的部隊,而不是聯軍部隊。德軍第2集團軍無法加入到南翼的大決戰中,堅守沃羅涅日的作戰任務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甚至不亞於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決戰。


戰略論


第2集團軍是東線德軍最弱的一個集團軍,未有大的建樹,但也逃過蘇軍數次嚴重打擊,像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整體被蘇軍合圍,幸運的避免全軍覆滅。直到1945年4月但澤陷落後,其殘部編入東普魯士第4集團軍,其番號才消失。





1942年6月28日德軍實施藍色方案時,第2集團軍位於南方集團軍群最北端,北聯駐奧廖爾地域的第2裝甲集團軍、南聯駐哈爾科夫地域的第4裝甲集團軍,其主要使命是掩護第4裝甲集團軍進攻沃羅涅日的北方側翼。7月6日第4裝甲集團軍攻佔沃羅涅日,同日斯大林成立沃羅涅日方面軍,7日開始即猛烈攻擊第2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9日希特勒提前把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集團軍群,第2、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歸屬博克的B 集團軍群,執行沿頓河進攻斯大林格勒、掩護A 集團軍群攻向高加索北方側翼的任務。23日希特勒下達第45號令“B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加強頓河上的防禦工事,迅猛突向斯大林格勒,消滅集中在那兒的敵軍,佔領這座城市,封鎖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的陸上交通和頓河航運。隨後快速部隊沿伏爾加河向阿斯特拉罕進軍,封鎖伏爾加河航道。”24日希特勒調A集團軍群意大利第8集團軍增援B集團軍群,為此B 集團軍群決定以第6集團軍強攻斯大林格勒,以第2集團軍掩護、屏蔽沃羅涅日方向,以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為第6集團軍側翼和後應,這是符合實際情況順次執行軍事行動的舉措。

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後,德軍放棄全面進攻思想,在蘇聯南方實施重點進攻。即使如此依然面臨進軍戰線過長,己方兵力不夠分配的問題,不得不求助於其盟軍。雖然他們的戰鬥力堪憂,有如龍德施泰特評價的“羅馬尼亞軍官和軍士們遠離戰爭,意大利人害怕麻煩,而匈牙利人只想著回家,只有斯洛伐克人和來自羅馬尼亞山區的部隊非常謙遜,但是(德國)將軍們認為他們裝備落後,訓練不精,完全沒有做好為德國國防軍而戰的準備。”



整個7月從沃羅涅日到頓河大河曲部300餘公里的河段除了與第6集團軍當面對抗的蘇軍,頓河南岸無蘇軍一兵一卒,在德軍保持攻勢態勢下,以盟軍防禦河流防線不失明智之舉。而蘇沃羅涅日、布良斯克方面軍對第2集團軍的持續反攻也讓它無力抽身,惶論戰事緊張過程中用戰鬥力低下的盟軍替換了。8月6—17日沃羅涅日方面軍第40集團軍在沃羅涅日以南突破匈牙利第2集團軍防禦,強渡頓河在西岸建立登陸場。9月15日第60集團軍對沃羅涅日實施直接突擊,至10月5日攻破第2集團軍防線,強渡沃羅涅日河進入城市南郊和西南郊,B集團軍群被迫抽調4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師、最高統帥部增派1步兵師投入反突擊才穩定戰線。

如果德國人以第2集團軍靠近第6集團軍掩護其側翼,那麼中央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之間近200公里的空缺又該由誰來填補呢?戰爭中軍隊的接合部可是最虛弱最容易為敵所乘區域。更何況以10萬人的第2集團軍掩護漫長的頓河防線,也不過是窟窿一大堆。匈牙利第2集團軍5萬餘人、意大利第8集團軍8萬餘人,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15萬餘人,配以德第48裝甲軍的增強,雖然德國的將軍們擔心第6集團軍的側翼安全,但德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11月18日表示“俄軍不再擁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資源,他們無法發動大規模攻勢!”


歷史扒糞機


笫二集團軍黎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應是魏克斯,自己的防線也應急不過來。


吸血殭屍lx


在德軍被合圍的時候他們的失敗就註定了。大家的討論一般都集中於德軍能否成功突圍。其中指責最多的就是希特勒的不讓德軍撤退,進而又指責希特勒沒頭腦,將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全都歸咎於希特勒。其實,看看當時的形勢,就會知道,希特勒做出的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決定。


關於突圍,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有沒有能力突圍?另一個是即使能突圍,當時的情況允許不允許突圍?


先看一下當時的形勢,斯大林格勒德軍被圍時,在蘇聯的南部的德軍其他德軍部隊還包括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和頓河附近的頓河集團軍群。在德軍被合圍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前去解救。但是蘇軍馬上派出近衛第2集團軍進行阻攔,同時西南方面軍從德頓河集團軍群的側翼發起攻擊,這樣一來頓河集團軍群自己都有被合圍的危險,於是曼施坦因馬上下令撤退了。


後來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進行了一次解圍,突破到距離被圍德軍30公里的位置。但是希特勒卻不允許德軍突圍。這也是人們批評最多的地方,而我們假設就算希特勒允許德軍突圍,可他們有多少人能活著回到德軍的防區呢?德軍的防線還遠在千里外的羅斯托夫一帶。在撤退的路上,他們無法得到任何增援。由於沒有汽油,機動車輛也都無法使用,他們只能徒步。可以想一下,30多萬飢寒交迫,精神幾乎崩潰的士兵艱難的跋涉在大草原上,身後是蘇軍數不清的坦克。他們能跑多遠呢?而我們上面提到的蘇聯近衛第2集團軍還在德軍的歸途上守株待兔呢。他們面臨的是再次被合圍,最後被徹底殲滅。另外大家也不要忘了,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因為德軍突圍後向西逃竄,蘇軍隨後就會追上,這也就等於切斷了A集團軍群的補給線,同時也切斷了他們的歸路

。A集團軍群的命運講回和第6集團軍一樣。所以,讓第六集團軍突圍是行不通的,那樣最後只會滿盤皆輸。


希特勒命令死守斯大林格勒,其實就是為了利用第6集團軍拖住蘇軍,為A集團軍群的撤退爭取時間。老希精明的很,他分的清哪個部隊更重要,斯大林格勒的只是一個被擊潰的“集團軍”,而高加索卻是整個“集團軍群”!老希其實是丟卒包車之策。最後正是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拖住了蘇軍6個精銳集團軍,才使A集團軍群得以安全撤退,保存了實力,曼施坦因才有力量進行隨後的哈爾科夫反擊。 所以說,不讓第六集團軍撤退,絕對不是賠錢買賣。


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是註定了要失敗的,因為在他們被圍的那一刻,希特勒就決定犧牲他們。當然,如果德軍如果在蘇軍行動前就能識破蘇軍戰略意圖及時後撤,但他們判斷錯誤了,他們沒有預料到蘇軍下那麼大的決心要進行合圍。等到合圍完成後,一切都晚了,這是德軍高層的錯誤。不過希特勒在德軍被圍後的舉措絕對是正確的。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的,慕容兄所說的希特勒採用曼施坦因的計劃,能夠全殲蘇軍。我是不敢苟同。當時曼施坦因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了。若不是他及時撤退,怕是連自己也要完蛋。要知道,蘇軍當時還有個更大膽的計劃,就是故意把曼施坦因解圍的部隊放進包圍圈。最後連頓河集團軍群一起吃掉。幸虧曼帥跑的快,才沒讓蘇軍奸計得逞。


用戶4566164552280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6集團軍全都陷進去了,蘇軍的反擊部隊高達150萬人。巨獸的嘴張的太大了。去掩護側翼,自己也會掉進蘇軍嘴裡。形勢不妙不能逞能,能跑掉就阿彌陀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