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看待默克爾再次力挺北約,並承諾將增加軍費,得到美國的讚揚呢?

幸福地帶2


默克爾力挺北約,有二個背景在起作用:一個是美國減少對北約的投入;一個是“北溪2號”即將投入使用。



美國決定減少對北約集體預算的投入,由原來的22%減少到16%,減少的6%自然得有人補起來。北約集體預算共25億美元,6%實際也是個小錢,美國削弱是象徵性的,其它成員國彌補也只是拿個“燒餅錢”,均攤到成員國身上也不是什麼大事。德國分攤的份額是14·8%,如今美國減少到16%,快與德國持平。德國向來是反對增加軍費的,其防長曾經說過要達到GDP的2%需要10年,這一次美國甩鈀子,德國表現不俗,力主軍費增加到2%。在北約國家中軍費達到2%的只有8家。如果其餘的20餘家都增加到2%,美國減少6%的窟窿算什麼大事。默克爾這次這麼積極就是帳算的清。


另外,北溪2號年底就要運行,550億立方天然氣也增加了默克爾不少底氣,德國不僅用還要賺一些過境費。但美國偏偏找德國的麻煩,不是說德國投降了俄羅斯,就是反對北溪2號。德國之前盡懟美國的無理糾纏,事到臨頭,德國不想讓美國把北溪2號攪黃。所以,默克爾積極主動,一反常態要求把軍費提升至2%,也是給美國氣一個面子。讓美國不再找德國的麻煩,讓北溪2號安全落地。再說,馬克龍近來對美國說了些“北約腦死亡”之類的話,如果默克爾不出來打圓場,止損,歐盟否定北約這件事就板上訂釘了。可是迎接北約的死亡,無論是馬克龍,還是默克爾都沒準備好。


在德法兩國中,北約肯定不受歡迎。看看北約成立的時間和當時的歐洲形勢,北約就是為了看守德國,防止德國翻身而組成的。防止華約是後來的事。至今德國無法翻身都和北約有關係。如果能不受損失幹掉北約,德國一定第一個挺身而起,比法國要積極的多。法國不願意在北約,已是證明了的事,法國退出北約說明了這一問題,馬克龍要建歐洲軍也是這個意思,絕不是心血來潮。但他們兩個人都知道:目前他們還離不開北約這個形式,問題不在俄羅斯,問題在美國。如果美國攪局,帶著新歐洲的小國整出許多么蛾子,憑德國法國真招架不了。


所以,默克爾說了,北約目前還無法取代。這樣的話美國自然高興,默克爾也受到了表揚,但願她的北溪2號也順利過關。美國會不會送她一個人情呢?讓我們走著看。


天太2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月27日在議會發表講話時聲稱,由於"歐洲無力自衛",保留北約符合德國的利益,冷戰時如此,當下也如此!德國應為北約效力,並且承擔更多責任!她並且再次承諾,德國將提高軍費。到本世紀30年初,德國軍費將提高到30%。


默克爾做為歐洲政壇的"鐵娘子"和西方陣營全球化的精神領袖,一向以對美國態度強硬而聞名。然而在美國要給"友邦"提高"保護費",馬克龍提出北約"腦死亡“敏感時刻,做為歐盟"領頭羊"的德國,態度競出現了"前後不一”的強烈反差,的確有種令世人大跌眼鏡的感覺,彷彿覺得默克爾真的變成"綿羊",距離鐵娘子的形象也相差"十萬八千里"。

她這次不僅沒有“怒懟"美國,反而對自己的“政治盟友"馬克龍提出強烈批評,並指責他沒有必要提出北約"腦死亡"這種"空泛的評論"。而且連馬克龍"批評和指責"的土耳其默克爾也表現出公開力挺的態度,聲稱土耳其雖然有些"格格不入",但要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土耳其對北約意義重大,應該留在北約"。

然而在本人看來,一向以"沉穩務實"的默克爾並沒有變,我們更不應該低估這位除狄奧凡諾女皇外第二位領導日耳曼民族女性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智慧,因為現在德國政壇已經進入後默克爾時代,默克爾在為日後德國高瞻遠矚謀劃佈局同時,也想給自己的政治生崖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同和留下自己"輝煌歲月"的政治遺產。

而這次默克爾之所以對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論顯得如此"感冒",大加駁斥,並且強調北約沒有過時,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國一直致力於北約的改革,想把北約的標籤換成歐洲。因為法國清楚,它只有聯合歐洲才能對抗美國,也只有利用歐洲才能突出法國,所以成為法國退出北約43年後又重返北約的主要原因"。

而現在的德國,雖然經濟實力碾壓歐盟所有國家,榮居歐洲“領頭羊"的位置,但是德國的軍事實力,卻無法和其經濟大國地位相匹配,不要說和美俄來對比,就是和法國相比較,也被無情碾壓,因此使得德國防務安全不能自主,既然連自己都沒有能力"自保",又談何來"保護"整個歐盟,因此這也成為德國政要一再強調歐洲無力“自衛"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德國"軍事軟肋"的先天缺陷,使其一直被世界"經濟巨人"和政治侏儒"形象所困撓,因此強大的北約成為捍衛德國防務安全的最可靠屏障。

如果德國此時再公開配合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論,公開"怒懟”美國,不僅將引發北約劇烈的"地震",甚至是分裂,還將面臨同美國爆發嚴重衝突的"政治代價",而這種代價對於德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因為美國沉重國債負擔壓力和國內政治"極化"對立造成的民意分裂原因,對已經擔任70年之久的"世界警察"形象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感,美國之所以要提高"保護費"的要價,就是想通過“減壓和減負"的方式,以達到全球戰略收縮的目的。

所以德國清楚,一旦歐盟同美國爆發嚴重的政治衝突,北約在遭受削弱或者是分裂的危機後,最利益受損和倒黴的就是德國。因為這對於法國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法國是擁核國家,憑藉有限的核威懾能力,最起碼的自保沒有問題。而德國則不同,如果離開北約的庇護,不僅要掏出更多的錢來打造德國軍隊和維護歐洲安全,更將裸奔在世界的核威脅陰影之下。更何況對於現在的德國來說,如果依靠北約的庇佑,既使多掏些“保護費",因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自己也能負擔起這些"小錢",並且在軍費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德國的軍事防衛能力也能漸漸得到增強和提高,這也等於給德軍的打造和建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緩衝期。

所以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言論,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並且"百毒不浸"的默克爾看來,等於嚴重的觸碰和傷害了德國的國家利益,因此引發默克爾嚴重不滿,並且遭受德國政要一致的"批評和斥責"!

而默克爾這次力挺北約,並承諾增加軍費,也有經濟因素的考量,並且在她看來,馬克龍就是"站著說話腰不疼"。

法國是"內需型"國家,因此對出口貿易的依賴性並不大,而德國則不同。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德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為出口行業工作,近一半的工業產品出口國外,因此僅八千多萬人口的德國,始終保持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地位,並且對美始終保持數額巨大的貿易順差,尤其關係到德國的支柱產業,汽車行業。如果德國同美國爆發嚴重的政治衝突,美國則必然要揮舞起關稅大棒,對進口美國的德系汽車徵收重稅,這不僅將嚴重影響到德國對美的出口貿易,更加對德國的防務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並且德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的不利影響因素,使得默克爾不得不在美國多次批評防務開支不達標的問題上軟化自己的立場,承諾防務開支從今年的1.18%提高至明年的1.4%,以此平息美國的不滿,併為有美國參加的12月4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北約70週年特別峰會贏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所以說,默克爾這次力挺北約,並承諾將增加軍費的舉動,並不是為了取悅或者是討好美國,只不過是出於國家戰略利益選擇的考量。,


相忘江湖71941665


題主的問題是:怎麼看待默克爾再次力挺北約,並承諾將增加軍費,得到美國的讚揚呢?

德國增加軍費,是在前幾年就已經和美國商量好了的事。

北約大多數國家軍費佔GDP的比例都不高,比如著名的五常國家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大英,軍費佔GDP的比例只有1.8%,但是世界的軍費佔GDP的比例,平均水平是2.1%。英國作為五常國家軍費佔GDP的比例竟然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低上1/6。

德國軍費佔GDP的比例就更低了,在此之前只有1.39%。當然了,由於德國的經濟規模大,別看他佔GDP的比例低,但是軍費總額就非常高,達到了479億歐元,也是設世界十大軍費大國之一。

在美國看來,北約各成員國之所以軍費佔GDP的比例這麼低,是因為有美國在前面扛著,所以美國現在心裡邊不平衡,特希望北約各成員國能夠把軍費佔GDP的比例提高上去。

美國現在的軍費佔GDP的比例大約為3.5%,已經幾乎是英國的二倍、德國的三倍,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尤其是和北約的小兄弟們比。

而且,現在美國財政狀況並不好,每年又掏這麼多軍費,越來越感覺到吃力了,所以早就希望北約各成員國把軍費佔GDP的比例給提高上來了。

按照美國的想法,各成員國至少要將軍費佔GDP的比例提高到2%。

本來各國軍費佔GDP的比例就不高再加上老大一聲令下,所以小弟們大多數都順順當當的同意了美國的要求。不過呢,德國算是一個例外,德國認為的軍費提高到佔GDP2%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和美國進行了溝通,美國並沒有強迫德國非得把軍費提高到佔GDP的2%,他同意,當其他各國將軍費提高到佔GDP2%的時候,德國的軍費可以達到佔GDP的1.6%。

可是,在提高軍費這件事上德國人並不積極,有點懶驢上磨屎尿多的感覺。所以,美國挺生氣的,認為我都已經向你讓步了,沒有像要求別的小弟一樣要求你,怎麼還給我磨磨唧唧的。

但也沒有辦法,德國是歐洲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他的科研能力,軍工能力也都是世界一流,所以美國非常希望德國能夠配合自己,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單獨給了德國天大的面子,竟然同意他不把軍費提高的和其他國家一樣也行。

現在德國同意提高軍費,美國當然會覺得非常高興了。

德美之間關於上漲軍費的談判,足以說明一個國家要讓別人認可你,首先要自己給力。你看,德國就是這樣,正是因為他實力強大,雖然他只是稍微配合了一下美國,並且配合力度要比北約的其他國家小得多得多,都讓美國欣喜若狂。如果德國沒這麼強大,只是北約內部一個非常普通的國家,估計早就被美國收拾了!


歷史風暴


北約成員國幾十年來,被美國忽悠幹盡壞事,得罪不少國家,他們內鬥或分道揚鑣,對於那些受害國來說,早早解散為好,但對於北約成員國並不是好事,由其是歐洲成員國,成立北約以來,以美國為首,全球四處征戰,現在他們歐洲防務出問題,正中美國下懷,有誰可憐他們,將心比心人家被北約侵略時,又有誰可憐?所謂北約是美國人天下,並由他們掌握話語權,每一場戰爭離歐洲本土不遠,所有報復的組織或難民首先選擇歐洲,如果選美國路途遙遠,原因美國經歷911事件,學到精髓,把戰火引向歐洲。911事件後,歐洲偶然發生恐怖襲擊,由其德國發生集體強姦事件,法國南部發生多次恐怖攻擊等,這些事件本來是發生在美國,但美國乾坤大挪移於歐洲。


(北約成員國從26到28)

據新華社電,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27日在議會發表講話、強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要價值、承諾到本世紀30年代初把防務支出提升至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2%的水平!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默克爾對議員們說、保留北約符合德國利益、冷戰時如此、當下亦然!她說:德國應為北約效力、承擔更多責任!

分析默克爾說話,歐洲已經悄悄地將美國信任度下降,默克爾說過將承擔更多責任,意思是預防美國以退出北約威脅歐洲,然後留給歐洲是一個爛攤子,原因是美國近兩年退群上癮,不敢保證美國會不會抽了那條筋退出北約,這事沒人能保證。

歐洲已做好準備,土耳其或美國退群,將來北約會縮小範圍,做實歐洲安全防務,領頭羊將由德國、法國主導。當然,歐洲沒那能力繼續向外擴張,但英國不會相信法德這套,他們相信美國多點,因為英國新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都任由美國指揮,這點證明英國軍事、文化、經濟都有美國身影。

德國力挺北約,事實證明美國經濟不再以前那麼一片向好,美國有資金有人才時候,北約防務開銷超支,美國獨自扛下,現在美國經濟出現異常,不得不承認窮,向盟友獅子大開口要分攤費,這是美國自找報應,學人家向全球打貿易戰,既然美國能向全球開戰,他們背後少不了那班惡棍神秘財團支持。美國對默克爾做法表示歡迎,是否什麼令默克爾回心轉意?美國向歐盟畫餅?我個人認為是俄羅斯令歐洲有些反常,前天俄羅斯在敘利亞動用溫壓彈對付敘利亞叛軍,俄羅斯做法是警告土耳其和美國,這事會令默克爾很震驚......。

北約成員國定於12月4日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這一組織成立70週年特別峰會、然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11月初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稱、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

默克爾態度是做留北約是符合本國利益,無論冷戰時或新世紀都常態化。默克爾對馬克龍言過,作出批評。但有些北約國家對美國處理事務有疑問。

默克爾27日承認、當“歐洲周邊有火情時”、美國已經“不再自動擔起責任”!但是,她說,由於“歐洲光靠自己無法自衛”、所以維護好北約非常關鍵!


美國會不會像是退出聯合國某些組織,去對待北約,還是未知數。


森林狼6


木叔早就和朋友們說過,德國和美國之間是軍事盟友,是有著現實的共同利益和相同的意識形態綁定的,這不會因為一些事情吵嘴就分裂了。

如果彼此聯盟這麼脆弱,那麼他們早就分裂了,根本不會結合這麼久。

就如同一家人因為小事吵嘴太正常了,但是誰能因為這點兒就要死要活,甚至斷絕親情?

因此,所謂的北約軍費問題,是朋友之間正常的分歧。兩個人之間肯定有差異,那就是不同,自然有分歧,兩個國家情況更復雜,更是如此了。

所以,國際關係有分歧是常態之一。

處理好國際關係的重要一點就是彌合常態發生的頻率,降低常態的影響,不要讓常態異變。

而德國和美國的爭吵從這點來看,用平常心看待就行。

客觀來講,德國的軍費開支在北約國家太低了,不僅低於法國,甚至比北歐的挪威還低。

這對北約而言,忍了很久了。所以美國要求默克爾提高軍費比例,不只是美國人的想法,也是北約很多成員國的想法。

11月27日默克爾強調了這點,終於在和美國吵嘴中敗下陣來,承諾在10年左右時間,把軍費開支提升到GDP2%的水平。

這就是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所要求的。

默克爾之所以這麼說,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和北約鬧彆扭有很大關係。馬克龍對土耳其出兵敘利亞造成的北約困擾很不耐煩,甚至說這個組織已經名存實亡。

默克爾為了內部團結,做出了這種表態,強調北約協調一致,降低外界對北約分裂的風險認知,還是有可能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和北約在一起符合德國的利益,即使德國不提高軍費給北約,自己增加軍費還是一樣花錢。可見在權衡利弊之後,默克爾才走出了這一步。


木春山談天下


默姨力挺北約肯定有力挺的道理,默克爾作為德國政壇的常青樹,德國在她的帶領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前默姨一直對美國要求德國在北約軍費上漲,德國表現得應該是最不積極的一個,但是自從默姨反對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說以來,這次再次力挺北約,表示德國將增加對北約的軍費,貢獻德國的力量,這是為什麼;轉變為什麼大呢?


歐洲本來是三分天下的,三架馬車,德國,法國,英國。但英國現在脫歐在即,歐盟格局發生了變化,英國脫歐之後肯定更加投入到美國的懷抱,接下來歐洲就靠法國和德國來引領,所以在一些國際關係上不能表現得太過極端,以免刺激到美國,就像法國發表的“北約已經腦死亡”說,如果德國再支持法國的說法,這樣下來就是歐盟兩領頭羊與美國形成一種對峙關係會刺激到美國,所以必須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達到能夠起到制衡的目的。也就是說歐盟心裡並不想一直活在美國的陰影下,但現在與美國形成對峙關係有點操之過急了,所以只能靠德國出面打這個圓場。現在也只能是德國去打這個圓場,英國走了,歐洲其餘的國家份量又不夠。


再個就是覺得北約現在仍然是美國與俄羅斯中間的制衡利器。美國與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軍事強國,歐盟整個想要自主獨立防務,仍不夠火候,所以歐盟現在對美國和俄羅斯兩個陣營都不能表現得太極端,因為法國,德國如果丟棄完北約,也怕自己與美國徹底鬧翻影響利益關係,同時也怕逃出美國陰影之後,又活到俄羅斯的陰影下,如果法國,德國太縱容美國,美國又會對他們囂張過了頭,提出無盡的不合理要求,所以法國,德國也不想看到這一幕現象,像土耳其一樣在俄美中間左右逢緣,以求制衡撈取更多好處。


在現今歐洲只剩兩個領頭羊的情況下,在歐洲仍然不夠火候獨立防務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以求能夠利用到美國這顆大樹震懾外部威脅,也不能讓美國太無理和囂張,可以預見在以後的時間裡德國與法國在對待國際關係,國際變化都可能是一唱一和這種表態法,因為英國已經註定退出他們的陣容了,就缺少一個打圓場的了,兩個領頭羊怎麼辦,只能分工一唱一和。


牛頭馬面兩鬼


德國總理默克爾,自她主政德國政務以來,憑著女人特有的細膩仔細果敢敬業精神,在風雲變幻莫測的今天,左右逢源,在強大的美國人面前,既顯示德國人的順從,又不失德國人的自尊,贏得了國際社會普遍的認同。在和美國人的交往中,她時不時地為美國人撐腰,帶頭增加軍費,儘量滿足美國人在德境內駐軍的花銷,國內的民生也解決得很好,經濟實力在她任內得到了提高。法國的馬克龍說北約是腦死亡,默克爾明裡暗裡雖有同感,但她還是儘量的為美吶喊,以爭取北約的凝聚力,北約成員國一看有德國維護北約,也就順水推舟默認中,加上默克爾為數不多的執政期,為穩固北約,體現德國在歐洲的話語權,迎合美國人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


水平688


德國總理默克爾是一個寧願將大把的資金拿去給來自中東的難民發放超國民福利,卻拒絕多花一歐元投資國防的福利派領導人並不想承擔北約與本國的國防、安全的責任與義務,引爆北約老大美國的雷霆之怒,多次遭到美國的抨擊與羞辱,也是德美兩國不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默克爾的重福利輕國防,德國的國防軍一直極為羸弱,即使在歐盟內部也早已淪為三流軍隊——英國、法國是歐盟一檔軍隊,意大利、西班牙是二檔軍隊,德國、荷蘭、波蘭等等則是歐盟的三流軍隊。

然而,在2019年,默克爾對於北約,以及德國的軍費支出的立場發生了改變,多次表態稱德國將增加軍費開支,最終達到北約的軍費佔GDP2%的標準。

2019年2月6日,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向北約提交了一份戰略層面報告,在報告中承諾:2024年,德國的國防預算將提高到GDP的1.5%,2024年後繼續增加國防預算,提升德國對北約的貢獻。2017年、2018年,德國的軍費支出僅為GDP的1.24%,與北約的標準差距極大。

2019年11月7日,默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來訪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德國國家安全的基石,德國將繼續提高軍費支出,並在2024年實現佔GDP的2%的目標,以達到北約的標準。

2019年11月27日,默克爾在德國議會發表講話,承諾德國將提高軍費支出:2020年佔GDP的1.4%,2024年佔GDP的1.5%,21世紀30年代初佔GDP的2%,達到北約的標準。

默克爾在2019年對於增加德國軍費開支的歷次表態總體上是積極的,但在什麼時候達到北約的標準——軍費佔GDP的2%,態度則出現了反覆,倒退。不過,對於她這樣的福利派領導人,願意增加軍費開支已經不錯了。

那麼,默克爾在2019年為何出現立場的積極變化,多次承諾德國提高國防預算支出呢?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二年多來多次嚷嚷著“歐洲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的默克爾終於看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德國,包括歐洲,軍力太弱,沒有能力保衛自己!

11月27日,默克爾在議會的講話中首次公開承認:“歐洲光靠自己無法自衛!”那麼,歐洲人如何解決安全問題?默克爾給出了答案:依靠北約,維護北約。

北約老大美國的態度早就昭示得很清楚:德國,包括其他的歐洲國家,若想繼續依賴北約的這個保護傘,就必須承擔責任與義務,增加軍費支出,達到佔GDP2%的標準。美國從駐德美軍中撤走部分兵力,駐紮在波蘭,就是對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警告。

默克爾終於認清現實了,也向美國低頭了,不停地表態德國將增加軍費支出,繼續尋求北約(美國)的軍事保護。

其次,默克爾親自挑選的接班人、德國主要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卡倫鮑爾2019年出任德國國防部長,在關於德國軍費支出方面,她與持消極立場的默克爾、前任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完全不同——她對此的態度不僅積極,而且對於德軍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抱有很大的熱情:

卡倫鮑爾不僅力主德國增加軍費,還希望德軍積極介入國際事務,擴大德軍、德國的國際影響力,比如今年10月份她就提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軍隊在敘利亞北部建立國際安全區。

卡倫鮑爾對此問題的積極態度,給默克爾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迫使她修正立場,並且向卡倫鮑爾看齊——卡倫鮑爾剩餘了2年的總理任期會不會淪為跛腳鴨,很大程度取決於卡倫鮑爾對她的支持力度。

再次,歐盟的另一個大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今年11月初拋出“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的論調”,震驚了包括默克爾在內的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默克爾站出來批評馬克龍的這個論調是空泛的評論,而且沒有必要。

法國的軍力不僅比德國強大許多,並且是核大國,國家的自衛能力比德國強出太多,法國即使沒有北約的保護也能勉強自衛,但德國若喪失北約(美國)的保護,國家安全的天就塌了。

因此,德國跟波蘭、波羅的海三國一樣,離不開北約(美國)的保護,當有人唱衰北約,甚至削弱北約的重要性時,默克爾不得不挺身而出捍衛北約——捍衛北約就是保衛德國!而默克爾捍衛北約的有力舉措便是增加德國的軍費支出,得到美國的讚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飛狼


馬上就要步入“耳順之年”的默克爾,不僅身體有恙,而且再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得卸甲歸田了,沒必要再跟美國拌嘴、互懟,並與法國一起跟美國唱反調。按咱們的話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吧!

德國人以追求實用名聞天下。默克爾之所以能夠在德國總理位置上一坐21年,無疑就是注重實用的德國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非常實用的默克爾的根本原因。

默克爾為了站好最後一班崗,並期望能留給德國人民一個好印象,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她一改以往的銳氣與霸氣,竟突然像下鍋的掛麵似的——軟了。她不僅答應美國,2024年將防務開支提高到GDP的1.5%,還鄭重承諾,2030年將提高到2%。

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美國總統笑了,認為自己在向盟友徵收保護費的較量中,無往而不勝。

那麼試問,默克爾為何會變得突然如此“溫良恭儉讓”了,難道是得到菩薩的點化,還是在上帝面前進行了懺悔?

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無論是軍事領域,還是經濟方面,德國需要美國遠勝於美國需要德國。

如果德國與法國聯手對抗美國,長了志氣卻傷了元氣,這樣的買賣,對德國那是相當的划不來。相反,如果假意順從美國,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的話,將來再與美國抗衡才會有強大的氣力。估計默克爾也是跟咱們學會了韜光養晦。


怡人之人148633009


不要被所謂的“法德聯盟”給騙了。

看看今天馬克龍所說的


在被默克爾批評以後,馬克龍依然堅持北約已經腦死亡。

現在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利益分歧越來越大。對於法國來說,本來歐盟應該是法國領導下的,歐盟前身是歐共體,而歐共體時期,法國總統戴高樂才是一言九鼎的那個人,但是後來法國經濟日益萎靡,反而變成德國乘勢而上了。


法國和德國在歐盟關係上的利益是完全不一致的,法國曆史上向來堅持獨立,從二戰打完了以後,戴高樂就一直力求四個字“獨立自主”,法國當年研發原子彈的時候,美國人拼命遊說,要求法國不要造原子彈,戴高樂拒絕美國人的要求,力求核武裝獨立自主。

不但如此,戴高樂期間,還曾經把法國從北約裡面撤出,這一撤都是好幾十年,戴高樂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認為英國是美國安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戴高樂說的對不對?英國退歐是什麼時期?就是在歐盟風雨飄搖,一方面難民危機,一方面希臘經濟出問題,英國這個退歐差點把歐盟給弄散架了。


現在馬克龍的外交政策已經慢慢趨向戴高樂時期,開始走獨立自主的路線,下個月10號,法國就會撮合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談判,如果真的達成和平協議,法國必然在歐盟內部遊說取消對俄羅斯制裁,一旦成功,毫無疑問,法國將會是在歐盟內部說話聲音最大的哪一個。


而德國剛好相反,最近幾年,德國政壇內鬥的越來越厲害,美國駐德國大使跑到德國公開干涉德國內政,默克爾的手機被竊聽,看過德國做什麼像樣的反抗了嗎?什麼都沒有。

如果我預料的不錯的話,未來美國會直接在法國作梗,煽動黃馬甲來推翻馬克龍的領導。

德國其實本質上和日本沒什麼區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國--美國之間的關係是多麼的複雜,我用一張圖來說明

這就是美國控制德國的方式:

控制中心,就是美國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和北約。

從中間分割出三個控制機構,從左邊到右邊分別是:

BILDERBERG MEE TINGS,這個叫彼爾德伯格會議

Atlantik-Brücke,這個叫大西洋之橋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這個叫三邊委員會。

從這個圖裡面,你可以看到他們分別控制的是誰,什麼媒體,在幹什麼,負責什麼工作,而且全部是公開的,根本沒有絲毫的掩飾。


大家不要對德國有什麼幻想。

這幾年德國從中國賺了不少錢,我覺得德國這幾年靠著中國市場走的太順了,滿大街的都是大眾的車,在這種條件下,德國人依然不滿足,是時候在國內對歐洲利益進行一系列平衡了,不應該太過於苛待法國而厚待德國,如果華為無法在德國搞5G,那德國車在中國也應該多少限制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