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1861 年的北京政變是晚清政治中的一大重要事件,它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各派勢力鬥爭的結果,也標誌著清朝統治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權的轉變。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晚清時期,清廷內部存在 3 股政治勢力。一股是咸豐皇帝周圍的權臣,即顧命八大臣。他們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御前大臣額駙景壽、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其中以載垣與端華政治地位最高,他們是皇室;而肅順在朝中權勢最大,有肅黨之稱。咸豐帝經常採用他們的主張。這一派主張對政治中的弊端進行雷厲風行的改革,對觸犯法律的大臣也以法論處。

肅順重視選拔人才,提拔重用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他們還主張抵抗外國侵略,不肯妥協。另一股政治勢力是奕訢。他是咸豐的異母兄弟,很有權勢欲,曾任首席軍機大臣。最初他也是主張排外的,後來思想發生了變化。第三股勢力是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她是載淳(同治皇帝)的生母。在 1860 年咸豐帝離開北京避於承德之前,她與載垣、端華、肅順的矛盾尚不明顯。但咸豐遺詔命八大臣主持政務,完全排除了葉赫那拉氏以載淳生母的地位參與政權的可能性。因此,葉赫那拉氏與顧命大臣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當時葉赫那拉氏勢單力薄。她首先爭取咸豐皇后紐祜錄氏,把她拉到與自己同進退的地位,然後又通過奕訢和奕訢取得聯繫,以利用恭親王奕訢的勢力。她通過讓奕訢到承德為咸豐弔唁的機會,共同秘密策劃政變。由奕訢聯繫,得到了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和勝保的支持。

1861 年 11 月,慈禧和弈訢借清朝皇帝迴鑾北京之機,立即發動政變(當時把在北京有黨羽勢力的肅順安排去陪同靈柩緩行,肅順尚在途中),肅順被處斬,載垣、端華被賜令自盡,其餘或被革職,或被遠戍,還有一些大臣被株連。只有額駙景壽(奕訢的妹夫)未受牽連。政變後將已宣佈的年號“祺祥”取消,另立年號“同治”,開始了東、西兩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執政的開始。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慈禧的第一次垂簾聽政是在同治時期。當時名為東、西兩宮太后聽政,實際上是西太后一人掌權。同治大婚後可以親政,但大婚後第二年同治即死,同治皇后也被逼“殉節”。此後慈禧挑選了醇親王奕訢的次子、年僅 3 歲的載湉(1871—1908 年)為帝,即光緒皇帝。從此開始了慈禧太后的第二次垂簾聽政。1887 年光緒 18 虛歲,已可親政,但西太后不肯放權,直到 1889 年才歸政光緒。1898 年戊戍政變後,光緒被幽禁,慈禧再次聽政,並撤去了與朝臣相隔的垂簾,與光緒並坐,“若二君焉”。1908 年 11 月 14 日,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緒死去(年僅 37 歲),慈禧又立光緒弟弟載湉的兒子溥儀(1906—1967 年)為帝,即末代皇帝宣統,即位時僅兩週歲。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慈禧掌權後對篡權時的同盟者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打擊。首先是排擠東太后慈安,致使慈安於 1881 年 4 月暴卒。其次是頻繁打擊奕訢。北京政變後慈禧對奕訢一再恩典,授其為議政王,但很快就對其採取打擊政策。1865 年,就以奕訢“妄自尊大目無君上”和植黨擅權為理由,免去其議政王和一切職務;只是由於眾朝臣懇求及英國等在華外交使官相勸,慈禧才收回成命,恢復了奕訢的職權,但撤銷了議政王的稱號。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1874 年 8 月,慈禧又以奕訢“召對失儀”的罪名把他降為郡王,並奪去了他的長子載湉的貝勒爵位,次日又恢復如故,以教訓奕訢俯首聽命。1884 年 4 月,慈禧又以“萎糜因循”的罪名把奕訢的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全部清洗出去,震驚朝野。慈禧把主持朝政的大臣改換為對她更為恭順的奕訢(總理海軍衙門)和貪鄙的奕(總理總署)等等。這時外國的侵略勢力已把支持的目標確定為握有實權的慈禧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慈禧排擠奕訢就毫不干涉了。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慈禧對奕訢採取了利用、打擊和控制的策略。奕訢政治上幼稚短視,性格軟弱。慈禧利用他作為消除肅順集團勢力的打手和打擊奕訢的工具。載湉入宮以後,奕訢更是對慈禧委曲求全,企望慈禧早日開恩歸政光緒。然而慈禧從未減緩對光緒的虐待和對奕訢的打擊與控制,直到奕訢辭世。

綜上可見,鴉片戰爭失敗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權也由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專政逐漸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封建買辦階級的專政,並確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政治關係。

清末紫禁城政變勢力更替,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政府又有何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