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警惕!“臺獨教育”只是改歷史嗎?還有更可怕的

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成為“政治正確”……

警惕!“台独教育”只是改历史吗?还有更可怕的

這是蔡英文上臺以來加快“臺獨”的主要做法之一,這一倒行逆施、數典忘祖的做法,引起兩岸各界聲討的同時,也引起臺灣教育界和部分家長的擔憂。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對“臺獨教育”的警惕則是從李登輝時期開始的。日前,本報記者就“臺獨教育”問題專訪了她。

警惕!“台独教育”只是改历史吗?还有更可怕的

在很多人眼裡,臺灣的“臺獨教育”主要是集中於在歷史教科書方面篡改歷史,而在段心儀看來,歷史教科書只是“臺獨”史觀的部分,而“臺獨”勢力在語文教育方面弱化中華文化更值得警惕。

段心儀說,臺灣所謂教改25年來,帶來了教學思維的改變。極為弔詭的是,一直在弱化“國文科”定位。“首先,‘國語文’不再是單獨的一個科目,而與英語科並列於語文領域。”段心儀說,在臺灣,現在同屬於“國語文”課程的還有少數民族語文、客家語文、閩南語文。在這個邏輯下,“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就從“中華文化”轉為“多元文化”。

警惕!“台独教育”只是改历史吗?还有更可怕的

“多元必有歧義,而按照現在臺教育部門的規定,凡歧義處皆需尊重,所以現在臺灣學生面對歧義不能有任何價值判斷。”段心儀說,這裡隱含學生對於民族意識、愛國情操、明禮尚義等價值判斷的素材也從教材中消失。而在進行學習評量時,學校必須以大量文本來建構背景知識,於是“國文”學科核心價值遂被窄化為“文本解讀”,而原本的中國文學、文化亦隨之退位。

“‘兩蔣’時期臺灣教育並非如此。”段心儀表示,從1945年臺灣光復至今,臺灣教育經歷了“課標時代”“課綱時代”“十二年一貫國教課綱(簡稱108課綱)”“課程目標時代”。早年,臺灣“國文”課本定於一尊,由臺灣當局編譯館主其事。從1952年到1999年長達47年,其間經歷過1953、1962、1971、1983四次修訂,但是,國家意識、民族精神、文化道統的傳承,都是課程標準中“國文”科的重要核心價值。1990年,李登輝時代提出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一直到後來出臺的“108課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強調核心素養,將“國文”教育簡化弱化為“語文”,不再肩負“中華傳統文學文化”責任。2016年蔡英文民進黨

政府上臺,改組課審審議委員會,再調降文言文比例成35%至45%,必讀古文篇目也從20篇改成15篇。

警惕!“台独教育”只是改历史吗?还有更可怕的

段心儀說,在臺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原為單獨科目,必選課,但現在,民進黨當局將它併入“國文”。原來該課為四學分,現在卻減為二學分,而且沒有獨立課綱,定位模糊,且在教材及教學上都被弱化。

段心儀表示,根據2019年蔡英文當局炮製的課綱,學習目標中,提到的“文化”一詞,已非“中華文化”。”

“自李登輝時代開始發展的‘同心圓理論’,理念是先臺灣,後中國,就是讓臺灣青年失去中國歷史觀。”但段心儀認為,臺灣主要族群是以中華文化為底蘊的漢民族,即使是新住民,亦有62%來自大陸,這是無可否定的事實。

段心儀說,雖然“臺獨教育”搞亂了臺灣年輕人的國族認同,但臺灣現有的所有的文化現象、歷史故事、人物典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都源出於中華,與大陸人民非常接近,很容易溝通與同理,亦是無可否定的事實。

段心儀認為,可能“臺獨分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除了歷史外,“國文”也是“臺獨教育”著力甚深的一塊,“他們挖空心思地要逐步減少文言文篇章,代之以臺灣文學;減少文化基本教材(即《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的分量,用‘多元’概念打散中華文化的主軸性,背後考量就在於此。”

“但是,中華文化力量如此強大,浸潤如此普遍深入,去中華文化歷史的企圖可能達成嗎?”段心儀說,日本佔領臺灣50年,後期力推“皇民化”運動,學校教日文、說日語、讀日本教材。但是,民間依然學中文、讀古籍。當大陸開始“五四

運動”時,臺灣的賴和等人也立刻緊緊跟隨,開始臺灣新文化運動,“由此就可以看出兩岸文化思想聯繫之緊密,非任何外力可以隔絕。”

段心儀說,這也讓她在警惕中看到希望。她說,當“臺獨教育”在學校教材開始擴展時,民間有識之士立刻警覺而加以反制。每一次課綱進一步去中華歷史文化時,教育文化界人士就提出呼籲,喚醒社會關注。雖然在政治大氣候下無力扭轉學校教育的質變,只能暫緩實施的腳步,降低造成的偏差,但已經喚醒家長的關注。家長焦慮如何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也造成坊間小古文課堂的風行。“若能加以擴展形成社會文史教育運動,將是有效的補救方式,扭轉學校教育的偏差。”

記者:高楊

審核:周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