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误杀》十分好看。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虽然是属于翻拍,但在整体的改编和再次创作上更加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肖央,谭卓,陈冲等主演们努力建构的世界紧迫有真实,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

肖央饰演的是一个网络公司老板李维杰,他沉迷于电影之中,仿佛给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佐料。 泛着亚热带油光的脸上,堆着李维杰无奈又自洽的哲学。

当家人受到侵害的时候,他用实际行动告诉着我们八个字: 犯我家人,绝不饶恕!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谭卓饰演的家庭主妇阿玉,温柔贤惠、柔声细语甚至有点胆小怕事。

正是这样的性格,当她与陈冲那场精彩的对抗戏,那种回归兽性本能,舐犊情深的原始爆发,这种反差带来了足够强大的视觉冲击。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陈冲饰演的警察局长拉韫,盛气凌人、霸道十足,一出场便震慑全局,藏不住的锋芒外露。

她同时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母亲和市长候选人的妻子,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给观众带来的冲击极大!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误杀》中,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让电影的可看性更强,尤其是它的结局非常好!

这一切都离不开准确又升华的二次创作,如果说原版电影突出了“瞒”的爽感,那《误杀》的精巧则体现在“误”的共情上。

一切的“误”从女儿平平拿起铁镐想打掉侵犯她的素察的手机开始,慌乱中却打中了素察的头部,如果说这是无意为之的“误杀”,那李维杰为了不让妻女再次受到伤害而做的所有行动,都是精心而为之的了。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一切因“误”而起,一切又因“误”而终,在《误杀》的整个叙事逻辑里,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制造着“误”。

但这个过程中,有些结果和趋势并不都在他的设想之中,他最后的抉择,又是为了弥补这个“误”,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误杀》的结局非常好!

对于李维杰为什么选择“自我救赎”很多观众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也正是我最想讲的部分。

如果你仔细看,或者二刷、三刷这部电影,就不会对他的选择有质疑了,因为是在整个电影情节发展中,一直在铺垫的很多细节交织在一起,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李维杰走向这样的结局。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李维杰为什么要“自赎”?

1.棺材和划痕

《误杀》剧情展开后,一家吃饭时小女儿安安在饭桌上用叉子划着桌子,桌子上出现了一道道划痕,这个镜头仿佛在暗示着安安听到了什么。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而当后面开棺后血色划痕映入眼帘时,安安用叉子划桌子的声响仿佛又出现在观众耳旁。

这一切李维杰都看在眼里,他不得不重新思考素察的死是正当防卫还是过失导致,这是瞒天过海者李维杰“自赎”的内心种子。

2.《天才枪手》

《误杀》里李维杰为瞒天过海,带家人一起看了泰拳比赛和电影《天才枪手》,很多观众都知道这是一个利用高智商在考试中作弊的故事。

但电影接近尾声,李维杰发现自己的小女儿安安为了一个奖励,竟然偷偷涂改了试卷的分数。

虽然一系列瞒天过海的操作表面上拯救了这个家庭,但是,不良的引导却已经萌芽在原本最纯净无暇的孩子身上。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李维杰要弥补这个“误”,他要以身作则为女儿做一个正确的示范,这是父亲李维杰“自赎”的重要诱因。

3.两次布施

故事开场不久,李维杰第一次为家人祈福、布施,僧侣欣然接受并且给予祝福。

“误杀”事件发后当他想再次祈求神灵保佑时,僧侣拒绝了他的布施。 神灵可以保佑世人,但不会为有罪者消除罪孽。

在故事发生地的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人都有信仰,李维杰家中摆放着许多佛像,证明他也是一位佛教信徒。

当僧侣说出的那句“无相布施,才能无限功德”,无疑是对李维杰的一记当头棒喝——布施需不存求报,如果是为消除内心的罪恶感,那么就无法积累功德或福报,这是信徒李维杰“自赎”的外部助推力量。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有了内心的种子和诱因,再经外力助推,李维杰的“自赎”顺理成章。

《误杀》还有哪些揭示结局的镜头?

1.羊

《误杀》中羊或羊群前后出现了四次: 李维杰在湖边销毁证据时,正好有牧羊人赶着羊群经过,羊是目击者; 李维杰激怒恶警桑坤,桑坤开枪打死了一只羊,羊是献祭者; 雨中,当李维杰一家遭遇最大的危机,羊再次出现,羊是替罪者; 最后,李维杰在寺庙忏悔,一只羊又从他身边走过,羊是重生者。

无论是“献祭羔羊”还是“替罪羔羊”,羊已经成为影片不能忽视的隐喻和符号,《误杀》的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源自《圣经》,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意为“乌合之众”,代表了案件发生的法外小镇,也代表着这起失控事件中的李维杰。

从知悉事件、被暴力执法、瞒天过海到最后的“自赎”重生,创作者也用羊指向了李维杰最终的结局。

2.《肖申克的救赎》

《误杀》的首尾呼应,从电影创作者技法上属于环形叙事。 致敬了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电影开场是影迷李维杰的讲述,结尾彩蛋则虚实相交,当李维杰望向镜头时,耳边不由得响起那句经典的台词: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所以,你看到的结局,是否真的是电影的结局? 电影开场的故事又是否真的只是一个故事呢?

3.蒙太奇与《蒙太奇》

作为一部有着迷影情节的电影,《误杀》还提到或者致敬了很多经典作品。 包括但不仅限于《活埋》、《七宗罪》、《白夜行》、《狩猎》、《猫鼠游戏》、《控方证人》、《蒙太奇》,以及开头结尾致敬的《肖申克的救赎》等等。

其中,韩国电影《蒙太奇》(也名《抓住那凶手》)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互文文本。

蒙太奇既是最基本但也最神奇的剪辑手法,也是这部电影里李维杰瞒天过海“完美犯罪”的手法。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但是,李维杰仅仅学到了电影的犯罪手法吗?

我觉得不然,作为十级影迷的他,看电影绝对不是在看皮毛,而是内在表达。

就像《蒙太奇》所讲,一个谎言,要用另一个谎言隐藏,一个错误,也只能被另一个错误弥补。

这些道理,李维杰心如明镜,如何能彻底终止错误继续蔓延,是他瞒天过海后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误杀>当家人受到伤害,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她们?

一个“爽片”,能让观众获得好的观影感受。 但一部好的电影,却应该在保证精彩的同时,引发观众的重新思考,甚至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将其升华为优秀的现实题材佳作。

我想,这才是《误杀》真正想要传递的智慧、正义和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