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一:背景知識

“三家分晉”可以被視作中華五千年曆史的一個縮影,權力更迭、兵家勝敗、天下分合,無不包羅其中。對於《資治通鑑》而言,“三家分晉”也可被視為定調之筆,短短數千字,包含著政治、戰爭、外交、陰謀、背叛與復仇,千古悠悠帝王事,其意全都蘊含其中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三個晉國公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春秋時強大一時的晉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而我們的故事正是從他們三家和那個有名的失敗者智伯的戰爭而開始。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二:參賽選手的個人介紹

現在先介紹我們的參賽選手。按照顧愷之先生吃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最弱的

韓虔是韓國的第一位國君。在他還是大夫的時候,韓軍就在公元前407年,在負黍被鄭軍擊敗。之後的事蹟也是乏善可陳,很明顯,他不是那個時代的焦點。魏斯則是魏國曆史上有名的魏文侯,他故事的主戰場也不是三家分晉,而趙家當時的主家人是趙襄子,這個人心思縝密到可怕,經歷了其父簡子堪稱歷史上最有名的繼承人考核,即位後滅中山,立下了赫赫戰功。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但是他們都不是當時最強大的。

最強大的無疑是智伯。當時繼承人選拔的時候,就深得家主的喜歡,被人稱讚他有五賢:形象好身材高大(美須長大),擅長武力(射御足力),藝術造詣深厚多才多藝(伎藝畢給),智力值高,有較高的文學和辯論素養(巧文辯慧),並且具備優秀的特質,堅強、剛毅、果斷、勇敢(強毅果敢),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不仁。但這個微不足道的缺點,甚至在亂世有可能是優點的缺點,很自然的被家主忽略了。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總之在三家分晉之前的時間點來看,智伯無疑是佔據很大優勢的,智家的強大實力,再加上智伯本人的才智,無疑是牢牢佔據這時代的主動權。

三:一些下飯的操作

然而,正是因為智伯本身的足夠優秀和背景的強大,智伯的驕傲已經很難聽的下有益的勸諫了。《資治通鑑》多次用“弗聽”兩字來形容謀臣勸諫的結果,便揭示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而他反而不以為意,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他飄了,一直在不斷試探韓、魏兩家的底線,以至於直接索要兩大家族的土地,卡住他們的生命線。

不得不說智伯是很有些操作的,他索要土地的藉口很師出有名,他說:

“晉國原本雄霸中原,近年來不斷走下坡路,甚至受到吳、越等國的威脅。我提議,從我開始,每個人拿出自己家族一萬戶的領土,上交國家,你們看如何?”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韓、魏兩大家族雖然很弱小,但是卻也看出了他的不懷好意,心裡算著精明的算盤賬,那些地,給傀儡晉侯,不就直接落了智伯的腰包了嗎?

無奈的是,智伯以公義為根據,依靠自己身後的強大實力,擺出一副

“誰不服就打誰”的姿態。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兵鋒所指,根本由不得兩大家族做出拒絕的姿態。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這種城下之盟的恥辱感使韓康子熱血如沸,他準備做出決定——不給土地,死戰到底!

而他的家臣

段規看得很明白,站出來說:

“智瑤這個人,貪圖利益,自以為是。不交出土地的話,他會攻打我們,不如就給他罷!”

並且仔細地給韓康子分析了利害,鼓勵韓康子坐山觀虎鬥

就這樣,韓家妥協割地,智襄子計謀得逞

而索要土地的要求傳到魏家,魏家也不約而同地將一萬戶的土地交了出去。後來的魏文侯在這時也抱著和韓康子一樣的心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天要使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而在擺平了韓魏兩家之後,智伯很自然的和趙襄子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可是之前一直聽話的趙襄子卻直接硬懟:我不給!

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韓、魏兩家幾乎興奮地搓起手來。兩虎相鬥必有一傷,他們老早就指望智伯被人拒絕,拼勁全力和對方兩敗俱傷,自己則可坐收漁翁之利

事情也正向著他們的預期發展,被趙襄子懟了一番後,智襄子直接出兵,決心要教訓教訓這個小弟。

正當韓、魏激動萬分,紛紛給他們開buff吶喊助威的時候,智伯又顯示出了他的微操作,用自己強大的實力直接威脅他們出兵,把他們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智襄子的政治天賦在這一刻顯露無疑。他雖然囂張自負,卻也是個政治天才,把韓、魏兩家綁上戰車,既可

防止內部生掣肘,也剛好可以增強我方軍事威懾。就這樣,韓、魏兩家成為智家完全意義上的附庸,甚至在智伯出行的時候,兩位家主還要做一些牽馬執蹬的事。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在攻打晉陽的時候,智襄子又展現出高超的戰術水平

。他並沒有硬攻趙家城高堅實的晉陽,而是圍而不攻,等待對方彈盡糧絕,同時又巧妙地利用地利,以大水灌晉陽城。老百姓的鍋碗瓢盆淹在水裡,甚至生出了青蛙。

眼看著勝利在望,望著浩蕩水勢,智襄子忽然漫不經心道:

“我今天方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呀。“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他悲劇命運的導火索

韓康子、魏桓子聽了,各自心頭一震。要知道,韓、魏兩家的都城也都臨近河流,隨時有被人決水的危險,而智伯這句話,無疑是說到了他們的心坎兒上,萬一...

史書用細膩的角度描述了兩個人的反應魏桓子拿胳膊悄悄碰了韓康子一下,韓康子作勢踩一下魏桓子的腳

。兩人心照不宣的做出了那個決定。

然後接下來的一切便順理成章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這一夜,智襄子睡夢正酣,韓魏兩家家主和城內的趙家部隊商量好了之後,帶領軍隊悄無聲息地潛入河堤,刺殺了守堤軍士,河堤被決口,未過多久,大水積聚,飛馳向智襄子大營。大水反灌,聲勢浩大,智軍一時大亂

。正慌亂間,遠方又響起一陣勁急的號角,隨即殺聲震天,只見趙襄子親率大軍,呼嘯而來……

趙、韓、魏三家合謀逆襲,一舉擊潰智軍,斬殺智伯,智家領土也被趙、韓、魏三家瓜分殆盡,而曾今高傲的智伯的頭顱被製成飲器,供趙襄子把玩。

“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四:個人的想法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智伯在戰術上的成功之處

1.首先便是師出有名。名不順則言不正,依靠自己手裡的晉國公室這張政治牌,頗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並且在自己自身實力強大的情況下,面對不給的,還可以利用公室給韓魏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和自己聯合。

2.然後就是逼迫韓魏和自己聯合。既可以消耗韓魏的實力,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勢力,並且造成事實上韓魏的附庸,為之後統一做足了輿論準備。

3.而軍事上因地而戰,深知困獸猶鬥的道理,圍而不打,慢慢消磨趙家的戰爭意志,並且抓住了古代戰爭中最關鍵的糧草這一點,是頗有可取之處的。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那他為什麼會失敗呢?在於戰略

他在戰略角度上的缺失是他失敗的原因,而所謂戰略,即是團結可以團結的,分清朋友和敵人。在利益的角度上,他和韓魏兩國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他一直以統一晉國為自己的目標,所以這就註定了他和韓魏之間的合作註定會破裂,那句話只是矛盾爆發的導火索。而所謂“不仁”即是不尊重合作夥伴的利益,以勢壓人,能得幾時好?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而我所不認同的是後世史家,皆論智伯貪得而亡。他們認為智伯如果改變積極擴展的戰略決策,做一個守成之主,然後緩緩圖謀別國土地,改鯨吐為蠶食,我倒是覺得這有點成王敗寇的味道了。

主動擴張自然是無奈之舉,面對一個比韓趙魏三家都強大的智家,韓趙魏唯一能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去抗衡,而一旦聯合起來,智家是很難對付的,況且這也無法保證不會受到他們三家的聯合打擊,並且智襄子的性格也促使他做出決斷——與其戰略防守,不如主動進攻。

而作為防守方,韓康子、魏桓子以及段規,則成為後世政治家們爭相效仿的典範。面對智襄子的威壓態勢,他們沒有如匹夫一般按捺不住、挺身而鬥,而是忍氣吞聲,默默地助長智襄子的囂張氣焰,幫他在飛速奔向深淵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上一把。在他

驕傲自滿的時候,抓住一個破綻,直接了結了他。

智氏滅亡是因為不仁嗎?其實想要毀掉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捧殺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故事裡,包括智襄子在內,所有人物的智力水準,都是遠遠超出一般水平線的。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在特定情勢下合理選擇的結果。智伯不可能放棄統一三晉的利益,而他們也無法接受自己家破人亡,就好像一個死結,永遠解不開。

當然,智襄子之敗,與其性格缺陷有很大原因。大概是因為自幼身份尊貴,能力過人的緣故,他的心氣極高,對別人總是加以凌辱而不是籠絡。

正如《三體》所寫到的: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障礙,傲慢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