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以西晉的黨爭為案例,解析何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圓桌曆史——

獨特分析視角,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一語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不與人爭鬥,合群但不結黨營私。這句話發展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大意是君子因共同愛好或志向而合群,但不結黨謀取私利。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做損人利己的事。本篇,作者試圖通過敘述西晉賈充、荀勖的“奸佞派”與任愷、庾純、羊祜的“忠正派”的爭鬥事蹟,將“文史”相結合,深層次的解讀“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這句話。

賈充雖為西晉開國功臣,但是史書對他的評價是“諂諛陋質...晉室之罪人”。賈充與圍繞在他身邊的荀勖、馮紞、何曾等人凡事皆以私人以利益為重,結黨營私,共同組成了西晉的“奸佞派”。而任愷、庾純、張華等都是“剛直守正”之人,凡事是以國家利益為先,是西晉“忠正派”的代表。賈充等人的“黨而不群”與任愷等人“群而不黨”造就了西晉黨政的局勢。

下面,作者將試舉“黨而不群”與“群而不黨”的真實案例。


  • 齊獻王司馬攸就國之事

齊獻王司馬攸原為司馬昭的次子,因司馬師無子,便過繼給司馬師。司馬攸才幹出眾,親賢好施,“才望出武帝之右”,司馬昭就有意讓司馬攸接替晉王之位。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後期,司馬攸在朝中聲望日隆,再加上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痴,所以司馬攸接替晉武帝之位,是眾望所歸,但是賈充一黨卻欲置司馬攸於死地而後快。

對賈充來說,司馬攸與太子司馬衷都是他的女婿,正如河南伊夏侯和給賈充的建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兩個都是女婿,當然那個合適就應該支持哪個做皇帝。其實不然,司馬攸的妻子賈荃是賈充與前妻李婉所生。司馬衷的妻子賈南風是賈充與第二任妻子郭槐所生。郭槐嫉妒心極強,賈充又是懼內之人,所以肯定不會支持司馬攸。其次,如果司馬衷當權,他是個白痴,好控制,再加上賈南風后宮執政,賈充一黨仍可以專橫跋扈,逍遙於世。

但此事,賈充礙於兩個都是女婿,不好直接出面。所以,荀勖與馮紞便代賈充,設計構陷齊王司馬攸。荀勖建議晉武帝派司馬攸到分封的齊國去,遠離政治中心都城洛陽,以此削弱司馬攸在朝中的影響力。司馬攸無計可施,最終憂憤而死。在司馬攸的事件中,賈充藏於後臺,荀勖、馮紞前臺奔走,為了私利,朋比為奸,間接害死司馬攸攸,是典型的小人結黨營私行徑,是為黨而不群。

相比於“奸佞派”的團伙作案,“忠正派”對此事的處理方式,更多的是簡單直接的單兵作戰。

在得知晉武帝讓齊王攸就國之事後,當時的博士秦秀等人,違背司馬炎的意願,上表建議司馬攸應在洛陽匡夫朝政,不應外出就國。庾純也甘冒風險,審核表文後交給了司馬炎。司馬炎看到之後氣憤至極,將博士秦秀等人除名。庾純到廷尉自首後被免除了罪責。史書稱秦秀“忠直知名”,稱庾純“剛直守正”。違背司馬炎意願上表諍諫的事,原本只是博士們的想法,並未提前與庾純商量溝通,庾純為了國家利益甘冒逆鱗之險,可謂忠正之臣。

除了秦秀、庾純之外,羊琇、王濟也通過各自的方式進行了進諫。羊琇因“切諫忤旨”,而被“左遷太僕”。王濟先是自己進諫,不被採納後,又安排自己的老婆常山公主進諫,也因忤旨被“左遷國子祭酒”。這幾位都是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建議司馬攸留在洛陽。不過他們都是各自進諫,不如“奸佞派”一樣,形成合力,且恥於用計,以致沒有成功。

“小人”與“君子”在齊王司馬攸之事中的表現,完美的呈現出了“黨而不群”與“群而不黨”的區別,值得我們深思。接著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案例。

以西晉的黨爭為案例,解析何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賈充劇照


  • 晉滅吳之戰

司馬氏在消滅蜀漢政權之後,時隔17年才開始大舉伐吳。晉武帝咸寧初年,羊祜出任徵南大將軍之時,就建議晉武帝出兵“一舉掃吳”,羊祜認為“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晉武帝雖然同意,卻沒有采納。其中就有賈充一黨從中做梗的原因。

可惡的是,賈充一黨阻礙的真實理由並不是時機不合適或者準備不充足,而是因為伐吳的主張,不是賈充首先提出的,如果伐吳成功,主張伐吳的羊祜、杜預、張華等人肯定功勳卓著。賈充出於私心,不願羊祜等人得此功勞。史書詳細記載了此事。

《晉書·賈充傳》記載“充本無南伐之謀,固諫不可用”,賈充從來就沒想過伐吳的事情,自然就不會提出。所以,在羊祜提出伐吳之後,馮紞、賈充、荀勖三人“同共苦諫不可”。這三人沆瀣一氣,只因伐吳之計不是本團體所提出的,所以不顧國家利益,極力阻礙。西晉滅吳之後,賈充、馮紞等人“內懷慚懼”,且痛恨支持伐吳的功臣,馮紞對張華就“疾如仇”。

羊祜與杜預對賈充一黨的心思看的非常清楚,在第二次上表建議伐吳時,羊祜就表示“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這裡的“更事者”就是指賈充、馮紞等人,“恨於後時”就是指賈充等人後悔沒有早提出伐吳之事,反被別人佔先。同樣,在杜預給晉武帝的上表中也提到賈充等人因“計不己出,功不在身”,所以才“恥於前言,故守之”。

在“奸佞派”與“忠正派”進行的這番激烈交鋒中,“奸佞派”以私人利益為先,棄國家大局而不顧,是黨而不群的真實寫照。“忠正派”以西晉統一華夏為共同目標,羊祜、杜預、張華、王渾、王浚等人據理力爭,是為群而不黨。

以西晉的黨爭為案例,解析何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羊祜


  • 雙方直接交鋒的軼事

西晉朝政之中,“奸佞派”與“忠正派”之間不乏一些直接對抗,任愷與庾純是“忠正派”的前鋒。任愷“有經國之幹...性忠正”並且“惡賈充之為人”。任愷應該是嫉惡如仇的性格,對賈充極度討厭,他為了讓賈充遠離朝政,也是絞盡腦汁。禿髮樹機能侵略秦、涼期間,任愷就建議讓賈充去鎮守關右,晉武帝也同意了。不過賈充採納了荀勖的計謀,將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太子司馬衷,賈充也因此留在了都城洛陽。

賈充與任愷的多次爭鬥鬧的沸沸揚揚,以至於晉武帝司馬炎親自出面調停,提出了“朝廷宜一,大臣當和”的警告。不過事與願違,賈充與任愷不僅沒有和解,反而“結怨愈深”。賈充更是多次藉機誣陷任愷,任愷也多次被免官,最終自暴自棄,憂鬱而死。

另一位忠臣庾純也是性情中人,敢於當面辱罵賈充。賈充有次大宴群臣,庾純就在席間大聲質問賈充“高貴鄉公何在?”,以此來諷刺賈充賣主求榮。(注:魏高貴鄉公曹髦死於成濟之手,成濟受賈充指使)。庾純因此而被免官。

“小人們”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君子們”愛惜羽毛,即便是為了好的目的,也不願結黨,使用卑劣的手段。這就是黨而不群與群而不黨的根本區別。

以西晉的黨爭為案例,解析何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荀勖


  • 結語

700年之後的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了一片著名的文章《朋黨論》,他認為既然奸佞之臣可以結黨,那忠正之臣也需要結黨對抗。作者非常同意歐陽修的觀點,如果君子只是用分散的力量來對抗邪惡勢力,那是遠遠不夠的,君子更也需要團結起來,來對抗黨而不群的邪惡勢力。

正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跟這種卑鄙下流的人,不用講什麼江湖道義,大家一起上!

以上就是本期的圓桌曆史,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謝謝。

參考文獻:

1、《晉書·任愷傳》。

2、《晉書·賈充傳》。

3、《晉書·羊祜傳》。

4、《晉書·杜預傳》。

5、《晉書·馮紞傳》。

6、《晉書·曹志傳》。

7、《晉書·羊祜傳》。

8、《晉書·庾純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