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物流運輸從業者未來可能會,失業?取代我們的或許會是:機器人

85後,前央企物流總監,深耕物流13年,天津大學MBA,馬拉松跑者,創業者,專注物流和職場。

全文總計1672字,建議閱讀4分鐘。

我是物流行業的從業者,有13年的經驗。針對今天所要探討的話題,我的觀點是:

交通運輸行業的從業人員未來是存在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的,但是有個前提——只是部分從業人員的工作會被機器“吃掉”,同時,也會因此創造出來一些崗位。

接下來,分享幾點我的看法:

物流運輸從業者未來可能會,失業?取代我們的或許會是:機器人

01 交通運輸行業的從業人員畫像

有一部分人認為,交通運輸行業的從業者主要是貨車司機,實際上,除了司機以外,整個行業內還是有很多的其他從業人員。

比如說,車輛的管理人員(維修、檔案、培訓、安全等)、車輛調度、運輸現場、運輸主管、運輸經理等;如果說中途涉及到二次分撥的話,那麼,在分撥中心,有倉管員、叉車司機、搬運工等;末端配送環節,還涉及到配送人員。

因為整個交通運輸行業的從業人員很多,科技所替代的也只是那些勞動強度大的、重複性的勞動,從這一點來看,即使科技發達了,也不會把所有的從業人員都從工作崗位上“趕下來”。

物流運輸從業者未來可能會,失業?取代我們的或許會是:機器人

02 科技加速交通運輸行業升級

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整個交通運輸行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已經有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科技,在行業內推廣使用。

2.1安全管理

眾所周知,貨車在行駛過程中是存在風險的,最主要的就是司機疲勞駕駛。現在已經有很成熟的技術來管理司機的行為了。通過在駕駛室內安裝攝像頭,當攝像頭試別出來司機出現了“疲勞”的動作以後(後臺是設定好的,而且有判斷功能),就會報警,提醒司機注意。同時,系統也會提醒司機,每個多長時間需要休息。

2.2輔助駕駛

大部分小轎車上已經有了定速巡航的功能、通過判斷跟前一輛車的車距來自動降速的功能,這些小轎車上的輔助駕駛的功能,已經有部分廠家開始往物流貨運車輛上做嫁接了。

相對而言,輔助駕駛的技術已經是比較成熟了,而且近兩年都會得到一個快速的普及。

2.3自動駕駛

目前有一部分物流公司,已經拿到了自動駕駛商用的牌照,還有一部分貨車廠家,也開始投入資金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從1984年~2018年,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走過了0~1的階段,即科研探索期。但直到2025年前,自動駕駛都將處於產品孵化期,完成從1~10的過程,屆時預計無人駕駛汽車的規模能達到萬輛級別。

中國交通報社黨委書記、董事長,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原副司長蔡玉賀表示:

大家都很關注的自動駕駛,現在新的技術方向應該是車、路要協同發展,不再是單純把車變成一個像人一樣智能地感知周圍一切,這樣就有了智慧公路或數字化公路的一些要求。無人碼頭已經投入運營,未來高速公路上無人駕駛的貨車投入運營也會很快來臨。

物流運輸從業者未來可能會,失業?取代我們的或許會是:機器人

03 科技替代大量的人工尚需時日

科技為交通運輸行業帶來的便利不可否認,但是,有一點肯定的是,短時間內,不會替代掉大量的人工。

計算機科學家、硅谷投資人吳軍博士曾經提到過一個“第三眼美女原則”:

第一眼美女和第二眼美女,要麼是天生麗質,要麼特別懂時尚,交往的門檻和成本都比較高。而只有第三眼美女是屬於大眾的。

對應到產品上,就是說任何技術產品都要到第三代,才能被大眾廣泛接受,然後才能長時間地存在下去。

也就是說,比如,想前面提到的自動駕駛技術,現階段還處於門檻和成本都比較高的時候,還沒發展到大範圍推廣的階段。

除了貨車司機之外的崗位,雖然也有技術在研發,但是仍然也是在不斷的升級中,即使一部分技術已經成熟且做到了平民價格,那也只是會替代掉其中的一部分崗位。

物流運輸從業者未來可能會,失業?取代我們的或許會是:機器人

小結:

針對機器人“吃人”的風險,我覺得現有的物流行業從業者不必太過悲觀,短時間內大家還是會比較安全,而且機器吃掉的也是那些勞動強度大、重複性的勞動。

另外,對於目前還在讀書的朋友,可以適度學習下智慧物流,以及物流科技方面的知識,提前做好知識儲備。

以上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你的觀點,你也可以,收藏此文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祝近安!

物流者說,實戰物流人的聚集地。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