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推背圖》裡的歷史故事(十三):自古套路得人心

上次我們看到《推背圖》的第十二象預言了後晉的“兒皇帝”,那麼十三象預言了什麼呢?請看下圖

《推背圖》裡的歷史故事(十三):自古套路得人心

1.讖解

漢水竭】:後漢亡。

上一象,《推背圖》預言到了五代時期的後晉,那麼按照邏輯這一象應該預測一下後漢了吧。結果卻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這一象的第一句就是“漢水竭”,以為會仔細的預測一下後漢,結果一下子就結束了。好歹也是一個朝代,為什麼會一筆帶過呢?主要是這個朝代實在是太短了,後漢從建立到滅亡僅三年,歷二帝,是五代十國裡最短命的政權。但我們這裡還是說一下吧,我們上一象曾提到,“兒皇帝”的繼承者是有骨氣的人,不想當“孫皇帝”就和契丹反了臉,結果被契丹所滅。

然而契丹滅後晉卻後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了這個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姓劉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漢”),史稱後漢。

說起劉知遠,在上一象我們也提到過,他是“兒皇帝”石敬瑭的部下,曾經救過石敬瑭的命,所以很受重用,在石敬瑭的提拔下節節高升,最後竟做了皇帝。但這個皇帝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什麼政績。而是他和他的皇后的故事:【

高祖皇后李氏,晉陽人也,其父為農。高祖少為軍卒,牧馬晉陽,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貴,封魏國夫人,生隱帝。】《舊五代史》

看到了麼?這個媳婦竟然是搶來的,這個你敢信,但後來在劉知遠富貴了以後,這個搶來的媳婦也成了他的皇后,這個絕對是真愛啊!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就出現了各個版本的傳說甚至編成了劇本《劉知遠白兔記》,與《荊釵記》、《殺狗記》、《拜月亭記》並稱“四大南戲”。

雀高飛 飛來飛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指郭威(乳名雀兒)飛到了皇位上,建立了後周。

2.頌解

百個雀兒水上飛 九十九個過山西】:歷史上有很多大將象郭威一樣過黃河北上抗擊過契丹,到了太行山以西。

惟有一個踏破足 高棲獨自理毛衣】:惟有郭威一個,打著去抗擊契丹的旗號出兵,到澶州(河南濮陽,澶音蟬)就兵變了,黃袍加身,返回京城稱帝去了。

圖中:以城郭隱喻“郭”,以鳥喻雀,以水(漢水)喻後漢。郭、雀兒在漢水之上,指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

這一象,讖和頌都像兒歌一樣,我都有點懷疑這是不是真的了。但我們還是先不管這個,這裡面明確的提到了一個人,郭威,歷史上後周的建立者,說起來郭威做皇帝的過程這個就非常有意思了,全是熟悉的橋段,不信您往下看。

話說,劉知遠剛做了一年的皇帝就一名嗚呼了,他和李皇后生的兒子劉承祐繼位當了皇帝,但劉知遠為了自己的兒子皇位坐的穩,就搞了幾個“顧命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和郭威。這個味道是不是很熟悉,像是康熙帝也是不是有四個顧命大臣呢?

顧命大臣,這個職位應該是最難的職位了吧。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能夠摸清楚先帝的脾性,混得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對現在的皇帝卻是難以明白,本來是按照先帝的旨意辦事,卻讓新皇帝覺得把他架空了,沒有了權力。結果自然是,新皇帝要想法子把他們幹掉。

看劉承祐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他把握有兵權的郭威派到鄴都,以行樞密領天雄軍節度使,節制河北諸將備禦遼軍。

然後,當楊邠、史弘肇、王章來上朝時,在廣政殿東廊埋伏下武士,做了他們。這個畫面是不是很熟悉, 李存勖是不是也這麼幹過呢?貌似相同的套路總是管用啊。當然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個大臣很危險,做個顧命大臣更危險!上班路上好危險的說。

接著,他又去派人殺郭威。

結果呢?郭威這下不反也得反了(是不是也非常的熟悉,當時的李嗣源也是不願意反,結果被李存勖逼反當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想真的幹掉劉承祐的想法,只是覺得劉承祐受了奸人的蠱惑,於是,以“清君側”的名義殺了回去(清君側,這個套路熟不熟悉呢?)。而劉承祐呢,不但沒有搞清楚狀況,卻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這下子,雙方都沒有了退路了,不用說,郭威是常年帶兵之人,打架自然有一套,自然而然地勝利了。而劉承祐呢?被迫出逃,在逃的過程中被自己的寵信郭允明一刀結果了性命。(哎哎哎,又是姓“郭”的幹掉了皇帝,先有 裡郭從謙,再有現在的郭允明,你們讓“郭大俠”怎麼想?)

接下來的段子,大家就更熟悉了。

郭威勝利後,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告訴太后,我也不想反,是皇帝聽信讒言要殺我,現在您看皇帝雖然死了,但也不是我殺的。我不想當皇帝,我還讓老劉家的人當皇帝這樣可以了吧於是就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哪知道此時,突報契丹南下,於是郭威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士兵們把一件黃袍披到了郭威的身上...

額,就問你熟不熟悉,於是,後周就這樣成立了。

都是套路啊,不過郭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套路後來也被用到了後周統治者自己的身上,複製版的“陳橋兵變”馬上就要上演了,演員趙匡胤已經呼之欲出了。

好了,《推背圖》的第十三象的歷史故事到此結束,謝謝閱讀。

關注我,帶給您更詳細的歷史,古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