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只有區區三個德國師的隆美爾為何能打的那麼猛?希特勒為什麼不多給點部隊?

王司徒軍武百科


在德國的計劃里根本沒有非洲,只是因為那處豬隊友意大利太廢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幫助意大利“收復”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兩次坑了德國,而且都坑的非常厲害,一個是意大利以優勢的兵力想佔領北非,卻被英法非嫡系部隊差點趕出非洲;另一個是意大利入侵希臘,又把自己陷在了裡面。而在1941年,德國正準備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動員550萬左右的軍隊向蘇聯邊境集結,所以沒有多餘的兵力分給非洲。

在非洲慘敗之後,意大利終於向德國求救,德國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軸心國可能失去對地中海的控制(當然制海權一直在英國手裡),並威脅到德國在歐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羅馬尼亞,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才派出了隆美爾支援意大利。隆美爾在北非的任務僅是幫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關心這一塊。但是沒想到隆美爾是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將領,他用遠遜於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採用靈活、集中運用的方式,大膽進攻、巧妙設伏,打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他比古德里安還大膽,進攻中坦克不斷的在減少,但他不等維修和補充(本來也沒有補充),一路領著剩餘的坦克不斷的追擊英法聯軍,一度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與隆美爾的坦克數量之比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爾剩下能用的坦克數量太少。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幾乎佔領了整個北非,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為戰損太嚴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聯軍,所以進攻只能停滯。

隆美爾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於他能合理的利用手頭的所有裝備,他的一個偉大發明就是將用於防空的88炮用於反坦克。這個口徑遠遠大於當時所有國家專門用於的反坦克炮,並且88炮的倍徑遠大於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對二戰初期裝甲普通偏薄的坦克來說,幾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這個應用最後還影響到了德國坦克炮的研發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計劃,所以就算是隆美爾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國還是不給他任何增援。除了因為入侵蘇聯的計劃抽不出軍隊以外,北非到底還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國已經把事情做到這個份上,已經仁至義盡,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會不高興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權一直不在軸心國手中,無論是意大利海軍和德國海軍,他們都不是英國的對手,德國潛艇戰還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權,靠潛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國的潛艇部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他們要封鎖英國,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憐的隆美爾在整個二戰非洲戰事期間只得到了一次像樣的補給,他最後敗於蒙哥馬利,真不是因為蒙哥馬利多麼利害,而是因為隆美爾最後沒彈藥也沒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爾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國稍微再給他一些補給,結果就會完全的不同了。


唐格林奇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德國在二戰期間被世界尊稱的名將,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戰場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之所以用僅有的三個裝甲師打得那麼猛的原因在於:隆美爾在接任北非軍團長以後,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採用了游擊戰術,並且對於裝甲的保養和維護嚴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運輸資源的路線,對於北非,支援遠比路上的消耗更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可以被後人永遠銘記的軍事將領,他們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揮技巧給予這場波及世界的大戰更多可能和熱度。作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爾而言,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膽大心細的工作作風成就了他傳揚後世的美名。如果說戰爭中除了國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這場戰爭的恐怕就是這些名噪一時的將軍了,而在二戰期間,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國人哭爹喊孃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北非戰場的開設本意是為了軸心國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東地區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陸,可恨的是意大利作為三大軸心國主力之一,其軍事實力與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面對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罵的同時,選擇可以力挽狂瀾的將軍支援北非軍團!


隆美爾的成名作,或者說隆美爾被世人所知的戰役來源於二戰初期,德國入侵法國時!這個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漸露頭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並且成全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那就是能夠親自指揮一部裝甲師!希特勒大手一揮,位於第四集團軍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就落到了隆美爾頭上,信心十足的隆美爾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其所指揮的裝甲師堪稱德軍裝甲部隊的榜樣,縱橫穿插,在撕裂法軍防線的同時,保持迂迴戰術,利用德軍強大的突進能力,摟草打兔子,很快,法軍面對隆美爾的裝甲師的防線被徹底打破!在這次戰役裡,隆美爾率領的裝甲師又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魔鬼之師”!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經過反覆的考量以後,下令隆美爾趕赴非洲,接任德國的非洲軍團,以中將銜統領非洲軍團軍長一職!

面對北非戰場咄咄逼人的英軍,在己方兵力,裝甲部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隆美爾在到任後的兩個月裡,快速整合了部隊,並且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保護裝甲設備的完整率,所有的參戰士兵必須學習裝甲的維護和保養,本身部隊所在的機械師,必須得到部隊的全面保護!

接下來,隆美爾迅速制定了進攻方案,是的,你沒有看錯,在手中僅有三個裝甲師的隆美爾,面對數倍於己的英軍,選擇了進攻,利用英軍在之前對意大利作戰節節勝利後的驕視之心,在方案制定後,隆美爾集結了北非軍團所有的裝甲部隊和參戰人員,孤注一擲,強攻了疏於防範的英軍,結果英軍大敗,隆美爾聯合意大利的軍隊,趁勢收復了之前被攻陷的領地。被德軍打得心驚膽戰的英軍在蒙哥馬利的帶領下,終日惶惶。而隆美爾在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地區以後,採用游擊戰的打法,四處尋找英軍的小股作戰部隊,對其實施殲滅打擊,並且對可以修復的英軍坦克全部遷回了大本營,這也是很多英國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軍團為什麼可以一直進攻的原因,甚至在對戰的時候,可以碰到原本屬於英國的坦克在地方的陣營裡!

可以說,戰事進入後期,北非戰場對於希特勒來說,只能算是牽制同盟國兵力的地方,對於缺少補給和支援的北非軍團來說,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大的對同盟軍進行殺傷,失去了運輸路線的軸心國,只期待北非戰場的陷落時間可以晚一點,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但是隆美爾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北非軍團提前的覆滅,也打擊了所向披靡的英軍!加大了同盟國對於北非戰場的資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這場戰事結束的時間!


詩涵果果


也不太準確,隆美爾在挺進到阿拉曼之時已經擁有四個德國師,即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5輕快師升格而來)、第90輕型快速師和由一些空降兵單位組成的摩托化“非洲師”。但是經過數千公里的長途沙漠作戰,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經損耗非常嚴重。



德國人雖空有四個師的番號,卻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輛坦克了,輸掉阿拉曼戰役也屬正常,而隆美爾的不幸在於,希特勒從來沒有意識到北非戰場的重要性。法國戰役橫掃西歐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將,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指揮權,並被晉升為德國“非洲軍”中將軍長,以幫助被英國人揍得鼻青臉腫的意大利盟友。

其實在首批到達北非的德軍部隊中,就整整缺少了一個裝甲團的編制,因為該團坦克都隨著貨船沉到了地中海底。這就是希特勒不太願意給隆美爾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海空軍的控制之下。

(隆美爾在北非)

希特勒對大海是有恐懼感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擱淺,多多少少也有一點這方面原因。馬耳他島上英國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國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羸弱,使得從德國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動都是一個危險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補給的匱乏,始終困擾著隆美爾的戰術發揮,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險過海增援北非,還不如通過鐵路給更重要的蘇德戰場輸血,換誰都會這麼想。

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是幾乎沒有水面力量的,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主要由意大利海軍承擔,在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之前,真正協助隆美爾高歌猛進的決定性力量,其實是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的存在。它們以意大利機場群為基地,完全壓制了馬耳他的皇家海空軍,使地中海航線有過一段時間的順暢,同時也掩護隆美爾的地面部隊快速推進。

(隆美爾在北非)

隨著蘇德戰場吃緊,第10航空隊主力1942年下半年調走,馬耳他的英國戰機和地中海艦隊可謂是死灰復燃,猛烈襲擊著所有過往的軸心國船隊,隆美爾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而缺乏空中掩護的德軍裝甲部隊,也在絕對優勢的皇家空軍打擊下損失慘重,因此隆美爾缺少的不僅僅是增援部隊和坦克,德國空軍的疲於奔命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希特勒就無力給隆美爾一些必要的援助呢?顯然不是,在隆美爾奉調回國休養之後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戰役全部結束,德意軍隊殘部25萬人走進了戰俘營,其中僅阿尼姆大將指揮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非洲裝甲集團軍改稱)就有七個師的番號,包括第10裝甲師和武裝黨衛軍部隊等等,被俘人員數量多達125000餘人。也就是說,在北非戰場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緊急實施增援,問題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級上將)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能擁有七個德國師的部隊和足夠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馬利幾乎肯定會遭到失敗,德軍就可以衝到尼羅河完全佔領埃及,然後向北席捲中東產油區,向南直撲印度與日本人見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迴跟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會師。

那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最擔心出現的情況,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極度虛弱和強弩之末了。

(蒙蒂來了)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戰略格局仍然不夠,以及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不足。在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開闢戰場,原計劃是將這些寶貴的兵力用於巴爾幹。可是如果不接濟墨索里尼這個“不爭氣的盟友”,那麼軸心集團就可能出現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臺的情況。怎麼說呢?就跟當初被動介入西班牙內戰一樣,派隆美爾征戰北非也是希特勒並不情願的選擇,一個身不由己的作戰行動。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爾軍團的存在可以穩定墨索里尼的政權,並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戰場的有限勝利,也可以沉重打擊和牽制英國的勢力,僅此而已。至於深入中近東和迂迴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他連想都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預料到,隆美爾會以那麼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意大利總參謀部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僅僅是守住利比亞別讓意軍崩潰,他們甚至一度阻止非洲軍團無限向東進攻。

(蒙哥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擊增調援兵的突尼斯戰役,希特勒的目標也不過是防止北非戰場全面崩潰,那樣盟軍下一步必然要登陸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國人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行動。結果因為海路被嚴密封鎖,七個德軍精銳師最終無路可退全軍覆滅。如果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不作如此無謂的犧牲,乾脆投入到兵力緊缺的蘇德戰場,效果豈非更好?某種意義上,希特勒的戰略取捨能力,跟常凱申大隊長特別相像。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隆美爾在1942年哭著喊著要求增援的時候,希特勒送來的僅僅是一枚勳章和陸軍元帥的節杖,而這玩意是嚇唬不住蒙哥馬利的,戰爭的勝負畢竟靠的是實力。

(隆美爾在西線)


度度狼gg


隆美爾在北非作戰非常猛不假,但希特勒不想增援他也不假,為什麼呢?

一、北非就是雞肋,不能解德國燃眉之急。

在希特勒看來,北非對德國來說並不重要,至少跟歐洲東線戰場相比不那麼重要。

德國當時迫切需要的是石油,但北非很多油田還沒有發現,更談不上開採,

當時北非已經發現並進行開採的油田就是利比亞的很小一部分油田,年產量不到10萬噸,並且這些油田被盟友意大利控制。

即使都給了德國,也只是德國年需要量的60分之一。

相比之下,蘇聯的石油年產量非常可觀,每年為德國提供一千萬噸石油不是問題,不但夠用,而且綽綽有餘。

儘管德國開採蘇聯巴庫石油希望不大,但至少還有希望。

二、中東石油多,但不是希特勒的“菜”。

中東的石油倒是非常多,二戰時期石油年產量在1000萬噸以上,足夠德國人用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石油集中在伊拉克和伊朗地區。

但是要想獲得這些石油,需要問一下英國人答應不。

德國從這裡拿走石油,要從利比亞到埃及,再經過蘇伊士運河來到伊拉克、伊朗,蘇伊士運河在盟軍控制之下。

德國要想把石油運回德國,要過五關斬六將,不但要面對地面部隊的圍追堵截,還要跟英國地中海艦隊、英國印度洋遠東艦隊過招,顯然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德國的遠洋運輸能力和海軍在戰鬥力完全不能跟英國抗衡。

三、德國到北非距離太遠,保住成果太難。

佔領北非,需要控制住馬耳他的戰略要地,德國要想在北非大幹一場必須拿下它。

可是即使希特勒派兵,就算德軍死磕英軍要拿下馬耳他,也不一定能如願,因為德軍只有陸軍和空軍,沒有強大的海軍,運兵太慢,太危險。

利用空降兵和空軍攻佔馬耳他?克里特島德軍空降部隊已經損失慘重。

即使在援助下最終拿下馬耳他,但德軍依舊無法突破英國在地中海的海空封鎖為馬耳他守軍提供後勤補給,守住勝利成果就非常危險,因為德國的海陸軍兩棲作戰一直是短板,在二戰中沒有多大建樹。

而事實上漫長的運輸線始終牢牢地控制在英國皇家空軍手裡,德國開往北非增援隆美爾的戰略物資無法到達目的地,在半路就被英國皇家空軍打擊葬身海底。

當隆美爾的坦克沒有燃油的時候,德國開來的"Proserpina"號油船在圖卜魯格被英國空軍擊沉了,當最後一輛貨輪帶著1200噸燃油到來的時候,隆美爾已經用不上了,只能把它們焚燒。

三、蘇德戰爭正酣,抽調不出兵力。

阿拉曼戰役前,蘇德戰場戰局進入膠著階段,蘇聯在美國援助下停止了頹勢,開始有了招架之力,德軍不得不在蘇聯戰場投入更多兵力。

如果在地中海投入太多兵力與戰略資源就意味著歐洲東線戰場的力量將受到很大程度削弱,而蘇軍當時正在羅馬尼亞油田邊上虎視眈眈。

所以不要說希特勒戰略重心不在北非,就是在那裡也對隆美爾也愛莫能助。

其實,希特勒讓隆美爾到北非只是為了把北非局勢穩定下來,不惡化就行。

說白了就是讓他防守的,根本沒有讓隆美爾進攻,。

在第一次進攻的時候,意大利加里博爾迪將軍就堅決制止隆美爾進攻,隆美爾不把他放在眼裡。

這時候希特勒來電,下令隆美爾停止軍事行動:“總之,你要避免在你開闊的右翼採取任何冒險行動,不準北上進攻班加西。”

但隆美爾卻假傳聖旨,把希特勒的禁止進攻說成是鼓勵進攻。他對加里博爾迪將軍說:元首給了我“行動的絕對自由”。

實事求是地說,希特勒在這件事上做得非常對,當時的局勢,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的是正確的。


小約翰


隆美爾是德國的名將,元帥,在二戰期間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後來他被派往北非作戰,在臨去之時希特勒曾向他交代過,北非不是德國的主戰場,派隆美爾去只是為了拖住盟軍,同時也是為了給軸心國做出個樣子,所以不需要隆美爾打的太猛,德國也不可能給他太多的物資和軍隊,但是隆美爾到了北非以後,卻把希特勒的主張忘在了腦後,一路突飛猛進,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軍用物資分出一部分來給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拖了歐洲戰場的後腿,後來隆美爾在和蒙格瑪麗的對陣當中,敗下陣來,退出了北非戰場,以至於希特勒的對龍梅爾也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說隆美爾只是一個能爭慣戰的將軍,不是一個戰略家,其實希特勒對他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隆美爾在戰場上分不清主次,他雖然能打仗,但是卻分不清,應該朝什麼地方打,應該打到什麼程度,對戰場上的整體形勢沒有輪廓,缺乏一個戰略家應具備的素質。

隆美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有些兒女情長,比如說他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作為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主帥,竟然脫離了戰場,回到家裡給他愛人過生日,這明顯不是一個將帥的所為。

縱觀隆美爾的軍事生涯,他僅僅相當於戰術家,不是一個戰略家,如果你瞭解了他的軍事生涯,你就會發現隆美爾和德國的其他元帥相比,依然相差甚遠,他缺乏戰場上的經驗,如果不是當年給希特勒當警衛,也不會受到希特勒的重用,他也不會有出頭之日。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隆美爾,全名為埃爾溫·隆美爾,1942年,因在北非戰場的出色表現,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也因此得到了"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稱號。隆美爾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也是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隆美爾)

一 意大利一敗塗地,隆美爾臨危受命,救援北非

1940年5月,在接連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希特勒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終於不滿足這種小打小鬧的戰爭規模,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在西線,德軍採取閃擊戰術,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便越過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繼而侵入法國,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便打敗了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東線,全力進攻蘇聯,殲滅大量蘇軍的有生力量,迫使蘇軍一撤再撤。

看到德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時,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再也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心,開始入侵南歐與非洲,夢想著將地中海變為意大利的內湖。

早在1935年,意大利軍隊就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進攻北非國家埃塞俄比亞。面對強敵入侵,埃塞俄比亞國王一面在國聯譴責意大利的侵略行為,一面號召國人積極備戰,抵抗外敵。但終歸是實力懸殊太大,埃塞俄比亞被意大利佔領。1939年4月,意大利又佔領阿爾巴尼亞,當德國在對英國和法國的戰爭中不斷取勝時,意大利也不滿足對非洲土著國家動手了,加入了對英、法的作戰,希望能將英法的勢力逐出非洲,自己當非洲老大。

(墨索里尼)

1940年8月,意大利佔領英屬及法屬索馬里,威脅著英國對蘇伊士運河南部通道的控制。9月,25萬意軍進入埃及境內,目標直指蘇伊士運河。而希特勒的整體戰略是“先大陸,後海洋”,他計劃將英法軍隊趕回英倫三島,然後用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轟炸,消滅英國的抵抗意志。接著,揮師東進,矛頭直指羅馬尼亞、蘇聯。就在希特勒解決羅馬尼亞,著手製定針對蘇聯的奧托計劃時,意大利掉鏈子了。

墨索里尼被北非的接連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兵力不足、準備尚不充分,且沒有通知希特勒的情況下,突然下令入侵希臘,打亂了希特勒的整體佈局,讓元首十分惱怒。

12月,英國在北非發起了羅盤行動,對意大利進行反擊。意大利軍隊被迫向利比亞境內撤退。1941年初,英軍在利比亞的託卜魯克登陸,對從埃及撤退的意軍進行夾攻,經過兩個月激戰,意軍十個師被殲,意大利在北非戰場一敗塗地,23萬意軍被6.6萬英軍大敗,意大利又一次鬧了世界笑話。

二 “沙漠之狐”扭轉敗局

隆美爾接到命令後,于于2月11日抵達羅馬,隨後在12日飛抵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城。隆美爾在危急關頭挽救了北非戰場,北非戰場也成就了隆美爾,使隆美爾的個人威望與榮耀達到了巔峰。

早在一戰時期,隆美爾就嶄露頭角,他曾轉戰過法國、羅馬尼亞、意大利戰場,第一次參加戰鬥時,就率領3名士兵擊敗了20名左右法軍的進攻,讓人刮目相看。在整個一戰時期,隆美爾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一戰後,他把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提煉,寫成了《步兵的進攻》一書,正是憑著這本書,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希特勒把他放到身邊,做了大本營衛隊長。入侵波蘭後,隆美爾希望能獨領一軍,馳騁戰場,希特勒滿足了他的要求,升任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該師於法國戰役期間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取得了赫赫戰功,從此,隆美爾進入了他軍事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此去非洲,希特勒能給隆美爾的兵力並不多,只有兩個裝甲師,加上後來在非洲收攏的軍隊,德軍在北非只有10萬人。為什麼希特勒給隆美爾如此少的兵力呢?因為德國的重心不在非洲,而是在東線,在蘇德戰場上,希特勒必須把資源投入蘇德戰場,來維持德軍對蘇聯的進攻。而在北非,希特勒只是希望隆美爾能維持住現狀,不讓北非全部落入英軍手中。

初到非洲,隆美爾不顧德、意兩國高層的意見,即以防禦為主,維持現狀,而是大膽的發動突擊。北非的英軍沒有見識過德軍閃電戰,在擁有優勢兵力和充足的物資保障情況下,但還是遭打了隆美爾沉重的打擊。甫一交戰,英軍即被德軍在優勢的空軍力量和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聯合打擊之下潰不成軍。隆美爾也因此被英軍稱之為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進攻使英軍損失慘重,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託布魯克的部隊,曾指揮英軍打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也成了德軍的俘虜。英軍在北非優勢喪盡,完全處於被動。隆美爾也因為赫赫戰功,在1942年6月被授予元帥軍銜。


歷史風暴


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地區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華,多次以少勝多擊敗英軍,在北非的黃沙中展現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戰爭藝術行動。自1941年以來,英軍在北非地區的兵力從來就沒有低於過10萬,英軍經常是利用十幾萬人和幾百輛坦克來對抗隆美爾只有幾萬人的非洲軍,然而隆美爾的非洲軍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三個裝甲師,儘管如此,德國人仍然經常把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可否認的是,德軍派去非洲的部隊都是精英部隊,第21裝甲師的前身就是德軍第五輕裝甲師,屬於德軍師級部隊中的第一流水平,同樣的還有第15裝甲師。唯一的一個輕裝甲師第九輕裝甲師,也經過了專門的沙漠戰訓練。而英國在整個二戰中,陸軍部隊就沒有打過什麼硬仗,英軍的炮兵部隊也許擁有一定的訓練水平,但英國的裝甲部隊仍然保守老舊戰術古板。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隆美爾確實是一個機動戰大師,他對於機動作戰和進攻力學都極為了解,總是將兵力集中在英軍最薄弱的地方大膽攻擊,尤其是他英勇無畏的行動總是令英國人驚慌失措。無論是在第一次攻克希蘭尼加的戰役中以薄弱兵力全軍出擊、還是戰斧行動中沿著英軍裝甲部隊的軸線進行反攻、亦或者在賈扎拉戰役中大膽的全軍繞過賈扎拉防線,他的行動都是英國人始料未及的,這也就是德國人總能取得勝利的原因。

然而,北非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的主戰場,非洲就算丟給西方盟軍,對德國的主要戰線沒有太大的影響。即使是北非戰役的後續行動登陸意大利,也沒有危及到德國的根基,唯有在西歐登陸才是真正的危及德國根本。希特勒的想法是在這裡吸引盟軍的注意,拖延盟軍在意大利或者西歐的登陸,在非洲決勝並不是德國的戰略。反而是隆美爾的勝利刺激了德軍總參謀部給他們派去更多的兵員,試圖衝向蘇伊士運河。但是從根本上說,德軍的這一點兵力是不可能壓過整個大英帝國的。更重要的是,在非洲維持軍力,實在是要耗費太多資源。德國向非洲運送物資需要跨過地中海,這個過程遭遇英國海空軍攔截因此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而且隨著隆美爾在北非的推進,跨越數千公里的運送油料和各種物資是非常困難的。僅僅是負責非洲軍團後勤的各種載具,在東線戰場上就足夠供應上百萬規模的軍隊。沙漠作戰車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個非洲軍團的汽車就是上萬,而蘇德戰場,擁有500輛機動車輛的師就已經算得上是德軍中的機動部隊了,可見非洲沙漠對部隊機動性的高需求和對後勤的高消耗。隆美爾拿更多的部隊推得更遠,在整體上更是加重了德軍的負擔。

希特勒只需要隆美爾牽制盟軍而非耗費鉅額補給推進,而隆美爾執意要衝出去的後果後來也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即耗費資源,又使得進攻力量消耗殆盡被打了回來。而德軍後期增兵非洲,更是一種愚蠢的行動,因為在制海權制空權被奪取的情況下,加入非洲的德國軍隊基本就是進入一塊沒有後撤之路的死地。


科羅廖夫


隆美爾能夠打得猛主要是跟戰術有很大關係!隆美爾的兩大戰術優勢讓聯軍丟盔棄甲。

戰術一,隆美爾採用了田忌賽馬的戰術讓德軍取得了不對稱的優勢。在隆美爾的進攻中,德軍的防空炮團被用來對付聯軍的裝甲部隊,而德軍的裝甲部隊卻被用來對付聯軍的步兵。這種兵種對調的方式讓德軍直接擁有了不對稱的優勢,火炮的射程比裝甲武器的射程大得多,可以在射程之外發起攻擊;而德軍的裝甲部隊用來對付聯軍步兵,聯軍步兵根本奈何不了德軍裝甲部隊。

戰術二,德軍的戰術素養高,戰鬥配合能力強。我們從德軍非洲軍團的回憶錄裡看到,德軍步兵士兵經常拿反坦克炮躲在坦克底下打聯軍坦克,摧毀了大量聯軍裝甲武器,造成聯軍對德軍坦克的恐懼。也就是說,德軍的裝甲部隊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群毆了聯軍裝甲部隊。


優己


德國二戰時期有三個傑出的軍事家,分別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三個人在一個時期裡指揮德軍所向披糜,創造了很多戰術理論和精典戰役,他們的指揮才能讓世人的側目。

隆美爾作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經典口號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誰先開火,並能進行最猛烈的集火射擊,誰就能取勝。只要有可能,就要採取欺騙措施。在所有進攻戰鬥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敵人中間制.造恐慌等等,時至今日隆美爾的很多理論仍是非常的實用。

隆美爾有著"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稱號,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任第七裝甲師師長,後來被任命為非州軍團軍團長,而他人生的高光點就在非洲之時,他以非凡的指揮藝術,扭轉了意軍失敗的非洲戰局。

1941年為了截斷英法等國戰略物資的命脈蘇伊士運河,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意大利開始出擊埃及,同時實現把地中海納入意大利版圖的戰略意圖,但英國在埃及也駐有重兵,兩兵相接,意大利有點太慫,在與英軍和法軍的戰爭中處於被動,大批的軍隊深陷於英法聯軍的包圍之中,其中有10個師被殲滅,其它軍隊有被全殲的可能。作為同盟國,德國本不想在非州戰場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為他們的重心在歐洲戰爭,在準備和蘇聯的決戰上。但意大利實在太不給力了,不但不能給希特勒分憂,卻處處需要德軍去救援,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才臨危受命,只帶了三個師的兵力來到了北非,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爾越打越順,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軍隊的圍,還追著英法聯軍打,實現了戰局的扭轉。

那麼隆美爾有什麼神奇的力量,用三個師的兵力約10萬人和英法美大約11個師25萬人對決,而隆美爾加起來也只318輛坦克,實力非常懸殊。但隆美爾有他的獨特戰術,通過不斷進攻,進攻,再進攻,擾亂敵人,往往有時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卻通過迂迴到其它薄弱之處,然而出其不意,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在北非戰役敵眾我寡的的情況下擊潰英國著名的第八集團軍,隆美爾就是用這種戰術,他也因此一戰成名。

當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還非常狡猾,往往採取很多欺騙的措施,使對方上當,例如昔蘭尼加戰役中,隆美爾在正面進攻中為了虛張聲勢,製作了幾百輛木頭坦克,讓英軍以為正面是絕對主力,但其實隆美爾則將主力迂迴到了英軍的兩翼,這正是英軍的薄弱之處,自然一交火,英軍就被打懵了,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是這種靈活有效的戰術,使得隆美爾一次次取得勝利,也扭轉了北非戰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術大師,在後來卻陷入了暗殺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後被逼自殺,結束了他助紂為虐的一生,當然,他的戰術思想沒有因人而消失卻被後來人視為經典,不斷髮揮著軍事價值。


華豎


隆美爾,德國三大名將之一,與“閃電利劍”曼施坦因、“專家怪傑”古德里安並列其中。說起這隆美爾啊,這晉級速度也是蹭蹭的,直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兵幹到名將的位置。雖然自己的實力不可或缺,但是也少不了伯樂——希特勒的賞識。


隆美爾因為把自己的作戰心得編寫為《步兵攻擊》一書,一時間聲名大噪,希特勒看完後也是對此表示肯定。擔任教官的隆美爾被調至希特勒的警衛隊,和元首離得近了,自然就有了出頭的機會,被希特勒指定為其安保人員,由於嚴謹的工作態度,隆美爾每次也沒讓希特勒失望。

1939年8月25日隆美爾被希特勒提升為貼身護衛隊長,二戰剛一開始時,隆美爾到了最高統帥部任職,為了能讓自己的軍銜配得上這個職位,隆美爾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軍銜提升至了少將。


可是他並不滿足於此。在知道德國即將攻打法國的時候,隆美爾請求將自己調至前線。希特勒出於安插親信的目的,把第七裝甲師交給了隆美爾指揮,隆美爾憑藉自己過硬的軍事素養在戰場上大膽用兵,打得法軍暈頭轉向。以42輛坦克損失的代價,俘獲97000人、坦克與裝甲車458輛,成為整個戰場最亮眼的新星。而隆美爾領導的第七裝甲師也獲封“魔鬼之師”的稱號。

接著,非洲戰役爆發了,希特勒考慮再三後決定派隆美爾前往。而隆美爾挺進非洲時能指揮的只有三個師、兩個意大利軍和320輛坦克。


1941年2月隆美爾接過了德軍在北非的指揮權。面對數倍於已方的敵軍,隆美爾迅速整合已方部隊。利用英軍不久前剛剛戰勝意大利的驕傲心態,迅速果斷派兵出擊,德軍集合所有的裝甲部隊和人員對英軍展開進攻,乘勢收回了不少失地。隆美爾在穩固失地後採取遊擊圍攻英軍小股軍隊的打法,而德軍也趁機繳獲不少英軍坦克,只要是能修修補補上戰場的全都被德軍運回了,畢竟此刻的德軍坦克數量是壞一個少一個,這也是為何參戰的英軍會時常看見自家坦克出現在敵方陣營的原因。


隆美爾到了北非後將原本岌岌可危的戰線迅速穩固了下來,還趁機收復了許多失地。這是希特勒政府想都沒想到的,本來已經不被寄予厚望的北非戰場沒想到隆美爾加入後起死回生,要知道以前意軍守在這裡的時候,那可是被英軍打的節節敗退差點覆滅。軸心國本來想通過北非戰場打開中東地區的大門,結果意大利這個隊友太菜了,德軍大失所望,才派隆美爾支援。本想做好防守就行,奈何隆美爾卻硬生生的將北非戰場的結束時間推了又推,一沒留神卻擴大了很多地盤,給德軍爭取了大量時間。


那麼既然隆美爾可以打的這麼猛,為何希特勒不派兵增援呢?

在通往北非的馬耳他島上有英軍空軍存在,而德軍的海軍在此地又力量薄弱,運輸物資的任務主要交給意大利海軍。前期在蘇德戰場還未易手之前。此地的航空保衛任務一直交給德軍第十航空隊,他們以意大利的機場為基地,壓制著馬耳他島上的空軍不敢抬頭,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時也負責掩護隆美爾的地面突進任務。

可是後來隨著蘇德戰場的優勢易主,德國第十航空隊被抽調。這就讓馬耳他島的英軍開始死灰復燃,沒了德國空軍的制衡,意大利的運輸船損失慘重,這也是為何北非戰役越往後物資增援越困難的原因。


反觀對手,美國的坦克戰車援助源源不斷地運來,很快就佔據了絕對上風。

另外北非戰場一直不是希特勒的中心,如果不是因為意軍崩塌太快。希特勒甚至不會派隆美爾增援。派兵援助北非僅僅只是為了穩住意大利政府不讓他們垮臺太快,也是為了讓利比亞的守軍能堅持更久。

至於深入中東地區?壓根沒有考慮過。德軍還有更重要的蘇德戰場,那裡才是真正的主戰場。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著風險過海增援北非陪著意大利人玩兒完,不如將他們投入到更需要新鮮血液的蘇德戰場。


而在北非的隆美爾在面對越打越少的物資的情況下,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終在缺乏制空權的情況下,用對手半數的坦克與對方進行了一次正面對抗,被蒙哥馬利擊敗,此後德軍在非洲戰場的形勢便急轉直下,連遭敗績。1943年3月,失寵的隆美爾被調回大本營,5月,德軍和意大利軍隊便被英美盟軍全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