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江西贛州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亦稱之為贛南圍,主要分佈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信豐縣、安遠縣、尋烏縣6縣境內。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江西贛州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江西贛州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汙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江西贛州贛南圍屋


景區看點;關西新圍位於龍南縣關西鎮新圍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一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贛南圍。

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江西贛州贛南圍屋


燕翼圍

燕翼圍位於龍南縣楊村鎮楊村村境內。建於清順治年間,距今已320多年,為楊村賴福之所建,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是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燕翼圍高14.3米,牆厚1.45米,長41.5米,寬31.8米,外牆厚實堅固、筆直矗立,如千仞陡壁。[3]

景區看點;慄園圍是贛南最大的圍屋,位於龍南縣裡仁鎮,佔地68畝,始建於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餘年。四周圍牆均為毛石砌造,幾百間民房錯落有致,密佈其間。圍內三口魚塘並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雖說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卻有著江南景物的韻致。慄園圍的居民都姓李,相傳是明代大將軍李清公的後人。李將軍追隨著名的儒將王陽明統軍平叛,戰功卓著,還鄉後就用賞賜的土地建了圍屋,據說"慄園圍"這三個字都是王陽明親筆題寫的。

慄園圍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廳,即:紀縉祖祠、櫳梃廳、新灶下廳和梨樹下廳。其中紀縉祖祠是整個圍屋的主祠,族人集會議事婚喪嫁娶都要來這裡。新灶下廳竣工於嘉靖末年,這裡出了兩個五品大夫,成了慄園圍裡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漢在95歲高齡的時候又喜得重重孫,"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時傳為佳話。相傳5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數百畝的板栗樹林,名叫"慄樹園"。板栗樹林西邊長著幾十棵枝繁葉茂的梨樹,形成了一塊天然梨園,人們管它叫"慄樹園"中的"園中園"。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熱之病,久治不愈。有個過路的老婦人告訴大家,旁邊梨園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熱排毒潤肺,再挖取樹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後就痊癒了。此時,那位傳授藥方的老婦人卻已不知去向。一位遊方道人點破天機,原來老婦人正是梨山老母變化而來,為百姓除災去病的。由於挖了太多的樹根,梨樹林慢慢枯死了。但這片"梨園"卻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擴建慄園圍時,就在"梨園"的位置建起一座"圍中圍",起名為"梨樹下",祠堂裡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遠感謝她對李家的救助之恩。

漁子潭圍位於龍南縣裡仁鎮新裡村,始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 年),道光十八年(1838 年)竣工,系粟園圍十八世孫李遇德所建,最多可住108戶。李遇德從事客家釀酒致富後建此圍,因此,漁子潭圍自古就有"客家酒堡"之譽。漁子潭圍是贛南圍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圍屋代表。

漁子潭圍山環水繞,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四周砂山屏立,呈藏52風聚水之格局。圍西側濂江上修建有風水橋,分水橋以西河的拐彎處,左有象形山,右有獅形山,乃水口之形。當地人稱之為"獅象把水口"。漁子潭圍大門正對案山,形成良好的對景效果,寄託了人文昌盛的寓意。

漁子潭圍坐西朝東,呈長方形,面闊55 米,進深45 米,佔地2475平方米,平面佈局呈"回"字形,是集家、堡、祠、內院、門坪五者功能為一體的贛南客家方圍。圍內分三層高9 米,為磚木、石木混合結構,四角建有炮樓,炮樓四層高12 米。圍牆及炮樓開有槍眼、炮窗,有較強的防禦能力。東西兩側圍屋二層向內挑出設有內走馬,整座圍屋是研究贛南清代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寶貴載體。

雅溪圍屋是贛南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約在公元1885年),現存有石圍和土圍兩種,總佔地面積為1010平方米。

其中,土圍高3層,每層有17間房,圍長29.8米,寬20.2米,高10.4米,佔地約800平方米,大門設兩層,有防火設備。石圍呈正方形,圍高12米,佔地面積約410平方米,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統良好,具有四水歸堂的特點,大門用排石條砌成,3層門固如碉堡,4層圍屋均用磚木結構,外牆採用三合土與卵石夯築而成,圍牆及碉樓上設有槍眼和瞭望孔,屋內有一口冬暖夏涼而甘甜的水井,圍屋可攻能守,大門左側原刻有"例授進士陳學士造"字樣。

桃江龍光圍;整座圍屋用麻條石漿砌而成。此圍建於清嘉慶 午年,這種堅固建築在客家民居圍屋中實屬罕見。龍光圍為方形體,四角有炮樓,高約6米,牆厚0.8米,圍屋佔地面積近1200平方米,僅在西邊開有一拱門供出入。

鎮崗東生圍位於安遠縣鎮崗鄉老圓村,說它是客家第一方圍,是因為圍屋長94米、寬73米,是國內目前留存下來最大的方型圍屋。登高遠跳,我們便可感受圍屋宏大的氣勢。

這座圍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二年,為當時一位陳姓富人耗時八年建成。這座圍屋共有199間房間,最多可以容納近千人居住,東生圍不僅規模巨大,在客家建築藝術上也是別具一格,就像它的門樓四根柱子之間的樓牌式結構,上面題著"光景常新"四字,不僅氣派還蘊含了客家人的美好願望。在這座圍屋的正廳,還留有一塊御賜牌匾,上面寫著"金母長生"四個字,是當時的皇帝賜給東生圍內一位四個兒子都在朝中當官的女性的。東生圍內不僅有著這種記載過顯赫家世的東西,還有著許多反映客家人質樸思想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