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留給“有準備”的人

寧可在你想爬的梯子的底部,不要在你不想爬的梯子的頂端。

——斯蒂芬·凱洛格

選擇大於努力,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為多半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比如小到晚餐吃火鍋還是牛排,今天穿黑色還是白色;

又如大到選擇誰做你的終身伴侶,該辭職跳槽還是默默埋頭繼續表現;

再如當一家公司面對重大戰略轉型和資源投入時,究竟該如何做出最有利的決策.....

以上的情景,想必你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當我們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時,到底該如何做出客觀的抉擇?這個問題,應該困擾著很多人。

因為凡是那些能讓我們困擾的選擇,往往都是我們未曾體驗過的。

換言之,對於那些未知的選擇,我們並不知道做出的決定是好是壞,以及它會給我們帶來何種影響。

所以,“有選擇比沒選擇其實更難”,尤其對於一個理性的人而言。

理性有時候是枷鎖,可能會成為一個人成長的壁壘。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留給“有準備”的人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留給“有準備”的人

過於理性的人,身上都有一種毛病,就是容易“想太多”。

用經濟學的話說,就是喜歡用成本收益法來思考,把每一個選項量化,從而做出看似客觀的權衡比較。

可問題就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的理性,因為當我們面對一個未知的選擇時,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和數據都是有限的。

說到底,所謂的理性不過是自欺欺人,它是基於個人的認知偏見。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那些混的好的人,大多數都是偏非理性的。

尤其是拿創業這件事兒來說,越理性的人越難邁出第一步。

因為創業的起心動念往往是“盲目”的,它往往是源於一種興趣、好奇心或者是對某個問題的洞察。

如果你思前想後精於算計,那麼多半的結果是弊大於利。

好比你要丟掉前程似錦的金飯碗,捨棄穩定的薪水與高額的福利,忍受親人朋友的不理解與未來可能遇到的重重阻難......

以上這些,如果單拿理性思維去考量,就會被風險矇蔽雙眼。

相反,感性的人從不善於計算成本得失,他們遇到問題,只會先幹了再說。

比如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之所以不敢付之於行動,缺少的並不是錢,而是一種“愛誰誰”的勇氣。

就像我大學時的一位老師,因為不是代課老師,他每週休息的時間都不固定,但他自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月的中旬15/16/17號是找不到他的,因為每個月他都會自駕遊一次。

在我畢業後的一年就聽一個學弟說他已經辭職去環遊世界了,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是一個不同的國家,最後他在英國安定下來。

在英國諾里奇大一所大學進修,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侶。

聽學弟說當時他離職時,校長和學校的幾個年長的老師都對他進行了一番規勸,畢竟大學老師這個鐵飯碗不是誰都能吃的上。

結果呢,他還是義無反顧的走了,他對他的學生們說了一句話:“我要走了,去看我想看的世界,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再不走真的遲了。”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該如何識別機會的時候,我的答案是,機會從來不是靠理性識別的,它靠的是一種非理性的衝動。

因為空想,真的就只是想想,只有行動,才能真正把握住機會。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留給“有準備”的人

所謂的決擇本質上是價值感問題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看你重複做著什麼樣的事。”

一個人之所以面臨選擇會糾結,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對價值感的認知。

我哥是我比較佩服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保持清醒,即使是在他創業最艱難的時刻,他也能雲淡風輕,明確自己的方向。

記得有一段時間,他創業遇到了低谷期,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條是將門店盤出去一半給別人,對方投資要分紅,我哥管理,這樣就有一筆“快錢”迅速到賬。

另一條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繼續做自己的事,但是店裡的銷量可能會下滑,員工也可能會離職,並且成敗未知。

最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我哥說他自己就不是能給別人打工的人,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才走出困境。

也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你會覺得這個答案很容易給出。但如果你經歷過人生的低谷期,你就會明白,很多事情是用理性分析解決不了的。

因為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去看,第一條選擇才是最優選項,它可以避免你遇到重大的損失和挫折,能夠很快地把你從危機中解救出來。

更何況你是拿別人的錢賺自己的錢,何樂而不為呢?

針對這一點,相信很多人看過一個視頻,《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

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黃金圈法則”。

其核心觀點是說,當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先應該解決的是為什麼的問題,然後再去解決是什麼、以及怎麼做的問題。

因為前者是非理性問題,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價值感,它能解決許多理性分析所解決不了的問題。

比如在談結婚這件事時,我發現絕大多數人表述自己現在的老公或老婆,並不是自己年輕時候臆想中的理想對象。

這種想法起初讓我大吃一驚。

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並無道理,畢竟,當你在結婚前設想的所有可能,都不過是你置身事外的一種判斷。

它是一種看似深思熟慮的理性分析,但並不一定是你內心中的真實訴求。

比如你年輕時夢想嫁給一個身高八尺的小鮮肉,但結果你喜歡上的是一個不足一米六的糗大叔。唯一不同的是,或許小鮮肉給不了你的安全感,大叔統統可以做到。

所以,越是生活中那些看似違反邏輯的抉擇,其背後都是由價值感決定的。

因此,要想做出充分合理的判斷,條件不是你是否擁有理性,而是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價值感是什麼。

換句話說,為什麼選擇,比怎樣選擇更重要。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生戰略不是選擇而是一成不變的信仰

在任何一家企業裡,大家都很喜歡談到一個詞,叫“戰略”。

所謂的戰略,其實就是從全局的角度思考資源與目標的適配問題。簡言之,就是如何讓現在的自己能配得上未來的你。

然而,制定戰略是個極其複雜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判斷因人而異,沒人敢說自己企業的戰略是最正確的。

因為,戰略原本就沒對錯,它本質上是一個關乎信仰的問題,而信仰又是由價值感決定的。

比如,一個孩子說自己的長大後的理想是做個飛行員,而另一個孩子說自己想成為優秀的掃地僧,你能說前者就一定比後者優秀,或者後者一定沒出息嗎?

同樣的道理,那些真正卓越的人或公司,並不在於他們的戰略是什麼,關鍵在於他們是否找到了真正認同的信仰,並且始終如一地將其堅持下去。

比如,很多人把“成為有錢人”作為夢想,這其實是一種偽信仰。

因為沒有人期望自己越來越窮,它只是一種需求而非價值感,即便這種想法很理性,但它依然會在困難面前變得極其脆弱。

反之,真正的信仰來自於非理性的認知,它能夠抵抗一切理性的說辭。

好比喬布斯說自己“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換一個普通人說,可能有人會罵他傻叉。

可你要知道,當喬布斯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學生時,他已經就這麼想了。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把這種信仰延續了下去。

所以,在很多卓越的人看來,戰略從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堅持。

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時看過的一本書,是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的《將心注入》。

這本書中好幾次提到了一句話,“Follow your heart”,即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很多年前,我認為這句話完全是雞湯,讀起來沒有任何感覺。可當你隨著時間的增長,時不時地會遇到某個重要節點的選擇時,才發現,原來這句話是所有問題糾結的答案。

畢竟,理性能夠解決的,往往都是戰術層面的選擇。

而決定你信仰的非理性,才能最終助你達成人生的躍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