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秦代的多伦诺尔大草原

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多伦诺尔草原地区为东胡所占据。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房玄龄曾注:“屠何,东胡之先也。”;司马迁则曰:“在匈奴东,故曰东胡。”也就是说,东胡是由屠何发展而来。屠何族,作者本人已经在《春秋时期的多伦诺尔》一文中介绍了。

东胡自春秋战国以来,为南边的燕国将领秦开所击破,迁到了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滦河上游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另一说法,多伦境内的燕长城即为此时所建。

秦代的多伦诺尔大草原

(东胡人)

秦末,东胡强盛之时,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以此推算,东胡人口多达一百五十余万。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公元前274至公元前279年,赵国、燕国先后击败东胡,使其元气大伤。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从此,东湖的名称消失。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在今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以及滦河中上游流域。

秦代的多伦诺尔大草原

(燕秦长城图)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该长城其中一段穿过多伦县南部地区。燕国还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在今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秦代的多伦诺尔大草原

(出土东胡文物——陶壶)

秦代的多伦诺尔大草原

(出土东胡文物——立人短剑)

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等等。

柔然出自于鲜卑,《魏书·蠕蠕传》中记载:“蠕蠕(即柔然),东胡之苗裔也。”库莫奚和契丹也是出于鲜卑,库莫奚,《魏书·库莫奚传》说它是“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契丹原先与库莫奚、宇文两个部落一起游牧后从鲜卑分离出去,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仑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向西直达滦河中上游。室韦,《北史·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室韦)。”“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传中称它为“蒙兀室韦”,是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是室韦部落联盟的一个成员。《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学者沈曾植,经过用鲜卑语和蒙古语相比较之后,说“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此为大头喇嘛《七溪鸿爪》之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