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这一讲详细介绍雍正帝的泰陵。雍正帝,大家都知道,他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名爱新觉罗·胤禛,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在位13年,是清朝大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人们都非常关心、关注这位皇帝,究其原因,是雍正帝富于改革、革故鼎新,用铁腕建立起了一套强有力的制度,改变了腐败不堪的吏治,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开启了好头。

一、生前身后,革故鼎新

大家可能要问,雍正帝为什么要鼎革呢?

首先,政局不稳。雍正帝继位的时候,遭到了来自各种敌对势力的反对。到什么程度了呢?让人很难相信,非常危急—兄弟反对,八弟允禩、九弟允糖最厉害,就连他的同胞兄弟允禵也跟他过不去。他的亲生母亲也觉得他的继位,来路不正;民间的老百姓也攻击他弑父篡位。一个叫曾静的人,就曾经这样说:“皇上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驾崩了。”(《大义觉迷录》)就连当时的朝鲜人甚至也说“雍正继立,或云出于矫诏”(《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其次,吏治腐败。大家可能奇怪,雍正帝是从康熙帝的手中接过的江山,难道康熙帝交给他的是一个吏治腐败的烂摊子吗?确实如此。康熙末年,康熙帝由于受皇太子事件的困扰,加之身体不好,几乎是身形消瘦,大有风一吹就倒的局势。资料记载,康熙帝两废太子,一次是康熙四十七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康熙帝废太子的时候,“且谕且泣,几欲什倒”,那得受多大刺激啊!一次是康熙五十一年,复立太子之后,再度废掉,这时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年届花甲,力不从心。尤其是当他废掉皇太子以后,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九个都很优秀的儿子展开了储位之争,使他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加之当时忙于西北军务,西北战事吃紧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突然出兵西藏,背叛朝廷,康熙帝真是力不从心。繁杂的政事已经搞得他焦头烂额,不堪应付。康熙末年,官员更是贪腐成风,腐败不堪,康熙皇帝对此虽然心知肚明,但由于他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当年的雄风已经不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官吏他无心也无力治理,只得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可是,大家知道,官吏就是这样,你放松对他们的治理,就会泛滥成灾。比如“噶礼贪腐案”,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人,开国功臣何和礼的四世孙。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噶礼升为两江总督。他贪婪成性,官声极差。康熙五十一年二月,素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江苏巡抚张伯行参劾噶礼,告发噶礼在康熙五十年科举考试中以50万两白银徇私贿卖举人。张伯行上书康熙帝,揭发他对下属“虽秽迹昭彰,亦可包荒藏垢;守正不阿者,虽廉声素著,难免吹毛索疵”。然而,康熙帝只给了噶礼一个革职的处分,没有治他的重罪,于是官场就更加黑暗和腐败了。康熙统治期间,实行的是宽仁的治国方略。大概康熙帝只记住了《周易》中所说的“仁者,德之首”,却没有想到,由于他宽仁的政策,过于放纵官吏,他们便无所顾忌,贪腐成为一种官场风气。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这是雍正帝即位后面对的一个现实。雍正帝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要打破这种格局,开启一个新局面。究竟需要采取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呢?精明的他,决心先从自己的陵寝着手,通过陵寝的改革,给人们透露政治体制改革的信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那么,陵寝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实际上,陵寝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很大,是万人瞩目的国家工程。

陵寝能安定人心,万人瞩目。我们知道,陵寝对皇帝来讲最重要了,它不仅是皇帝的墓地、将来的归宿,更重要的,它是政治的风向标,对于稳定政局、安定人心,以及国家的发展、人心所向,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皇家陵寝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皇帝个人的家事,还是国家大事。也正因为如此,皇帝选择风水,被称之为“万年吉地”。

但是,陵寝也有个禁忌,那就是重在祖制,不能破坏祖制。陵寝的建筑,每一砖一石、一瓦一木,都是有规矩的,有祖制的,所谓“前有车,后有辙”。所以,陵寝制度的开启人非常重要,制度一旦确立,后人是很难突破的。退一步讲,如果有谁敢于突破祖制,那就等于挑战了传统,就要担起一定的风险,人们很有可能会大加挞伐。也正因为如此,陵寝制度般来讲是一成不变的。

这样,雍正帝想,何不通过改革陵寝制度,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呢?雍正帝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他想到了努尔哈赤创业的,艰苦卓绝,以一个弱小民族,终于建立了政权;想到了崇祯皇帝,由于官场腐败,吏治废弛,官逼民反,起义烽火遍地,导致了大明朝的毁于旦。自己要怎么办呢?

大家这就明白了,雍正帝是要通过挑战传统的陵寝制度,来达到改变政治制度的目的。那么清朝都有哪些陵寝制度呢?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历史发展到雍正帝继位,清朝已经经历了四代帝王,陵寝制度基本已经形成。其中两条最为关键,是绝对要遵守的制度。

一是核心的模式。这种制度源于明朝陵寝的建筑形式,明十三陵就是这样建筑的,所有陵寝,都围绕朱棣的长陵来修建。而十三陵的制度又是来源于《周礼》中说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制度。也就是说,按照祖制,老皇帝死后,葬在中间风水最好的地方,而后来即位的那些皇帝们,就要围绕着老皇帝,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形成一个中轴对称格局。这就是所谓的核心模式,是祖制

二是子随父葬的制度。子随父葬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发展到清朝,已经几千年了。人们世世代代遵循不替,雍正帝的上任康熙帝就是这么做的

总之,这两个制度其实只有一个内容,就是要求清朝的皇帝世世代代都要葬在东陵,围绕在顺治帝孝陵旁边,以之为核心。这就是所谓祖制的关键。

二、雍正为何另选葬地

雍正帝决心改革这个制度。他进行了大胆设想:离开祖陵,挑战祖制。这个想法一出来,连自己都吓了一跳。雍正帝能够实现吗?这很艰难。于是,雍正帝采取了迁回的办法,因为反对派的力量还很强大。他究竟是怎么办的呢?

雍正帝在选择风水宝地的时候,还是来到了遵化。可是,他并没有在东陵范围内选择风水,而是跑到离东陵有百里之遥的九风朝阳山选择了风水。那么,九风朝阳山在哪里呢?《遵化州志》记载:“九凤朝阳山,在州西南,以九峰环抱一山故名。”实际上,《遵化州志》记错了,这座山不在州的西南,而是在州的东北,南辕北辙了,雍正帝这样做,其实并不造背祖制,都是在遵化修建陵寝,只不过稍微远了一点儿而已,你别说,此时,还真没有出现什么杂音,雍正帝这招成功了。

之后的事情是,雍正帝在这里大张旗鼓地备料,还选择了开工日期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建陵了,但是实际上,工程处于停滞状态。雍正帝期待着柳暗花明时刻的到来。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机会终于来了,据《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到雍正七年,雍正帝得到了一个喜讯,那就是他的两个宠臣,怡亲王允祥和福建总督高其倬给他“相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就是说,这里是一处难得的尽善尽美的风水宝地。雍正帝乐坏了,真是太好了!既可以依据自己的才智,建立起一套崭新的陵寝制度,又可以刷新体制,形成一个牢固的核心区域。真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雍正帝很冷静,他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在冷静观察,洞察时局变化,看看机会是不是成熟了。所以,雍正帝虽然选择了风水宝地,却迟迟没有开工。他在等机会。有这样的机会吗?雍正八年,发生两件大事,像催化剂样,让他痛下决心,终于把泰陵的修建,推上了日程。

一是雍正帝的心腹重臣怡亲王允祥不幸病逝。怡亲王对雍正帝的重要性载于史册,是雍正帝最信任的兄弟、大臣。雍正帝给了他最高的爵位。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这是雍正帝信赖允祥的重要信号。八年间,允祥主持过户部、内务府、圆明园、会考府、军需房等等事务,涉及清廷最高机构的方方面面,深得雍正帝的信赖,允祥的政绩也深得雍正帝的肯定。所以,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雍正帝信任和依赖这位王爷弟弟,简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对允祥,雍正帝也是大肆赏赐。如:

(一)赏赐风水宝地。为了奖励允祥,雍正帝曾想将位于西陵界内的块“中吉”风水之地赐给十三弟,但允祥感到自己不应享受本应供帝后们使用的风水宝地,坚持不要,态度十分坚决。于是,他到西陵外围的涞水县自选了一块地,请求赐为安葬之所,雍正帝只好依了他,在那里给了他一块“平善之地”。为了表示感恩,允祥便派人在那里取了一块黄圆土,吞了下去。这件事流传很广。

(二)赏赐名字。大家可能奇怪,允祥不是有名字吗?还要雍正帝赏赐干什么?其实,确切地讲,不是赏赐,而是恢复原名。大家知道,康熙帝的儿子们,大都以“胤”字命名,如胤礽、胤禛、胤禩、胤糖、胤祥、胤禵等。雍正帝即位后,霸道地要自己的兄弟们一律改名,修改“胤”字为“允”字,美其名曰避讳,就是避皇帝的讳。《清世宗实录》记载,允祥病逝后,雍正帝竟格外加恩,特许他的名字恢复为胤祥,规定:“凡告庙典礼所关,有书王名之处,仍用原名,以志朕思念弗释之意。”这对于以严苛著称的雍正帝来说,真是太难得了。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三)特别照顾允祥已经去世的母亲。雍正帝爱屋及鸟,对允祥的宠爱居然使其母亲也沾了光。雍正元年六月,允祥生母章佳氏已经死去20多年,由于自己的儿子,却时来运转。雍正帝居然把已经去世20多年,葬到地下的敏妃的棺材启出来,把她由敏妃晋封为皇贵妃,称为敬敏皇贵妃,并被破格葬入康熙帝的景陵。这难得的殊荣,是章佳氏生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也是允祥没有想到的事情。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悲痛欲绝,乱了方寸:“怡亲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实非墨之能谕,朕方寸既乱,而兼乏枢机运筹之助。”可见允祥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他的死,使雍正帝意识到,自己的陵寝必须要马上修建。他的死,对雍正帝开工建陵堪称一剂催化剂。

二是雍正帝自己得了一场大病。允祥病逝,雍正帝悲痛万状。宫廷传出话来,说他不时发烧,寒热不定。到底什么病,也没有向外界公布,只是传出来说雍正帝的下颌长了很多疙瘩。而雍正帝自己则说过,由于怡亲王病逝,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所以允祥病逝后,雍正帝认为自己也快死了,因而开始交代后事:

第一,安排棺材之内的随葬品。雍正帝真的预感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开始,在14天之内,连续做了一系列后事安排。告诉身边人把这些东西随葬:孝庄文皇后赠给的一盘数珠,父皇康熙帝赠给的一盘朝珠,怡亲王允祥的一件遗物,一个玻璃鼻烟壶,还有一部经书《日课经忏》和一枚古钱。在这里,我们看出,雍正帝是多么看中允祥,把他的遗物等同于孝庄文皇后和康熙帝的赠品。从雍正帝的这些陪葬品看出,雍正帝真的很俭朴,甚至可以说是很寒酸。

第二,下达遗嘱。八年六月,雍正帝召集亲信王大臣,包括弘历、允礼、张廷玉等,面授机宜,准备遗诏。这年九月,雍正帝先后召来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向二人泄露了皇太子人选,也就是“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秘密到底是谁。

于是,就在允祥去世百日后,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泰陵开工建设这真的是形势所迫。那么,究竟怎么建设泰陵呢?这是万人瞩目的一件事情,大家都在关注着这件事,看看雍正帝会建一个什么样的陵寝。

雍正帝很聪明,他在重病之中,并没有乱方寸。重病之中的雍正帝经过缜密思考,决定用八个字作为建设泰陵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承前启后,革故鼎新”。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一是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核心体系。在泰宁山下,雍正帝精心布局,建立了一系列中轴线建筑。从南面的元宝山到北面的泰宁山,长达五华里的风水线上,建起来一系列的礼制型建筑,有石牌坊、大红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股、方城明楼、宝顶地宫等等。在这里,形成一个像孝陵样的核心体系。这样,一个以雍正帝泰陵为核心的崭新的体系建立起来了。

二是逊避祖陵制度不能变。所谓逊避祖陵,就是不超越、孝顺祖先的意思。雍正帝对父皇的孝顺,那是有名的。历史记载,他清明节给康熙帝上坟,曾经爬上宝顶,膝盖被划破了,鲜血染红了宝顶,这在前面已经介绍。所以,雍正帝在泰宁山下的这个新陵区内,从大红门、神道、神道碑楼、隆恩殿、宝城、宝顶、地宫等等,所有的建筑,无论在体量还是在规模上,都没有超过祖陵,表达出的就是对父祖的敬畏之心、逊避之心。雍正帝早在为康熙帝建筑大碑楼的时候,就形成了逊避祖陵的思想。由于康熙帝在位61年,功绩大,碑文就达到4300多字,还要满、汉两种文字,刻在一个大石碑上,就必然要高出孝陵大碑楼石碑很多,那样就不孝顺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帝采取了建两通石碑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比如石像生,雍正帝建陵之初,考证了一番,认为既然父皇的景陵都没有建石像生,那我的陵墓也不能建。另外,雍正帝还考虑到风水问题,发现他的陵寝神道不能建石像生:“泰陵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可是,乾隆帝即位后,有了想法。他非常喜欢石像生,认为有了这些建筑,就很有气派,加上国家有钱,也有能力建石像生,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乾隆帝也很担忧,怕自己的陵墓修建了石像生,会遭到后人指责,说他不孝顺。于是,乾隆帝动了脑筋,来了个迂回政策,先给康熙帝的景陵补建石像生,再给父皇的泰陵补建石像生,然后自己就可以冠冕堂皇地修建石像生了。所以,泰陵的石像生不是雍正帝修建的,而是乾隆帝强行加上的建筑。这种做法,体现了乾隆帝的意志,却违背了雍正帝的意愿。

三是创立新体制。这才是雍正帝的真正目的,他是要通过陵寝的建体现自己的意志。雍正帝的泰陵究竟是怎么做的呢?雍正帝在陵寝建筑上,到底都有哪些创新?

建三架石牌坊。石牌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这个建筑,能够体现墓主人的尊严和崇高地位。泰陵的石牌坊在泰陵中轴线最南端,由三架组成,东西南三面向北围合,改变了顺治帝孝陵仅有一架石牌坊的格局。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三、石牌坊谜团

关于泰陵的石牌坊,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雍正帝从明十三陵那里偷来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即位,大学士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的父亲,敢于直言,他上朝质问乾隆帝:“挖坟掘墓是否犯法?”答:“当然。”问:“帝王犯此法,该当如何?”答:“当然是与民同罪了。”问:“既知如此,为何偷了十三陵的石牌坊?”乾隆帝语塞。当然这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说法,说这三架石牌坊是蒙古王公凑钱修建、捐献给雍正帝的。蒙古王公为什么会如此慷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报答大清皇帝的知遇之恩。我们知道,清朝皇帝对蒙古是格外高看的。尤其是满蒙联姻,清朝皇帝的公主甚至也会远嫁蒙古,表示大清皇帝对蒙古王公的厚爱。所以,有这么一个机会,赶紧报答清朝皇帝吧。史料表明,雍正帝确实对蒙古王公格外高看。如雍正帝就把他的女儿指婚下嫁给了蒙古。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雍正帝的亲生女儿有四位,但三位幼年夭折,仅皇女长大成人。他这个女儿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初六日生于藩邸,母为侧妃李氏,即后来的齐妃李氏。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为郡君,七月晋郡主,九月嫁纳喇星德,这个额驸是个满洲人,不是蒙古,但这是父皇康熙帝的指婚。雍正帝即位后,把自己的三位养女下嫁给了蒙古。《清皇室四谱》记载,和硕淑慎公主,胤禛兄、废太子允礽第六女,雍正初抚养宫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雍正“四年丙午,年十九;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氏观音保”。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乃蒙古贵族,为孝惠章皇后母家从孙。此外,还有两位养女,雍正帝也做主嫁到了蒙古。和硕和惠公主,为雍正帝之弟怡亲王允祥第四女,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抚养宫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额驸多尔济塞布腾,喀尔喀丹津多尔济之子。和硕端柔公主,为雍正帝之弟庄亲王允禄第女,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抚养宫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齐默特多尔济。额驸齐默持多尔济,郡王罗卜藏喇什之子。当然,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足信,或者需要足够的史料证实。

第三种说法是,泰陵的这三架石牌坊反映了墓主人雍正帝的个人意志。因为,雍正帝即位前的潜邸雍和宫前面,就是三架牌坊。雍正帝即位前,居住在雍王府,也就是后来的雍和宫。他即位后,为了神话自己的身份,就把雍王府变成了喇嘛庙,里面香烟缭绕,很是神圣。所以,在雍正帝心里,雍和宫非常重要。这样,他建筑陵寝的时候,当然希望在非常神秘的陵寝里面,也能加进雍和宫的元素,这样自己百年后,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所以,泰陵前面的三架石牌坊,最主要的就是体现了雍正帝的个人意志,体现了他的威严和牢不可破的地位。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四、麒麟的寓意

在泰陵大红门南面两侧,有两个石麒麟,兀然昂首,蹲在那里。

这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情,在东陵的孝陵、明陵的孝陵、明陵的长陵,这些先朝的帝王陵寝建筑前面,都没有这组建筑。

在陵寝这么神圣和神秘的地方,怎么会随意放上多余的建筑呢?我们先考证一下麒麟到底是什么样的宝物,雍正帝怎么会这么看重它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膺,牝麒也。”就是说麒麟分公母,是鹿身、龙尾、长一角,是仁义的动物。清人段玉裁进一步对麒麟进行了考证:“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我们梳理一下,麒麟有三个特点:一是神兽,很厉害的神兽,是神话中的灵异之物,天地诞生之初,飞禽以凤凰为首,走兽以麒麟为王。二是麒麟镇宅化煞。说麒麟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三是麒麟为仁义之兽。说它具有非常优秀的品质,比如,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主要是不伤害弱者。这点实在是太难得了。

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原来雍正帝陵寝前面这一对石麒麟,恰恰是雍正帝形象的化身:他有麒麟般的本领,惩贪除恶;他又有麒麟一样的仁善,为民办事,造福黎民百姓。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雍正帝是不是很像传说中的麒麟。

(一)铁腕惩贪,绝不手软。

雍正帝继位,立即成立反腐机构会考府,着手打击贪官污吏。他警告那些贪官说:“朕今不能如皇考宽容。”让自己最信任的怡亲王允祥主政会考府,并说“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上谕内阁》),表明他反腐的决心。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贪官污吏无处藏身,就连雍正帝的弟弟允栒也不得不认罪。允栒在管内务府事的时候,亏空很大。雍正帝命其赔补亏空,允构不得不将家用器皿拿到大街上出卖,作为赔银。而对于那些畏罪自杀的官员,雍正帝指出:“料必以官职家财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赖,留资财为子孙之计,所有赃款着落追赔。”所以,这个厉害的雍正帝,就把那些贪官污吏吓坏了。直隶总督李卫就向雍正帝报告:“通省州官,任三年以上者无。”就是说,那些贪官污吏都纷纷辞职了,或者被罢官了。大家看看,雍正帝是不是很厉害。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二)推行摊丁人亩,造福黎民百姓。

雍正帝出台了一条政策,叫做“摊丁入亩”。就是征收赋税,不再像以前那样,按照人头收税,而是按照田亩多少收取赋税。《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九月甲申,户部议复,直隶巡抚李维钩请将丁银摊人田粮之内,应如所请。雍正毅然决定:“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征收。得旨,照户部议行。”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征收赋税,不再按照人头收取,而是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了。这就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税收政策,老百姓欢欣鼓舞。这是一项有利于黎民百姓的惠民工程。

(三)怀有仁爱之心,顾恋柔弱的妃子。

雍正帝的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后宫里面。在他的后宫里面,有一个柔弱的女子,这就是年妃。我之所以说年妃柔弱,一是因为年妃身体羸弱。她身体一直不好,体质较差,就是一个宫廷版的林黛玉。二是因为年妃胆子很小。年妃这个女人小心谨慎得很,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她。《清宫词》等资料记载,年妃甚至“偶有家书,必先呈御览”。也就是说,年妃连自己娘家的来信都不敢擅自拆开,必须交给雍正帝看过之后,自己才看,这样,就避开了内外勾结的嫌疑。大家看,年妃是多么小心谨慎的人啊。三是因为年妃很不幸。雍正帝很喜欢她,使这个女人有了很好的生育。年妃从康熙五十四年一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育了四个孩子,三个阿哥一位公主。可是,年妃很不幸,这四个孩子全部未成年就天折了所生公主,三岁死,皇子福宜二岁死,福沛则生下来就死了。大家看一看,年妃多不幸!四个孩子,有三个在她生前就去世了,这对于一个柔弱女子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希望,年妃很伤心,身体每况愈下。

伤心的年妃在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病逝了。雍正帝得到奏报,极为不安和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年妃,对她照顾不周。《清世宗实录》记载,他对王公大臣说:“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至耽延日久。”从这里我们看出雍正帝的侠骨柔情。

为此,雍正帝为年妃做了三件事:一是晋封为皇贵妃,这是难得的殊荣。二是给她隆重治丧。三是决定将来把她葬到自己陵寝地宫之中,永世陪伴在自己的身旁。雍正帝的这个决定真的很仁慈,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大清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何不跟康熙顺治的陵墓在一起?

我们从这几个例子,是不是能够看出雍正帝具有麒麟一样的性格特征呢?他是不是一个活脱脱的麒麟呢?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雍正帝在陵寝建设上,挑战陈规,革故鼎新,尤其是他另辟陵区,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建筑的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建立,对清朝以后昭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泰陵的建筑,体现了雍正帝的性格和作为,是清朝帝陵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