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这一讲主要介绍康熙帝的景陵。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他一生有煊赫的文治武功,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史学家对他评价很高,誉称“千年一帝”或“康熙大帝”,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一、辉煌修祖陵

康熙帝有两个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一个是仁慈。这是康熙帝迷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帝王,仁慈是最难得的了,要不他的儿子雍正帝怎么会给成他上谥号为“仁皇帝”呢?康熙帝还有一个最明显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孝顺。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这也是爱新觉罗宗室的治家理念。康熙帝以少年即位,发扬和光大了这一思想,使孝道成为皇室越来越重要的道德标准。在孝道方面,康熙帝贡献最大,做得也最好。其中,他最重视皇陵的建设了。他费尽心思地为祖先建陵,不怕费事,不怕花钱,奠定了清朝皇陵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康熙帝的努力,就不会有清代帝陵的规模。我们看看他都为先祖建陵做了些什么。

康熙之前的祖陵,有盛京三陵和孝陵。盛京三陵包括永陵、福陵和昭陵,是康熙帝先祖的陵墓,分布在沈阳周围。孝陵则建在东陵界内。

第一,对永陵的尊崇。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父祖的陵墓,里面是努尔哈赤四位先祖的骨灰。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但无论在建筑规制还是形式上,都比较简单,甚至是比较寒酸,其实就是一座贵族墓。康熙帝即位后,要改变这一现状。

1.设立完备的管理机构。康熙九年、十一年,康熙帝两次对永陵的管理机构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建立了成熟的管理机构。在这里,由公务员管理,有总管、翼长、领催、章京、笔帖士、掌关防、尚膳、尚茶、尚香、厨役、匠役、兵丁等几百人,这些人各司其职,服侍着四位先祖的灵魂。公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标志着永陵已经朝着皇帝陵迈进了一步。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2.由黑瓦换成黄色琉璃瓦。这就给永陵的建筑加进了帝王陵的气息。由于永陵的四位墓主人没有真正做过帝王,只是努尔哈赤称汗之后,仿照古帝王之礼,追尊上世四祖,并为之建陵。可是,由于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在先祖陵寝的建设上,也是曲曲折折,甚至几经迁徙,最终落脚现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这就必然使陵寝的规制是十分简陋的。康熙帝即位后,在康熙三年,对永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对永陵的建筑,包括启运殿、配殿、启运门、碑亭、正红门等,几乎所有的建筑进行了大修,该加固的加固,该加高的加高,尽量把建筑建得宏丽和坚固。最重要的,这次大修永陵,是要把一个贵族坟墓改造成皇帝陵墓。这可要在最关键的地方下功夫了,那就是要使用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黄色,否则,不能称之为皇帝陵。所以,康熙帝在康熙十六年把永陵的主要建筑启运殿、启运门、四碑亭的顶子由黑瓦全部换成了黄色琉璃瓦。经过这样一改,把一个贵族墓地才升格成了真正的帝王陵墓。

3.两次谒陵。康熙帝对永陵极为尊崇,他展孝报本,尽自己所能,孝侍先祖。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康熙帝曾经长途跋涉,两次亲临永陵,行祭陵大礼。一次是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决定祭告先祖。康熙帝带领王公百官、宗室亲贵来盛京谒陵,在此亲行大礼,并写下了《三月十一日雪中诣永陵告祭》诗:“峰峦叠叠水层层,王气氤氳护永陵。蟠伏诸山成虎踞,飞骞众壑佐龙腾。”对永陵的风水形势进行了一番夸赞。一次是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因为已经平定噶尔丹叛乱,西北底定,决定东巡祭祖,告慰祖先。《清圣祖实录》中留下了康熙帝这次祭奠永陵的情况:“率诸王大臣等谒永陵行礼,奠酒举哀。”

第二,对福陵、昭陵的尊崇。对于康熙帝来说,他最为尊崇的先祖,并不是他不熟悉的永陵四祖,而是他日思夜想、引以为自豪的爷爷皇太极和太爷爷努尔哈赤。这两个人他太熟悉了,虽然没有见过,但他们的事迹,尤其是丰功伟绩,都在史料上记载着呢,没有他们,何来大清呢?所以,康熙帝对二位的尊崇那一定是最费心智的。我们看看康熙帝都为两座祖陵做了什么。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1.入土为安。入土为安,这是逝者最大的心愿:“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耍孩儿·骷髅诉冤》可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清朝的开国帝王去世后,都没有能够入土为安。那么,他们的尸骨在哪里呢?他们的尸骨被火化了。一般来讲,由于他们是帝王,尸骨虽然可以保存得长一些,但在百日礼后,尸体也要火化。火化掉尸骨以后,变成了一坛骨灰。那么,这个骨灰坛子放在哪里了呢?《沈阳状启》中给出了答案:“所谓墓,则构瓦屋三间,前有小门,如库间之状,而藏骨于其中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这种结局,大家看出来了,二位先帝的骨灰并没有入土为安,而是在简单的就像库房一样的瓦屋里面放着呢。也别怪后人这么对待他们,当时就是这种风俗。可是,连当时的朝鲜人质都看出来了——这么简陋,他们的灵魂能够安心吗?

于是,康熙帝做出了一个大决定,为二位先祖建造地下宫殿,让他们的骨灰入土为安。《清圣祖实录》记载,从康熙二年初开始营建两陵的地宫,到这年底,两座地宫全部完成,康熙帝命礼臣依礼将两位先祖葬入地宫之中:“康熙二年十二月辛酉,改造福陵地宫完成,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寅,改造昭陵地宫完成,安奉太宗文皇帝宝宫。”康熙帝很欣慰自己做了这样一件大事。

2.树碑立传。作为帝王,对他们的盖棺定论很重要,他们的丰功伟绩更重要,哪位帝王不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呢?但要流芳百世,也要有个平台来表示吧。而在康熙之前的福陵和昭陵,规制都极为简陋,连地宫都没有,更不要说为逝者歌功颂德的碑楼了,一个碑楼都没有。没有石碑,怎么记述二位先祖的丰功伟绩呢?康熙帝决心为福陵、昭陵营建碑楼。

建大明楼。康熙帝敕令盛京,在康熙三年,修建福陵大明楼,并在楼内竖起大石碑,上面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康熙四年,修建昭陵大明楼,同样在楼内竖起大石碑,上面镌刻“太宗文皇帝之陵”。这两个大明楼,不仅标明了陵寝的名字,还把两位皇帝的庙号“太祖”、“太宗”以及谥号“高皇帝”和“文皇帝”这些盖棺定论的尊号都刻在了上面,使后人凭吊时有所依据。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建大碑楼。光建大明楼还不够,康熙帝还为之各修建了一座大碑楼。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大碑楼不仅工程巨大,还要撰写碑文,概括两位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于是,康熙帝运筹帷幄,早作努力。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康熙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筹集资金,为福陵、昭陵筹建大碑楼做准备。至康熙二十七年,两陵的大碑楼全部完工,石碑上面刻上了两位皇帝的丰功伟绩。我们走进福陵大碑楼,看到这样的落款:“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孝曾孙嗣皇帝玄烨谨述。”(《清福陵神功圣德碑文》昭陵大碑楼的碑文落款是:“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孝孙嗣皇帝玄烨谨述。”(《清昭陵神功圣德碑文》)

从上面我们看出,康熙帝对关外三陵确实倾注了很大心血,增加礼制性建筑,以表达孝心、敬心。他甚至不顾劳顿,长途跋涉,三次亲临盛京,祭奠先祖。

第三,对孝陵的尊崇。康熙帝对自己的生身父亲顺治帝,更是毕恭毕敬,在遵化昌瑞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孝陵。从康熙二年开始,直到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用十几年的时间,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孝陵。孝陵的建筑从石牌坊开始,经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一直到主建筑宫殿区,近百座建筑有顺序地布置在长达6000米的神道之上,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的核心建筑。这些建筑,对后代帝陵都有规范作用,是蓝本式建筑。

二、寒酸的盛世帝陵

康熙帝既然对别人的陵寝都这么重视,他自己的陵寝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定很豪华,很气派吧?因为他对别人的陵寝都不怕花钱,不怕费事,自己的陵寝一定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让你失望了。康熙帝景陵的修建,不仅难称雄伟,而且其建筑无论在选址、设计、用料、规模、体量等等方方面面,都可以说是很一般,甚至于有些地方可以用寒酸来形容都一点儿也不为过。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第一,风水存在问题。

康熙帝的景陵,位置在孝陵之东。这里的风水好不好呢?我们走进景陵,按照明清皇陵的选择标准,从龙砂穴水等风水要素来分析,这里的风水实在不敢恭维,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这里地势低洼,原来是片沼泽地,只是由于康熙帝要建陵,才用“客土”把这里垫平。尽管如此,仍然没有改变低注地势的现状,每当雨季,这里都会显得十分潮湿,甚至会有存水的地方。这种低洼的地势,给景陵带来了好多麻烦。比如,将来地宫会出现渗水,把棺材给淹了;尤其是夏天打雷的时候,高大的建筑,在这样的地势里殿宇往往会被雷电击中造成火灾。如景陵大碑楼,就在1952年7月14日,遭到雷击起火,宏伟的建筑,顷刻间毁于一旦。其次,这里的两侧砂山分布不合理。尤其是东侧砂山,在东朝房之南,过于臃肿,竟然把景陵的神厨库与宫殿区建筑隔断开来,使得整组建筑不能连贯,给人以弥散的感觉。

第二,建筑仓促,只建地宫,是一个应急工程。景陵修建于康熙十五年,到康熙二十年,工程就结束了。按理说,建陵是一个细活,不能操之过急。可是,这个时期,朝廷发生了两件大事件事是三藩之乱。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在这一时期纷纷反叛朝廷,正是最为猖獗的时候。当时,战事频仍,军需浩繁。第二件事是康熙十三年,《清史稿》本纪记载,这年宫中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那就是他的中宫皇后难产而死:“十三年五月丙寅,皇子胤礽生,皇后赫舍里氏崩。”之后,大行皇后的棺材一直在殡宫停棺待葬,已经两年多了。康熙皇帝想,还是早建陵寝,让她入土为安吧。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南中国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景陵工程匆忙开工建设。大家想想,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陵寝工程,康熙帝多闹心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景陵实际上是一个应急工程。

可想而知,在战争年代修建的陵寝,那肯定要降低标准了。我们在查阅史料的时候发现,由于战争,军费浩大,孝庄太皇太后都不得不拿出多年的积蓄犒赏三军将士,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康熙帝会如何来营建自己的陵寝呢?《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三日,他颁下上谕:“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陵寝要分两步进行,先营建地下宫殿,为了大行皇后入土为安。等战争结束,国家有精力了,再进行第二步,修建那些礼制性的地面建筑。果然,是先行修造了地宫,而三座门以前的地面建筑俱行废止,以应急需。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那么,大家一定很关心了,康熙帝后来是怎么修建自己陵寝的呢?是不是像他当年说的那样,等有了钱,就要铺张一番了呢?当你走进景陵之后,你就会明白了——又一次让你失望了。康熙帝并没有兑现当年的诺言,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景陵裁掉了大批建筑。

第一,裁掉了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标志性的建筑。试想,有个大牌坊,多气派啊。但是,康熙帝的景陵裁掉了。

第二,缩短了长长的神道。孝陵神道长达6000米,在神道两边修建了很多礼制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非常气派的中轴线建筑。而康熙帝裁掉了长长的神道,最终只建了1330米的神道,还不及孝陵神道长度的三分之一。他把自己的神道以最近的距离,和孝陵神道相连,表明自己和孝陵的从属关系,表明自己是顺治帝的儿子,是一脉相传的关系。这种做法,无疑给后世皇帝做出了榜样。

第三,裁掉了石像生。景陵初建和续建的时候,康熙帝都没有修建石像生的打算。石像生不仅具有镇墓的作用,还具有仪仗队的功能,般人都很喜欢。可是,康熙帝为什么不建石像生呢?综合各种因素我们看出,康熙帝是出于以下考虑:

1.逊避祖陵。逊避,就是谦逊,在祖陵面前低调的意思。所以,康熙帝建陵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尊孝陵为主陵,在建筑上想逊避祖陵。其实,也是出于一片孝心:“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

2.节俭银两。景陵建筑的时候,正是国家非常艰难的时期,而石像生等是很费银子的工程,《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就说过:“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不必建设。”所以,毫无疑问,康熙帝也有出于节省的因素,裁掉的这组建筑。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3.有碍风水。我们到现场去看会发现,景陵不适于建筑石像生。石像生其实就像皇帝出巡的仪仗一样,所以需要建筑在笔直的神道上,那会很气派。相反,要是建在弯曲的神道之上,会有一种不严肃而又滑稽的感觉。景陵神道在设置石像生这个路段,恰恰是弯曲的,弯如月牙,怎么建筑石像生呢?所以,康熙帝裁掉了石像生。

总之,康熙帝修建起来的景陵,规制较低,也就是非常低调的一个状态。也正是这个原因,康熙大帝的儿孙们来到景陵以后,看到这位盛世奠基人的陵墓竟然如此“寒酸”,便想方设法,要为康熙帝和他的景陵做点什么。这就是要为景陵增添一些建筑,提高一点儿景陵的规制,为景陵锦上添花。康熙帝的这些儿孙,就是雍正帝和乾隆帝。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两位都是怎么为景陵锦上添花的。

三、锦上添花的扩建

雍正帝为景陵锦上添花。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即位后,为了表达对康熙帝的尊崇,对景陵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变革。是陵寝建筑上进行改建。主要是完备和完善景陵建筑,共分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双碑。我们知道,大碑楼全称叫做“神功圣德碑楼”,是为死去皇帝歌功颂德之所。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都镌刻在大碑楼内的大石碑之上,而大石碑驮在大赑员之上,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王八驮石碑。清代,碑文的文字有汉文和满文两种,位置当然是满文在尊贵的右侧,汉文则屈居左侧。康熙之前的各个帝王陵寝,都是这样,福陵、昭陵、孝陵的大碑楼都是康熙帝建立的,碑文形式都一样,满汉合璧,镌刻在同一石碑之上。可是,雍正帝在给父皇建大碑楼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难题:

1.文字太多。都已经简化好几遍了,碑文的字数还有4300多字,是顺治帝孝陵碑文的2倍还多。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字啊?因为康熙帝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而且,康熙帝功绩也实在是太大、太多了: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抗击沙俄,进兵安藏等等,还不要说他的文治,光武功就这么多了,而且,这么多文字,还要翻译成满文,要满汉合璧,那文字就更多了。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2.石碑不能加高、加宽。石碑的高度和宽度,那是有要求的。后世帝陵的石碑高度,绝对不能超过前朝皇帝,这是清朝“以孝治天下”的要求,否则,那就是不孝顺了。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皇帝无奈地说:“此碑若比世祖章皇帝碑亭宽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宽,必不可加高。”总之,就是一句话,出于孝顺,既不可以加宽,更不可以加高,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开动了脑筋,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功绩不能抹灭,文字不能再少了,那就建两通石碑。《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帝下旨:“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太多,一碑不能尽载,宜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终于

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亲自书写碑文、匾额。在古代,中国人最讲书法了,那得靠真功夫。所以,陵寝

德道碑和匾额上的书法,要选择那些功夫深、书法好的人来书写,以示重视。雍正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考虑,他想,如果亲自为父皇景陵的碑匾题字,就可以彰显自己的孝心。可是,怎么能直接说呢?于是,雍正帝召集官员,下令进行书法大赛,指示那些书法好的人为景陵碑匾题字,最终要选最好的录用。

《清世宗实录》记载,当天,雍正帝收集了众人的书法,同时,他也把自己的书法拿来,让大家评评,择优录用,并说明了评判的标准:“今景陵碑匾,朕亦敬谨书写,非欲自耀已长,但以大礼所在,不亲写,于心不安。尔诸臣可公同细看,不必定用朕书,须择书法极好者用之。”雍正的意思是我们公平竞争,谁写得好,那就用谁的。王公大臣们还看不出来吗?何不成全他呢?于是,大家都夸雍正帝的书法最好——说皇上您的书法最棒,我们从来没看过这么棒的书法作品,只有您的书法才合适。

这样,雍正帝如愿以偿,他的书法中选。所以,在景陵的神道碑、明楼碑上面的文字,那是雍正帝的书法。此外,隆恩门、隆恩殿和明楼三块匾额上的题字,也是雍正帝的书法。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第三,把满、蒙、汉三种文字大小改为一致。还有一点,是雍正帝对这些文字的版面布局进行的大胆改革。他一改过去特别突出满文的做法。之前,在同一版面上,满文的字体是蒙古文、汉文字体大小的两倍还要多,这样,蒙、汉文字就显得很卑下。这种做法,不利于民族团结,也就不利于政权的稳固。雍正帝的这种改革,部分化解了民族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四,钤章示尊。我们今天的书法家,要是给你写一幅字,那就要盖上手章,什么“某某之印”等。古代也是一样,著名的书法家盖上手章还值钱呢。可是,给皇帝陵寝题字,谁敢盖章啊。不过,这次雍正帝给父皇康熙帝的景陵碑匾题字,要不要盖章呢?盖什么章呢?雍正帝回答,要盖章。雍正帝说了,我盖章不是为了炫耀书法,而是为了表达我的恭敬之情。雍正帝盖的是什么章呢?实地考察看到,内容是“雍正尊亲之宝”。雍正帝的这种做法,显示了对康熙帝的孝顺,被以后的皇帝所效仿,成为一种制度。

二是在管理制度上改革,就是提高管理规格,要上一个档次。为了表达对父皇的敬重,雍正帝改革东陵管理机构,决定派重臣去守护东陵。可是,看陵是件苦差事,谁愿意去呢?为了加大力度,雍正帝做了三件事:

1.派宗室兄弟在东陵守陵。这在之前绝对没有,之前没有宗室人员在东陵看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这次,雍正帝下谕旨:“朕意于朕兄弟内酌令一人,封以王爵,子侄内二人,封以公爵,用代朕躬居守山陵。”不仅派出了自己的兄弟,还另派宗室二人,力度可是真大

2.组建高规格班子。也就是派出各级官僚去东陵,建立组织。为了配合宗室王公,雍正帝挑选了大学士、尚书、侍郎、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等等各级官僚,此外还配备了各级侍卫,总人数达到几百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守陵班子。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中央级别的中枢机构一样,你想,连王爷、宰相、部院官僚都全了。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3.建立王府。王爷都来了,这些人可是皇帝的兄弟,为了让他们安心守陵,所以一定要建立舒适的王府、公爷府,为这些王公子弟在东陵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还在马兰关建立总兵府。所以,雍正朝的东陵守护机构非常完善。这些王公大臣们,在这里尽心尽力,服务于去世的帝王后妃们。

三是在陵寝祭祀上进行改革。就是制定高规格祭祀等级。我们知道,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左传》中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先人和战争。雍正帝是个饱读诗书的皇帝,他当然了解祭祀先人的重要性。所以,即位之初就在思考,一定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他在两方面做得最棒了

第一,跪着给父皇上坟填土。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每到清明节,子女们都要到父母的坟前上坟填土,几千年了,都是这样。雍正帝也不例外,他要好好表现给大家看,给那些反对他做皇帝的人们看。所以,雍正帝在清明节到景陵上坟填土这件事就非常引人瞩目。雍正帝要怎么表现呢?《昌瑞山万年统志》里这样记录:“膝行至宝顶中间,跪,上土毕,匍匐退行,尽诚致敬。”就是跪着爬上了宝顶。要知道宝顶可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就是用黄土、白灰和沙子和成,和现在的水泥差不多。在这上面爬着走,头顶上还有重重的土筐,那是什么精神啊!因为要上十三担土,所以,要往返十几次呢。结果雍正帝的膝盖都磨破了,鲜血染红了大宝顶,真是感人至深啊!

第二,破格为康熙帝过周年。其实,就是破例升格父皇祭祀等级。对于死者,民间一般过三周年,就是三周年之内,对死者进行隆重的祭祀,举办纪念活动,三周年后,就转为一般性的纪念活动了,祭祀的范围也就随之缩小。皇家也是一样,一般帝后忌辰,也是过三周年。《清朝文献通考》记载,雍正帝觉得这样做对一般人还可以,对待功绩伟大的父皇是不行的,应该为父皇开个特例,就是每到父皇忌辰这天,都要隆重祭祀,和三周年一样隆重:“三年之后,每遇圣祖仁皇帝忌辰,于景陵祭祀之礼,特加隆备;并降谕旨,谓此礼惟朕躬特行之于皇考,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例。”雍正帝同时指出,这是个特例,今人和后人都不要模仿。

这就是雍正帝对景陵在规制、葬制等方面的改革,是对康熙帝景陵制度的完善和尊崇,是锦上添花的作为,康熙帝在天之灵一定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儿子实在是太孝顺了,做得好。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四、违背祖父意愿的扩建

按说,人家雍正帝对景陵进行锦上添花,那是他爸爸呀,可乾隆帝,作为康熙帝的孙子,都隔一辈了,他为什么还这么有动力呢?乾隆帝对景陵的作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受到父皇的影响。雍正帝对康熙帝的尊崇,对乾隆帝肯定产生了影响;二是对康熙帝的特殊感情。我们知道,康熙帝对乾隆有知遇之恩,没有康熙帝的发现,并夸赞他“福将过予”,就很有可能没有乾隆日后的九五之尊。三是国家有钱,正处在乾隆盛世。所以,乾隆帝决心为景陵做点什么。可是,这个好大喜功的乾隆,竟然违背了康熙帝的初衷,恣意增崇景陵。我们看看,乾隆帝究竟在景陵上有什么动作呢?

第一,增添五对石像生,违背了爷爷的意愿。康熙帝的景陵营建于康熙十五年,正是战乱年代,所以,康熙帝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景陵的规制进行了指示,尽量节省,不要浪费,因而裁掉了一些建筑,其中就有石像生。康熙帝这样做,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康熙帝心里,石像生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建的。所以,即使后来国家安定了,有钱了,康熙帝也有精力了,仍然没有建筑石像生。乾隆帝也不想想,如果可以建的话,人家自己不会建吗?

可是,当时有一个叫玛起元的多事的监察御史,极力怂恿乾隆帝。相关史料记载,玛起元上了个折子说:“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这个奴才真是太过胆大,竟敢做出这种事情来。按说,乾隆帝接到这个折子,应该申斥他。但没想到,这个奴才的奏折正中乾隆帝的下怀—他正想干这事呢。于是,到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下令,给景陵神道补建了五对石像生。这五对石像生处在弯曲的神道上,向背参差,不仅破坏了风水,也违背了康熙帝的初衷。第二,擅建高规格双妃园寝。康熙帝妃嫔众多,这些妃子去世之后,自然要有墓地。所以,康熙帝在世的时候,营建了景陵妃园寝,为这些妃子按照地位,划定了墓穴位置。地位高的在前排,地位低的在后面,每一个妃子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本无需他人费心,皇帝的老婆自然要由皇帝自己负责,包括生前死后。这正是买得起马治得起鞍, 无需别人费心。

可是,乾隆帝居然替人家操心,他要为康熙帝的两个妃子建陵,这两位妃子是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这就奇怪了——爷爷的妃子,要孙子来费心。可是,我们查阅史料发现,原来,他和爷爷的这两个妃子大有关系,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帝的话:“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携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令王大臣稽查旧例。”原来乾隆帝因为要报答两位的养育之恩,就破坏宫中规矩,修建了景陵皇贵妃园寝。要知道,宫中这种事多着呢,都这样行吗?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这还不算,乾隆帝还肆无忌惮地继续破坏祖制。《清高宗实录》记载,按照祖制,妃园寝是这样的:“向来,妃园寝之例,俱用月台。”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平台上建起坟头而已,这是清朝祖制和家法规定的。可是,乾隆帝却不顾祖制,做了大胆突破:修建了明楼,树碑刻字。明楼这一建筑,那是只给帝、后准备的,因为要在里面树碑刻号。帝、后的名号要皇而堂之刻在石碑之上,供拜访者参拜,这是帝、后的特权。而妃嫔不适用,她们地位低下,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名号,不需要建明楼。可是,乾隆帝却别出心裁,不仅修建了明楼,还修建了两座。在明楼内,他居然把两位妃子的名号刻在了上面,极为超越。

2.添建东西配殿。在帝、后陵寝里面,一般建有东西配殿。这两个建筑是有实际用途的,西配殿,是喇嘛为逝者念经超度的地方;东配殿,则是皇帝祭祀时,临时休息的场所。由于皇帝不可能去妃园寝,所以不需要配殿这些建筑。而在这座妃园寝里面,却修建了东西配殿。

3.建置丹陛石。丹陛石也是帝、后陵的专利,形式是龙风戏珠。可是,在这座妃园寝,乾隆帝也设置了一块丹陛石,内容是丹风朝阳,一只祥风展翅立于海水江崖和如意云朵之间,别有情趣所以,乾隆帝的这些做法,就使得这座妃园寝成为清代最高规格的妃园寝。仔细想一想,乾

隆帝的这些做法是在给景陵锦上添花吗?他多次违背康熙帝的意愿,破坏祖制,起到了很坏的带头作用。康熙帝在天之灵也许会很生气,责怪这个孙子毁坏了自己一生的俭朴形象,他费力不讨好了。

这就是康熙帝的景陵。康熙帝以孝顺、逊避祖陵,建置了规制朴素的景陵。同样,他的儿子雍正帝为了表达孝心,恰如其分地增崇景陵规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皇贵妃园寝丹陛石乾隆帝则仰仗国家有钱,踵事增华,违背了康熙帝的初衷,是画蛇添足之举。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继位,那么,这个孝顺又大有作为的雍正皇帝,又将如何设计自己的陵寝呢?下一讲详细叙述。

康熙帝景陵:寒酸的盛世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